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外国语学校等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物理试题
展开1. 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3200cm
B. 中学生正常步行时一步的距离约为2m
C. 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
D. 一支新中华铅笔的长度约为17.5dm
【答案】C
【解析】
【详解】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3.2m,即320cm,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正常步行时一步的距离约05m,故B不符合实际;
C.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故C符合实际;
D.新中华铅笔的长度约为17.5c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轻舟”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轻舟B. 万重山C. 坐在轻舟上的人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详解】A.“轻舟”在运动,不能选择“轻舟”本身做参照物,故A错误;
B.“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轻舟相对于万重山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万重山”,故B正确;
C.相对于坐在轻舟上的人,“轻舟”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轻舟”是静止的,故C错误;
D.B正确,则D错误.
3. 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B. “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辨别发声体、声音与信息逐项判断。
【详解】A. 笛声是由于笛中的空气振动产生的;
B. 重锤是增加打击力度从而增大振幅,使其响度增大,故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C. 音色用于区分不同的发声物体,则区分不同的人是根据音色;
D. 因为听见“犬吠”知道有人,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4. 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 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 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
D.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
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蝙蝠的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D不符合题意;
5.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 “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6. 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像可知( )
A. 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 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 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 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若两物体不是同时出发,则t=5s时不能相遇.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故B错误;
C.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的运动图象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由图象看出甲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7. 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
B. 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C. 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D. 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角为70°,据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为70°,故A错误;
B.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也增大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10°,故B错误;
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则反射角减小,那么反射光线靠近法线,故C正确;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8.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与水的交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下列各图中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等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规律,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符合折射规律,故B符合题意;
C.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境,没有画出反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符合折射规律,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描述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境,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不符合折射规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 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 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 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甲没有熔点,故B错误;
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10. 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已使被观察物体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A.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 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 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答案】B
【解析】
【详解】显微镜的物镜是将物体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的作用,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应缩小物距,才能使像变大;显微镜的目镜是起一个放大镜的作用,以物镜所成的像为物体,再进行二次成像,此时的“物体”在目镜的焦距之内,根据放大镜“物远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应使目镜远离物镜一些,对照选项可知,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
11. 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B. 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 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D. 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答案】A
【解析】
【详解】近视眼为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增强,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则甲为近视眼,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则需佩戴凹透镜矫正近视眼;远视眼为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则乙为远视眼,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则需佩戴凸透镜矫正远视眼,故A正确,BCD错误.
1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经常使用一种叫“测温枪”的测温仪器,只要把“枪口”对准人的额头或手腕,“枪尾”的显示屏就能用数字直接报告人体的温度,测温枪测温利用的是( )
A. 红外线B. 紫外线C. 红光D. 紫光
【答案】A
【解析】
【详解】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测温枪是通过接收身体表面辐射出来的红外线来测温的。
故选A。
二、双选题(每题3分,少选得2分,错选得0分,共9分)
13. 如图所示,东洲岛之上,夜色中的廊桥流光溢彩,让游人流连忘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张看到廊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再进入小张的眼睛
B. 小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廊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廊桥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
C. 小陈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廊桥,看到了廊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
D. 小李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AB
【解析】
【详解】A.小张看到廊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在空气中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再进入小张的眼睛,小张看到了廊桥所成的虚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近视眼不戴眼镜时,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小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廊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廊桥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小陈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廊桥,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成倒立的实像,所以他看到了廊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李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只有少量的光穿过方框。可以将人眼与方框的边缘连线并延长,得到的范围即是人眼通过方框看到的范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4. 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积为20 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 g
B. 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 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
D. 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答案】CD
【解析】
【详解】A.由图像可知,体积为20 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 g,故A错误;
B.密度是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与质量无关,所以不能说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故B错误;
C.甲物质的密度
乙的密度
所以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甲、乙质量相同时,如质量都为10g时,甲的体积是10cm3,乙的体积是20cm3,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故D正确。
故选CD。
1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f=20 cm
B. 当物距u=30 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C. 当物距u=8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 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向距凸透镜15 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
【答案】BD
【解析】
【详解】A.由图像可知,当物距u=20 cm时,像距v=20 cm,则u=v,由凸透镜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在二倍焦距点处,即
u=v=2f=20 cm
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f=10 cm,故A不符合题意;
B.当物距u=30 cm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故B符合题意;
C.当物距u=8 cm时,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利用了这条规律,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凸透镜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向距凸透镜15 cm处移动过程中,物体靠近凸透镜,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三、作图与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6. 画出线段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是虚像。首先分别过A和B作镜面的垂线,截取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找到像点A'和B',连接A'B',即为AB的像,如图所示:
17. 在下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
【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知道,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故光路如图
18. 如图所示,纽扣的直径是______cm。
【答案】1.10
【解析】
【详解】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读数时需要估读到下一位,故纽扣的直径为
d=3.10cm﹣2.00cm=1.10cm
19. 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英语考试时,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 ①. 频率 ②. 声源处
【解析】
【详解】[1]人耳的听声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人只能听见频率在20Hz~20000Hz的声音,如果盛引发频率太低或太高,人耳都是听不到的。由生活经验可知,蝴蝶飞行振动很慢,频率太低,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故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2]监考老师不走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走动时会发出声音,可见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0. 超声波测量海水深度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用超声波测位仪向海底竖直发射声波,经6s后收到回波。若海水中声音的平均速度为1500m/s,则海水深___________m。
【答案】4500
【解析】
【详解】用超声波测位仪向海底竖直发射声波,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
由得,海水深度
s=vt=1500m/s×3s=4500m
21. 小娇上学出门前照一下镜子正衣冠,当她从距平面镜2 m处以1 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相对于她的速度是_________m/s。透过窗户看到雨过天晴的空中出现了彩虹,这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
【答案】 ①. 不变 ②. 2 ③. 色散
【解析】
【详解】[1]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她向平面镜移动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2]平面镜所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人以1m/s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同时像也以1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则像对于她的速度2m/s。
[3]透过窗户看到雨过天晴的空中出现了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
22.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三“人”中除自己外,其中有一“人”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人在酒中成的像,还有一“人”是由于光的_________形成的人在地上的影子。由于月光在酒杯上发生了___________,所以我们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月光下的酒杯。
【答案】 ①. 直线传播 ②. 漫反射
【解析】
【详解】[1]地上的影子是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是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人挡住,在人后面的地面上形成影子。
[2]漫反射的光时射向四面八方的,我们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月光下的酒杯,是由于月光在酒杯上发生了漫反射。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3. 小明同学用如图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选填:A、B)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中图).屏幕图象如右图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m/s.
【答案】 ① 小于 ②. A ③. 加速 ④. 0.8
【解析】
【详解】(1)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AC=L,,又因为所用的时间是:tAC=2.6s,tAB=t2=1.8s,所以,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
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即vAB<vAC,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在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由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所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时间是25s,对应的速度为0.8m/s.
24.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中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
(1)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2)图中只移动蜡烛和光屏,可以模拟投影仪成像原理的操作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都向左移 B.蜡烛向左移,光屏向右移
C.都向右移 D.蜡烛向右移,光屏向左移
(3)完成实验后,小明突然想到,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制作了一个水球,如图甲;随即她调整与水球间的距离,如图乙。这两个像是___________(选填“虚像”、“实像”),像逐渐变大,是因为王亚平和水球间的距离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明同学将一只透镜放在眼前8cm处玩赏时,被别的同学拍下了照片(如图丙),据此推断该透镜的焦距f满足的条件是f___________8cm(选填“>”“<”或“=”)。
【答案】 ①. 15.0 ②. C ③. 实像 ④. 变小 ⑤. >
【解析】
【详解】(1)[1]图中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由图可知,物距
u=50.0cm -20.0cm =30.0cm
像距
v=80.0cm -50.0cm =30.0cm
则
u=v=2f =30.0cm
该透镜的焦距为15.0cm。
(2)[2]投影仪成像原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3]由图可知,航天员王亚平调整与水球间的距离,得到的两个像都是倒立,所以这两个像是实像。
[4]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成实像是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当王亚平和水球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即物变近,则像逐渐变大。
[5]由图丙可知,u=8cm时,小明的眼睛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表明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即u < f,所以该透镜的焦距f满足的条件是f>8cm。
25. 学完质量和密度后,小明和小军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种油的密度。
(1)他们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游码移至零刻度处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他们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2)天平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测量步骤如下:
A.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B. 将待测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
C. 将烧杯中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倒出到量筒的这部分油的体积;
请根据以上步骤,写出正确的操作顺序: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若在步骤B中测得烧杯和油的总质量为55. 8 g,其余步骤数据如图所示,则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该油的密度是___________kg/m3。
【答案】 ①. 左 ②. BCA ③. 0.92×103
【解析】
【详解】(1)[1]由图可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表明左侧偏高,这时他们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
(2)[2]天平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测量时应先测烧杯和油的总质量,再将油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体积,最后测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两次质量之差即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质量,进而计算密度,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CA。
(3)[3]由图乙可知,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m余=20g +10g +5g +2.4g=37.4g
倒入量筒中的油的质量
m = m总-m余=55.8 g -37.4g =18.4g
由图甲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量筒中的油的体积为
V=20mL=20cm3
该油的密度是
四、计算题(22题4分,23题5分)
26. 小林家门口到贵港新世纪广场的公交路线全长9km,周末,小林从家门口的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用时15min到达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与同学会合.求:
(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车站的平均速度v1是多少km/h?合多少m/s?
(2)新世纪广场到园博园的公交路线全长20km,则小林和同学从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车站需要用多长时间(假定此公共汽车的速度v2与v1相同)?
【答案】(1)36km/h;10m/s;(2)2×103s
【解析】
【详解】(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车站的平均速度:v1==36km/h;36km/h=36×m/s=10m/s;
(2)假定此公共汽车的速度v2与v1相同,从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车站需要的时间:t2==2×103s.
答:(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车站的平均速度v1是36km/h,合10m/s;
(2)新世纪广场到园博园的公交路线全长20km,则小林和同学从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车站需要用时2×103s.
27. 铸造零件时,先要用木料制成一实心的与零件形状完全相同的模型叫木模.现要判断一个铁铸件内部是否有气泡,技术人员查找和测量的相关数据如表.
(1)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这个铁铸件内部是否有气泡.
(2)如果有气泡,气泡的体积有多大?
【答案】(1)有(2)2×10-4m3
【解析】
【详解】(1)木模的体积为:;
铁铸件的体积:;
因为木模和铁铸件的体积不相等,所以这个铁铸件内部有气泡;
(2)气泡的体积为:.木模
铁铸件
质量(kg)
6
密度(kg/m3)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8页。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教育集团初中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八中教育集团初中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共4页。
湖南省衡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