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1.今年11月在萍乡市政府的领导下全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下列抗疫措施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佩戴口罩B. 街道杀菌消毒C. 开窗通风D. 扫场所码
2.我市持续开展“百日攻坚”统一行动,筑牢生态环境保护防线,以下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
A. 市医院开展辐射环境事件应急演练B. 强化餐饮油烟废气治理
C. 将涉疫医疗废物露天焚烧处理D. 在萍水河流域内设置国控、省控断面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某同学想将二氧化锰从剩余物中分离出来。他接下来进行的实验操作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B. C. D.
4.萍乡白源炼铁厂“炼铁高炉”炼铁时会产生大量的“高炉煤气”,若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将其综合处理后可用于萍乡市内的生活用气,其中各成分与其叙述不相符的是( )
A. 甲烷——生活用气,但泄漏会导致温室效应
B. 液氢——用于火箭燃料
C. 氮气——食品充氮气防腐
D. 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可燃冰”
5.为减少污染,变废为宝,丹江化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料被安源化肥厂再制备成氮肥,废料中所含CaSO4中硫元素化合价是( )
A. −2B. +4C. +6D. −6
6.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 )
A. 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
B. 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
C. 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 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符号表征”是化学学习的表示方法,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 2Fe3+:两个铁离子
B. N2:一个氮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
C. 2He:2个氦元素
D. Cu+2O: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8.兴趣小组同学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分别称量A、B、C、D、E五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待充分反应后再分别测得各物质的质量,数据记录如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B.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 物质C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D. m的值等于96g
9.2022年国家教育部新出版的《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下列示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证据与推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B. 宏观与微观: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探究与创新: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红砖粉,发现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这说明红砖粉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D. 变化与守恒:依据质量守恒定律,1g氢气和1g氧气充分反应可得到2g水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 往灼热的氧化铜中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气体
C. 加热a、b两份固体:a为10g氯酸钾,b为10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 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广口瓶中点燃白磷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1.我国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稀土元素铕在激光材料及原子能工业中有重要的应用,常用作彩色电视机的荧光粉,如图是铕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此能获得的信息是 ______
A.铕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B.铕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3
D. ______
12.“万龙松针”产自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在首届“赣茶杯”绿色生态有机茶评比中荣获金奖。“万龙松针”茶外形紧细,茶味醇厚甘甜。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C8H10N4O2)能起到提神、助消化等作用,下列有关咖啡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A.咖啡碱中含有24个原子
B.咖啡碱不属于化合物
C.咖啡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咖啡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______
13.正确的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______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4.2022年北京成功的举办了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秉承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让世界感受不一样的中国。
(1)出行--冬奥会将氢燃料电池车作为赛事期间人员出行服务保障用车,氢能车续航时间长、清洁环保,作为能源的氢气由 ______ (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饮水--冬奥场馆提供的直饮水经过二氧化氯消毒处理,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可发生反应:6ClO2+16NH3=5N2+12X+6NH4Cl,则X的化学式 ______ 。
(3)场馆--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它是由3360块玻璃共同拼成,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硅酸钠中钠离子的符号 ______ ;“冰丝带”的制冷系统,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选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安全且不易爆炸,体现了它的性质是 ______ 。(写一点即可)
(4)住宿--奥运村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制造5G芯片需要用到高纯硅,工业上用二氧化硅制备高纯硅,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答案精确到0.1%)。
(5)服饰--奥运会三套礼仪服,衣服内胆里采用石墨烯发热材料,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有关石墨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常温下不能够稳定存在
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
D.石墨烯比金刚石硬度大
1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使汽车的尾气转换成无毒气体。如用
表示碳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氮原子,如图为气体转换的微观过程。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的依据是 ______ 。
(2)将C归为化合物,将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 ______ 。一个一氧化氮分子中含有 ______ 个质子。
(3)将图示中的反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______ 。
(4)由图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和数目会发生变化, ______ 不会发生变化。
16.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相聚“中国宫”,让世界瞩目。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趣味多,化学知识应用广。
(1)太空过节:航天团队为航天员们准备了丰富的食品,荤素搭配,鲜嫩的戴鱼肉中富含钙 ______ (填“元素”或“单质”)。他们给元宵晚会出了用墨书写的灯谜,灯谜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 ______ 。
(2)天宫课堂:太空教师王亚平制作了一个“太空欢乐球”,她将少量蓝色的颜料注入水球中,很快整个水球变成蓝色,从分子的观点解释原因是 ______ 。然后取半片泡腾片插入水球中,水球逐渐变成“气泡球”,实验室证明该气体是CO2的方法是 ______ ,地球上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 ______ 。
(3)舱内生活:水和氧气是舱内生活基础必备,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经冷凝净化可作为核心舱中饮用液态水,部分水可循环利用,经净化后的水部分用于电解制氧气,其中氧气在 ______ 极产生。
四、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7.工业上以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为原料合成碳酸氢铵的工艺流程图如图所示:
(1)步骤1是利用各成分的 ______ 不同,通过冷却、加压、蒸馏将其分离;
(2)实验室中完成步骤④,玻璃棒作用是 ______ ;
(3)步骤②涉及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 ______ ;
(4)写出合成碳酸氢铵NH4HCO3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五、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8.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装置A内仪器X的名称是 ______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气体发生装置应选 ______ (填序号),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______ ;
(3)实验室若选用装置C制二氧化碳与选择装置B相比,其优点是 ______ ;
(4)利用装置D可验证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Ⅰ.打开K,先通入N2,排除装置内空气后再点燃酒精灯,红磷不燃烧。
Ⅱ.关闭K,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至凹槽内。
Ⅲ.再次点燃酒精灯,红磷燃烧。
①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②对比Ⅰ和Ⅲ的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为 ______ 。
六、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9.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实验,化学兴趣小组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意外发现氧化铜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产生气泡速率也会变快,于是对“氧化铜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一下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评价反思】该同学进行步骤⑤⑥⑦的目的是 ______ 。
【继续探究】乙同学认为过氧化氢制氧气氧化铜作催化剂比二氧化锰效果更好,在锥形瓶内加入等量的二氧化锰和氧化铜,分别注入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得到相关曲线如图。
【讨论与交流】乙同学通过分析B图得出, ______ 催化效果更好(填“二氧化锰”或“氧化铜”)。
【拓展延伸】乙同学观察到A图中烧杯内也产生气泡,原因是 ______ 。
七、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0.江西永丰县矿产资源丰富,石灰石储量居全省第一,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重要原料,某化学小组参与该地“石灰石样品检测”的项目,将10g石灰石样品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某浓度的稀盐酸(足量)使之充分反应(已知该矿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所得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为了加快石灰石样品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2)表中有一组数据记录不合理的,该数据的测得时间是第 ______ min。
(3)随着反应的进行,该反应的速率会逐渐 ______ (填“加快”“减慢”或“不变”),原因是 ______ 。
(4)计算1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佩戴口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街道杀菌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开窗通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扫场所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C
【解析】解:A、市医院开展辐射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有利于筑牢生态环境保护防线,故A不合题意;
B、强化餐饮油烟废气治理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B不合题意;
C、将涉疫医疗废物露天焚烧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故C符合题意;
D、在萍水河流域内设置国控、省控断面有助于改善水质,防止水污染,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剩余物是二氧化锰和水的混合物,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二氧化锰。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的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四种仪器组成,故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试管。
故选:A。
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剩余物是二氧化锰和水的混合物,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过滤操作的原理、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甲烷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生活用气,但泄漏会导致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液氢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火箭燃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食品充氮气可防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CaSO4中钙元素为+2价,氧元素为−2价,所以硫元素我+6价;
故选:C。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规律进行分析。
掌握好化合价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能导致酸雨,一氧化碳有毒,该选项说法不完全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完全正确;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该选项说法不完全正确;
D、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二氧化碳不能导致酸雨,一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
D、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答案】C
【解析】解:A、2Fe3+中的数字“2”表示两个铁离子,故A正确;
B、N2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氮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故B正确;
C、2He中的数字“2”表示2个氦原子,元素不提个数,故C错误;
D、Cu+2O中的数字“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D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8.【答案】D
【解析】解:A、所有的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m=20g+100g+20g+100g+20g−52g−20g−20g−72g=96g,则反应前后,A、E质量增加,为生成物,B、D质量减少,为反应物,C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而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含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物质C可能为催化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前面分析可知,m的值等于96g,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所有的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质量不变的为催化剂。
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掌握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质量不变的可能为催化剂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氮气也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澄清石灰水检验,A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正确;
C、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红砖粉,加快产生气泡的速率,说明红砖粉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不能说明是催化剂,要说明是催化剂,必须证明红砖粉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C错误;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故1g氢气在1g氧气中充分反应时氧气剩余,生成水的质量小于2g,D错误。
故选:B。
A、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
B、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分析;
C、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概念与原理的灵活运用,需理解并掌握运用方法。
10.【答案】B
【解析】解:A、电解一定质量的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2)=1:8,由于水的质量是一定量,生成氧气和氢气的质量不能无限增大,A图错误;
B、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当氧化铜完全反应时不再变化,B图正确;
C、b中加入了二氧化锰,加快了反应速率,开始分解所需时间短,但a为10g氯酸钾,b为10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于a,完全分解时a产生的氧气质量大于b,C图错误;
D、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内压强增大,燃烧结束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由于消耗了氧气,压强继续减小至小于初始压强,D图错误;
故选:B。
A、根据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固体质量的变化分析;
C、根据氯酸钾分解的过程分析;
D、根据白磷燃烧过程分析。
明确反应过程中各量的变化以及图像题的做法是解答本题关键。
11.【答案】B 铕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3(合理即可)
【解析】解:A、铕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铕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铕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3(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B;铕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3(合理即可)。
A、根据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
B、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D、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C 194
【解析】解:A、咖啡碱是由咖啡碱分子构成的,1个咖啡碱分子中含有24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咖啡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咖啡碱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0):(14×4):(16×2)=48:5:28:16,则咖啡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咖啡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1×10+14×4+16×2=194。
故答案为:
C;194。
A、根据咖啡碱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C 向等量的水样中加入等量的肥皂水,观察现象
【解析】解:A、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种气体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氮气;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不能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氢气和甲烷燃烧分别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水,点燃,分别在火焰上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气体是甲烷,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气体是氢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向等量的水样中加入等量的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故答案为:
C;向等量的水样中加入等量的肥皂水,观察现象。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4.【答案】分子 H2ONa+ 升华吸热 46.7%C
【解析】解:(1)作为能源的氢气由分子构成;
(2)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可发生反应:6ClO2+16NH3=5N2+12X+6NH4Cl,反应物中有6个氯原子、12个氧原子、16个氮原子、48个氢原子,生成物中16个氮原子、24个氢原子、6个氯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H2O;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所以钠离子的符号Na+;“冰丝带”的制冷系统,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选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安全且不易爆炸,体现了它的性质是升华吸热;
(4)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28+16×2×100%≈46.7%;
(5)A、常温下能够稳定存在,故A错误;
B、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B错误;
C、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故C正确;
D、石墨烯比金刚石硬度小,故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1)分子;
(2)H2O;
(3)Na+;升华吸热;
(4)46.7%;
(5)C。
(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3)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进行分析;
(4)根据元素种类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进行分析;
(5)根据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以及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 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52NO+2CO2CO2+N2 原子种类和数目
【解析】解:(1)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分别为NO、CO、CO2,这三种物质均为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为氧化物;故答案为: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
(2)D是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一个一氧化氮分子中含有(7+8)个=15个质子;故答案为: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5;
(3)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2NO+2CO2CO2+N2,故答案为:2NO+2CO2CO2+N2;
(4)由图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和数目会发生变化,原子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故答案为:原子种类和数目。
(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来分析;
(2)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以及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3)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变化时的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变化及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内容,认真阅读分析图示,看懂每个图形表示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6.【答案】元素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 分子在不断运动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 正
【解析】解:(1)这里的钙是指元素;用墨书写的灯谜能长时间保存,原因是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故答案为:元素;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
(2)水球很快变成了一个蓝色水球,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证明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故答案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3)航天员在“天宫”中生活所需要的氧气一部分来自于水的电解,其中氧气在正极产生;故答案为:正。
(1)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以及碳单质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二氧化碳引起的环境问题来分析;
(3)根据电解水实验来分析。
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碳单质的性质、分子性质、二氧化碳检验、电解水实验等。
17.【答案】沸点 引流 化合反应 NH3+H2O+CO2=NH4HCO3
【解析】解:(1)空气分离利用空气中氧、氮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的;故答案为:沸点;
(2)步骤④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引流;
(3)步骤②为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4)从流程图看出,碳酸氢铵是氨气溶于水、并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的,即NH3+H2O+CO2=NH4HCO3;故答案为:NH3+H2O+CO2=NH4HCO3。
(1)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析;
(2)根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根据氢气和氮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分析;
(3)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来分析。
本题对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了考查,题目较易,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进行解答。
18.【答案】酒精灯 2KMnO4K2MnO4+MnO2+O2↑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节约试剂,且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P+5O22P2O5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解析】解:(1)装置A内仪器X的名称是酒精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满足固体与固体加热反应制备气体的条件,因此气体发生装置应选A;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实验室若选用装置C制二氧化碳与选择装置B相比,其优点是节约试剂,且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①步骤Ⅲ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②I中通入的氮气不能支持燃烧,III中通入的氧气能够支持燃烧,故可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故答案为:
(1)酒精灯;
(2)2KMnO4K2MnO4+MnO2+O2↑;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节约试剂,且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①4P+5O22P2O5;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1)根据酒精灯的用途进行分析;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满足固体与固体加热反应制备气体的条件,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据以上分析解答;
(3)从节约试剂、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角度进行分析;
(4)①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据此分析;
②根据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燃烧及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及弄懂实验的目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0.52H2O22H2O+O2↑验证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大于外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瓶内气体逸散出
【解析】解:【实验探究】由实验结论可知“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不变,所以在步骤③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步骤⑥称量固体的质量为0.5g,过氧化氢在硫酸铜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评价反思】进行步骤⑤⑥⑦的目的是验证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讨论与交流】由图B可知,产生相同质量的氧气时,使用二氧化锰消耗的时间短,所以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拓展延伸】A图气泡产生是由于锥形瓶中气体膨胀而引起,说明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大于外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瓶内气体逸散出。
故答案为:【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0.5;2H2O22H2O+O2↑;
【评价反思】验证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讨论与交流】二氧化锰;
【拓展延伸】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大于外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瓶内气体逸散出。
【实验探究】根据催化剂的特点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评价反思】根据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讨论与交流】根据图B分析;
【拓展延伸】根据A图气泡产生是由于锥形瓶中气体膨胀而引起。
本题主要考查了催化剂的特点和作用,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对反应的生成物及生成物的量都没有影响。
20.【答案】增大稀盐酸的浓度(或将石灰石研成粉末)3减慢 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的浓度会逐渐减小
【解析】解:(1)加快反应速率,可以适当增加盐酸浓度,也可以增加石灰石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所以将石灰石研成粉末;
(2)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烧杯中所盛物质的质量是减小的,因此第3分钟的数据是不合适的;
(3)由表中数据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会逐渐减慢,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的浓度会逐渐减小;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0g−57.8g=2.2g;
设矿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2.2g
10044=x2.2g
x=5g
答:1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5g。
故答案为:(1)增大稀盐酸的浓度(或将石灰石研成粉末);
(2)3;
(3)减慢;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的浓度会逐渐减小;
(4)5g。
(1)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回答此题;
(2)根据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变化进行分析;
(3)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碳酸钙的质量。
根据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物质
A
B
C
D
E
反应前质量
20g
100g
20g
100g
20g
反应后质量
52g
20g
20g
72g
m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取样,用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
B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加入足量的水并过滤
C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分别在火焰上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D
鉴别硬水与软水
______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①木条不复燃
步骤②产生大量气泡
步骤③ ______
步骤⑥称量固体的质量 ______ g
氧化铜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烧杯内所盛物质的总质量/g
60
59.2
58.8
59.1
58.1
58.0
57.9
57.8
57.8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津南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津南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填充题,填空题,推断题,流程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