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统整备课》Word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语文园地四》Word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习作例文》Word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第五单元统整备课》Word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20《我们家的男子汉》Word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展开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感知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教师重点关注“浙、簇、臀、蜿、蜒”等字的读音。可以采用对比识记的方法学习“浙”和“臀”;结合词义整体识记“蜿、蜒”。
本课的会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杜、陆、端、源”和“鹃、郁、移、额、乳”,发现前一组是左窄右宽,后一组是左右等宽。“鹃、郁、肩、臀”可放在一起指导,提醒学生,四个字中都有“月”,“月”的撇都变为竖,要注意“月”的大小、宽窄不同。
阅读理解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作者行踪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这是课文的行文线索。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地方,找出描写各处景物的段落,画出关键语句,感知景物特点,知道作者重点写的是孔隙和内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每一处景点,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启发学生将泉水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进行对照,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游览路线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进而让学生明白泉水的来路是本文的另一条线索。
积累运用
转化角色,让学生充当导游,按照游览顺序向大家介绍双龙洞,学习作者是如何介绍双龙洞的景物的,为后面的“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作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图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路线图。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导入,质疑激趣
活动1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许多人都喜欢旅游,因为旅游不但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还可以增长见识,给生活增添乐趣。我们熟悉的大作家叶圣陶老先生也去旅游了,他游览的地方就是图中的双龙洞。
课件出示 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图片。
2.叶圣陶老先生不但游览了美丽的双龙洞,还写了一篇文章,把这次游览的经历记录了下来。(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活动2 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齐读课题。
2.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录,记下来。)
3.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作者是沿着什么路线游览双龙洞的?双龙洞里有哪些景观?这些景观有什么特点?)
4.小结: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读题质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朗读词语。教师相机强调“浙、簇、蜿”的读音。
zhè cù tún qī wān yán
课件出示 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 蜒
(2)指导难字的书写。
①提示“鹃”和“臀”中的“月”竖撇变成竖;“乳”中“子”的第三笔变成提;“笋”的最后一笔是竖撇。
②观察下面的两组生字,比较它们书写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一组是左窄右宽,第二组是左右等宽。
课件出示 第一组:杜 陆 端 源
第二组:鹃 郁 移 额 乳
鹃、郁、肩、臀:“月”的竖撇都变为竖,“鹃、郁”中的“月”窄,“肩、臀”中的“月”宽。
设计意图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学习生字的环节,教师要以引导和点拨重难点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块三 整体感知,理清路线
活动1 理清游览顺序,找出明线
1.默读课文,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2.教师出示路线图。
课件出示 路上→( )→( )→( )→( )→出洞
3.师生交流,完成路线图。
活动2 仔细读文,找出暗线
1.学生读文,结合路线图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
2.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发现暗线。
课件出示 路上:一路迎着溪流。
洞口: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3.总结: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泉水的来路是本文的一条暗线。
写法小结:作者就是这样一路边走边看,每走到一处景点,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课件出示 一边游览一边描述,我们称之为“移步换景”。这是游记中最常用的写法。
设计意图 明确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本文的重点,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文思考,通过画示意图这种直观的方式,明确写作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板块四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一步熟悉了课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双龙洞的奇观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才能掌握刚刚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感知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2.总结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回忆一下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什么,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和叶圣陶老先生一同欣赏双龙洞的美景,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设计意图 简单地导入,直入学习主题,让学生快速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板块二 欣赏奇观,感受神奇
活动1 了解路上见闻,学习写法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看到的景物。
1.读第2、3自然段,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圈一圈。
预设:映山红、油桐、沙土、山、溪流。
2.读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说说感受。
课件出示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预设:景色明艳,溪流欢唱。
3.讨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预设: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随着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4.总结:作者一路游去,我们一路看去,人在走,景在变。
活动2 欣赏各处景物,感受特点
1.默读第4~7自然段,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语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小组自学,教师出示研讨要求,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 (1)交流作者游览了哪里,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2)找找相关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些特点的。
3.学生汇报,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
4.交流景物特点。
(1)交流外洞特点:
①出示语句。
课件出示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②作者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外洞很宽敞。同时,用具体数字“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说明外洞很大。
(2)交流孔隙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①相机出示句段。
课件出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提示: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说明小船的小。
课件出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行船方式,与课文中的行船方式作对比,来体会孔隙的狭小。
课件出示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提示:紧扣“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体会乘船方式的特殊性,突显孔隙的特点。
课件出示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提示:“挤压”说明“我”距离周围的山石特别近,有被压迫的感觉。“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说明移动的幅度很小,可见孔隙的狭小。这里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②指导朗读。朗读上面课件出示的两句话时,抓住“挤压”“稍微”“一点儿”等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被压迫的感觉。
③小结写法:同学们,作者叶圣陶老先生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孔隙的狭小,而是通过我们最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时的亲身感受,把孔隙的特点写得具体形象的,这样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交流内洞的特点。
①出示语句。
课件出示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提示:这句话告诉我们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点题。
②出示语句。
课件出示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石钟乳和石笋具体有哪些形状。
③出示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课件出示 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
④出示说话训练。
课件出示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研读,弄清作者游览了哪里,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知道写游记不仅要弄清游览顺序,还应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而后,聚焦“孔隙”,通过品读,知道作者是用“具体描写和自己的感受相结合”的写法将孔隙特点写清楚的。
板块三 转变角色,导游双龙洞
1.过渡:金华的双龙洞这一奇景让人叹为观止,作为旅游景点,这里游人如织,尤其是叶圣陶发表完这篇文章后,双龙洞更是中外闻名。假如你就是当地的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双龙洞呢?
2.学生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互换,有序、生动地介绍景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板块四 总结写法,延伸学习
活动1 总结写法
1.回顾文体。
游记是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叶圣陶老先生把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写成了一篇家喻户晓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如果我们能掌握游记的写作方法,就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介绍给大家。
2.梳理写法。
(1)出示第1自然段,提示游记要交代的内容。
课件出示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①交流:这句话包含了哪些信息?
②学生汇报。
③写法小结。
课件出示 游记要写清什么时间、什么人、在哪里、做什么。
(2)出示对比语句,学习描写顺序的自然过渡。
课件出示
①比较上面的两组描写有什么不同,说说本文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作者这样写,表达形式更丰富,不是单一地写“从哪里到哪里”;一边交代行程一边介绍是什么地方,这样上下文显得更连贯。
③写法小结。
课件出示 按顺序描写景物时,要过渡自然,不要形式单一地介绍行程。
(3)出示句段,感受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课件出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指名回答:这几句话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②写法小结。
课件出示 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3.写法总结。
(1)学生交流习得的写景方法。
(2)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 写清什么时间、什么人、在哪里、做什么。
根据自己的游览过程,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自然过渡。
把特别吸引人的、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通过自身感受写出景物特点。
活动2 延伸练笔
布置小练笔: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写出景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 练笔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关注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活动建议
1.此活动卡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使用,让学生感受双龙洞的美。
2.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多读几遍,并填在相应的表格中。
3.小组交流自己找到的内容,根据同学的建议完善表格。
学生课前预学案
游览地点
外洞
孔隙
内洞
景物特点
☆我们先从金华城出发,走了大约五公里就来到罗店,从罗店开始入山。
☆接着我们就来到了双龙洞。
☆然后到了外洞。
☆后来从外洞经过孔隙就到了内洞。
☆最后参观完内洞就出洞了。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课 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仔细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喜欢的内容
我的感受
我最喜欢课文第( )自然段
我喜欢这一段的第( )句话
我还喜欢这段中的词语:( )
课 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
2.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补全音节,再把词语正确地读两遍。
zh____ ____ù ____ī ____án
浙江 一簇 漆黑 蜿蜒
2.工整地抄写本课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杜 鹃 臀 乳 笋
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蜿蜒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突兀
(1)长城宛如一条( )盘旋的长龙。
(2)这座山( )森郁,很有气势。
内容感知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接着写来到_______
_______,再写坐船通过__________来到____________,最后写从孔隙________________。
资料搜集
搜集关于本文作者叶圣陶的资料。
阅读质疑
1.文中的景点为什么叫“双龙洞”?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感知,字词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 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