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信息,课堂交流
2.结合学习材料学习重点词语,检索信息,梳理文章结构脉络。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包括总体特征、结构特征、装饰特征。(重点)
3.感受中国建筑的建筑美。(难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我们周围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你喜欢中国传统建筑吗?如果让你介绍一个传统建筑,你能说出它的特征吗?
【自读导学】
一、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信息
阅读资料,了解文章的作者——梁思成的研究领域、学术贡献以及相关写作背景,制作作者介绍卡片,准备在课堂进行展示与交流。
2.参考资料,大致了解《中国建筑史》一书
3.扫清阅读障碍,积累相关字词
(1)生字正音
墁( ) 地 帷( )幕
接榫( ) 穹窿( )
如翚( )斯飞 额枋( )
脊吻( ) 琉( )璃
轮廓( ) 水榭( )
殷( )红
殷( )实
切削( )
削( )弱
(2)近义词辨析
典范、典型 包括、囊括 飘零、漂泊 流传、留传
二、初读探究
1.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各部分内容大意的概括
2.根据提示,画出课外内容结构导图
提示: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哪些属于总体特征,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
【课堂交流展示】
任务一:交流作者信息及背景知识
1.活动要求:就课前搜集并整理的梁思成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知识,进行分组展示,向同学们介绍。
2.要点提示:
生平概况、成果贡献、荣誉评价、相关背景
3.学生交流展示
4.参考成果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生平: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
1932-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
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建筑作品:
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并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学术著作:
《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等
《中国建筑史》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著作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梁思成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禁深受触动。《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中国建筑史》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
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进行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任务二:语言学习积累
1.读准字音
墁地(màn) 帷幕(wéi)
接榫(sǔn) 穹窿(lónɡ)
如翚斯飞(huī) 额枋(fānɡ)
脊吻(wěn) 琉璃(liú)
轮廓(kuò) 水榭(xiè)
殷(yān)红 殷(yīn)实;切削(xiā) 削(xuē)弱
2.辨清词义
任务三:梳理文章结构,完成思维导图
1.展示文章思路
2. 细读课文,了解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完成文章内容导图
提示: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哪些属于总体特征?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
3.成果展示
明确:(一)(二)属于总体特征,(三)(四)(五)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饰特征。
4.结构点拨
思考:作者写中国建筑这九大特征是随便写的吗?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呢?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限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课堂小结】
【拓展延申】
思考:初步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有着怎样的理解?
① 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南面为尊相呼应。又如: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一般左右对称,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的特点。
② 中国建筑中体现着“中庸”思想,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其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内蕴之中。“中庸”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课时作业】
1.完成本课基础知识整理。
2.完成同步测试练习。
3.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中国传统建筑,制作图文资料,介绍其主要特征。
辨 析
近义词1
近义词2
相同点
不同点
造句与用例
辨 析
典 范
典 型
相同点
二者都有“代表性”的意思
不同点
“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褒义词,专指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典型”,中性词,泛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人或事物。
造句与用例
鲁迅的后期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典范。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十起环境侵权的典型案例。
辨 析
飘 零
漂 泊
相同点
二者都有“包含、包括”的意思。
不同点
①(花、叶等)坠落,飘落;②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飘零”多了“落下、飘下”之意,多强调生活上的艰难,如“身世飘零”。
①随波浮动或停泊;②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漂泊”多强调四处游荡,如“漂泊在外”。
造句与用例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辨 析
流 传
留 传
相同点
二者都有 “传开来”的意思。
不同点
“流传”指传下来或者传播开。“流传”既可以是“在时间上由前向后传播”,也可以是“在空间上向四面八方传播”。“流传”所搭配的对象通常是蕴含某种信息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留传”只能是“在时间上由前面存留到后面”。“留传”所搭配的对象多为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具体的事物。
造句与用例
这则消息流传甚广。
这块宝石是他祖下留传下来的。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
(1~2段)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大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地位
第二部分
(3~13段)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三部分
(14~17段)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文法
第四部分
(18~20段)
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语文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及作者简介,合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8*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8*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预习检测,作者介绍,新知讲解,合作探究,课堂练习,拓展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文件包含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课件pptx、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