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社戏》第二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2《回延安》第一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2《回延安》第二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3《安塞腰鼓》 名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4《灯笼》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1 社 戏
第一课时
童年是记忆深处的一颗火种,童年是人生初始的一缕阳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生活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温馨与浪漫,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与美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
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几位同学讲得很好。的确,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伴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去品读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ɑ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
纠葛(gé)
(2)解释下列词语。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行辈:辈分。
惮:怕,畏惧。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旺相:茂盛。
怠慢:招待不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2.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三闲集》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3.创作背景。
课文节选自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9):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看戏中(10~30):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3)看戏后(22~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
【交流点拨】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难忘的印象?
【交流点拨】(1)文章详写的情节有: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
(2)①戏前波折,扣人心弦,让人看了心潮起伏;②乡间的夜景真美;③有一群好伙伴;④夏夜孩子们自己驾船去看戏,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⑤看戏;⑥罗汉豆真好吃;⑦偷豆,虽然是“偷”,但是很有趣。
4.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交流点拨】记叙“我”幼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次经历。
(二)深层探究。
5.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交流点拨】(1)平桥村:“离海边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整个村庄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极偏僻、落后的小村庄)
(2)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生活。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的情感。
6.自读第4至10段,概括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下文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7.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
【交流点拨】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怕外祖母担心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看社戏。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8.社戏好看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社戏不好看。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到的“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另外,大家“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9.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交流点拨】“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内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品德败坏、遭人唾弃”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课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你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与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交流点拨】示例:在我的家乡,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就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时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时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29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社戏教案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讨论探究,比较阅读,加深体味,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一单元1 社戏/鲁迅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一单元1 社戏/鲁迅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