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校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选科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汉中市校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选科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选科调研考试校级联考语文试卷docx、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选科调研考试校级联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答案:B 【解析】“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见契约也是需要的。
3.答案:B
【解析】[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有原话“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是说凡事不可以做得太过,不然将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有人奉承。“无人问"“有远亲能体现世态炎凉,是“家的伸缩的表现,符合题意。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说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也会心有怜悯之情。与“家”的伸缩无关, 不符合题意。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是说人们对所需要的事物更能了解它的价值。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
(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能概括出一点并分析2分,答到两点并分析4分,不分点作答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作者运用“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是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
“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是对比论证,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是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是假设论证,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
5.【答案】首先点明陈述对象为“天下情怀”(1分);接着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出“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1分)然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用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进行例证。(2分)最后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2分)
6.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没能走进”“遗憾”错。原文是“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可见“我没有走进”不是“没能走进”,并且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是一把斧头在和平年代最好的归宿,并没有所说的遗憾。
7.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错误。把口语“犄角旮旯”等引入文章只能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把日本鬼子比作“褪了毛的猪”,是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8. ①小说别具匠心地以“一把斧头”的独特视角,讲述见闻,叙述故事,寄寓情感,使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以作战时间为序自然展开,情节结构清晰,叙事脉络分明;
③让“一把斧头”讲述战斗经过,更能表现战士们在装备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仍顽强杀敌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英雄的形象。 (一点2分,答对三点可给满分5分)
9. 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的卓越品质。当鬼子的“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县委和县大队被逼得没有了退路,储国恩队长想敌人之不敢想,在仔细摸清敌情、认真研究作战计划后,果断采取了作战行动。
②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征服的英雄气概。“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在斧头的眼里这就是去玩命,但文新县的战士们却能不被敌人压倒,不被任何困难征服,通过智取,出奇制胜。
③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崇高理想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面对“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的恶劣环境,面对“孤军深入”生死未卜的战斗局势,文新县的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心里分外冷静,行动迅速敏捷,“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的定格”,为崇高理想而英勇献身,死得其所。
10. C 原文标点:二年冬,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也有版本作“二年冬,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1. B A 假:借/借助 C意义相同,都是“以……为师” D意义相同,都是睡醒的意思
12. B “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错误,“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病”,辱骂。应该是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顾忌。
13. ①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以是”,因此;“暇”,空闲;“挈挈”,匆匆忙忙;“东”,向东奔去;“是者”,这样的情况;“数”,几、几次。)
②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 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 (“见颢于颍昌”,状语后置句;“得”,融洽;“道”,学说;“南”,名词作动词,向南方传播。)
14. ①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②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理解两个故事的含义,然后把握作者讲述故事的创作目的。
“蜀犬吠日”是说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越犬吠雪”是说越地很少下雪,所以一下雪,越地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
参考译文:
(一)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群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二)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的圣贤的学说。又忧虑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的学者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一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等待他高兴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三)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龄稍大一点即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15. B B.“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说法有误。这句话是说自己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抱负。
16. 同:两词均表露出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均反映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意气于一身的人生观。(2分)
异:(1)《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赞美虞允文深得周瑜风流儒雅之余风,表达对虞允文战功卓著、建功立业的赞美和仰慕(1分);但同时词人自负年少有为,渴望建功立业,也借此流露出触景伤情之感。(1分)(2)苏词则借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的感伤。(2分)
17.①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8.①依依不舍;②郁郁葱葱;③绚烂多彩。
19.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结构1分,内容3分)
20.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中途易辙,句子“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在讲“红枫”,一句话没说完,下句“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的主语就换成了“上天”,可把句子“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改成“被置于悬崖峭壁”,二是搭配不当,以“红枫”为主语,把“落下”改为“遇上”。三是“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落下一场秋雨”是假设,应该用表假设关系的词语“即使”与“也”搭配。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线的句子,把“阅读”比作“土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拟人,“溅泪”“惊心”赋予花和鸟以人的情感。B.比喻,“尘网”比喻官场。C.借代,“杜康”代指美酒。D.用典。正是引用《魏书·世祖纪下》中的典故。《魏书·世祖纪下》记载,拓拔焘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答案】①就越注重阅读 ②这跟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关 ③差距就会迅速拉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每点2分)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罗振宇在2023“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论述了我们对待困难应有的态度。在他的演讲中,答应困难不难理解。被困难击败,其实重点在于不敌困难带来的客观结果,或者重点指的是当下面对的这一-次困难。 而第三种*更糟糕的结果”一被困难定义,指的是经历过一次困难的挫折,就感到自卑,对前景悲观,从此丧失前进的动力。这种态度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一次困难并不能代表全部。当下遇到的这一-次困难, 可能有外在客观原因,换谁都会失败;也有可能虽是自己的主观原因,但只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或年幼稚嫩。时间在不断向前,世界也在不断发展,我们也不该是一成不变的。 从过去的某一次困难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我,而不是被某一次困难定义为失败者,我们才能打破困局,勇往直前。
所以,写作时需注意,不能仅仅针对困难本身去论述,而应抓住引导语中“何为被困难定义?如何才能不被困难定义? ”的问题,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从困难中找到突破之法,以及值得反思改变之处。对此,可借助材料主人公罗振宇,或褚橙创始人等的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人生经历,思考自己应该从困难中得出反思,做出什么改变。比如,某一次考试因粗心失分,那么,被困难定义者会认为自己就是个粗心的人,而不被困难定义者则会不断反思、锤炼自身,争取下次不因粗心犯错。
立意:
1.不被困难定义,努力突破困局。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才能不被困难定义。
3.一次困难不能代表全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适应性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汉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选科调研考试(12月)语文PDF版含答案,共14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