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课时练习
展开第四章 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D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 第1题,图①生产活动以狩猎采集为主,说明是原始社会时期;图②生产活动表现为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工业社会时期;图③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导,说明是现代文明时期;图④狩猎采集比重下降,种植畜牧比重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为①④②③,A正确,故选A。第2题,②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表现为人类中心论。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联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序号的含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①为生产规模扩大
B.②为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
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
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
4.下列关于该图所反映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人类必须停止开发资源,恢复自然环境原始面貌
B.人类与自然环境具有对立性
C.必须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导致环境趋向恶化
[解析] 第3题,人口过多,需要更多产业来养活,导致生产规模扩大,A项表述正确;生产规模扩大,需要大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且排放大量废弃物,使环境质量下降,B项表述正确;人口素质低,人们盲目进行生产活动,违背自然规律,C项表述错误;生产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极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D项表述正确。故选C。第4题,人类应谋求与自然和谐共生,但不可能停止开发资源,恢复自然环境原始面貌,A项说法错误。该图反映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即环境趋向恶化,说明人类与环境具有对立性,B、D项说法正确。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C项说法正确。故选A。
(2022·全国高三课时练习)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对图中所示四个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采猎文明阶段,原始自然环境保护最好,人口容量最高
B.农业文明阶段,注重土地的开发,生态问题严重
C.工业文明阶段,矿产资源使用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定胜天的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
D.信息文明阶段,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最强,环境质量趋好
6.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B )
A.资源 B.科技
C.市场 D.交通
[解析]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采猎文明阶段,原始自然环境最好,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因此人口容量低,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农业文明阶段对土地、牲畜、劳动力的依赖最强,土地开发的强度开始增强,开始出现一些生态问题,但并不是特别严重,B错误;工业文明阶段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的依赖最强,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在农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C错误;信息文明阶段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最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最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质量趋好,D正确。故选D。第6题,信息文明阶段,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资源、市场、交通等不是最主要的促进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据国外某网站2013年底的报道,亚马孙森林破坏的速度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近30%,巴西政府正在尽一切努力制止砍伐森林这种犯罪行为。据此完成7~8题。
7.目前全球每年有大片森林被毁坏。全球森林被毁坏的主要原因包括( A )
①将林地开垦为农田
②非可持续性的木材采伐
③砍伐森林,修建居住地和道路
④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为促进世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 D )
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解析] 第7题,本题考查全球森林被毁坏的主要原因。④错误,故选A。目前造成森林资源被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旱涝灾害能够影响森林的生长,但不是森林被大量毁坏的主要原因。④错误,故选A。第8题,本题考查促进世界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促进世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将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相结合,做到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森林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故选D项。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读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对图中所表达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
A.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
B.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对外开放,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从源头上改变能源来源
C.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D.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不会制约经济发展
10.下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举措不合理的是( D )
A.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B.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C.要积极谋求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镇和郊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D.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区域资源开发力度,大力推进区域经济水平快速提高
[解析] 第9题,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图中“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所表达的含义即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A正确。图示没有体现加强对外开放,拓展能源进口渠道等信息,B错误。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C错误。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制约经济发展,D错误。第10题,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A合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B合理;要积极谋求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镇与郊区之间的协调发展,C合理。生态文明建设要合理控制区域资源开发力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区域经济水平发展,D不合理。故选D。
二、综合题
11.(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南省辰溪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多,光热条件好,适宜稻花鱼生长,被誉为“稻花鱼之乡”。2014年以来,辰溪将“稻+鱼”作为产业扶贫主打项目,统一种苗、统一技术,推广高标准无公害种养模式,对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2018年,辰溪稻花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举办了辰溪第三届稻花鱼文化节,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下图示意辰溪稻田剖面形态及稻鱼互利共生关系。
(1)说明稻花鱼和水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2)指出当地农民在稻鱼共生系统建设中采取的主要田间工程措施。
(3)为保障稻花鱼品质,说明在稻花鱼生长期间稻田管理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4)说明辰溪稻鱼养殖经验对我国落后乡村脱贫攻坚的借鉴意义。
[答案] (1)稻花鱼的鱼粪及分泌物等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稻花鱼能清除某些杂草和害虫,疏松泥土,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的稻花、稻叶等能为稻花鱼提供食物;稻株能为稻花鱼生长起到挡风、遮荫、避雨的作用。
(2)培高田埂;开挖鱼沟和鱼凼;开好进、排水口。
(3)稻田要多施有机肥,不施用化肥;稻田病虫害要绿色防控,如采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等,不用有毒性的农药。
(4)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将特色农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 生态农业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培育良好的生态系统,打造绿色的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收入,促进农村的发展,对落后乡村的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题中要解释好稻花鱼和水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可以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第(1)题,在本生态系统中,水稻和稻花鱼是互利共生的:稻花鱼的鱼粪及分泌物等,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沃的肥料;而稻花鱼能清除某些杂草和害虫,疏松泥土,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的稻花、稻叶等能为稻花鱼提供食物;稻株能为稻花鱼生长起到挡风、遮荫、避雨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水稻减少肥料投入,鱼类减少饲料投入,鱼质鲜美,口感好,农民收入增加。第(2)题,为了防止暴雨时鱼被带走,农民需要培高水稻田的田埂;要开挖鱼沟和鱼凼,有利于鱼类游动;开好进、排水口,确保水田水质好,鱼类质量才好。第(3)题,为了确保鱼类健康和品质,稻田要多施有机肥,不施用化肥;发生稻田病虫害,要绿色防控,如采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等,绝对不用有毒性的农药,这样鱼类的质量好,价格也会高一点;而且确保水质的更新。第(4)题,借鉴意义是: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加大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将特色农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要积极发展旅游业;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要积极开拓市场,要积极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打开销路。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年来,我国在西北荒漠地区陆续建成了多座微藻生物工厂。微藻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叶绿体几乎充满整个细胞,可以通过整个表面进行光合作用;微藻生长速度快,繁殖方式简单,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35 ℃温度最为理想),以几何级数增加(1个心球藻细胞经过1个月的繁殖,可以变为100亿个)。在微藻生物工厂的生产车间,微藻被放置在全封闭、高纯净的透明玻璃管道悬浮营养液(可循环利用)中,作为太阳能转化体进行光能转化。微藻生产装置在进入正常运转阶段后,可以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每天都能有收获;收获后的微藻可以加工成高营养价值的蛋白粉或航空燃油等多种产品。下图是微藻生物工厂的生产车间。
(1)简述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发展微藻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在微藻生物工厂,微藻被放置在全封闭、高纯净的透明玻璃管道悬浮营养液中,但微藻生产车间仍需加盖玻璃外罩。分析微藻生产车间需加盖玻璃外罩的原因。
(3)与传统的种植业相比,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微藻产业的优点。
[答案] (1)西北荒漠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2)西北荒漠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调节室内温度;风沙活动多,需要保持玻璃管道清洁;玻璃外罩具有透光性,对微藻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小;可防止灾害性天气等损坏玻璃管道。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微藻生产不需要肥沃的土地),营养液可循环利用,(没有蒸腾作用导致水的无效消耗)可减少水资源消耗。经济效益高:微藻个体小、繁殖快,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每天都可收获;可实行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效益好:无任何废弃物的排放,又具有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避免传统的种植业可能出现的土壤盐碱化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
[解析] 第(1)题,西北荒漠区发展微藻产业有利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利于光合作用的气候条件、广阔廉价的土地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玻璃外罩能够调节室内温度,减小温差,为微藻的生长营造适宜的温度,同时减少风沙、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第(3)题,微藻的生产符合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农业相比的优点主要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同步训练题,共9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国际合作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国际合作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