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章节练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页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章节练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2页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章节练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章节练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章节练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11页。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以下地理现象与当地自然条件不相吻合的是(   )A.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为白色B.荷兰广泛分布着抽水风车C.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D.山西平遥到处都有竹楼的分布2.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主持人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主持,其主要说明英语具有(   )A.使用范围最广 B.使用人数最多C.来自英国运动员多 D.队员喜欢说英语3.某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2%,而死亡率为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2.2% B.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2%C.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2%o D.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4.中国的很多房屋坐北朝南。下列关于坐北朝南建房的好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防寒冷的北风 B.可以防台风C.阳台上可晒太阳 D.让南风吹进屋内,夏天凉爽5.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 B. C. D.6.读“世界人口分布比重随海拔、纬度变化示意图”,下列关于甲、乙两图叙述正确的是( )A.据甲图可知,海拔在500米以上人口稠密 B.据甲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分布与海拔无关C.据乙图可知,世界人口南半球多于北半球 D.据乙图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7.高鼻梁、薄嘴唇、头发卷曲、肤色和发色较浅的是(  )A.白种人 B.黄种人 C.黑种人 D.混血种人8.下图建筑和服饰反映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C.佛教 D.犹太教9.从人种的角度看,阿拉伯人属于(   )A.白种人 B.黑种人 C.黄种人 D.混血种人10.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描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 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附加价值较低 D.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二、判断题1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汉语(   )A.正确                     B.错误12.地形崎岖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3.“南北对话”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14.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15.判断对错:泰山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    )三、填空题16.读下图回答问题。汉语主要分布在 ;英语主要分布在 ;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在 及附近邻国;法语主要分布在 的一些国家;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 的一些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 。17.为解决人口问题,各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 、 的发展相适应,与 、 相协调。18.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正增长,表示人口 。19.世界上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用_____________表示。20.人类的居住方式总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试分析下列民居的优点。西亚的村庄: 。窑洞: 。冰屋: 。竹楼: 。四、解答题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雪屋,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独特建筑。“建筑材料”全部是雪,是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半球形的雪屋从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锅扣在地上,墙体较厚,易于保暖。材料二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雪屋景观图(1)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区。(2)A地区人口密度小于 人/平方千米,该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是 。(3)图中B地区居民主要为 人种,通用语言是 ;C半岛居民大多信奉 (宗教)。(4)近些年来,D地区部分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至少答出两点)。(5)民居是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结合材料,试分析因纽特人的雪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2.读世界人口宗教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B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属于 人种,使用 语,对应的宗教建筑是 (甲、乙、丙)图。(2)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该地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大多信奉 (宗教)。对应的宗教建筑是 (甲、乙、丙)图。(3)图中D地是世界最大的平原 平原,人口分布 (稀疏、稠密)。(4)图中E地处于 洲的中部和南部,是世界 人种的主要分布区。23.读“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最早影响该聚落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该聚落后来发展为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等,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该类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 (填“农业生产”或“非农业生产”)活动。(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地形平坦、水源 、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 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参考答案:1.D【详解】阿拉伯人大多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炎热干燥,所以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多为白色。荷兰由于地势低平,国土面积小,广泛分布着抽水风车,用于抽水造陆。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是由于当地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山西平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干燥,竹楼属于热带湿热的气候下的传统民居。所以D不相吻合,ABC相吻合。本题要求选择不相吻合的选项,故选D。2.A【详解】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主持人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主持,其主要说明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A正确,CD错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故B错误。故选A。3.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自然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2%-1%=0.2%。故选B。4.B【详解】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吹北风,夏季吹南风,中国的很多房屋坐北朝南的好处是可以防寒冷的北风;阳台上可晒太阳;让南风吹进屋内,夏天凉爽;一般沿海受台风的影响比较大,且台风的形成与房屋的朝向没有关系,故选B。5.D【详解】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以上四个地区中,甲是高山、乙是地形崎岖的山地,丙是沙漠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形成,而丁地属于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故选D。6.D【详解】由甲图可以看出,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地区人口稀疏,故A错误。据甲图可知,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与海拔关系密切,故B错误。据乙图可知,世界人口北半球多于南半球,故C错误。据乙图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故D正确。故选D。【点睛】7.A【详解】不同的人种,人体特征各异,高鼻梁、薄嘴唇、头发卷曲、肤色和发色较浅的是白色人种。【点睛】了解不同人种的特征。8.B【详解】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读图可知,图中建筑是清真寺,图中建筑和服装都反映的是伊斯兰教。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记住即可。9.A【详解】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属于白色人种。故选A。【点睛】10.C【详解】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故A错;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城市化水平高,故BD错误。故选C。【点睛】11.B【详解】试题分析: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是指:汉语、英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故选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主要的语言。12.错误【详解】聚落的形成往往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地形崎岖的地区因交通不便、土壤贫瘠,不适合人类居住,不利于聚落的形成,故错误。【点睛】13.×【详解】试题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考点:本题考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14.错误【详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故错误。15.正确【详解】我国目前共有41处世界遗产,其中泰山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16. 中国、亚洲东部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 俄罗斯 法国和非洲中西部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 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详解】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东亚的一些国家;英语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及亚洲的南部;俄语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及周围的一些邻国;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和非洲中西部的一些国家;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及非洲北部。【点睛】17. 社会 经济 环境 资源【详解】人口的增长既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为解决人口问题,各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当人口过快增长时,要适当控制,当人口过慢增长时要适当鼓励。18.增加【详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正增长,表示人口增加。19.人口密度【详解】世界上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一般用人口密度来表示,故填“人口密度”。20. 墙厚,窗小,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因地制宜,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冬暖夏凉 低矮,没有窗户,墙厚,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 通风散热,防潮【详解】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黄土高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人们开凿窑洞居住,冬暖夏凉;因纽特人聚居区位于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冰层广布,易于取材,墙体厚,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所以建造了冰屋居住;傣族位于我国的云南省,气候炎热多雨,竹楼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21.(1)中低纬度沿海(2) 10 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3) 白色 英语 伊斯兰教(4)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5)就地取材,墙厚可以保暖,抵御酷寒。【分析】本大题以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和雪屋景观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世界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人种、语言、宗教、民居、人口问题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详解】(1)由图可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2)由图例可知,A地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人口稀少。(3)由图可知,图中B地为北美洲,当地的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通用英语,多信仰基督教。图中C为阿拉伯半岛,当地居民为白色人种,主要讲阿拉伯语,主要信仰伊斯兰教。(4)由图可知,图中D地为欧洲西部,当地部分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等,采取的措施是实施鼓励生育政策或鼓励外来移民迁入等。 (5)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这里因为纬度较高,终年严寒,所以因纽特人就地取材,建造了雪屋,就地取材,雪屋用冰雪制成,墙体较厚,目的是防风,并抵御当地终年严寒的气候。【点睛】22.(1) 白色 阿拉伯 乙(2) 欧洲 基督教 甲(3) 亚马孙 稀疏(4) 非 黑色【分析】本大题以世界人口宗教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人种、宗教、人口分布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分析能力。【详解】(1)读图,B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使用阿拉伯语,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对应的宗教建筑是乙图(清真寺)甲为教堂,乙为佛教建筑,伊斯兰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清真寺、陵墓、宫殿、要塞、学校和各类文化设施。(2)图中C为欧洲,欧洲经济发达,老龄化严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大多信奉基督教,甲为教堂为基督教的宗教建筑。(3)图中D地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濒大西洋,这里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潮湿闷热,人口分布稀疏。(4)图中E地处于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以热带气候为主,是世界黑人种的主要分布区,被誉为“黑种人的故乡”。23.(1)河流(水源)(2)非农业生产(3) 充足 便利【分析】本大题以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示意图为材料,共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城市聚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图例显示聚落建立在河流旁边,故图中最早影响该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水源)。(2)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聚落先形成乡村聚落,聚落后来发展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该类聚落叫城市,城市聚落的人们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工业和服务业即非农业生产。一般说来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如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