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备课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创作背景,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必考字词梳理,读读写写,注释中的生难字词,多音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各拉丹冬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是长江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3.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马丽华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1. 棱( )角:棱和角。2. 骤( )然:突然;忽然。3. 虔( )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4. 恭( )顺:恭敬顺从。5. 蠕( )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6. 凄( )凉: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7. 懈怠( ):松懈懒惰。
8. 敦( )实:粗短而结实。9. 蜿蜒(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10. 消长( ):减少和增长。11. 衰竭( ):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12. 漫溢( ):水过满,向外流。13. 演绎( ):铺陈;发挥。
14.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15. 风云变幻( ):文中指风云变化不定。16. 接踵( )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17. 历历在目:清楚地展现在眼前。18.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19.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1. 黧( )黑:形容黑。2. 草坝( )子:平坦的草地。3. 砾( )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 )(棱角)( )(扑棱)( )(穆棱)
( )(屡见不鲜)( )(鲜为人知)
酿( )(酝酿)琅( )(书声琅琅)踉( )(踉跄)
蠕( )(蠕动)懦( )(懦弱)孺( )(孺子牛)濡( )(耳濡目染)糯( )(糯米)
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作者描写冰塔林,仅仅是为了赞美景色的美丽吗?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作者的见闻感受?
第一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3—11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到的景象及感受。
1.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第①段结尾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2.赏析“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这句话。
“密云来去匆匆”写出了各拉丹冬天气的多变无常;“形如金字塔”写出了各拉丹冬主峰的整体形状;“难得……一现尊容”进一步表现了气候之恶劣,为下文写“我们”活动之艰辛做铺垫。
3.“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请从修辞手法赏析这句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上的各种不适比作“小震”和“大地震”,把“我”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我”的痛苦。
4.“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十分情愿地露了面。”请从修辞手法赏析这句话。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为所动”“十分情愿”赋予各拉丹冬以人的情态,写出了各拉丹冬天气的变化多端,阴晴不定。
5.“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这里是贬词褒用,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6.第⑩段“风一刻不停地呼啸……河滩上、冰缝里。”此处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景?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调动了听觉和视觉。把不停呼啸的风夸大,说“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突出表现了风的连续不断;“呼啸”“扫荡”“洒落”等词描绘出了风声之大,风力之猛。
7.第⑭段中“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作者在各拉丹冬听到了流水声,联想到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照应文题,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8.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独句成段,以平实、简洁的语言收束全文,耐人寻味。在各拉丹冬雪峰,看不见自然生物痕迹,可见其环境非常险恶,“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点出了人的伟大,但这种伟大只是活在近旁,而不是要征服自然,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发散思维]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可以把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吗?为什么?
不可以。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强调了“在长江源头”,既向读者展示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又强调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各拉丹冬游历记》这个题目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从文章结构上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从思想感情角度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类绘景,有条有理。作者在描写冰塔林奇观时,按照站在砾石堆上、接近冰山时、置身于冰窟的顺序分门别类地刻画了冰塔林最具特色的美景,使文章对冰塔林奇观的描写显得有条有理、有立体感。
2.语言形象,句式灵活。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是比较平实、自由、随性的。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多用短句,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有些句子则亲切自然,多用长句,如“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短句节奏明快,长句节奏舒缓,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音乐美。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雄伟、神秘、险远、圣洁、瑰奇的形象,诗意地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原始景物面前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珍视、敬仰之情。
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绘壮美冰雪世界抒敬畏赞美之情
天花。南宋陆游《拟岘台观雪》:“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玉尘。唐代白居易《酬皇甫十早春对雪见赠》:“漠漠复雰雰,东风散玉尘。”琼花。唐代王初《早春咏雪》:“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六出。唐代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冷絮。唐代佚名《东阳夜怪诗》:“爱此飘摇六出公,轻琼冷絮舞长空。”银粟、玉沙。宋代杨万里《雪冻未解散策郡圃》:“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琼丝。宋代苏轼《大雪青州道上有怀东武园亭寄交孔周翰》:“就中山堂雪更奇,青松怪石乱琼丝。”
1.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了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的所见所感。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接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冰山的裂纹和环绕冰山的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光彩夺目;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听到坚冰之下的流水声。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时,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时,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时,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
又如作者运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同时又想象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了文章独特的韵味。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既能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给本文增添了一定的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也使文章主题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同时,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敬畏与景仰之情。
4.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时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加点的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波纹想象成树的年轮。
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将笔触宕开,抒写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
5.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参考答案:略。点拨:《话说长江》将目光集中在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上面,着力表现长江所孕育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浓墨重彩、翰墨华章的风格,以一泻千里、磅礴非凡的气势,抒写了一曲祖国河山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长江之歌》,各拉丹冬雪峰,走进作者,背景链接,字词积累,解释下列词语,多音字,蠕蠕动,嚅嗫嚅,溢漫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备课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各拉丹冬雪山,教学目录,读读写写,云遮雾障,气喘吁吁,尾椎骨,熠熠烁烁,多音字,形近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冰塔林,远处全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