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2 桃花源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2 桃花源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2桃花源记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2桃花源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尝采药至衡山。
2.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有人迹,异之。
3.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
【答案】1. 整齐的样子 曾经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3.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句意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尝采药至衡山”的句意是: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迹(踪迹)、异(对……感到奇怪)”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省略了主语“他们两人”。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目的的理解。
从【甲】文看,刘子骥“欣然规往”的地方是渔人所说的“桃花源”;从【乙】文刘子骥“欲更寻素”的地方是山涧石门谷仓。结果却“未果”“欲更寻素,不复知处”,这让世人感受到所要找寻的地方的神秘,暗示了这神秘美好的地方(境界)是作者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作者这样的安排,流露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 确实。④浣:洗。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⑴具答之( )
⑵便要还家( )
⑶寻病终( )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5.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6.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7.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答案】4. 详细 同“邀”,邀请 随即,不久 打水 5.C 6.A 7.C 8.(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
(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
(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
(4)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
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
C.盖:都是副词,大概;
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风顺”写天气,“不及午”写到达时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
(2)俱:都;耘:耕地;于:在。
【参考译文】
【乙】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2022·广西·统考中考真题)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9.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B.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10.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11.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12.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14.《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5.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答案】9.C 10.D 11.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12.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意对即可) 不要说,更不必说 13.(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 14.“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晋太元中)时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 15.陶渊明知识渊博,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远大,胸怀宽广高洁。
【解析】9.C.《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物我分离”的分析有误;
故选C。
10.D.根据《桃花源记》第四段“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第五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知,渔人按照先前做的标记寻找桃花源,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不过是作者陶渊明构想的理想世界罢了,而非“真实存在的桃花源”;
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二年”为时间状语,在其后应断一处;“乃”为连词,引出后文的事,应在“乃”前断一处;
故断为: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12.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3)“无论魏晋”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适自在的样子。
(2)少:指年少时;博学:学识渊博;善:善于、擅长;属:撰写、做。
14.本题考查时间的作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意思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渔人的职业,作为故事的发端,引出后文渔人所见的奇异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经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点明来到桃花源的时间及来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战乱),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与物产丰富,生活恬静的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从秦时进入桃花源过了多久,说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时间长,与世隔绝,生活和美。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喜爱赞美;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根据《陶潜传(节选)》第一段“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可知,陶渊明心怀高尚,知识渊博,洒脱大方不拘谨,有真性情;根据第二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陶渊明为人节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洁志趣;据此表述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及追求,来体现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参考译文】《饮酒(其五)》: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陶潜传(节选)》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他)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2023·河南驻马店·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天启壬戌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苏州,见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葑门外之荷花宕。楼船画舫至鱼糕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
余移舟往观,一无所见。宕中以大船为经,小船为纬,游冶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①,汗透重纱。舟楫之胜以挤,鼓吹之胜以集,男女之胜以溷②,歆暑焊烁③,靡沸终日而已。
(节选自张岱《葑门荷宕》)
【注】①舄(xì):鞋。②溷:混乱。③焊烁:热,炎热。
1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中的“鲜美”是新鲜美好的意思,写出了芳草的鲜嫩和美丽。
B.“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写出了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惊异。
C.“落英缤纷”中的“缤纷”写出了落花色彩明艳,美丽动人。
D.“蚁旋岸上者”中的“蚁旋”指像蚂蚁一样回旋,写出了游客无法雇用到小船时的焦急之状。
17.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文开头先描绘桃花林的美好,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9.甲、乙两文虽都是在描绘生活图景,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6.C 1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18.①渲染神秘气氛(蕴含着一种神秘色彩);②暗示将会出现奇境;③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19.甲文借描写桃花源的优美景色及人们生活的场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祥和安宁、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们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对照,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乙文通过描绘作者偶然到苏州游玩,在葑门荷花宕赏荷的情景,描绘了一幅人山人海、热闹繁华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的惊奇与愉悦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落英缤纷”含义为: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写出的是落花杂乱繁多的样子,选项中“色彩明艳,美丽动人”说法错误;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重点词语: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8.本题考查开头作用。
根据“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可知,桃花林是突然遇到的,增加了其神秘色彩;根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见桃花林景色优美,暗示接下来将出现令人惊奇的景象;根据“复前行,欲穷其林”可知,渔人还要向前走,桃花林已如此美好,可见桃花源将更加美好,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19.本题考查情感表达。
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景色优美,人们安居乐业,这是一种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景象;而作者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战乱不断的,人们生活困苦的,因此桃花源这种和谐安定的生活与作者当时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
根据乙文“宕中以大船为经,小船为纬,游冶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舟楫之胜以挤,鼓吹之胜以集,男女之胜以溷,歆暑焊烁,靡沸终日而已”可知,作者到苏州游玩,在荷花宕赏荷花的情境,人们乘着轻快的船只,来来往往,热闹沸腾,描绘了一幅热闹繁华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愉悦和惊奇之情。
【参考译文】
【乙】天启壬成年六月二十四日,我偶然来到苏州,看见男男女女倾城而出,全都聚集在门外的荷花宕。大到楼船画舫,小到渔舟小艇,都被雇用一空。远方来的游客即使拿着数万贯钱也没有雇到一艘船,都在岸上急得像蚂蚁一样团团转。
我移动小船前去观看,却什么都没有看见。荷花宕中大小船只纵横交错,如同经纬交织。爱好游乐的子弟们,乘坐着轻快的船只,鼓吹歌唱,来来往往,穿梭如织。船上的美女佳丽个个妆容靓丽,身着淡雅的服装,摩肩接踵,热得汗水湿透了好几层罗衣。舟船多得挤在一起,鼓吹乐器杂七杂八地演奏,男男女女相互混杂拥挤,炎热的天气里,能热闹沸腾一整天。
(2023·陕西安康·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①流散,劝之树艺②。数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屋舍俨然 ( )
(2)便要还家 ( )
(3)渐复旧制 ( )
(4)彼诚乏人牛 ( )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而为政宽简
B.召田主劳以酒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欲穷其林
D.出见田畴美者 后遂无问津者
2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23.甲文中的桃源人与乙文中的河南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答案】20.整齐的样子 同“邀”,邀请 规模 确实 21.D 22.(1)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 23.桃源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河南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是因为张全义重视农桑、政治清明、为政以简。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邀请。
(3)句意: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制:规模。
(4)句意: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诚:确实。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给,把/动词,治理;
B.介词,用/介词,凭借;
C.代词,自己的/代词,这;
D.代词,……的人/代词,……的人;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蔚然:茂盛的样子;旷土:指没有被耕种的土地。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源人能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桃花源与世隔绝;
根据乙文“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可知,河南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张全义重视农桑、政治清明、为政以简。
【参考译文】
【乙】唐张全义任河南尹,当时经过黄巢作乱,居民不到一百户,城四郊看不到有耕田的人。全义招流民安置,劝他们从事农耕;几年以后,都城中大街小巷,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全义每外出,看到有的田地庄稼生长好的人家,便下马和随从人等共同观看,召见田主用酒饭进行慰劳。有的人家,田地荒芜草多,全义便将此家人召集到一起,用杖责打。假如被打人申诉说“田荒,是因缺乏人力牛力”,便召集他的邻人,加以责问说:“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你们为何不帮助他?”直到众人都承认错误,才放他们离开。从此邻里之间有无相通,彼此互相帮助,所以家家有存粮,即便遇到灾荒的凶年,也不会挨饿。(河南府)从此变成富足的地方。
(2023·广东揭阳·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后遂无问津者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
时人多慕名利,有卢生名英,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自叹困穷,翁乃取襄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①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②良久,谢而去。
(选自《枕中记》,有删改)
【注】①俛(fǔ)首:低头。②怃(wǔ)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一项是( )
A.缘溪行/缘木求鱼B.旋举进士/旋围解
C.年逾八十而卒/卒获有所闻D.及郡下/及下船
27.请用“/”为乙文中的画线句划分停顿。
数 月 娶 清 河 崔 氏 女 为 妻 女 容 甚 丽 生 资 愈 厚
28.以奇幻的想象触摸现实是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请联系两文加以分析。
【答案】24.(1)交错相通(2)同“邀”,邀请(3)渡口 25.(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26.C 27.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 28.陶渊明虚构了桃花源这一世界,通过想象其中的美景和生活,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和对没有战乱、剥削、压迫的理想世界的追求。《枕中记》通过描绘卢生尽享荣华富贵的奇幻梦境,点明荣华富贵如梦一般虚幻,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讽刺。(意思对即可)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田间小路四通八达。交通:交错相通。
(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3)句意: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津:渡口。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问今是何世”省略主语“桃花源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应在“为”后加上“之”,代指“桃花源人”,“皆叹惋”省略主语“桃花源人”;今:现在;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为:对、向;具言:详细地说;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叹惋:感叹;惋惜。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都是“沿着,顺着”的意思;
B.都是“不久”的意思;
C.死/最终;
D.都是“等到”的意思;
故选C。
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几个月后,他娶了清河县的崔氏做妻子,崔氏容貌美丽,卢英变得更有学识。“数月”在句中做状语,单独划为一处,“娶清河崔氏女为妻”是省略句,省去了主语“卢英”,应划为一处,“女容甚丽”和“生资愈厚”是表并列的两处短句,中间应断开,故断句: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甲文:结合第②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由“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知,人人在这个理想社会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由“黄发垂香,并怡然自乐”可知,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结合第③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这里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结合第④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等句,作者暗示了桃花源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种空想,是不存在,只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甲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当时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乙文:结合“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可知通过卢英在睡梦中实现自己清醒时的所有想法的故事,比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美好之事物,亦不过顷刻而已转眼成空。再结合“时人多慕名利”可知,文章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讽刺。
【参考译文】
乙文:当时有很多人追求名利。有个姓卢的读书人,在邯郸的客栈,偶然遇见一个道士吕翁。卢英言语中很是叹息自己的穷困潦倒,道人就取出口袋里的枕头给他,说:“你枕着我的这个枕头,必定能让你荣华富贵,实现如你所想!”这时正赶上客栈主人蒸黄粱,卢英低下头枕着枕头进入梦中,梦见自己回到家里,几个月后娶了清河县的崔氏做妻子,崔氏容貌美丽,卢英变得更有学识。因为这样考取了进士,做官到舍人,升迁到节度使,而后立下战功,做了十几年的宰相。五个儿子都是为官之人,卢英到了八十多岁去世。等到从梦中醒来,黄粱还没蒸熟。感到很奇怪的说:“难道那是梦吗?”道翁笑着说:“人生的走向,不过就是这样的。”卢生思考了许久,叩头谢过道翁后离去。
(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昔众尝至一乡陬①,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②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③,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④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⑥,中原鼎沸,而天下之入,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
(节选自戴名世《醉乡记》)
【注释】①乡陬(zōu):偏僻的地方。②酣适:酣畅舒适,指痛快饮酒。③以徜以徉:安闲自在。④刘伶、阮籍:俱为魏晋时人,名列“竹林七贤”。刘、阮好酒,刘伶尤甚。⑤陆沉:国家陷于灾祸,有如大陆沉沦。
2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美”是新鲜美好的意思,写出了桃花林景色的优美。
B.“绝境”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写出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样子。
C.“叹惋”是感叹惋惜的意思,桃花源人感叹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惋惜自己没法看到。
D.“荒惑”是恍惚迷惑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喝醉之后的内心感受。
30.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1.甲文段结尾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其实在前几段早有提示,请找出与之照应的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32.甲、乙两个文段都提到了人们为了躲避战争纷乱而到达与世隔绝的地方,只是作者的态度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9.C 30.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31.照应的部分:“忘路之远近”“不足为外人道也”。作用:暗示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 32.①甲文段写桃花源人为了躲避秦时战乱来到桃花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祥和生活的冋往。②乙文段与大家为了躲避社会的纷乱,便放纵痛饮,到达醉乡。但作者并不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只是暂时的逃避,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快乐。
【解析】29.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有误,桃花源人叹惋的是外面世界的情形与桃花源里的情形相差巨大;
故选C。
30.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同时注意句子中重点词语“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的准确翻译。
31.考查写作手法。与结尾“寻桃花源‘未果’”照应的部分及作用,其实是考查哪些内容为下文桃花源无迹可寻埋下伏笔。先阅读甲文段,找到埋下伏笔的句子,然后分析其作用。
“忘路之远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
32.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醉乡记》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以幻想的笔法和寓言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无光”的醉乡,进而写到“醉乡遍天下”,有少数“不入而迷者”反遭醉人讥笑,以致“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的荒诞局面,看似议论,实则抒情。作者借刘伶、阮籍的史事,揭示造成“醉乡”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不安宁。作者匠心独运,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通篇不离“醉乡”,又笔笔都在写现实,写醉乡是虚,写现实是实。既含蓄深沉又痛快淋漓,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内心既想归隐林泉,又不甘民族沉沦的矛盾和苦痛。
【参考译文】
(乙)乙从前我曾游至一偏僻的地方,一到那里就浑身发软,歪歪倒倒,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天地因此变换了位置,日月因此失去了光明,眼睛因此发花,心因此恍惚迷惑,身体因此衰败不堪。我向别人打听说:“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酣畅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可以安闲自在的地方,这里便是醉乡。”
啊!这里便是醉乡了吗?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我曾听说刘伶、阮籍这一类的人(迷恋醉乡的事)。在那个时代,国家陷于灾祸,中原纷乱,天下的人,放纵自己痛饮之后便颠颠倒倒,一个接一个不断地进入醉乡了。据我所见,那里不曾有可使人快乐的地方。
(2023·湖北恩施·统考二模)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长松怪石,去墟落不下一二十里。鸟径①缘崖,涉水于草莽间。左右两三家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竹篱草舍燕处其间兰菊艺②之,霜月春风,日有余思③。临水时种桃梅,儿童婢仆皆布衣短褐,以给薪水④,酿村酒而饮之。杖藜蹑屐⑤,往来穷谷大川,听流水,看激湍,鉴澄潭,步危桥,坐茂树,探幽壑,升高峰,不亦乐乎!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有删改)
【注释】①鸟径:鸟走的山道,形容十分狭窄的小道。②艺:种植。③余思:余兴。④薪水:打柴、汲水。⑤杖藜蹑屐:拄着拐杖,穿着木屐。
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桑竹之属 属:
(2)悉如外人 悉:
(3)鸟径缘崖 缘:
(4)临水时种桃梅 临:
34.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竹篱草舍燕处其间兰菊艺之。
3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坐茂树,探幽壑,升高峰,不亦乐乎!
36.【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鸡犬之声,但作用却不相同。【甲】文提到“鸡犬相闻”表现了桃花源人① ;【乙】文通过写鸡犬之声表现村落② 。
37.【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田园风光及生活场景,但表现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分别指出其不同情感。
【答案】33.(1)类 (2)全,都 (3)沿着,顺着 (4)靠近。 34.竹篱草舍/燕处其间/兰菊艺之。 35.(1)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2)坐在繁茂的树下,探访幽静的山壑,攀登高峰,不也是很快乐的呀! 36. 生活安逸 规模小 37.【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解析】3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
(1)句意为:桑树竹林之类的。属:类。
(2)句意为:都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悉:全,都。
(3)句意为:十分狭窄的小道沿着山崖。缘:沿着,顺着。
(4)句意为:在靠近水的地方种上桃树、梅树。临:靠近。
3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意为:(那里有)竹篱笆和茅草屋,燕子居住在中间,兰花和菊花种植在其中。故可断句为:竹篱草舍/燕处其间/兰菊艺之。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为: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复:又,再;前:向前;穷:走到……的尽头。
(2)句重点词为:探:探访;升:攀登;乐:快乐。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鸡犬相闻”意为: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联系后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甲文表现了桃花源人生活的安逸与祥和;
第二空,乙文“左右两三家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意为:(小径)左右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三户人家遥遥相望,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鸡犬之声能够相互听到,表现了村落的规模之小。
37.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
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作者在虚构桃花源世界的时候,塑造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借以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之情;根据乙文“临水时种桃梅,儿童婢仆皆布衣短褐,以给薪水,酿村酒而饮之乎”可知,作者通过描写种果树、着布衣、酿土酒的朴素田园生活,以及游览山川美景的无限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
高大的松树和形状奇异的石头,距离村落不少于一二十里。十分狭窄的小道沿着山崖,(我)涉过溪水在荒草丛中前行。(小径)左右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三户人家遥遥相望,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那里有)竹篱笆和茅草屋,燕子居住在中间,兰花和菊花种植在其中,下霜的月份里刮起暖风,每天都有余兴。在靠近水的地方种上桃树、梅树,孩子和男女奴仆都穿着布衣、短衫,以便打柴汲水,自己酿土酒来喝。拄着拐杖,穿着木屐,往来于深谷大川之中,倾听流水(的声音),观览迅猛的急流,在澄澈的清潭前照视,在高桥上散步,坐在繁茂的树下,探访幽静的山谷,攀登高耸的山峰,不也是很快乐的呀!
(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有人说,陶渊明是政治的弃儿,选择归隐是无奈之举;有人说,陶渊明在田园浪漫生活中内心也隐伏着一种痛……,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作品走近他。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38.《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9.王安石曾赞“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句诗是“奇绝不可及之语”,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奇绝”之处。
40.解释加点字词
①渔人甚异之
②便要还家
③无论魏晋
④博学善属文
41.翻译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42.《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3.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及自己积累的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探究他受推崇的原因。
【答案】38.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9.这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基调。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而是身处“人境”,照理也会有人来人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有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作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40.①惊异,诧异。这里是“以……为异”的意思;②“要”同“邀”,邀请。③不必说,更不必说;④连缀,撰写。 41.①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了往来。
②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42.“秦”“汉”“魏晋”这些历史时间名词,一方面交待了桃花源中人的来历,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另一方面,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 43.示例:在于他建立了一座真正的生命精神丰碑,并且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这座丰碑的背后没有刻意、没有雕琢、没有杂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宁静而淡定、平凡而从容、自然而随性;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不放弃对美好精神家园的重建;有着傲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谄媚权贵的性格。这在他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都有所体现。
【解析】38.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抓住“山气”“夕”“飞鸟”“还”,结合诗句的意思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即可。
示例:夕阳西下时分,雾气在南山的峰间缭绕,景色甚是优美;成群的飞鸟叽叽喳喳,结伴归巢。
3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分析四句诗的“奇绝”之处,可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三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诗人以叙事手法起笔,记叙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写自己的居住的草庐位置,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人境”应该是人来人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为什么说“无车马喧”呢?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以设问的方式,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有情趣。“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以极为精炼的语言,作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4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异:惊异,诧异;这里是“以……为异”的意思。
②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要”同“邀”,邀请。
③句意: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必说,更不必说。
④句意:知识渊博善于撰写文章。属:连缀,撰写。
4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①率,率领;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就;间隔,隔断,隔绝。
②颖脱,天资聪明;不羁,不拘小节;任,追求;真,率直的性情;自得,自得其乐;为,被;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贵,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
4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意思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渔人的职业,作为故事的发端,引出后文渔人所见的奇异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经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交代桃花源中人来到桃花源的时间及原因(躲避战乱),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与物产丰富,生活恬静的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从秦时进入桃花源过了多久,说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时间长,与世隔绝,生活和美,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
结合以上分析,概括回答即可。
4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喜爱赞美。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根据《陶潜传(节选)》第一段“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可知,陶渊明心怀高尚,知识渊博,洒脱大方不拘谨,有真性情;根据第二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陶渊明为人节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洁志趣。
根据以上分析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及追求,结合所选诗文及个人积累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示例:陶渊明率性自然、傲然不屈、心怀美好的个人魅力让人推崇:他“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谄媚权贵。
陶渊明的作品情感真挚、深邃,富有哲理性和人文关怀:《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祥和和孤独自在的感觉,读来让人心生向往和感动。又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斗酒相逢须饮我,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引起读者共鸣。
陶渊明的作品中也常涉及自然景观和农村生活,他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让人心生向往。
总之,陶渊明的个人品质,以及其作品表现出来的真挚情感、深邃哲理、人文关怀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参考译文】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撰写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他)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2023·河南开封·统考一模)请阅读下面古诗文类多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文本二】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
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
荒路暖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诗》)
【注释】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②憩:休息。③菽稷:泛指粮食作物。④艺:种植。⑤靡:无。⑥暖:遮蔽。⑦俎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文本三】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般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4.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B.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C.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此中人语云
D.遂迷,不复得路 后遂无问津者
45.请翻译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6.文本一第①段是如何为桃源的出现蓄势铺垫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7.阅读文本一和文本二,请概述桃花源的美好景致,并评价这个地方给你的印象。
48.“知人论世”,即结合文人生平遭际或时代背景来理解其诗文作品。请阅读上面三个文本,再联系两位作者的创作背景,解说他们各自要表达的理想心愿。
【文本一、二】: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剥削压榨人民,赋税徭役繁重,军间连年混战,国家濒临崩溃。
【文本三】:该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中写到大海、乘船等,与李清照南渡时曾在海上航行有关。此词是记梦之作。
【答案】44.D 45.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6.示例:“晋太元中……”先从作者的角度交代渔人身份,故事的时间、地点:“缘溪行……再以渔人视角一路走来,描绘他看到的奇绝景致;接着写桃林绚丽美艳,“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等的生机勃勃。由此来看,层层沉浸,营造桃源意蕴,为桃源的出现渲染铺垫。 47.示例一:桃花源里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桑竹垂余荫”的景色,真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
示例二:桃花源里有“往来种作”“相命肆农耕”“春蚕收长丝”等平静的农家生活,真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示例三:桃花源里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热情好客,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崇尚古道的习俗,真是个民风淳朴的好地方!
示例四:桃花源里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生平景象,真是个躲避战乱的好地方! 48.《桃花源记》示例一:陶渊明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示例二:作者虚构与现实对立的世外桃源,表达自己反对剥削压迫,代表人民反对战乱的愿望。
《渔家傲》示例一:李清照借助梦境,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内心的苦闷,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示例二:李清照通过记梦,写出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解析】4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A.房屋、客舍/离开;
B.寻找/不久;
C.说话/告诉;
D.都解释为:于是;
故选D。
4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隔绝。
46.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
文章开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先交代渔人身份,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然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再以渔人视角一路走来,描绘他看到的奇绝景致;接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林绚丽美艳、生机勃勃。最后,“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既以捕鱼为生,长期披星戴月,风来雨往,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胜当会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忽逢”二字既写出了渔人撒网之专注用心,又将桃花林点染得虚幻迷离,神秘飘忽。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层层铺垫,极写此处桃花林芳香与色彩的神异,营造桃源意蕴,为桃源的出现渲染铺垫。
4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选文二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与文本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内容相似。
由两文看出: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根据两个文段概述桃花源的美好景致,并用自己的话评价这个地方给你的印象即可。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桑竹垂余荫”,真是民风淳朴、景致优美的好地方!
48.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
文本一、二通过对虚构的桃花源的描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
文本三的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中写到大海、乘船等,与李清照南渡时曾在海上航行有关。此词是记梦之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本题联系两位作者的创作背景,解说他们各自要表达的理想心愿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李清照在《渔家傲》中,通过记梦,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①,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②。求之靡途③。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患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④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⑥所得。
(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注释:①生生所资: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②脱然有怀:不经意间,心中有了做官的念头。③靡途:没有门路。④见:被。⑤彭泽:县名。⑥矫厉:勉强。
4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桑竹之属
③幼稚盈室
④会有四方之事
5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②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5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标注两处)
何 则 质 性 自 然 非 矫 厉 所 得。
52.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各有不同。阅读甲文,想象其中的画面,并说说这两幅画面给你的感受。
53.《归去来兮辞》的创作早于《桃花源记》,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初归家时,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高洁的志趣。结合甲乙两文及所学历史知识,说说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49.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类 充满 适逢,恰巧遇到 50.①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②等到过了一些日子,因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 51.何则/ 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 52.示例:桃花林的感受:桃林景致奇绝、曲径通幽、神奇而美好,亦真亦幻,纷繁美丽。
桃花源的感受:远离喧嚣、清静自然、幸福安泰、和谐美好的理想家园。
(学生能答出符合景象特点的主观感受即可,答案不唯一,但不能是翻译课文。) 5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黑暗、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他归隐之初想到个人的进退,渴望宁静祥和、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创作《桃花源记》时,作者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寓了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望,思考憧憬的是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的幸福,他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解析】49.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①句意: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②句意:桑树竹子之类。属:类。
③句意:小孩子充满屋子。盈:充满。
④句意: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会:适逢,恰巧遇到。
5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①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小孩;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②及,等到;少日,一些日子;眷然,思恋的样子;归欤,回去;情,念头。
5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什么呢?本性坦率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根据句意可断句为: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5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桃花林的景色:一条清澈的小溪向远处流去,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桃林里绿草如茵,花朵芬芳馥郁,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感受:景致美好、洁净幽寂、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土地肥沃,有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村落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往来种作,老人小孩,自得其乐。感受:美好、宁静、井然有序、和睦安定,是理想中的家园。
5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乙】文“于时风波未静”可知,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根据【乙】文“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可知,陶渊明辞官归家是因为自己一直追求恬淡、安闲的田园生活,为了个人的追求而归隐。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食其力的理想社会。这既是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当时久经战乱的人们的美好愿望。他创作《桃花源记》是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人民的幸福出发而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与当时他创作的《归去来兮辞》的思想相比,他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译文】
【乙】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州郡长官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困(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因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本性坦率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2022·广东惠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欲穷其林
(2)具答之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处处志之
5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不应州命。赵王伦辟为掾①,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迎难于鲁之峄山。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
【注释】①掾:读作“yuàn”,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职官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称疾去职/不以千里称也B.及伦篡/及郡下
C.鉴复分所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举千余家/百里奚举于市
5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于 时 所 在 饥 荒 州 中 之 士 素 有 感 其 恩 义 者 相 与 资 赡
58.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桃花源人和郗鉴等人搬迁的原因。
(2)结合【乙】文,说说都鉴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54.(1)尽 (2)详细 (3)邀请 (4)做记号 55.(1)呈现在他(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件一件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听罢),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56.B 57.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 58.(1)两文都是因躲避战乱而迁居。【甲】文中从桃花源中人告知,躲避先秦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同乡人到与世隔绝之地可知;【乙】文中从郗鉴在战乱饥荒中分赠所得资助给宗亲,并带领千家人避难可知。(2)示例:①博学儒雅: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喜好耕读,学识广博;②洁身自好,坚守气节:他不愿混迹官场,与行为不端的达官贵人保持距离,唯恐玷污自身名节;③重情守义,关心他人:在遭遇饥荒时,他因平时扶危济困、恩义卓著,被大家推举为首领,率领着一千多家乡民一起到外地避难。
【解析】5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想走尽这片林子。穷:尽。
(2)句意:详细地做了回答,具:详细。
(3)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4)句意:到处做标记。志:做记号。
5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要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替、换”,在翻译句子时也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掌握了这些要点以后,翻译时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再根据“抓关键词连整句”的方法去翻译整个句子。注意重点词句:
(1)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2)具:详细;叹惋:感叹惋惜。
56.本题考查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动词,声称/动词,扬名;
B.都为介词,等到,到了;
C.动词,得到,获得/动词,“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D.动词,发动/动词,选拔,任用;
故选B。
5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当时家乡正闹饥荒,州中士人有平时就感激郗鉴恩德的,资助供给他,财物。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
5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和人物形象分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甲文第③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中的人是躲避先秦战乱,才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到与世隔绝之地。结合乙文“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迎难于鲁之峄山”可知,郗鉴等人遇到了战乱饥荒,于是带领千家人避难,才搬迁的。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乙文“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不应州命”可知,他博学儒雅,虽然出身贫寒,但喜好耕读,学识广博;结合“赵王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可知,他洁身自好,坚守气节,不愿混迹官场,与行为不端的达官贵人保持距离,唯恐玷污自身名节;结合“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迎难于鲁之峄山”可知,他重情守义,关心他人,在遭遇饥荒时,他因平时扶危济困、恩义卓著,被大家推举为首领,率领着一千多家乡民一起到外地避难。
【参考译文】
【乙】郗鉴字道徽,是高平全乡人。年少丧父而家道贫寒,博览经书,亲自耕作,吟诵歌咏不知疲倦。以儒雅著称,不接受州府征召,赵王司马伦挺拔他做撑史,他知道司马伦有不忠的行为,称病离职。司马伦篡权后,他的党羽都位至高官,而都鉴闭门自守,不与其交往。当时家乡正闹饥荒,州中士人有平时就感激郗鉴恩德的,资助供给他,财物。郗鉴把得到的财物再作分配,用来接济宗族亲戚和家乡的孤寡老人,依靠这活命的很多。于是共同推举郗鉴为首领,带领一千多户到舍地的峰山避难。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②
③
无论
④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27 核舟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7核舟记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7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3 小石潭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3小石潭记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3小石潭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21 周亚夫军细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1周亚夫军细柳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1周亚夫军细柳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