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一、精讲
石壕吏
因为杜甫在诗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诗歌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忧国忧民等,后世人称他为诗圣。同时,杜甫用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看作是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用诗歌记述历史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今天咱们来读其中的《石壕吏》。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率兵20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领的邺郡,眼看就胜利在望了。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抓壮丁补充兵力。这时候,杜甫正从洛阳去华州任职,他途经新安,在投宿石壕村的时候,目睹了吏卒深夜捉人的情景,于是就写下了这首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详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投指投宿。暮是傍晚。逾的意思是越过、翻过。这句诗的意思是日暮时分在石壕村投宿,夜里有差役来抓人去当兵。老翁翻过墙逃走了,老妇人打开门去看情况。官吏为什么要在夜里来呢?杜甫又要用“捉”字呢?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定是官府多次来捉人去当兵了,百姓们不想去,于是白天肯定就躲藏起来,为了能捉到人,官吏只好在夜里来搞突然袭击了。这也可以看出官吏“捉人”的狡诈、手段狠毒。一个“捉”字,就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揭露。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何的意思是多么。差役喊叫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是多么哀苦!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官吏如狼似虎,他对百姓大声叫嚣,是多么蛮横、多么凶悍。而老妇呢,一时间老泪横流,又是多么悲惨啊,这也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这时的官吏,很可能是指着老妇的鼻子,大声呵斥:你家里的男人呢?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军防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前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走上前。致辞的意思是说话。戍的意思是守卫,防守。书的意思是书信。附书至就是捎信回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偷生是指苟且地活着。已的本义是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吧,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人说的这两句话,是希望自己家里的遭遇能够获得官吏的同情,能够高抬贵手放自己一马。可是,很明显她的希望落空了。我们仿佛听到官吏的大叫:难道你家里就没有其他人了吗?于是老妇又答道: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官吏听到这一家的悲惨遭遇,似乎还是没有产生一点同情,还是不想放过这一家人,于是老妇又说: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就是老年妇女。从是跟从的意思。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给部队准备早餐。到这里,官吏不做声了,看来是同意了老妇的提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是断绝、停止。幽咽是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前途指前行的道路。这几句是说: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
这首诗,以目见和耳闻为线索,写了差吏到石壕村趁着夜色捉人征兵,他们对三个儿子战死两个的老妇丝毫不同情,最终把年老力衰的老妇也抓走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狡诈、凶悍,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重点问题】
1.内容主旨:
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哪一句?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
有吏夜捉人;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本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
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
性格特点:
老妪: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狡诈、手段狠毒、凶悍。
7.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9.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
以“目见”和“耳闻”为线索。
二、精练
1.理解性默写:
(1)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 一句展开。
(3)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
(4)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5)暗示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 。
(6)《石壕吏》中 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7)《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 ,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8)《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
2.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吏呼一何怒”,从“呼”“怒”中可见差役凶横残暴的形象。
C.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不满那场平叛战争。
D.这首古体诗主要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比较强的抒情性。
3.从整首诗看,你觉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人物“泣”的原因是什么?从“如闻”二字中你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形象呢?
4.某同学根据“杜甫相关文学知识表”作出了一些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梳理创作时间及历史背景后,推测杜甫的创作高峰在安史之乱期间。
B.阅读作者经历后,推测杜甫作品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石壕吏》等。
C.依据标题,结合作者经历,推测出杜甫的诗歌有对战争的控诉、山河的赞美、亲人的思念等。
D.梳理作者经历,发现杜甫一生多在漂泊中追求仕途,其作品也多表现漂泊中的孤独和仕途不顺后的淡泊超然。
【答案】
1.(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有吏夜捉人(3)二男新战死(4)出入无完裙。(5)独与老翁别(6)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7)有吏夜捉人(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1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1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2.C作者当时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战争,希望取得胜利,但同时他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3.原因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孩子尚年幼,生活很贫困,苦不堪言,所以“泣”;形象是:关切人民痛苦的形象。
4.D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历史背景
作者经历
《望岳》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
此时在齐、赵漫游。
《春望》
757年,安史之乱时期
756年,将家小安置在鄘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捕,困居长安。
《石壕吏》
759年春,安史之乱时期,唐军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途经新安、石壕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
《月夜忆舍弟》
759年秋,安史之乱中
客居泰州,兄弟五人散处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只有最小的弟弟在身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61年,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居住在成都草堂。
《江南逢李龟年》
安史之乱后
流落江南(今湖南一带),后来和李龟年重逢在潭州(今长沙)。
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测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4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蒹葭测试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关雎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3934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关雎课后复习题</a>,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均是四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卖炭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41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卖炭翁复习练习题</a>,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