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堂检测
展开1.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还包括()
①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②人口迁移与物种的交换
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④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2. 如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①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和非洲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欧洲同亚洲、美洲、非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
3. 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这条分界线
A. 划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永久势力范围B. 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C. 把巴西划分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共同的势力范围D. 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部分殖民地划归教会管辖
4.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世界贸易简图。它反映了( )
A. 该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得以确立B. 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商贸关系
C.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领先全球D. 新航路开辟后的国际分工格局
5.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其船队有17艘船,装载了三百名水手和上千移民,包括工匠、士兵、商人、律师、传教士等职业,并随船运入马、牛、羊、猪、鸡等家养畜禽,谷物和果树的种子以及各类建筑材料和工具。此次航行()
A. 促使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B. 推动了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
C. 有利于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D.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
6. 马克思说:“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地理上的发现”
A. 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B. 打破了各洲之间的孤立状态
C. 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D. 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
7. 下图为1450年—1750年,英国和印度胡椒价格对比变化。其中,英国胡椒价格大幅下降的原因是()
A. 英国殖民扩张参与印度洋香料贸易B.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东南亚D. 物种交流出现,英国广泛种植胡椒
8. 17世纪之前,在西欧只有高贵的人才能享用香料和糖;到17世纪中期,香料在精英的食谱上不再流行;18世纪普通人也可以在茶水中添加糖来改善口味。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欧
A. 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B. 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
C. 农业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D. 民主政治的普遍确立
9.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10. 下图为1500年至1799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的前三名国家的船只数量变化图。根据该图,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A. 西班牙、英国、荷兰B. 荷兰、英国、西班牙C. 葡萄牙、荷兰、英国D. 英国、葡萄牙、荷兰
11. 1545年南美波托西银矿被发现,荒无人烟的波托西山区立刻成为矿城,人口迅速增至15万,几百年间源源不断的白银从这里被开采出来,鼎盛时白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关于这个银矿说法正确的是()
A. 给葡萄牙王室带来了大量的财富B. 引发了西欧各地长时间通货膨胀
C. 增加了当地南美土著人的就业机会D. 促进了西班牙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
12. 16世纪中期后,中国福建商人大量聚集于某港口,西班牙殖民官吏、商人,利用他们自墨西哥运来的银币在该港口购买福建商人运去的生丝和其他货物,中国货物经由这个港口源源不断地输入美洲,再由美洲输入欧洲。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港口是( )
A. 澳门B. 马尼拉C. 墨西哥D. 里斯本
13. 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一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该作物是( )
A. 小麦B. 芋头C. 玉米D. 水稻
14.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
A.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B.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C. 中国海禁政策的松弛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15. 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
A. 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B. 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C. 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D.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料贸易留给后世的遗产毁誉参半。寻觅香料的伟大航行揭开了这个星球的真实地理面貌,并启动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但也是因为香料,欧洲诸势力开始在世界各地攫取据点,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香料不仅将欧洲人送上发现与探索的航程,也提供了最终长成欧洲殖民帝国的种子。
新食物和新贸易模式重新界定了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接着他们促使英国崛起,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哥伦布交换也促使欧亚大陆的人口分布改变。在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长江流域的高地森林被砍伐,以便腾出空间生产蓼蓝和黄麻,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农民以玉米和番薯为生,因为它们在丘陵地长得很好。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伟大航行”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大陆发现后,美洲独有独产的许多重要农作物传开到其他大陆大洲,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其传开的路线一部分是先传入欧洲再传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从美洲传入亚洲或同时从欧洲和美洲传入亚洲。比如番茄就先从美洲经太平洋传入亚洲,烟草也由美洲先传入亚洲,还有可可亦先经太平洋传入亚洲,花生从西方、东方 (美洲在亚洲的东边 )双向传入亚洲,木薯也从西方、东方双向传入亚洲,等等。
17世纪初,亚洲人(包括菲律宾人、中国福建人、菲籍福建人)已在菲律宾马尼拉湾建造西班牙船。亚洲人还挤入和逐步取代西班牙海员的位置,他们中有些人早在1565年就随乌尔达涅塔的船到了墨西哥。在那次航行中,勒加斯比把亚洲奴隶送到他在阿卡普尔科西北的柯尤卡庄园。从那时起,菲律宾人、东南亚人、在菲律宾的中国人便以各种身份走这条航路乘西班牙船去了美洲墨西哥,其中许多人不再返回。
——张箭《论亚——美跨太平洋新航路的开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注释①为例,对图中②③④三项进行注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18. 城市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封是北宋首都,亦称“东京”,或“汴京”。它位于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接处,是自隋唐以来,南中国漕粮支援京师大兴和长安的战略要地。918年后,它成为五代的首都。后周将它扩充,建设了第二重城墙。由于开封处于十里平川的黄河谷地平地,无险可守,因而需要建立多重强大的城墙以为防守之用。因此它拥有大高墙和深壕。
然而,开封的皇城内亦是商肆和娱乐场所林立。有医者街、御街、曲院街等主要商业,由奢侈品到日常用品集中的主要商业区(如珠宝、金银铺、杂货铺),以及六个瓦子区。皇城内汴河上的州桥一带更是全市最大的夜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欧洲在新大陆重建自己的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现南美阿根廷城市)建于1580年,土人或怀敌意,或者不见踪影(这一情况之严重性不亚于前者),居民不得不自己种地打粮食。有人在这些土地上建造房舍,新来一个杂货商,又出现一家客店,医生和律师便在那里安身,随着需要的产生,铁匠和别的手艺人相继而来。他们应该根据城市的需要建立相应规模的农村。城市一旦建立,多样化的种植业便在四郊迅速发展,提供丰富的食物。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封成为北宋都城的原因和开封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建立的背景,概括作者对于新大陆城乡之间关系的观点。
19.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即使在16世纪中期,其香料进口量仍比利凡特多。利凡特贸易是葡萄牙香料贸易的补充,它只能在葡萄牙贸易遭遇困难时复兴。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牙也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16世纪的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须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材料二 16世纪末,欧洲通过葡萄牙人和地中海东部的商道向东方输送了相当于72吨的白银。为了减少贵金属的使用,商人尽量采用物物交换的三角贸易形式。荷兰人循着葡萄牙人的足迹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这种贸易包括用东南亚的各种香料换取中国商人的茶叶。而伦敦商人计划用他们的货换取印度的棉布,再用棉布换香料,从而建立三角贸易,减少从英国出口贵金属。18世纪,英国在亚洲海域三角贩运贸易逐渐建立起来。三角贩运贸易减少了贵金属的使用,有效换售出英毛织品。三角贩运贸易也使广州成为东南亚香料集散中心。
——摘编自严小青《冲突与调适:16~19世纪广州口岸的中外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香料贸易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
①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故①错误。
②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故②正确。
③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增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故③正确。
④新航路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故④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18世纪初国际贸易,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①③④.图文内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情况,根据所学可知,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亚洲和非洲;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欧洲同亚洲、美洲、非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①③④正确。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为19世纪中期,②错误。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教皇子午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本项中“永久”表述错误,故不选A。
B.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故B正确。
C.与史实不符,故不选C。
D.“教皇子午线”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并非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部分殖民地划归教会管辖,故不选D。
故选B。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所示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状况,世界贸易以欧洲为中心,且欧洲输出的多为手工制成品,而亚洲、美洲、非洲三大洲向欧洲输送的多为原料,非洲向美洲输送的为奴隶,据此可知各州在国际贸易中分工不同,故D项正确;此时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商贸关系”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材料中亚洲和非洲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贸易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领先全球,故C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第二次航海,将旧大陆的各种职业的移民、家养畜禽、谷物和果树的种子以及各类建筑材料和工具运往美洲,有利于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这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推动了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样不是主旨,排除AB项;“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的说法夸大了,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可知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过渡,冲击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根据题干“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可知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体上看,“地理上的发现”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故D正确。
A.此项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故排除A。
B.此项本身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C.此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图文信息。
【解答】
A.17世纪后,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殖民亚洲获得了大量的胡椒,因此价格下降,故A正确。
B.价格革命的表现是物价上涨,故排除B。
C.18世纪,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故排除C。
D.英国的胡椒大部分是海外贸易得来,不是靠自己种植,故排除D。
8.【答案】A
【解析】略
9.【答案】C
【解析】蔗糖产量大幅度提高是由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美洲种植园的发展,这与当时的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密切相关,对应题干“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的说法,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00年至1799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的前三名国家的船只数量变化图”可知,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欧洲早期世界贸易国家,其船只数量较多,17世纪开始,荷兰依据其独到的地理优势,以及在1588年打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马车夫,确立海上霸权,其船只数量在此期间数量占多数,17世纪中期,随着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在18世纪中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其海上贸易量越来越大,其船只的数量逐年增加,综上可知,甲、乙、丙三国应是葡萄牙、荷兰、英国,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545年南美波托西银矿被发现,荒无人烟的波托西山区立刻成为矿城,人口迅速增至15万,几百年间源源不断的白银从这里被开采出来,鼎盛时白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可知,白银大量被开采并流入欧洲,引发了西欧各地长时间通货膨胀,B项正确;南美波托西银矿是西班牙殖民者开采,排除A项;南美波托西银矿大量开采导致南美土著人大量死亡,排除C项;西班牙掠夺来的财富主要用购买奢侈品,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抓住本题的关键信息“西班牙”“墨西哥”,在当时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正是利用“马尼拉大帆船”在美洲和中国之间进行穿梭,从中获取巨额利益,B项正确。澳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西班牙在墨西哥和中国之间进行贸易,题意问的是中转站是哪个港口,排除C项;里斯本属于葡萄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传播路线图可知,该作物是从美洲向世界传播的,其中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是从美洲传播出来的,C项正确;小麦、芋头、水稻起源于亚洲,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世界市场上中国武夷茶的价格逐渐地下降,但是销路会越来越广,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以后,东西方贸易发展所导致的,也就是商业革命的结果,故选A;
价格革命应该是物价上涨,排除B;
当时是清政府统治前期,闭关锁国政策非常严格,排除C;
茶价的变动与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无关,排除D。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黑奴贸易促进了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文明融合,故选D。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贸易的影响,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
16.【答案】(1)影响:对欧洲:证实了地圆学说,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推动欧洲殖民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西欧国家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对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促进中国人口增加;使社会发展面临环境问题。
(2)方式: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
选择一:自愿性移民: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印第安人大幅度减少。
选择二:被迫性移民:奴隶贸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寻觅香料的伟大航行揭开了这个星球的真实地理面貌”可得出“伟大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根据材料一“欧洲诸势力开始在世界各地攫取据点,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香料不仅将欧洲人送上发现与探索的航程,也提供了最终长成欧洲殖民帝国的种子”可得出“伟大航行”推动欧洲殖民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一“新食物和新贸易模式重新界定了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接着他们促使英国崛起,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可得出“伟大航行”为西欧国家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准备了条件;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可得出“伟大航行”促进中国人口增加;根据材料一“长江流域的高地森林被砍伐,以便腾出空间生产蓼蓝和黄麻,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农民以玉米和番薯为生”可得出“伟大航行”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但同时也使社会发展面临环境问题。
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第二问首先需要解读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按照所给时间“15-18世纪”及图中路线是从欧洲、非洲前往美洲,结合所学可以判断,自愿性移民主要是欧洲殖民,而被迫性移民主要是三角贸易。第三问,如果选择自愿性移民,可以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美洲发展、对印第安文明的破坏等角度归纳;若选择被迫性移民,可以从非洲的灾难与落后、推动美洲的发展、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等角度归纳。
17.【答案】1)②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③达·伽马1497年—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④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影响:打破了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换,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1)本问是列举类的分析题。根据材料可知,注释①中涉及到时间及地点等内容,因此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中的其他人物的航行路线即可,具体可得出②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③达·伽马1497年—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④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本问是影响类的分析题。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世界联系的角度概括,可得出打破了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解放;根据“新大陆发现后,美洲独有独产的许多重要农作物传开到其他大陆大洲,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得出推动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换,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根据所学可从世界市场的角度概括,可得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18.【答案】(1)原因:①河流交界处,漕运要道,战略要地,地理位置优越;②五代首都,多重城墙,防御功能强大(或答五代时期建都的历史传统)。特点:①娱乐场所丰富;②商业区多元;③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或打破坊市制度);④商业贸易繁荣(或商品经济发展);⑤兼具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⑥战略要地。
(2)背景:①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发现美洲;②欧洲殖民扩张,在美洲建立殖民地;(或答欧洲大量移民美洲)③传染病造成美洲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观点: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分工明确。 (或者答:农村应城市需要而产生、根据城市需要建立农村,农村为城市提供食物)
【解析】(1)本题考查北宋都城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原因:据“它位于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接处,是自隋唐以来,南中国漕粮支援京师大兴和长安的战略要地”得出河流交界处,漕运要道,战略要地,地理位置优越;据“它成为五代的首都。后周将它扩充,建设了第二重城墙”得出五代首都,多重城墙,防御功能强大(或答五代时期建都的历史传统)。特点:据“开封的皇城内亦是商肆和娱乐场所林立”得出娱乐场所丰富;据“有医者街、御街、曲院街等主要商业,由奢侈品到日常用品集中的主要商业区(如珠宝、金银铺、杂货铺),以及六个瓦子区”得出商业区多元、商业贸易繁荣;据“全市最大的夜市”得出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或打破坊市制度);据上可知,开封兼具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据“南中国漕粮支援京师大兴和长安的战略要地”得出战略要地。
(2)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和新大陆城乡之间关系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背景:据“欧洲在新大陆重建自己的城市”“土人或怀敌意,或者不见踪影”和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发现美洲;欧洲殖民扩张,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得出,传染病造成美洲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观点:据“他们应该根据城市的需要建立相应规模的农村。城市一旦建立,多样化的种植业便在四郊迅速发展,提供丰富的食物”归纳得出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分工明确。 (或者答:农村应城市需要而产生、根据城市需要建立农村,农村为城市提供食物)
19.【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香料贸易利润巨大;亚洲香料产量巨大。
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2)历史作用:香料贸易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香料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经济的联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客观上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亚洲香料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是葡萄牙,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葡萄牙借助新航路开辟之便,迅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有关,除葡萄牙之外,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对外殖民扩张;香料的产地主要在亚洲,而欧洲对香料的需求较大,亚洲香料贸易存在巨大的利润。
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之后增加了欧洲商业贸易中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推动了商业革命;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沿岸成为欧洲的商贸中心;大量的香料等商品进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在亚洲香料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亚欧香料贸易密切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2)历史作用:香料贸易加强了世界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时经济交流伴随着文化交流,所以其推动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文明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整体的发展和联系,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时间
1684年
1689年
1701年
售价(荷兰盾/磅)
80
75
2.32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移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a href="/ls/tb_c16039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习题</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精品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精品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经济史》中写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