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九年级下册7.4 结晶现象课后复习题
展开一、选择题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取用少量液体药品
C.过滤D.熄灭酒精灯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一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
B.图一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C.图二中为加快过滤速率,可用玻璃棒搅动漏斗内的液体
D.图二中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导致波液浑浊
3.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顺序依次为a=cB.若a中混有少量的b,则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C.欲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D.t2℃时,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7.5%
4.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见下表。20℃时,称取10g硝酸钾固体加入40g水中,充分溶解后按如图所示升温至60℃,并等分分成溶液Ⅰ、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配制所得的60℃的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5%
B.溶液Ⅰ恒温蒸发15g水可得到饱和溶液
C.将溶液Ⅱ降温,开始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温度范围是10~20℃
D.将溶液Ⅱ降温,开始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温度范围是20~40℃
5.室温时,对100mLKC1饱和溶液作如下操作,最终对甲、乙两烧杯中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同B.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均为不饱和溶液D.溶剂质量相同
6.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将18g硝酸钾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68 g
B.80 ℃时,将 269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60 ℃,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9 g
C.0 ℃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3.3%
D.将 4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蒸发结晶的办法
7.下列关于科学知识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把氧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延缓食品变质B.使用杠杆可能省力也可能费力
C.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泥沙D.铅锑合金熔点低可用作保险丝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20℃甲、乙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无晶体)升温到4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B.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C.t℃时,60g丙完全溶解可配制出160g丙的饱和溶液
D.40℃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不相等
9.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称量氯化钠 B.点燃酒精灯
C.滴加盐酸 D.过滤粗盐水
10.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B.倾倒液体
C.过滤液体D.点燃酒精灯
二、判断题
11.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后溶剂质量一定减少( )
12.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
13.过滤能够把硬水软化。( )
14.不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15.若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可采用过滤的方法( )
三、综合应用题
16.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水的组成
(一)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左右两侧玻璃管中的液面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2)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
①水是由 组成的。下列还能确认水的组成的实验是 (填序号)。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B.水的蒸发
②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主要是 能转化为 能。
③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二)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电解纯水速率较慢。查阅资料获知。调节电压或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都会改变电解速率。于是他进行了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记录如下。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每次实验收集10mL氧气)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和 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
(4)分析上表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写一条即可)。
Ⅱ.水的净化:
小丹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利用如下流程来净化水,最终制成蒸馏水。
回答下列问题:
(5)静置时,为了使悬浮颗粒物快速沉降,常加入的物质是 。
(6)操作①是过滤,其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实验过程中发现该操作比预期的时间长得多,可能的原因是 过滤须考虑过滤器材质孔径大小。某微粒的直径为10μm,下列能把该微粒“筛”出来的是 (填字母)。
A.孔径20μm过滤网 B.孔径10μm过滤网 C.孔径6μm过滤网
(7)操作②常加入活性炭除去色素和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良好的 性。
(8)小丹同学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少量泡沫且有较多白色垢状物产生,说明液体D是 (填“硬水”或“软水”),硬水软化常会形成水垢,家庭中可用 除去水垢。
Ⅲ.珍惜水资源
(9)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用水方式应该提倡的是 (填字母)。
A.用漱口杯接水刷牙B.不间断地边流水边洗衣服
C.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D.用喷灌、滴灌的方法代替漫灌浇灌农田
17.金属材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金属的利用和回收至关重要。
(1)为了达到收旧利废、节能减排的目的,从含有金属镁、铁、铜的粉末中,分离和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
①金属是 ;金属是 。
②操作的名称是 ;在该过程中需要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 。
③写出步骤②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④实验步骤②中除了加入稀硫酸外,还可选用下列试剂 (填标号)。
a、硫酸铜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2)用来制造钥匙的黄铜只含有锌和铜。将20g钥匙样品放在盛有100g稀硫酸的烧杯中(硫酸足量),当钥匙样品不再溶解后,烧杯中混合物的质量是119.8g。计算:钥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18.兴趣小组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粗盐的提纯】实验,邀请你一起完成。
I、溶解 Ⅱ、过滤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小明同学对过滤后滤液的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a.粗盐中除含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外,还含有CaCl2、Mg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
b.BaSO4不溶于水、不溶于酸。
【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为确认滤液中CaCl2、MgCl2、Na2SO4的存在,小明利用实验台上的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实验反思】小宇同学认为实验③不够严谨,理由是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滤液中含有Na2SO4:取少量实验③所得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将上述杂质除去,然后将除杂后的滤液置于蒸发皿进行蒸发结晶,当观察到 ,就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小明宣布:我们得到了纯净的氯化钠。
【实验拓展】某品牌炉具清洁剂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钠(其他成分中不含钠元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测定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取100g炉具清洁剂倒入烧杯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测出溶液的pH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当pH=13时,溶液中含有钠元素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当恰好中和时,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 。
(3)计算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温度/℃
10
20
40
60
溶解度/g
20.9
31.6
63.9
110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电压
反应时间
氢氧化钠
溶液浓度
6V
9V
12V
5%
26分26秒
12分14秒
7分30秒
10%
17分8秒
9分26秒
6分22秒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往上述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静置,过滤
滤液中含有MgCl2
②往上述①的滤液中滴加足量的 ,充分反应,静置,过滤
滤液中含有CaCl2
③往上述②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 ,充分反应,静置,过滤
有白色沉淀生成
滤液中含有Na2SO4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瓶口要紧挨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故A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B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示中漏斗下端没有紧挨烧杯壁,故C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D操作错误;
故选B。
2.C
【详解】A、电解水正氧负氢,氢二氧一,a气体多是氢气,正确。
B、纯水不导电,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正确。
C、图二为过滤,玻璃棒作用是引流,不可用玻璃棒搅动漏斗内的液体,错误。
D、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沿着滤纸和漏斗内壁间隙往下流,会导致波液浑浊,正确。
故选:C。
3.D
【详解】A. 由图可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顺序依次为a=cB. 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若a中混有少量的b,则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正确;
C. 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欲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正确;
D. t2℃时,a物质溶解度为50g;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最多溶解25g溶质,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37.5%,错误。
故选D。
4.C
【详解】A、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10g硝酸钾固体可以完全溶于40g水中,此时质量分数为,故A不符合题;
B、溶液Ⅰ是由20g水和5g硝酸钾组成,60℃时恒温蒸发15g水,即剩余5g水,5g水中可以溶解5.5g硝酸钾,故B不符合题意;
C、溶液Ⅱ由20g水和5g硝酸钾组成,相当于100g水中溶解25g硝酸钾,将溶液Ⅱ降温,由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可知,开始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温度范围是10~20℃,故C符合题意;
D、根据C的分析可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根据题中图示,甲中100mL饱和氯化钾溶液转移50mL到乙烧杯中,此时两者溶质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剂质量相等,后来向乙烧杯中加入50mL水后,乙烧杯中水的质量增大了,即溶剂质量增大了,但是溶质质量没有改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了,此时乙烧杯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A、甲、乙烧杯中的溶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变化,溶质的质量相同,A说法正确;
B、乙烧杯中水的质量增大,溶质质量没有改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B说法错误;
C、甲烧杯中溶质、溶剂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变化,仍是饱和溶液,C说法错误;
D、后来向乙烧杯中加入50mL水,溶剂质量增加,D说法错误;
故选A。
6.B
【分析】本题主要是对溶解度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有一定基础。
【详解】A、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最多能溶31.6g硝酸钾,则50g水只能溶解15.8g硝酸钾,得溶液65.8g;故A错;
B、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80℃降温到60℃,析出晶体量为169g-110g=59g;故B对;
C、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3g,则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故C错;
D、将40℃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可以加入溶剂;故D错。
故选B。
【点睛】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节省计算时间。
7.A
【详解】A、把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延缓食品变质。氧气化学性质较活泼,可加速食品变质。错误。
B、杠杆分为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使用杠杆可能省力也可能费力。正确。
C、过滤可以分离固体和液体,所以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泥沙。正确。
D、保险丝需要合适的熔点,当发生短路或用电量过大时,可因发热而熔断。铅锑合金熔点低可用作保险丝。正确。
故选A。
8.C
【详解】A、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当升高到40℃时,溶质质量和溶液剂质量都不变,所以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叙述正确;
B、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该选项叙述正确;
C、t℃时,丙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40g,则当60g丙完全溶解配成饱和溶液时,所需水的质量大于100g,则形成的溶液的质量大于160g,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D、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40℃的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时,甲有晶体析出,而乙不会有晶体析出,则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不相等,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C。
9.B
【详解】A、用天平称量时应该左物右码,且天平左右两盘上各放着一张相同大小的白纸,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切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防发生火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A、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错误;
B、倾倒液体时,试管稍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B错误;
C、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故C正确;
D、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C。
11.错误
【详解】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若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则在溶解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增加,但溶剂的质量不会改变。
12.正确
【详解】过滤时漏斗下端要紧挨烧杯内壁,以防液滴飞溅,该说法正确。
13.×
【详解】通过过滤可将难溶性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而硬水是含有较多钙离子、镁离子的水,过滤不能够把硬水软化,蒸馏、煮沸可将硬水软化。
14.正确
【详解】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一定是饱和溶液,否则不会有晶体析出,饱和溶液降温会有晶体从溶液中析出,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溶液的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随之减少,但仍是饱和溶液。
15.正确
【详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泥沙难溶于水,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可采用的方法是过滤,故正确。
16.(1)1:2
(2) 氢元素和氧元素 A 电 化学
(3)电压
(4)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电压一定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电解水速率越快/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一定时,电压越高,电解水速率越快
(5)明矾
(6) 漏斗 引流 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滤纸堵塞 C
(7)吸附
(8) 硬水 食醋
(9)ACD
【详解】(1)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结合图示可知:a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为氧气,b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则 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故填:1:2;
(2)①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
可以通过电解水(水的分解)、氢气燃烧(水的合成)实验来确定水的组成,故选填:A;
②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主要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电;化学;
③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根据题干及表格信息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故填:电压;
(4)分析上表数据得出: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电压一定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电解水速率越快;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一定时,电压越高,电解水速率越快,故填: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电压一定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电解水速率越快(或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一定时,电压越高,电解水速率越快);
(5)静置时,为了使悬浮颗粒物快速沉降,常加入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故填:明矾;
(6)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实验过程中发现该操作比预期的时间长得多,说明过滤速度减慢,可能的原因是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堵塞;某微粒的直径为10μm,能把该粒子筛出来,过滤网直径需小于10μm,所以选C,故填:漏斗;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堵塞);C;
(7)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
(8)用肥皂水区分硬水、软水:泡沫多,浮渣少为软水;泡沫少,浮渣多为硬水。液体D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少量泡沫且有较多白色垢状物产生,说明液体D是硬水;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盐)、
氢氧化镁(碱)均能与酸发生反应,所以家庭中可用食醋除去水垢,故填:硬水;食醋;
(9)A、用漱口杯接水刷牙,可以减少水的浪费,符合题意;
B、不间断地边流水边洗衣服,会造成水浪费,不符合题意;
C、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一水多用可以节约用水,符合题意;
D、用喷灌、滴灌的方法代替漫灌浇灌农田,可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符合题意。
故选ACD。
17.(1) 铁/Fe 铜/Cu 过滤 引流
置换反应 a
(2)根据质量守恒可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20g+100g-119.8g=0.2g,设钥匙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则
解得x=6.5g
则钥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钥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详解】(1)①铁能够被磁铁吸引,因此金属A是铁,其中两种金属混合物是镁和铜的混合物,由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硫酸,则金属B为铜。
②过滤可分离固体和液体,则操作a为过滤;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③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④a.由于镁能与硫酸铜反应,该选项符合题意;
b.镁与铜均不与氯化钠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镁与铜均不与硝酸银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见答案。
18. 引流 产生白色沉淀 碳酸钠溶液/Na2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氯化钡溶液/BaCl2溶液 实验②中过量的碳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加入足量盐酸,即有气泡产生又有部分沉淀未溶解,证明滤液中有硫酸钠
有较多晶体析出 NaOH、Na2SO4 50g 解:设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
答: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
【详解】过滤操作中需要使用玻璃棒进行引流;
[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①:氢氧化钠溶液与滤液中的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因此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②: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因此检验滤液中含有氯化钙可以选择往上述①的滤液中滴加足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③:检验滤液中的硫酸钠可选择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反思]实验②中剩余的碳酸钠溶液会与实验③中加入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实验③中观察到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钠,若要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钠正确的操作是向③中所得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盐酸,即有气泡产生又有部分沉淀未溶解,证明滤液中含有硫酸钠;
[实验结论]蒸发结晶实验中,当观察到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多余水;
[实验拓展](1)根据图示可知,当pH=13时,溶液中仍含有未反应的氢氧化钠,还含有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
(2)根据图示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硫酸恰好中和溶液的pH=7,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50g;
(3)见答案。
初中化学7.4 结晶现象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7.4 结晶现象同步测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4 结晶现象测试题: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4 结晶现象测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4 结晶现象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下册7.4 结晶现象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74结晶现象共2课时好题精练-九年级化学下册精品课堂课件精讲及好题精练科粤版解析版docx、74结晶现象共2课时好题精练-九年级化学下册精品课堂课件精讲及好题精练科粤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