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20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2节国家战略与政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3节国际合作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质量达标检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同步训练题,共9页。
[基础巩固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太原检测)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C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B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分析可知,图①时期人类社会开发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物质能量,并向环境不断地排放废弃物,由此可知,此时人类过分地从环境中获得资源,一味地开发利用并且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此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是征服,故选C。第2题,由上题可知,图①时期是人类中心论;图②时期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资源,且环境对人类的作用比较强,因此此时期人地关系思想为环境决定论;图③可以看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能量并且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但是也意识到环境对人类具有影响,也就是反作用,此时期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排序是②①③,故选B。
(2023·吉林省长春市新解放学校期末)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种植+光伏发电”(下图)可实现完美结合,光伏发电效率与气温呈负相关。读图完成3~5题。
3.制约我国西北地区光伏产业进一步推广的因素有( B )
A.技术难度大 B.投资成本高
C.碳排放量大 D.劳动力不足
4.有关西北地区“沙漠+种植+光伏发电”模式,叙述合理的是( D )
A.增加了发电成本 B.不利于作物生长
C.降低了发电效率 D.高效利用水资源
5.在确保有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太阳能面板的发电效率最高的时段是( B )
A.夏天清晨 B.冬天清晨
C.夏天正午 D.冬天正午
解析: 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气候,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强,太阳能资源丰富,而光伏发电是一项投资巨大的项目,西北地区由于资金力量较弱,因此会制约光伏电站进一步扩大规模,B正确;我国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技术成熟,西北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技术难度并不大,A错误;光伏发电是清洁能源,碳排放量大是火力发电的特点,与光伏电站扩大规模并无关系,C错误;光伏电站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并不高,D错误。故选B。第4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光伏电板可以遮挡太阳光照,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干旱地区土地保湿,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B错误,D正确;发电效率受自然条件影响,与该模式无关,C错误;“沙漠+种植+光伏发电”模式并没有增加发电成本,A错误。故选D。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气候较强。从材料可知气温越高,光伏面板发电效率降得越多。理论上,温度每升高1 ℃,发电效率就会下降约0.4%到0.5%,因此在确保有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夏季比冬季的效率低,清晨和正午相比,正午的效率更低,综合分析可得冬季清晨的发电效率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山西期末)2023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地区快递的收投量超过500亿件,但快递包裹常常在乡镇止步,快递进村的“最后一千米”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并实现快递进村绿色发展。据此完成6~7题。
6.快递进村最有利于( C )
A.优化农村人口结构
B.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C.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D.降低快递公司运营成本
7.实现快递进村绿色发展应( A )
A.建设快递包装回收点
B.强化群众网购意识
C.增加快递公司及站点数量
D.减少快递车进村次数、增加运量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基本形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可知,快递进村有利于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故选C。第7题,实现快递进村绿色发展应建设快递包装回收点,提高快递包装重复利用率,减少快递包装废弃物造成的污染,故选A。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读图,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对图中所表达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
A.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
B.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对外开放,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从源头上改变能源来源
C.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D.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不会制约经济发展
9.下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举措不合理的是( D )
A.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B.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C.要积极谋求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镇和郊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D.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区域资源开发力度,大力推进区域经济水平快速提高
解析: 第8题,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图中“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所表达的含义即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A正确。图示没有体现加强对外开放,拓展能源进口渠道等信息,B错误。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C错误。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制约经济发展,D错误。第9题,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A合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B合理;要积极谋求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镇与郊区之间的协调发展,C合理。生态文明建设要合理控制区域资源开发力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区域经济水平发展,D不合理。故选D。
二、综合题
1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南省辰溪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多,光热条件好,适宜稻花鱼生长,被誉为“稻花鱼之乡”。2014年以来,辰溪将“稻+鱼”作为产业扶贫主打项目,统一种苗、统一技术,推广高标准无公害种养模式,对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2018年,辰溪稻花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举办了辰溪第三届稻花鱼文化节,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下图示意辰溪稻田剖面形态及稻鱼互利共生关系。
(1)说明稻花鱼和水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2)指出当地农民在稻鱼共生系统建设中采取的主要田间工程措施。
(3)为保障稻花鱼品质,说明在稻花鱼生长期间稻田管理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4)说明辰溪稻鱼养殖经验对我国落后乡村脱贫攻坚的借鉴意义。
答案:(1)稻花鱼的鱼粪及分泌物等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稻花鱼能清除某些杂草和害虫,疏松泥土,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的稻花、稻叶等能为稻花鱼提供食物;稻株能为稻花鱼生长起到挡风、遮荫、避雨的作用。
(2)培高田埂;开挖鱼沟和鱼凼;开好进、排水口。
(3)稻田要多施有机肥,不施用化肥;稻田病虫害要绿色防控,如采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等,不用有毒性的农药。
(4)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将特色农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生态农业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培育良好的生态系统,打造绿色的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收入,促进农村的发展,对落后乡村的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题中要解释好稻花鱼和水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可以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第(1)题,在本生态系统中,水稻和稻花鱼是互利共生的:稻花鱼的鱼粪及分泌物等,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沃的肥料;而稻花鱼能清除某些杂草和害虫,疏松泥土,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的稻花、稻叶等能为稻花鱼提供食物;稻株能为稻花鱼生长起到挡风、遮荫、避雨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水稻减少肥料投入,鱼类减少饲料投入,鱼质鲜美,口感好,农民收入增加。第(2)题,为了防止暴雨时鱼被带走,农民需要培高水稻田的田埂;要开挖鱼沟和鱼凼,有利于鱼类游动;开好进、排水口,确保水田水质好,鱼类质量才好。第(3)题,为了确保鱼类健康和品质,稻田要多施有机肥,不施用化肥;发生稻田病虫害,要绿色防控,如采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等,绝对不用有毒性的农药,这样鱼类的质量好,价格也会高一点;而且确保水质的更新。第(4)题,借鉴意义是: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加大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将特色农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要积极发展旅游业;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要积极开拓市场,要积极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打开销路。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对图中所示四个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采猎文明阶段,原始自然环境保护最好,人口容量最高
B.农业文明阶段,注重土地的开发,生态问题严重
C.工业文明阶段,矿产资源使用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定胜天的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
D.信息文明阶段,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最强,环境质量趋好
2.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B )
A.资源 B.科技
C.市场 D.交通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采猎文明阶段,原始自然环境最好,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因此人口容量低,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农业文明阶段对土地、牲畜、劳动力的依赖最强,土地开发的强度开始增强,开始出现一些生态问题,但并不是特别严重,B错误;工业文明阶段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的依赖最强,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在农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C错误;信息文明阶段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最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最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质量趋好,D正确。故选D。第2题,信息文明阶段,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资源、市场、交通等不是最主要的促进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河南焦作期中)人海关系就是指人类活动与海洋之间的互动关系,西方国家人海关系互动演进可划分为4个时期,即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时代(国家与海洋的互动表现为以陆涉海、以海养陆)、开拓殖民时代(国家的海洋领地化意识增强,对海洋的认识由探索、开拓转化为占有、控制)、两次世界大战到冷战时代(对海洋权力空间属性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冷战时代(从海洋霸权政治向海洋权利政治发展,世界海洋秩序得以重建)。下图为人海关系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西方国家人海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是( B )
A.共有性—先占先得—以海制陆—可持续发展
B.先占先得—以海制陆—共有性—可持续发展
C.以海制陆—先占先得—可持续发展—共有性
D.可持续发展—共有性—先占先得—以海制陆
4.人类对海洋空间的塑造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B )
A.竭泽而渔 B.定期休渔
C.远洋倾倒垃圾 D.大力填海造陆
解析: 第3题,西方国家先开辟新大陆,先占先得,再通过海洋军事的发展,以海制陆,两次世界大战到冷战时代,对海洋权力空间属性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海洋为人类共有,故最终开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西方国家人海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是先占先得—以海制陆—共有性—可持续发展。故选B。第4题,定期休渔有利于鱼类的繁殖、生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故选B。
(2023·四川乐山期末)青贮玉米是收获玉米鲜绿全株,经切碎和乳酸发酵后用于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基础饲料,营养价值高,能明显减少精饲料消耗,提高肉、奶产量。近几年,农业部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广“粮改饲”,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据此完成5~7题。
5.国家推广“粮改饲”主要是为了( C )
①增加农产品种类 ②保障粮食增收 ③降低秸秆焚烧污染 ④增加农民收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粮改饲”潜力较大的省区是( C )
A.四川 B.江苏
C.黑龙江 D.青海
7.下列对“粮改饲”地区种养循环模式表述正确的是( D )
A.种植—饲草—青贮—有机肥料—饲喂
B.饲草—青贮—饲喂—有机肥料—种植
C.种植—饲喂—青贮—有机肥料—饲草
D.种植—青贮—饲喂—有机肥料—饲草
解析:第5题,“粮改饲”主要改变的是喂养牲畜的饲料类型,无论是否推广“粮改饲”,都会生产出肉、奶等产品,所以并未增加农产品种类,①错误;由材料“青贮玉米是收获玉米鲜绿全株,经切碎和乳酸发酵后用于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基础饲料”“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可知,“粮改饲”会把青贮玉米作为牲畜的基础饲料,故不能保障粮食增收,②错误;秸秆焚烧会污染大气,现在把它作为基础饲料,可减少对大气的污染,③正确;由材料“能明显减少精饲料消耗,提高肉、奶产量”可知,可以减少农民的投入,提高产品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益,④正确。故选C。第6题,“粮改饲”喂养方式需要大量的鲜绿玉米全株,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广,其他省份玉米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产量较低。故选C。第7题,由材料可知,“粮改饲”种养循环模式先要种植玉米,然后收获玉米鲜绿全株,经切碎和乳酸发酵后(青贮),再作为基础饲料饲喂牲畜,最后把牲畜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去培养饲草。故选D。
(2023·浙江精诚联盟联考)下图为我国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地区与城市结合后,形成的城乡循环生产模式示意图。完成8~9题。
8.该生产模式对农村地区的影响表现为( A )
A.农业生产机械数量减少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农村就业人口数量锐减
D.粮食生产产值增加
9.该生产模式的环境意义是( B )
A.实现了能源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使用
B.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
C.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D.压缩工业生产规模,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中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提供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农副产品等服务,这些均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故与粮食生产相比,农业生产机械数量减少,故选A。第9题,该生产模式的环境意义是一些城市的废弃物(如厨余垃圾)通过加工输入农村,为农村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资料,强化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故选B。
二、综合题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年来,我国在西北荒漠地区陆续建成了多座微藻生物工厂。微藻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叶绿体几乎充满整个细胞,可以通过整个表面进行光合作用;微藻生长速度快,繁殖方式简单,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35 ℃温度最为理想),以几何级数增加(1个心球藻细胞经过1个月的繁殖,可以变为100亿个)。在微藻生物工厂的生产车间,微藻被放置在全封闭、高纯净的透明玻璃管道悬浮营养液(可循环利用)中,作为太阳能转化体进行光能转化。微藻生产装置在进入正常运转阶段后,可以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每天都能有收获;收获后的微藻可以加工成高营养价值的蛋白粉或航空燃油等多种产品。下图是微藻生物工厂的生产车间。
(1)简述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发展微藻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在微藻生物工厂,微藻被放置在全封闭、高纯净的透明玻璃管道悬浮营养液中,但微藻生产车间仍需加盖玻璃外罩。分析微藻生产车间需加盖玻璃外罩的原因。
(3)与传统的种植业相比,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微藻产业的优点。
答案:(1)西北荒漠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2)西北荒漠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调节室内温度;风沙活动多,需要保持玻璃管道清洁;玻璃外罩具有透光性,对微藻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小;可防止灾害性天气等损坏玻璃管道。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微藻生产不需要肥沃的土地),营养液可循环利用,(没有蒸腾作用导致水的无效消耗)可减少水资源消耗。经济效益高:微藻个体小、繁殖快,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每天都可收获;可实行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效益好:无任何废弃物的排放,又具有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避免传统的种植业可能出现的土壤盐碱化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西北荒漠区发展微藻产业有利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利于光合作用的气候条件、广阔廉价的土地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玻璃外罩能够调节室内温度,减小温差,为微藻的生长营造适宜的温度,同时减少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第(3)题,微藻的生产符合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农业相比的优点主要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三节 国际合作课后测评,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二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课后作业题,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