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燃烧和灭火课时作业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7.1 燃烧和灭火课时作业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共4页。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选择题 1.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C.浇水熄灭火堆是为了使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2.古代用“木燃”(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C.“木燧”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D.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3.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固体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雾C.氧气可以作为火箭的燃料D.“人要实,火要虚”是指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可燃物燃烧越旺4、“安全重于泰山”,下列有关化学与安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救火时不能贸然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火势蔓延B.不能向下水道扔烟花爆竹,以防沼气爆炸C.进入面粉厂时应严禁烟火,以防粉尘爆炸D.任何火灾,都可以用泡沫灭火器灭火5.为探究燃烧条件设计实验1、2,记录实验现象如表所示。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1、2都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B.实验2中,热水的温度一定为80℃C.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产生D.实验1也能说明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B.用明矾净水——明矾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C.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D.“钻木取火”——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7、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着火点未必燃烧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8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A. B.C. D.9.对“蜡烛大一吹就灭,柴草头越吹越旺”的解释正确的是A.吹蜡烛时因为有大量CO2覆盖在火焰上方隔绝O2,蜡烛熄灭B.吹灭蜡烛时,输送了大量N2,隔绝O2,蜡烛熄灭C.吹柴草火给柴草带来更多的O2,所以越吹越旺D.吹柴草火使柴草温度升高,所以越吹越旺10.所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A.油锅着火,锅盖盖灭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C.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D.加油站内,禁止吸烟二、非选择题1. 我田古代有在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祈福的风俗。(1)孔明灯“会飞”的原理是:燃料燃烧时,灯内空气因温度升高使密度_______,从而产生浮力把灯托起来。(2)传统孔明灯纸质灯罩着火点低于燃料燃烧火焰温度,但灯罩不会燃烧起来。是因为不满足燃烧所需要的3个条件中的________这一条。(3)为适应飘荡飞行,孔明灯内的燃料最好选固体燃料。古人用油松木作燃料时会有大量的黑烟产生,若将这种黑烟收集起来,就是可用作制墨原料的________(填名称)。 2.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常用灭火器之一。(1)加压可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理是 。(2)灭火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喷出,起到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降温的原因是 ,隔绝空气所利用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3)保存时,要避免置于阳光照射处或高温下,原因是 。(4)下列物品失火后只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是 。(填序号)A 木材棉布 B 图书档案 C 汽油柴油 D 电器设备3.某同学表演“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打开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检验有氧气生成的方法是 。(2)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3)依据燃烧的条件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应为棉花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实验实验现象实验1白磷a燃烧;白磷b和红磷未燃烧实验2通入氧气前白磷c未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