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教案(共24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核心素养】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4.1 露和霜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4.1 露和霜 教案 - 副本,共9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露和霜》教学设计课题名《露和霜》教材分析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与其他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且又是相对独立的。本课并列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露的形成”目的是通过假设、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露是怎样形成的。活动2“探究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霜的形成原因。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科技应对霜灾的,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尊重证据,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霜和露的成因。学情分析露点是指在固定气压下,空气中的气态水达到饱和状态凝结成液态水时的温度。傍晚或夜间,地面由于热辐射降低,使近地表的温度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不变,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饱和,如果此时的温度在0℃以上,水蒸气会在地表或地表物体表面凝结,形成微小的水滴,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露。如果温度在0℃以下(此时的温度也称为霜点),水蒸气会在地表或地表物体表面凝华,形成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露和霜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天气现象,但是他们缺乏对露和霜的具体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的研究。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天气现象以及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这些为进一步探究露和霜的成因提供了认知基础。核心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目标:认识露和霜等天气现象,知道露和霜形成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露和霜的形成作出假设。(2).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3)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推导露和霜的成因。情感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露和霜的形成表现出科学探究的兴趣。(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推测自然界露和霜的形成。(3).利用气温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学习分析内容: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与其他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且又是相对独立的。本课并列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露的形成”目的是通过假设、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露是怎样形成的。活动2“探究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霜的形成原因。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科技应对霜灾的,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尊重证据,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霜和露的成因。教学重点结合生活经验对露和霜的成因作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教学难点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烧杯、黑色金属杯、温度计、冰块、水、盐等。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情景倒入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或草尖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天气再寒冷一些,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那么,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露和霜的形成课题:露和霜二、探究与发现1.探究露的形成师:谁能描述一下露是什么样的?生:露是一粒一粒的小水珠师:这些小水珠在哪出现,在什么时间出现?生:一般在秋天的早晨,近地面的树或草上那么,露是怎样形成的呢?生1:露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生2:露是从叶子里面渗出来的生3:露可能是因为天冷,叶子上的水蒸发不了就留在叶子上生:4:露出现的时候,天气都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我认为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凝结形成的你们真善于思考,能根据前面学过的实验现象推测出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我们的假设是不是正确呢,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实验方法:往外壁干燥的烧杯里加入冰块和水,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空气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分析:要保证实验有说服力,烧杯外壁必须干燥,不要留有水珠。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实验现象:烧杯外壁出现小水珠思考: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烧杯附近空气的温度下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变,仍是0℃,由于烧杯附近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烧杯壁,就在杯壁外面凝结成小水珠。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形成了露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那么霜是怎样形成的呢?1.探究霜的形成师:谁能描述一下霜是什么样的?生:霜不是小水珠,是固体,像雪花,像冰。师:霜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生:一般在冬天的早晨。因为冬天的早晨气温更低。那么,霜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生: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更冷的天气形成的同学们的说法对不对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思考:怎样才能制造更低的温度呢?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方法:往冰块上加些盐,可以让温度更低。实验方法:往一个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装入一些冰块,往冰块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注意:实验前,把杯子外壁擦干净,不要留有水珠。实验现象:杯子外壁上出现了霜根据实验现象,你觉得霜是怎样形成的?生: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更冷的杯壁变来的那么,自然界中的霜也是这样形成的吗?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通过刚才两个实验,你觉得露和霜有什么关系呢?露和霜都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那么,露和霜的形成对温度有什么要求呢?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在温度降到0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小结:露和霜形成的相同点:温度下降(遇冷),空气潮湿。不同点:0℃以上,形成露,0℃以下结成霜,露是从气态到液态的变化,霜是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三、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因为低温使植物体内水分结冰,从而使作物的某些器官受到损伤,严重的能使作物死亡。霜冻后气温回升较慢时,对作物危害较轻;如果天气晴朗,气温回升剧烈,会造成尚未冻死的植物枯萎,甚至引起死亡。我国北方地区,秋收作物灌浆期遭受霜冻,易造成严重减产并使作物品质下降。黄河以南冬小麦拔节后遇霜冻,主茎和大分蘖会被冻死,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春小麦抽穗开花遇霜冻会降低结实率影响产量,棉苗出土时遇霜冻会大量死苗,未吐絮棉桃遇霜冻会使棉绒变黄,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北方春霜冻易使梨、苹果、桃等果树受冻影响开花,造成果树减产。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预防霜冻的方法:第一,是选择和培育抗霜冻、早熟、高产的作物品种。第二,是根据天气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移栽期,避开当地易发生霜冻的时间,减少霜冻的危害。如北方农民播种棉花时有“霜前播种,霜后出苗”的经验,使棉花幼苗错过霜冻的危害;也可以进行保护地或营养钵育苗,等霜冻过后再把棉苗移栽到大田。加强田间管理,少施氮肥,防止贪青晚熟,同时多施磷、钾肥可提高作物抗寒性。霜后要加强受冻作物的田间管理,要采用追肥、灌水、除草、松土等措施,促进受害作物恢复生长,减少损失。第三,是采用屏障法控制平流霜冻的形成,设防风林、防风墙、风障等可以减低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降低霜冻危害。板书设计4 露和霜探究露的形成探究霜的形成如何预防霜冻课后作业课后习题中选取。教学反思亮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4.教学内容丰富,联系实际,拓展恰当。不足之处:1.课堂细节讲解不够。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不开。课堂教学建议:1.用好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对“露和霜”进行概括总结。3.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总结。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露和霜》教学设计课题名《露和霜》教材分析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与其他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且又是相对独立的。本课并列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露的形成”目的是通过假设、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露是怎样形成的。活动2“探究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霜的形成原因。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科技应对霜灾的,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尊重证据,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霜和露的成因。学情分析露点是指在固定气压下,空气中的气态水达到饱和状态凝结成液态水时的温度。傍晚或夜间,地面由于热辐射降低,使近地表的温度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不变,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饱和,如果此时的温度在0℃以上,水蒸气会在地表或地表物体表面凝结,形成微小的水滴,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露。如果温度在0℃以下(此时的温度也称为霜点),水蒸气会在地表或地表物体表面凝华,形成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露和霜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天气现象,但是他们缺乏对露和霜的具体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的研究。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天气现象以及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并且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这些为进一步探究露和霜的成因提供了认知基础。核心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目标:认识露和霜等天气现象,知道露和霜形成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露和霜的形成作出假设。(2).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3)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推导露和霜的成因。情感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露和霜的形成表现出科学探究的兴趣。(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推测自然界露和霜的形成。(3).利用气温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学习分析内容: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与其他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且又是相对独立的。本课并列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露的形成”目的是通过假设、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露是怎样形成的。活动2“探究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霜的形成原因。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科技应对霜灾的,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尊重证据,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霜和露的成因。教学重点结合生活经验对露和霜的成因作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教学难点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烧杯、黑色金属杯、温度计、冰块、水、盐等。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情景倒入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或草尖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天气再寒冷一些,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那么,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露和霜的形成课题:露和霜二、探究与发现1.探究露的形成师:谁能描述一下露是什么样的?生:露是一粒一粒的小水珠师:这些小水珠在哪出现,在什么时间出现?生:一般在秋天的早晨,近地面的树或草上那么,露是怎样形成的呢?生1:露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生2:露是从叶子里面渗出来的生3:露可能是因为天冷,叶子上的水蒸发不了就留在叶子上生:4:露出现的时候,天气都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我认为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凝结形成的你们真善于思考,能根据前面学过的实验现象推测出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我们的假设是不是正确呢,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实验方法:往外壁干燥的烧杯里加入冰块和水,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空气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分析:要保证实验有说服力,烧杯外壁必须干燥,不要留有水珠。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实验现象:烧杯外壁出现小水珠思考: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烧杯附近空气的温度下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变,仍是0℃,由于烧杯附近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烧杯壁,就在杯壁外面凝结成小水珠。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形成了露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那么霜是怎样形成的呢?1.探究霜的形成师:谁能描述一下霜是什么样的?生:霜不是小水珠,是固体,像雪花,像冰。师:霜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生:一般在冬天的早晨。因为冬天的早晨气温更低。那么,霜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生: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更冷的天气形成的同学们的说法对不对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思考:怎样才能制造更低的温度呢?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方法:往冰块上加些盐,可以让温度更低。实验方法:往一个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装入一些冰块,往冰块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注意:实验前,把杯子外壁擦干净,不要留有水珠。实验现象:杯子外壁上出现了霜根据实验现象,你觉得霜是怎样形成的?生: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更冷的杯壁变来的那么,自然界中的霜也是这样形成的吗?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通过刚才两个实验,你觉得露和霜有什么关系呢?露和霜都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那么,露和霜的形成对温度有什么要求呢?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在温度降到0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小结:露和霜形成的相同点:温度下降(遇冷),空气潮湿。不同点:0℃以上,形成露,0℃以下结成霜,露是从气态到液态的变化,霜是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三、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因为低温使植物体内水分结冰,从而使作物的某些器官受到损伤,严重的能使作物死亡。霜冻后气温回升较慢时,对作物危害较轻;如果天气晴朗,气温回升剧烈,会造成尚未冻死的植物枯萎,甚至引起死亡。我国北方地区,秋收作物灌浆期遭受霜冻,易造成严重减产并使作物品质下降。黄河以南冬小麦拔节后遇霜冻,主茎和大分蘖会被冻死,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春小麦抽穗开花遇霜冻会降低结实率影响产量,棉苗出土时遇霜冻会大量死苗,未吐絮棉桃遇霜冻会使棉绒变黄,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北方春霜冻易使梨、苹果、桃等果树受冻影响开花,造成果树减产。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预防霜冻的方法:第一,是选择和培育抗霜冻、早熟、高产的作物品种。第二,是根据天气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移栽期,避开当地易发生霜冻的时间,减少霜冻的危害。如北方农民播种棉花时有“霜前播种,霜后出苗”的经验,使棉花幼苗错过霜冻的危害;也可以进行保护地或营养钵育苗,等霜冻过后再把棉苗移栽到大田。加强田间管理,少施氮肥,防止贪青晚熟,同时多施磷、钾肥可提高作物抗寒性。霜后要加强受冻作物的田间管理,要采用追肥、灌水、除草、松土等措施,促进受害作物恢复生长,减少损失。第三,是采用屏障法控制平流霜冻的形成,设防风林、防风墙、风障等可以减低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降低霜冻危害。板书设计4 露和霜探究露的形成探究霜的形成如何预防霜冻课后作业课后习题中选取。教学反思亮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4.教学内容丰富,联系实际,拓展恰当。不足之处:1.课堂细节讲解不够。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不开。课堂教学建议:1.用好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对“露和霜”进行概括总结。3.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总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