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案(65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2023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2023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共5页。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配乐诗歌《大风歌》视频(见课件)。教师:《大风歌》的作者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朝建立之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1 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 西汉的建立1.观看刘邦图片和《西汉建立形势图》说出西汉是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提示: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根据材料说一说西汉初年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景象?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汉初的社会现象: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弱,残破荒凉,人口锐减,生活困苦。现象出现的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朝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有些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过渡语: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其继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目标导学(二): 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的含义: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和作用。提示:原因:吸取秦亡教训;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残破不堪。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内容: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过渡语: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出现了“文景之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盛世打下了基础。目标导学(三): “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公元前 203 年—公元前 157 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 公元前 196 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 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公元前 180 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景帝刘启(公元前 188 年—公元前 141 年),汉文帝刘恒嫡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 刘启在位 16 年,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3.观看视频《文景之治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提示: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分析“文景之治”的效果。提示: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3.从“秦亡汉盛”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提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关注民生;政府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并具有延续性。三、课堂小结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共在位约 39 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文景时期的统治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板书设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建立者:汉高祖刘邦都城:长安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轻徭薄赋意义: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文景之治”内容提倡以农为本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成就: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增【当堂演练】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6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比较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能家给人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这说明( B )A.汉初沿用秦朝制度 B.文景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汉初国内没有战乱 D.汉武帝大一统政策收效显著2.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加以修正;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这些措施旨在( A )A.稳定秩序和保障生产 B.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C.改变文帝的残暴政策 D.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 )A.崇尚节俭 B.无为而治 C.轻徭薄赋 D.以民为本4.如图是秦末到“文景之治”时期人口数量(单位:万)比较表。下列跟“文景之治”期间人口变化无关的是( C )A.注重农业生产B.减轻赋税和徭役C.战乱频发D.废除严刑峻法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重大考古成果。位于陕西西安以东白鹿原上的江村东侧的“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通过江村大墓超大规模的形制、出土的高规格文物、与窦皇后陵的位置关系等,可以确定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材料二 考古资料表明,江村大墓没有封土,只是用河卵石铺设出墓葬的围界。这一点与《史记·孝文本纪》所载相符,文帝“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不起封土成为汉世和后世效仿的楷模并加以褒扬。如刘向规劝西汉成帝勿大起山陵,靡费天下。(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江村大墓”被认定为汉文帝霸陵的依据。(8分)材料一中江村大墓超大规模的形制;出土的高规格文物;与窦皇后陵位置的关系。(任答2点即可,4分)材料二中考古资料与历史记载吻合;体现汉文帝执政风格。(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皇帝的治国理念在霸陵的建造方面的体现。(4分)材料二中江村大墓没有封土,只是用河卵石铺设出墓葬的围界,没有建大陵墓,体现了汉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4分)【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然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通过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素 养 目 标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启示,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配乐诗歌《大风歌》视频(见课件)。教师:《大风歌》的作者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朝建立之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1 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 西汉的建立1.观看刘邦图片和《西汉建立形势图》说出西汉是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提示: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根据材料说一说西汉初年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景象?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汉初的社会现象: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弱,残破荒凉,人口锐减,生活困苦。现象出现的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朝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有些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过渡语: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其继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目标导学(二): 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的含义: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和作用。提示:原因:吸取秦亡教训;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残破不堪。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内容: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过渡语: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出现了“文景之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盛世打下了基础。目标导学(三): “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公元前 203 年—公元前 157 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 公元前 196 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 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公元前 180 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景帝刘启(公元前 188 年—公元前 141 年),汉文帝刘恒嫡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 刘启在位 16 年,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3.观看视频《文景之治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提示: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分析“文景之治”的效果。提示: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3.从“秦亡汉盛”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提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关注民生;政府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并具有延续性。三、课堂小结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共在位约 39 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文景时期的统治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板书设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建立者:汉高祖刘邦都城:长安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轻徭薄赋意义: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文景之治”内容提倡以农为本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成就: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增【当堂演练】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6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比较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能家给人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这说明( B )A.汉初沿用秦朝制度 B.文景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汉初国内没有战乱 D.汉武帝大一统政策收效显著2.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加以修正;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这些措施旨在( A )A.稳定秩序和保障生产 B.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C.改变文帝的残暴政策 D.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 )A.崇尚节俭 B.无为而治 C.轻徭薄赋 D.以民为本4.如图是秦末到“文景之治”时期人口数量(单位:万)比较表。下列跟“文景之治”期间人口变化无关的是( C )A.注重农业生产B.减轻赋税和徭役C.战乱频发D.废除严刑峻法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重大考古成果。位于陕西西安以东白鹿原上的江村东侧的“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通过江村大墓超大规模的形制、出土的高规格文物、与窦皇后陵的位置关系等,可以确定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材料二 考古资料表明,江村大墓没有封土,只是用河卵石铺设出墓葬的围界。这一点与《史记·孝文本纪》所载相符,文帝“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不起封土成为汉世和后世效仿的楷模并加以褒扬。如刘向规劝西汉成帝勿大起山陵,靡费天下。(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江村大墓”被认定为汉文帝霸陵的依据。(8分)材料一中江村大墓超大规模的形制;出土的高规格文物;与窦皇后陵位置的关系。(任答2点即可,4分)材料二中考古资料与历史记载吻合;体现汉文帝执政风格。(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皇帝的治国理念在霸陵的建造方面的体现。(4分)材料二中江村大墓没有封土,只是用河卵石铺设出墓葬的围界,没有建大陵墓,体现了汉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4分)【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然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通过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素 养 目 标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启示,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