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240631/0-1705488031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240631/0-17054880315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240631/0-170548803155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密铺》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栽蒜苗(一)》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栽蒜苗(二)》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展开课题
平均数
学习
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通过进一步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
教师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再问: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
2、出示情境图
教师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教师谈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内容。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指名回答。
学生说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指名回答。
通过复习导入,使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点。
便于知识的迁移,引出新知识,达到以旧促新的目的。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动探究新知识集聚动力。
讲授新课
一、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提问:根据统计表,你知道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2、进行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
教师陈述:我的意见是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你知道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先自己思考一下,再把你的想法说给本小组的同学听。派一个代表分享你们的结论。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3、教师提问:可是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课件出示:
教师陈述:不论是画图还是计算,数字6其实是我们几次“匀”出来的。像匀出来的“6”这样的数字就是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平均数?
4、课件出示:
教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你能用刚刚学过的平均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课件出示:
4、巩固新知
教师提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认识平均数了吗?
共同归纳:
1、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 移多补少。
② 总数÷人数(份数)=平均数。
2、平均数比一组数中最大的数要小,而比最小的数要大。
二、课堂练习。
1、在1分投篮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3、王叔叔每天沿着环形跑道跑步,并且记录了跑步的路程。
如果王叔叔第5天没有跑步,那么前5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与前4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相比有什么变化?算一算。
4.、填空。
(1)甲18岁,乙24岁,两人的平均年龄是( )岁。
(2)每班平均42人,3个班一共( )人。
(3)幼儿园把360朵花平均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4朵花,幼儿园共有( )个小朋友。
4)a、b、c分别表示3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 )。
5、下表是四(1)班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人数统计表。
四(1)班一共多少人?平均每个项目有多少人参加?
6、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书?
7、他们小队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三、拓展提高
1. 下面是部分红军老爷爷长征时 (1934年)的年龄情况。
根据上表,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年龄段的人数
根据统计表画出统计图。
(3)回答问题。
这些红军老爷爷中年龄最大的是 ,他当时 岁。年龄小于30岁的有 人,占调查人数的 。
② 不计算,你能估计出这些红军老爷爷当年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吗?
2、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3、
小丽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9分钟,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让学生上黑板演示。
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展示汇报。
学生有的是用“移多补少”的知识解决,有的是通过计算的知识解决。
学生小组之间彼此谈论,集体订正,剖析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让学生上黑板演示。
指名让学生板演过程,下面的同学自己在本子上解答。
最后根据两名同学的板演情况集体订正。
学生之间讨论,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归纳问题。
学生独立试做。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讲解。
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指名让学生板演过程,下面的同学自己在本子上解答,最后根据两名同学的板演情况集体订正。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讲解。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纠错讲解。
指名让学生板演过程,下面的同学自己在本子上解答。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讲解。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纠错讲解。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也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全方位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形成牢固的知识网。
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通过讨论总结出课堂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与巩固,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与巩固,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配套练习完成
课堂小结
1、平均数和原来那些数相比,处在中间的位置,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 = 平均数
3、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使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6(个)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6页。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活动过程,巩固运用,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准备,学生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