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课《社戏》(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社戏》(第二课时)教案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品析7-30自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把握本文情节以及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风景、风俗、人情的感情。
    复习检查
    第一部分文本细读
    1.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3.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乐土”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我”在这里是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4.从全文来看,我把平桥村称为“乐土”有什么作用?
    “乐土”一词反映出平桥村在我心目中非同寻常的地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扣住一个“乐”字展开下文。
    5.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这段文字表现了平桥村什么样的特点?
    表现了平桥村淳朴、善良和好客的民情风俗。特别是小朋友之间没有等级制度,是平等的,更是民风淳朴的表现。说明此地是一片净土。
    二、重点品析7-30自然段
    1.看戏之前遇到的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2.找出第⑩段中描写少年们开船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此处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分析。
    “拔”“点”“磕”“架”等词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的技术娴熟、利落,写出了他们的麻利能干,照应了上文的“弄潮的好手”。
    3.在课文第11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 (歌吹);想象 (戏台、渔火)。
    作用:(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 和迫切的心情。(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4.“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迫切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5.“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6.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 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从正面写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7.“月还没有落……满被红霞罩着了。”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是从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此时是看戏回来 ,天黑了 ,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避免了与前文重复。
    课堂小结
    鲁迅把《社戏》描写的重点放在了去赵庄沿途的经历和偷“罗汉豆”的场景上,鲁迅用散文化的笔调把河两岸的景色描绘的宁静优美,把戏台比作是“仙山楼阁”这使文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或许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并不是多美味,但总归有东西让人难忘。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对于成人的无限烦恼,重重束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相关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三部分文本细读,问题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 社戏/鲁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 社戏/鲁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我研学,生成新知,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