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新高考调研高三语文试题卷+
展开高三语文 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自古以来,香料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食物调料,也是治病的药材,还是供奉神灵和修身养性的附属品。 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香料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两种,尤以植物类香料为主,如胡椒、肉豆蔻(皮)、丁香、檀香木、沉香、苏合香、乳香、没药、迷迷(迭)香等。这些植物类香料多为古代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所产,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和中国,并对当地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至晚在西汉时期,中国已大量从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进口“香药”,既入药用,也为日常熏用。 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炉中,就残留有来自西亚的乳香块;《后汉书·天竺传》曾记述,天竺产胡椒;《魏书·波斯传》亦记录了波斯商贾从印度贩运胡椒至中国的情形。从唐代开始,随着“胡食”的流行,胡椒等渐为调料之用。随着古代中国社会对香料需求的增长,胡椒种植区东移,种植范围从印度扩大至东南亚地区。 胡椒种植面积的扩大及中国胡椒进口地的改变,促使海上航路的拓展和变化,推动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
总体来说,香料输入中国的途径,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造船技术和海上航行技术尚不发达,除少量从南洋经由海路进口,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纲之路从西亚、南亚次大陆等地传入。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香料和瓷器渐成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新唐书·地理志》引用了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述了唐代中国从海上前往大食地区的通道。 当时,阿拉伯和南亚地区所产乳香、安息香、藏红花、小豆蔻、胡椒、檀香等通过这条航线成批输入中国;中国出产的麝香、樟脑等也输往阿拉伯地区。 这一时期阿拉伯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路线,也被一些学者称作“香料之路”。
宋元以来,通过海路的朝贡贸易逐渐成为香料输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明初,为了保证宫廷有足够的香料供应,永乐帝命令交趾以苏木、沉、速、安息诸香代替租赋。加之郑和在西洋收购香料,东、西洋番国知晓明朝对香料的喜好,于是番国贡献往往以香料为主。中国朝廷对番国进贡方物往往给予高于贡品价值的赏赐作为回报。明代香料的朝贡贸易既体恤“皇恩浩荡”,加强了明朝与东南亚诸邦的政治、经济联系,又弥补“禁海”所致香料等的短缺。诚如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中所说:“且缘入贡为名,则中国之体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顺。即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受明朝朝贡制度的影响,一些不出产香料的亚洲国家也向他国采购香料,再进贡给明朝廷,促进了香料在东南亚和东亚国家之间的交互流动,推动了香料贸易的发展。
这一时期,香料在中国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奢侈品逐渐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香料的需求都大为增加。 明初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诸香,每3年需7000斤左右,而内府所用,能达到五六倍。 到明世宗初期,每年宫廷采买沉香、降香诸香10多万斤,尚不够用。 万历时,朝廷要求库存的每种香品每年达到2万斤。此时来自东南亚的胡椒还被赋予了多重经济职能,不仅成为明廷赏赐百官、奖励军功、支付薪俸的主要物品,市舶抽分、进口商税的重要来源,而且时常作为商品贸易的纽带,甚至代行货币职能。
中国社会对香料的巨大需求,以及香料贸易的巨额利润,吸引了明初大批私商下西洋贩香,华商迅速发展海外贸易,构建起遍布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 为了顺应社会需求和增加税收,明朝廷不得不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此后,大批华人私商扬帆出海,与西方殖民者角逐香料利益。
作为丝绸之路上众多商品贸易的一种,香料的普及和传播,改变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甚至衍生出香文化,兼具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通过陆路和海路展开的香料贸易则把东西方联结在一起,搭建起了包括亚洲、欧洲甚至非洲在内的世界贸易网络,推动了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
(摘编自《光明日报》许序雅《香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香料多为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所产,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并与人们的生活产生密切关联。
B.从汉时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口印度胡椒了;唐以后胡椒的种植范围扩大至东南亚地区,中国胡椒进口地改变,推动了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
C.唐朝中期,通过从中国海上至大食地区的通道,阿拉伯和南亚地区所产的香料输入中国,同时中国出产的麝香、樟脑等也输往阿拉伯地区。
D.香料贸易推动了香料的普及和传播,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和精神生活,甚至衍生出香文化,兼具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西洋番国投明代朝廷之所好,纷纷向其进贡香料,使得香料在明朝中国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慢慢从奢侈品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B.明代朝廷对番国进贡方物往往给予高于贡品价值的赏赐作为回报,这种朝贡制度既彰显了明朝国体之尊,也刺激了朝贡贸易的发展。
C.在明朝时期,诸多香料的功能从调料、药材、供奉神灵等,逐渐扩展到了经济领域,例如可以用来支付薪俸、市舶抽分、代行货币等等。
D.明朝廷开放“海禁”,吸引了大批私商下西洋贩香,华商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构建起遍布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同时增加了朝廷税收。
3.文中所引用的下列四本古籍中,最能表现香料贸易为中国带来好处的一项是(3分)
A.《后汉书·天竺传》 B.《魏书·波斯传》
C.《新唐书·地理志》 D.《松窗梦语》
4.根据文本,简要概括丝绸之路上的香料贸易的发展过程。(4分)
5.作者使用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历史观点? 请根据文本举例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泡泡糖
冯骥才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卫最大的金店在法租界,店名黄金屋。 东西要多好有多好,价钱要多贵有多贵。故而,铺子门口有人站岗,还花钱请来警察在这边的街上来回溜达。
②黄金屋老板治店有方,开张十五年,蚂蚁大小的事也没出过。 一天,老板在登瀛楼饭庄请客吃饭,酒喝得太多上了头,乘兴说道:“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跟着他又改了这一句,“打北边出来!”大家哄堂大笑,对他的话却深信不疑。
③某天下晌时候,店里来了一对老爷太太,阔气十足,全穿皮大衣。 两人进门就挑镶钻的戒指,东西愈挑愈好。柜上的东西看不上眼,老板就到里屋开保险柜去取,这就把两三个伙计折腾得脑袋直冒汗,可她还是不如意。她嘴里嚼着泡泡糖,一不如意就从红红的嘴唇中间吹出一个大泡泡。
④黄金屋向例不怕客人崈。金煌煌的钻戒放在铺着黑丝绒的托盘里,一盘不行再换一盘,就在小伙计正要端走一盘看不中的钻戒时,老板眼尖,发现这一盘八个钻戒中,少了一枚。这可了不得,这一枚镶猫眼的钻戒至少值一辆老美的福特车!
⑤老板是位练达老到的人,遇事不惊,沉得住气。他突然说声:“停!”然后招呼门卫把大门关上,人守在外边,不准人再进来。这时店里刚好没别的客人,只有老板伙计和这一男一女。
⑥太太一听说钻戒丢了,破口大叫起来:“浑蛋,你们以为我会偷戒指? 我身上哪件首饰不比你们这破戒指值钱! 到现在我还没瞧上一样儿哪!”
⑦老板不动声色,心里有数,屋里没别人,钻戒一准在这女人身上。 劝她逼她都没用,只能搜她身。他叫伙计去把街上的警察叫来。警察也是明白人,又去找来一位女警察。女人才好搜女人。这太太可是厉害得很,她叫上板:“你们是不是非搜不可?好,搜就搜,我不怕搜,可咱得把话先说清楚,要是搜完了没有怎么办?”她这话是说给老板的。
⑧老板心一横,拿出两个沉甸甸的金元宝放在柜台上,说:“搜不着东西,我们认赔——您把这两个元宝拿走!”黄金屋的东西没假,每个元宝至少五两,两个十两。
⑨于是,两位警察一男一女上来,搜得十分仔细;大衣、帽子、手笼、鞋子全都搜个底儿掉;全身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舌头下边、胳肢窝、耳朵眼儿全都查过,任嘛没有。老板伙计全傻了,难道那钻戒长翅膀飞了?但东西没搜到,无话可讲,只能任由人家撒火泄愤,连损带骂,自己还得客客气气,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⑩那太太临走时,冷笑两声,对老板说道:“好好找找吧,东西说不定还在你店里。真要拿走还不知谁拿走的呢!”说完把柜上俩金元宝顺手一抄,挎着那男人出门便走。黄金屋老板还在后边一个劲儿地鞠躬致歉。
⑪可是老板不信一个大钻戒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说没就没,他把店里前前后后翻个底儿朝天,依然不见钻戒的影儿。老板的目光渐渐移到那几个伙计身上,可这一来就像把石子扔进大海,更是渺茫,只能去胡猜瞎想了。
⑫两个月后一天早上,按黄金屋的规矩,没开门之前,店内先要打扫一遍。一个伙计扫地时,发现挨着柜台的地面上有个灰不溜秋的东西,像个大衣扣子。拾起来一看,这块东西又干又硬,一面是平的,一面凹进去一个圆形的痕迹,看上去似乎像个什么,便拿给老板看。老板来回一摆弄,忽用鼻子闻了闻,有点儿泡泡糖的气味儿,他眼珠子顿时冒出光来,忙问伙计在哪儿拾的,小伙计指指柜台前的地面。老板先猫下腰看,再把眼睛往上略略一抬,发现这两截柜子上宽下窄,上截柜子向外探出了两寸。他用手一摸这探出来的柜子的下沿,心里立刻明白——
⑬原来那天,钻戒就是那个女人偷的,但她绝就绝在没把钻戒放在身上,而是用嘴里嚼过的泡泡糖粘在了柜台下边,搜身当然搜不到。过后不定哪天,来个同伙,伏在柜台上假装看首饰,伸手从柜台下把钻戒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再过去一些日子,泡泡糖干了,脱落在地。事就这么简单!现在明白过来,早已晚了。可谁会想到那钻戒会给一块破糖变戏法似的“变”走,自古兰今也没听说有这么一个偷法!
⑭再想想——那一男一女不单偷走了钻戒,还拿去两个大金元宝,这不是自己另外搭给人家的吗,多冤哪!他抬起手“啪啪”给自己两个耳光。这一来,天津卫的太阳真的打西边——不,打北边出来了呢。
(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⑤段中老板的做法,既能够防止潜在的小偷逃跑,又可以避免万一顾客闹事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群众围观。
B.太太进门就挑镶钻的戒指,而且东西愈挑愈好,对柜上东西看不上眼,可见阔气十足的她对钻戒要求甚高。
C.老板称如果搜不着东西就把两个金元宝给太太,这一行为更体现出老板十分笃定钻戒就在女人身上。
D.第⑩段中太太的“冷笑”,既有对老板兴师动众却搜查不到的嘲讽,也有为巧妙偷法沾沾自喜的得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⑬段直接表现小偷的“巧”,同时还通过练达老到的黄金屋老板被骗得团团转这一情节,间接衬托小偷的“巧”。
B.小说第⑫段用“猫下腰看”“眼睛往上略略一抬”“用手一摸”“心里立刻明白”等细节描写,亦是在表现老板的练达老到。
C.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丢钻戒”“找钻戒”“得真相”三个情节层层推进,因果衔接,故事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天津特色,生动活泼,兼有幽默的色彩,同时人物语言极具个人特点,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8.结合文中的情节,分析黄金屋老板的人物形象。(4分)
9.小说标题“泡泡糖”,还有另一标题“巧盗”,请结合文本分析,哪个标题更合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刘凭者,沛人也。有军功,封寿光金乡侯。学道于稷丘子,常服石桂英及中岳石疏黄,年三百余岁而有少容尤长于禁气。尝到长安,诸贾人闻凭有道乃往拜见之乞得侍从求见祜护。凭曰:“可耳。”又有百余人随凭行,并有杂货,约直万金。乃于山中逢贼数百人,拔刃张弓,四合围之。凭语贼曰:“汝辈作人,当念温良。若不能展才布德,居官食禄,当勤身苦体。夫何有腆面目,豺狼其心。相教贼道,危人利己。此是伏尸都市,肉飨乌鸢之法汝等弓箭,当何所用。”于是贼射诸客,箭皆反着其身。须臾之间,大风折木,飞沙扬尘。凭大呼曰:“小物辈敢尔天兵从头刺杀先造意者。”凭言绝,而众兵一时顿地,反手背上,不能复动,张口短气欲死。其中首帅三人,即鼻中出血,头裂而死。余者或能语曰:“乞放余生,改恶为善。”于是诸客或斫杀者,凭禁止之,乃责之曰:“本拟尽杀汝犹复不忍,今赦汝,犹敢为贼乎?”皆乞命曰:“便当易行,不敢复耳。”凭乃敕天兵赦之,遂各能奔走去。 尝有居人妻病邪魅,累年不愈。凭乃敕之,其家宅傍有泉水,水自竭,中有一蛟枯死。凭有姑子,与人争地,俱在太守坐。姑子少党,而敌家多亲助,为之言者四五十人。凭反覆良久。忽然大怒曰:“汝辈敢尔。”应声有雷电霹雳,赤光照耀满屋。于是敌人之党,一时顿地,无所复知。太守甚怖。为之跪谢曰:“愿君侯少宽威灵,当为理断,终不使差失。”日移数丈,诸人乃能起。汉孝武帝闻之,诏征而试之,曰:“殿下有怪,辄有数十人,绛衣,披发持烛,相随走马,可效否?”凭曰:“此小鬼耳。”至夜,帝伪令人作之。凭于殿上,以符掷之,皆面抢地,以火焠口无气。 帝大惊曰:“非此鬼也,朕以相试耳。”乃解之,后入太白山中,数十年复归乡里,颜色更少。
(节选自《太平广记·神仙》,有删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诸贾人 A闻 B凭有道 C乃往 D拜见 E之 F乞得 G侍从 H求见祐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所用,有什么用。句式结构与《卖炭翁》中的“卖炭得钱何所营”相同。
B.绝,尽、穷尽。与《醉翁亭记》中“往来而不绝”的“绝”意思相同。
C.敕,同“饬”,整顿。文中“凭乃敕之”的意思是刘凭用法术让泉水枯竭。
D.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宋朝知州的通俗叫法。欧阳修、范仲淹都曾任太守。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凭跟着稷丘子学道,经常服用石桂英和嵩山石硫黄,已经活了三百多岁还像少年人,尤其擅长以运气法施行禁术。
B.刘凭不仅擅长道术,还擅长劝诫。在遇到贼人截道时,他责问贼人,怎么不知羞耻,心似豺狼,做人应当温良、勤身、苦体。
C.刘凭道术高强,惩戒威厉。他施法让三个贼人鼻中出血、头裂而死,召来雷电霹雳,让以多欺少与姑姑争地的人倒地。
D.汉武帝传诏让刘凭进宫,想试试他的道术,告诉刘凭殿中有几十个妖怪,穿红衣,披长发,持蜡烛,在大敗里骑着马转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本拟尽杀汝,犹复不忍,今赦汝,犹敢为贼乎?(4分)
(2)愿君侯少宽威灵,当为理断,终不使差失。(4分)
14.刘凭作为神仙被写入《太平广记》,他有哪些特异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 小题。
临高台
【南北朝】沈约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竞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临高台
【南北朝】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
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写景有空间上的远近结合,还将美景置于几何空间之内,用线条来衬托主体意象,既富于美感,又富有层次。
B.沈诗第二、三联的联系紧密,眼前的山水勾起了诗人悠远的思念,作者借用“洛阳南陌头”之典代指远方善良的女子。
C.沈诗首句“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起笔点题,从反面着笔奉劝世人,同时表达自己因登高而顿生愁绪的感受。
D.沈诗所描之景时节特点不鲜明,而王诗之景明显是金秋时节傍晚时分;两首诗都融人了未见之景,虚实相生,余韵悠长。
16.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王融《登高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中“ ,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 ”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小题。
用一朵朵来做量词,对昆明的云是再恰当不过了。在郊外开阔处,大朵的云,环绕天边。如一朵朵巨大的花苞,一个个欲升未升的氢气球。 不久化作大片纱慢, 。 天空中的云变化更是奇妙。 这一处如山峰,层峦叠障, ;那一处如树丛,老干傍着新枝。 这 朵如花盆中鲜花怒放,那 朵如小船,正待扬帆起航。 它们聚散无定,以小朵姿态出现总是疏密有致、潇洒自如;以大朵姿态出现则如堆绵,如积雪,很有气势。有时云不成朵,扯薄了,撕碎了, 。 有时又几乎如木如石,建造起几座七宝楼台, 。至于如羊如狗,如衣如巾,变化多端,乃是常事。云的变化,随天地而存,苍狗之叹,也随人而长在。
18.下列句子填入文中划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转眼便又坍塌了 ②如同一幅抽象画
③把天和地连在一起 ④厚薄相接处似有溪流落下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19.下列各句中的“至于”,与文中加点的“至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董仲舒提到“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
B.他紧忙挡在受伤女店员身前说:“快放下刀,多大点事,至于动刀啊!”
C.西汉末年的疆域东至于海,西至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北至阴山、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南部。
D.该住院就得住院,至于治疗费用,我们一起想办法,不要太担心。
20.文中划横线处生动地描写了昆明的云,这段描写是如何打动人的呢? 请简要赏析。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 小题。
升旗后,陆续有学生蹑手蹑脚进入队伍。 弗之讲话。他说:“抗战已经一年多了。 敌人想 ① ,三个月吞并中国,他们没有办到。因为我们的民族觉醒了,终于认识团结的重要,共同投入抵抗外侮的战斗。这次抗战,是我们民族的转折点,我们的生机! 同学们知道折筷子的故事,一只筷子容易折断,一束筷子折不断。 每个人负起自己的责任,贡献出自己力量,哪怕这力量极微薄,合在一起;便 ② 。前一阵有同学病倒,好在现在都已痊愈。 我到宿舍去,看见同学们在重病中做习题,没有桌椅,就在床沿上摊开书读外文。 真是 ③ 。 大家历尽艰辛,万里跋涉来学,我们教师拼着老命来教,无论环境怎样艰苦,我们会把学校办好。孟子说,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同学们经过这些磨练,在这 ④ 关头,一定能担当起救亡重任!”接着.讲了迁往昆明的决定和具体安排。最后说:“在战争中能办学校,是前方将士创造的条件,可以说,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前方将士的血肉换来的。我们读书不忘前线。必要时,我们也要奔赴前线杀敌! 现在,我们的责任是为国家培养各方面专门人材,这是国家的需要。希望大家努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①
②
③
④
22.本文作者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
如何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逻辑关系?请就此写篇文章表达你的体悟或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少于800字。
2024届浙江省诸暨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浙江省诸暨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文件包含12024届浙江省诸暨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卷docx、2024届浙江省诸暨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卷pdf、22024届浙江省诸暨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docx、2024届浙江省诸暨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文件包含12024届浙江省镇海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卷docx、2024届浙江省镇海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卷pdf、22024届浙江省镇海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docx、2024届浙江省镇海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苏省苏州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苏州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文件包含12024届江苏省苏州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卷docx、2024届江苏省苏州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卷pdf、22024届江苏省苏州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docx、2024届江苏省苏州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