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95266/0-17028917196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95266/0-170289171973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95266/0-1702891719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95266/0-170289171978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95266/0-170289171981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95266/0-170289171983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95266/0-170289171985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95266/0-170289171987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素材) 课件 69 次下载
- 部编语文九上第六单元质量验收卷(解析版+原卷版) 试卷 70 次下载
- 部编语文九上第五六单元月考验收卷(解析版+原卷版) 试卷 69 次下载
- 部编语文九上期末复习质量验收卷(教师卷+学生卷) 试卷 74 次下载
- 部编语文九上第6单元复习讲义+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
展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我却停下酒杯、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宝剑四下环顾,心中茫然。想要渡过黄河,寒冰却冻住了川流,想登上太行山,大雪却封了山。
闲来时像姜太公那样在碧溪上垂钓,忽而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人生总是这么多的岔路,如今我能在何处安身?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到那时我将扬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这两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诗人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感情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也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 乘舟梦日边。2.《行路难(其一)》中写饯别的饭食价值不菲而诗人心中烦闷难以下咽 的句子是: , 。 , 。
3.《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 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 , 。4.《行路难(其一)》中反映李白浪漫主义特点,表现他不怕困难、勇往 直前、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句子是: , 。
3.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行路难,行路难”是反复,“歧路”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表达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怅惘的心情和对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1)“顾”的意思是“看”。(2)“济”的意思是“渡过”。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巴山楚水那样凄凉偏远的地方,我一待就是二十三年。怀念老朋友时只能徒然吟诵“闻笛赋”,回到故乡就好像“王质烂柯”一样人事全非。沉船旁边有千帆驶过,病树前面是万木争春。今天听您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凭借这杯酒振奋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赏析:这里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长时间地遭贬,仕途坎坷,历经挫折的自己。而以“千帆”和“万木”,比喻那些镇压革新运动的统治集团中的新贵们,暗指他们飞黄腾达。同时表达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总是要替代旧事物,时代总是要进步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还是会后继有人的观点。尽管自己长久以来被朝廷贬弃,但前途总是会美好的。
1.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 理的句子是: ,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友的感情, 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句子是: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 共勉,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 。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解释诗句蕴含的哲理。 2.请简要分析尾联在表现诗歌主旨方面的作用。
示例: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蕴含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与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有?我端着酒杯问苍天。不知道天上仙境里,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丽的仙宫高高在上,我经受不住寒冷。我在月下起舞,身影跟随舞动,天上哪比得上这人间好。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眠的我。月儿不应该对人有怨恨吧?可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圆呢?唉!人有悲欢离合的各种境遇,月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样的事情自古都是难以圆满的。只愿世上的亲人能平安健康,纵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婵娟”是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把对明月抱有共同的爱但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
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仍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 人有悲欢离合, , 。 , 。2. 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他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的句子是: , , 。3.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而现在人们也常常用 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 。 4.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指出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安慰自己的词句是: , , 。
1.这首词中“________”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_______ 2.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有词评家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①词人借与明月对话,探讨人生意义(或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②整首词的意境豪放而开阔;③情感多变,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④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⑤语言如行云流水。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赏析:本是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1.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2.《月夜忆舍弟》中,诗人运用了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 不合的诗句是: , 。3.《月夜忆舍弟》中,诗人描绘的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句子是: , 。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赏析:常规语序为“人去后独寻秋草,日斜时空见寒林”。本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及对贾谊的追思,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1. 寂寂江山摇落处, !2.《长沙过贾谊宅》中,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能伸,心境悲凉, 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 。3.《长沙过贾谊宅》中,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 围,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的句子是: , 。4.《长沙过贾谊宅》中,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 长沙凭吊贾谊的句子是: , ?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难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早朝时一纸谏书呈给皇上,傍晚就被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回顾长安,层云遮住秦岭,家园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马也踌躇不前。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定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赏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出朝廷的失意感。而后一句则是借景以寓深情,表面看,好像是马不愿意前行,实际上是人不愿意前行的外化描写。
1. 云横秦岭家何在? 。知汝远来应有意,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 。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喻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 ? 。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 的诗句是: , 。
1.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感诗人的一腔悲愤,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2.颈联即景抒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结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见,前瞻潮州,前路艰危,真是处处见悲,一路悲愤。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诗人把百感交集的心境融入眼前的景物,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急剧变化的命运。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赏析:诗人来到院子里,远处传来雄鸡的啼鸣,看看天色,一弯残月还高悬于幽暗的天际;收拾行装上路,路上十分空旷、沉寂,板桥上铺满白霜,留下行人的踪迹。诗人选取了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极其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诗人思乡的深切。此联每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境地,而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千古名句。
1. ,客行悲故乡。2.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 行之早的句子是: , 。3.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 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
1.发挥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就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但是诗人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的危机,社会大变动的征兆
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诗人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引用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来临的某种征兆。
1. 一上高城万里愁, 。2.《咸阳城东楼》中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 。3.《咸阳城东楼》中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 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的诗句是: , 。4.《咸阳城东楼》中令人产生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 。
2.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3.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A、政治讽谕诗 B、咏史怀古诗C、山水诗 D、田园诗
5.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4.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聚不容易,离别时也是难舍难分,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零。春蚕至死才把丝吐尽,蜡烛烧成了灰烬,烛泪才流干。清晨对镜梳妆,唯恐云鬓增添白发,夜晚吟诗,该会觉得月光凄冷。蓬莱仙山离这里没有多远,想请青鸟替我捎去问候的书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赏析:这两句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入微。“丝”字与“思”字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
处于思念中,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相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却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1.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2.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 , 。3.《无题》中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也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 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名句是: , 。4.《无题》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诗人情感的诗句是: , 。
1.诗歌首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相聚不易,别离更难,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难过、悲伤之情。
用“春蚕”“蜡烛”喻人,以春蚕吐丝到死,蜡烛烧成灰始干的现象,比喻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也常用来歌颂默默奉献的精神。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融情于景,两个“难”字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描写的画面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烧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C.颈联“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尾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虽别,但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赏析:这是步过东边的小山冈以后展现在眼前的另一派春光。和上片结尾写不同色彩的花儿不同,这三句写的是春天最活跃的三种虫鸟,集中表现了春天的生命活力。词人用“啼”“舞”“忙”三个字准确地概括了三种虫鸟的特性,与上片结尾对映,进一步强化了生机无限的春光。
1.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 。 ,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2.《行香子》中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 词人喜爱之情的句子是: , 。 , 。 , 。 , , 。
1.《行香子树绕村庄》随作者的___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的特点。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色彩明丽 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2.词人在《行香子树绕村庄》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3.请对《行香子树绕村庄》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词人的“愁”郁结心头,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其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
1.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 “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描绘了人们年轻时的纯真无知的句子是: , 。 , 。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概括了词人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 却无从诉说的句子是: , 。 , “ ”!
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2、《丑奴儿》中词人以_____为线索,运用_____________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报国之仇。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
记:一种不定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
叙事:《桃花源记》 说明:《核舟记》写景:《小石潭记》言志:《岳阳楼记》
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①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成功与失败面前,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②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超越个人忧乐的宽广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①百废具兴(同“俱”,全、皆)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①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②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动词,写文章。今义:名词,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④南极潇湘(古义:向南面直达。今义:地球自转的轴线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⑤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
①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②极: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尽)感极而悲者矣(到了极点)③去:去国怀乡(离开)去年天气旧亭台(过去的)公然抱茅入竹去(进去)④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⑤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往)
①百废具兴(动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前)③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后)
【名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一、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1.乃重修岳阳楼 乃:______________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___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_______________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_______________ 谗:_______________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偕:_______________6.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______________
7.“吾谁与归”是特殊句式中的( );文中( )是互文。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肯怕会有所不同吧?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1.滕子京是因何故来到巴陵郡的?2.滕子京在巴陵郡政绩如何?请举例来说。3.作者作记缘由是什么?
“谪守”( “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政绩为“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其中政绩之一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一段:交代作记的背景及缘由(记叙)
5.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本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____________的特点。 6.第② 段末尾“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与 ③ ④两段构成了 关系。
7.文段③④运用 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抒发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情感。
8.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_____ ,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______________;如果请你朗读,应注意分别读出 ____ 和 ____________的语气语调。
10. ③④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11.请从③④段中找出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1)“以物喜” .(2)“以己悲” .12.“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 。 13.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一是 ;二是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看到阴暗凄凉的景象而心生悲凉
看到清明亮丽的景物而喜洋洋。
9.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14.③④段中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先写“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并与之形成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
15.“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怎样的态度 ?
“斯人”指古仁人。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的安慰、劝勉之情。
16.文段中与“进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段中作者假借古仁人立言,表达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政治抱负。 18.文中“古仁人之心”指 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9.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 “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下列句中标色字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何陋之有
2.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水的“美”。B.文章三、四两段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对比。
C.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宏伟抱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第五段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体);商人和旅客们都无法通行,船上的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4.请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并举一个名人事例证明。
这句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样的人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焦裕禄”,他为人民的幸福奔波劳累,沥尽心血。
【甲】若夫霪雨霏霏,……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___________;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_______。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或异二者之为 为众忌疾B、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 C、先天下之忧而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
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3.翻译下面各句。(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5.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家、( )家。他自号( ),又号( )。这篇文章选自《 》。②《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代在散文方面有成就的八位名家( )、( )、( )、( )、( )、( )、( )和曾巩。
答案:(1)欧阳修 宋 文学家 史学家 醉翁 六一居士 欧阳文忠公集 (2)乐 写景 抒情 (3)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表现作者意在彼言在此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①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开放。今义:发散,散开)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③负者歌于途(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古义:消散。今义: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打开)
①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归来)②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③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临溪而渔(靠近)④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⑤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意思是“以……为乐”;第二个“乐”意思是“快乐”)
①山行六七里(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③名之者谁(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④自号曰醉翁也(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号)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⑥至于负者歌于途(名词用作动词,唱歌)⑦杂然而前陈者(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
“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5.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6.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1.山水之乐:助词,的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也”用法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陈述)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5.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感叹)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山肴野蔌: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觥筹交错: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特殊句式:1.倒装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2.判断句: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3.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重点语句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4.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6.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7.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 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3.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4.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 (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提示:简洁凝炼,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6.《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限四字) 《岳阳楼记》回荡着__________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__________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__________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__________的理想之风。
7.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林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答“野花,树林,风霜,水石”。8.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9.“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回答: 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10.“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本意不在此而在另一件事情上,也指另有企图。
11.《醉》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对偶句,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替君主分忧)(先天下而忧)12.第三段写了四种情景,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语: 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13.本文也具有《岳阳楼记》中展现的( )的旷达胸襟。1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醉翁亭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中,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15.④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乐”的含义是什么? a、寄情山水之乐;b、与民同乐之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同点:都是借景抒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有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值得肯定。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16.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1.加色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图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D.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
2.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填空及简答题。(1)本文以“乐”为线索贯穿全文,依次写了“ 之乐”“ 之乐”“ 之乐”,最后三乐归一,就是“与民同乐”。(2)“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表达了其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表达了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示例二: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3)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4)“太守醉”中的“醉”有哪两层意思?
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这个句子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①余住西湖(古义:我,自称。今义:剩下)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
①一:上下一白(全)余拏一小舟(量词,一只)②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上下一白(白色)③更: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④是:是日更定矣(这,代词)是金陵人(判断词,表示肯定)⑤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②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③与余舟一芥(名词用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1.解释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是日更定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中人鸟声俱绝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的人迹和鸟声都消失了。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寒气弥漫,天空和云、山、水,白茫茫一片。
1.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这段描写有什么特色?
这段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3.文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
4.作者痴迷于什么?(如何理解这个“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天涯遇知音的欣慰之情;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5.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5)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2)铺毡对坐准备久呆;
3)在湖心亭煮酒赏雪;
4)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
7.“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8.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拏、拥、往、看。
9.“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反映出他的清高、孤傲,为下文作伏笔。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意思对即可)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1.下面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日更定 /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 更深人静C、是金陵人,客此 / 旦日,客从外来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且焉置土石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及下船 / 徐公何能及君也C.余拏一小舟 /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 长烟一空
3.下面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A、是日更定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心不在焉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人声鼎沸 D、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更定4.下列加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毳衣炉火:鸟兽的细毛。B.雾凇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作客 。
5.下列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先交代了作者游西湖的时间和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的“痴”张本(做铺垫)。B.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下雪后西湖景色的优美,文字优美华丽,用词丰富,准确传神。C.作者写雪景,由堤到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图,情趣盎然。D.“痕、点、芥、粒”四个量词既写出了作者视觉的移动,也从侧面烘托出天地的一片苍茫以及人在天地间的渺小,从而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感慨。
6.下列关于本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为下文写作者的“痴”作伏笔,并突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B.本文写西湖雪景时,采用了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点到面的写景顺序。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崇祯五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而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则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效果。 D.作者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西湖迷人的雪景,更加深化了“痴”的境界。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B.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C.“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D.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并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饮三大白而别”,“强”表现作者被迫勉强喝酒的心态。B. “拉余同饮”,“拉”表现客人的热情和喜悦,写出了“天涯遇知己”之乐。C. 本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D.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
表达了作者为了酬谢知音的豪迈之情。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满江红,满江红小住京华,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定风波,浣溪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其二,梁甫行,饮酒其五,雁门太守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全程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秋词其一,夜雨寄北,背诵《世说新语》二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