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3-2024学年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知识点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知识点,共5页。
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1节 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熊猫和玩具熊猫的根本区别是熊猫具有生命特征。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2.生物的基本特征(1)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2)生物生活过程中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和排泄;(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具有遗传变异现象;(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3.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学习观察与实验(1)观察微小物体或微小特征,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2)实验的一般规程有: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二、学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1)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对实验材料的要求是:薄而透明,才有利于透光。(2)倒像: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翻转的倒像(180度旋转)。例如:玻片上p,物像是d。(3)目镜物镜:目镜没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标本的距离越近。 (4)放大倍数: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例如:一台显微镜有5X、10X、15X三个目镜,有10X、45X两个物镜,那这台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和最大放大倍数分别是50倍和675倍。(5)视野中物像的变化: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细胞体积越大;结构越细微。视野内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总数量的变化,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6)调焦:若要使镜筒明显上升或下降,应调节粗准焦螺旋,要使观察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7)睁眼:观察物像时,两眼都要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同时睁开方便画图。眼睛注视目镜内时,镜筒只能上升,不能下降。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8)光线:周围环境光线强或视野太亮,用小光圈、平面镜;周围环境光线弱或视野太暗,用大光圈、凹面镜。 (9)视野中较偏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一方,玻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10)视野漆黑:物镜或遮光器的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反光镜竖直放置;材料不透明。(11)视野中污点的位置:转动目镜、转换物镜或移动玻片,污点随哪个移动,污点就在哪个上面。(12)区分细胞和气泡: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为较黑、较宽边缘的圆形或椭圆形,里面一片空白。用镊子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而且不变形。三、科学探究实验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3)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5)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2.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1)控制单一变量:在研究一种条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要研究的这个条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的状态。(2)对照实验:接受这个变量处理的为实验组,生物体原有生存条件等因素未发生改变的为对照组。两者形成对照实验。(3)多次重复实验或取适当的实验对象数量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实验数据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3.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1)提出问题:肉汤里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2)作出假设:肉汤里的细菌可能来源于空气。(3)制订计划:将肉汤分成2组。实验组A:鹅颈状圆底烧瓶中,肉汤不能接触空气中的细菌。对照组B:敞口的圆底烧瓶中,肉汤能够接触空气中的细菌。单一变量:细菌的有无。(4)实施计划:把两个烧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A组肉汤不变质,B组肉汤变质。(5)得出结论:肉汤里的细菌是从空气中来的。(6)表达和交流:= 1 \* GB3①为什么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消灭肉汤里原有的细菌,以免干扰实验。= 2 \* GB3②为什么要将一个烧瓶的瓶颈用高温拉制成鹅颈状弯曲?避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4.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1)提出问题:水温发生变化,金鱼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受影响吗?(2)作出假设:水温发生变化,金鱼每分钟呼吸次数可能会受影响。(3)制订计划:A组:将金鱼放在盛水(常温)的烧杯中,等金鱼安静后,观察金鱼呼吸次数。B组: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热水,调节水温,再将金鱼放入水中,金鱼安静后,观察金鱼呼吸次数。(4)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完成实验。重复几次,记录数据。最后统计全班数据的平均值。(5)得出结论:水温发生变化,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会受到影响。(6)表达和交流:= 1 \* GB3①本实验中单一变量是温度。= 2 \* GB3②本实验为什么要多重复几次?为什么要统计全班实验数据,再计算平均值?重复几次,结果取平均值,都是为了减少误差,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 GB3③本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A组,实验组是B组。名称作用目镜接近眼睛的镜头,放大物像。物镜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放大物像。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反光镜反射光线,分凹面镜和平面镜。步骤过程取镜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实验台边缘约7cm。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用双手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同时睁开。用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视野内呈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放置玻片标本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玻片的两端用压片夹压住。用双手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至物镜前端接近玻片标本(约0.5cm)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观察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同时睁开,用双手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内看到物像时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观察细微结构:移动玻片将欲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换成大光圈,或调节反光镜保持视野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收镜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用纱布擦拭显微镜。镜头要用擦镜纸擦,不能用纱布或餐巾纸,以免损坏镜头。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下降至最低处。调节反光镜竖置,压片夹转向后方,镜臂竖直,将显微镜装入镜箱,放回原处。
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1节 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熊猫和玩具熊猫的根本区别是熊猫具有生命特征。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2.生物的基本特征(1)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2)生物生活过程中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和排泄;(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具有遗传变异现象;(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3.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学习观察与实验(1)观察微小物体或微小特征,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2)实验的一般规程有: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二、学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1)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对实验材料的要求是:薄而透明,才有利于透光。(2)倒像: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翻转的倒像(180度旋转)。例如:玻片上p,物像是d。(3)目镜物镜:目镜没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标本的距离越近。 (4)放大倍数: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例如:一台显微镜有5X、10X、15X三个目镜,有10X、45X两个物镜,那这台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和最大放大倍数分别是50倍和675倍。(5)视野中物像的变化: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细胞体积越大;结构越细微。视野内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总数量的变化,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6)调焦:若要使镜筒明显上升或下降,应调节粗准焦螺旋,要使观察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7)睁眼:观察物像时,两眼都要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同时睁开方便画图。眼睛注视目镜内时,镜筒只能上升,不能下降。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8)光线:周围环境光线强或视野太亮,用小光圈、平面镜;周围环境光线弱或视野太暗,用大光圈、凹面镜。 (9)视野中较偏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一方,玻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10)视野漆黑:物镜或遮光器的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反光镜竖直放置;材料不透明。(11)视野中污点的位置:转动目镜、转换物镜或移动玻片,污点随哪个移动,污点就在哪个上面。(12)区分细胞和气泡: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为较黑、较宽边缘的圆形或椭圆形,里面一片空白。用镊子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而且不变形。三、科学探究实验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3)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4)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5)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2.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1)控制单一变量:在研究一种条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要研究的这个条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的状态。(2)对照实验:接受这个变量处理的为实验组,生物体原有生存条件等因素未发生改变的为对照组。两者形成对照实验。(3)多次重复实验或取适当的实验对象数量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实验数据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3.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1)提出问题:肉汤里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2)作出假设:肉汤里的细菌可能来源于空气。(3)制订计划:将肉汤分成2组。实验组A:鹅颈状圆底烧瓶中,肉汤不能接触空气中的细菌。对照组B:敞口的圆底烧瓶中,肉汤能够接触空气中的细菌。单一变量:细菌的有无。(4)实施计划:把两个烧瓶中的肉汤加热煮沸,静置数天。A组肉汤不变质,B组肉汤变质。(5)得出结论:肉汤里的细菌是从空气中来的。(6)表达和交流:= 1 \* GB3①为什么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消灭肉汤里原有的细菌,以免干扰实验。= 2 \* GB3②为什么要将一个烧瓶的瓶颈用高温拉制成鹅颈状弯曲?避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4.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1)提出问题:水温发生变化,金鱼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受影响吗?(2)作出假设:水温发生变化,金鱼每分钟呼吸次数可能会受影响。(3)制订计划:A组:将金鱼放在盛水(常温)的烧杯中,等金鱼安静后,观察金鱼呼吸次数。B组: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热水,调节水温,再将金鱼放入水中,金鱼安静后,观察金鱼呼吸次数。(4)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完成实验。重复几次,记录数据。最后统计全班数据的平均值。(5)得出结论:水温发生变化,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会受到影响。(6)表达和交流:= 1 \* GB3①本实验中单一变量是温度。= 2 \* GB3②本实验为什么要多重复几次?为什么要统计全班实验数据,再计算平均值?重复几次,结果取平均值,都是为了减少误差,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 GB3③本实验设置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A组,实验组是B组。名称作用目镜接近眼睛的镜头,放大物像。物镜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放大物像。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反光镜反射光线,分凹面镜和平面镜。步骤过程取镜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实验台边缘约7cm。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用双手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同时睁开。用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视野内呈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放置玻片标本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玻片的两端用压片夹压住。用双手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至物镜前端接近玻片标本(约0.5cm)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观察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同时睁开,用双手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内看到物像时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观察细微结构:移动玻片将欲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转动遮光器换成大光圈,或调节反光镜保持视野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收镜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用纱布擦拭显微镜。镜头要用擦镜纸擦,不能用纱布或餐巾纸,以免损坏镜头。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下降至最低处。调节反光镜竖置,压片夹转向后方,镜臂竖直,将显微镜装入镜箱,放回原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