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多份(附解析)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7生物与环境(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7生物与环境(附解析),共15页。
1.(2023·山东济宁二模)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
B.DNA粪便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
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
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大
2.(2023·北京西城二模)一般来说,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但环境因子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S3、S4)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性别比例不需要随机取样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命力更强
D.海拔越高,斑子麻黄种群的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
3.(2023·山东日照一模)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反之,种群数量下降时,通过生理性调节,可使种群数量上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
B.社群压力下降时,种群的出生率升高,死亡率降低
C.生理性调节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4.(2023·湖南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集群生活不利于基因交流,会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B.桦树林中高矮不同的桦树并不构成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C.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的比例越大,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退耕还林、还草后,退耕区域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5.(2023·四川成都三模)下图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优势种的某高草草原(①)演替成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群落(③)的过程。根据图示演替过程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到②高草种群数量下降是由种内竞争引起的
B.③取代②主要是因为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的繁殖力强
C.③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一定能够演替到森林阶段
D.人为干扰和生物因素均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6.(2023·四川南充三模)由于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珊瑚虫失去体内共生藻类或藻类失去体内色素,导致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变白的生态现象称为“珊瑚礁白化”。大规模白化后,珊瑚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可能被大型藻类取代。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规模白化后该生态系统发生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某种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C.珊瑚虫体内的共生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物质和能量
D.大规模白化后,食珊瑚鱼类数量可能减少,植食性鱼类丰富度可能增加
7.(2023·湖北模拟)在自然界中,物种的竞争能力并非全为严格线性排序,如图a所示。如果每个物种的竞争优势随着资源或生长阶段发生变化,就会形成促进物种共存的非传递性竞争,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a
图b
A.在图a的传递性竞争环境中,种间生态位分化能促进物种共存
B.图b中的非传递性竞争能促进物种A、物种B、物种C在同一生态位中共存
C.传递性竞争可能会导致环境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D.处于非传递性竞争中的物种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个值上
考点2 生态系统、人与环境
8.(2023·湖南模拟)湖泊生态系统是流域与水体生物群落、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与不断演化的产物。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数字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B表示甲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①②表示呼吸作用
B.图中C和E都表示该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流入分解者的能量F和G都属于甲营养级同化量中的能量
D.图中甲营养级与乙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H)/B×100%
9.(2023·吉林长春模拟)千百年来,大兴安岭森林一直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兴安岭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兴安岭的林木郁闭度较高,林下光线弱,多为散射光,不利于阳生草本植物的生长
B.森林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因该生态系统较稳定,没有系统外的能量输入也可以维持其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D.大兴安岭森林的形成是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由环境和群落内部的生物共同决定的
10.(2023·山东临沂二模)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作出防御反应,该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无人机对该种鼠类增长率的影响可知,无人机模拟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利用无人机进行的生物防治主要利用了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C.捕食风险加剧了低密度组的种内竞争,更多能量用于防御,导致繁殖力降低
D.对高密度组鼠害的防治,应在直接捕杀的基础上再施加捕食风险
11.(2023·湖南长沙模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态足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
C.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桑基鱼塘”是运用“无废弃物农业”理念创造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12.(2023·湖南模拟)坪、费两湖是内陆连接洞庭湖的过水性湖泊,水域面积大,水产资源丰富,作为河蟹饵料的各类水草、水生底栖动物、浮游节肢动物等资源极其丰富,被当地发展为河蟹养殖基地。下图为坪湖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坪、费湖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图示食物网中包含的成分外,还缺少的成分是 。流经该养殖湖泊中的能量是指 ;在食物网内部碳元素以 的形式传递。
(2)研究人员从费湖底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酵母菌,并对酵母菌进行培养和计数。在完成培养后,研究人员将稀释10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 后,从中吸取少量菌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1 mm×1 mm×0.1 mm)上,并在显微镜下计数。若计数了16个中方格中的4个,共有63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色的有3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密度为 个/mL。
(3)在河蟹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定期不断地做好肥水培藻工作,补充藻类等有益浮游植物的营养,该做法的目的主要是 。养殖河蟹的池塘中的常见水生植物有伊乐藻、苦草和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可以作为 ,为河蟹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又可以在河蟹蜕壳时作为隐蔽物,防止河蟹遭受其他敌害生物的侵袭;还能吸收 ,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性。苦草能向水中分泌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疯狂生长,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 的作用。
(4)螺类除了可以被河蟹食用,还能起到一定的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的作用,并对苦草等的生长有影响。科研人员研究了纹沼螺对苦草生长的影响,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
据图可知,纹沼螺的存在对苦草的生长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强度大小与 有关。
B组 能力提升练
1.(2023·山东潍坊模拟改编)科学家在研究某些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阿利氏规律多见于某些集群生活的动物,如企鹅
B.传染病、气候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阿利氏规律可用于指导珍稀动物的易地保护
D.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会增加个体间对营养、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但这经常被群体存活力的提高而抵消,因为群聚具有保护自身、发现资源或调节小气候或微环境条件的能力
2.(2023·河北石家庄三模改编)钳嘴鹳是迁徙鸟类,主要以浅水和沼泽中的鱼虾、河蚌、贝类等小型水生动物为食物,浅水沼泽面积及人类活动影响其迁徙途中对觅食生境的选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研究钳嘴鹳的生态位可了解其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B.调查钳嘴鹳的生态位应调查其在不同觅食生境中出现的概率
C.在钳嘴鹳的觅食生境中,一定存在与其生态位完全相同的鸟类
D.湿地的斑块化、活动范围的减少等会导致钳嘴鹳种群的迁徙
3.(2023·山东烟台一模改编)紫茎泽兰是强入侵性物种,易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发展为单一优势群落。科研人员发现,随着紫茎泽兰入侵程度加强,某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类数逐年大幅减少。生态系统中植被、凋落物、土壤碳储量(吨/公顷)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增大的直接原因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随着入侵程度加强,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
C.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和数量下降,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4.(2023·河北模拟)北美车前种群在入侵地急剧增长,反映出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具体体现在生理、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等方面。北美车前在繁殖阶段,其地上、地下部分形态参数及繁殖分配均受种群密度的制约。与低密度种群相比,高密度北美车前植株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较高,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则较低(叶绿素b吸收光能,叶绿素a吸收和转化光能),使高密度种群可较好地适应郁闭群体环境,并通过抗氧化酶的调节形成一定的抗逆能力。北美车前形态可塑性强,其个体形态学指标随种群密度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但形态、生理和生殖分配等特征对种群密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表型可塑性。
图1 不同密度下北美车前单叶重的差异性
图2 不同密度下北美车前根、叶、繁殖器官生物量比例的差异性
(1)北美车前作为入侵物种,其进入新地区初期表现为 (填“S”或“J”)形增长,原因是 。
(2)随着北美车前种群密度的增加,其个体变小,单叶重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减小,这对于北美车前的生存是有利的,请列举出两点有利因素并说明原因 。
(3)由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随种群密度增大,生物量比例出现这种变化对于北美车前的意义是 。
5.(2023·北京西城二模)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为更好地保护珊瑚礁,开展了下列研究。
(1)珊瑚虫体内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虫黄藻,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光合产物,珊瑚虫将其通过 产生的CO2提供给虫黄藻。
(2)除了从共生的虫黄藻获取营养和能量外,珊瑚虫在有些情况下也会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此时珊瑚共生体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
(3)不同含碳物质的碳元素中稳定同位素13C含量不同。13C值是追踪生物食源的常用指标,相关物质的13C的来源及13C值如下图1(虫黄藻和珊瑚虫的13C分别用13Cz和13Ch表示)。
图1
注:13C值=[(13C样/12C样-13C标/12C标)/(13C标/12C标)]×1000,样=样品,标=标准物质。
虫黄藻和珊瑚虫的13C含量会因其营养来源发生变化,虫黄藻光合作用强度越高,13Cz值越大;珊瑚虫从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越大,13Ch值就越 。
(4)分别从珊瑚礁区1和礁区2随机采集珊瑚,检测虫黄藻密度和13Cz值,结果如下图2、图3(Δ13C值=13Ch值-13Cz值)。
图2
图3
①由图3结果可知,礁区1的珊瑚虫从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很小,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
②请解释珊瑚共生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
(5)珊瑚礁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多种价值。下列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珊瑚礁可以保护海岸线免受强风巨浪侵蚀
B.珊瑚礁中的生物可以作为制造药品的原料
C.珊瑚礁优美的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
D.虫黄藻吸收CO2有利于碳循环的稳定
C组 专项命题培优练
1.[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如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协调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无废化生态社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2.[碳中和](2023·湖南长沙模拟)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请回答以下问题。
(1)碳汇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碳循环具有 的特点。森林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外一部分用于 。
(2)若管理不善发生森林火灾,森林也可能成为一种碳排放源。在热带—亚热带广泛种植的桉树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易受林火干扰。科研人员以桉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反映各组分在光合作用中固碳能力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
①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 和增加 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②分析题图可知,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总的碳密度,其中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变化幅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灌木碳密度;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的差异不显著,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但是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
【A组 基础对点练】
1.B 解析 利用一些昆虫的趋光特性,采用黑光灯诱捕法可调查有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A项正确;DNA粪便标记法通过DNA的特异性而确定到个体,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可信,B项错误;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由于其数量较少,且为避免对其造成伤害,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C项正确;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那么重捕时就很难用捕捉器进行捕捉,则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所得结果会偏大,D项正确。
2.C 解析 调查斑子麻黄种群的性别比例需要随机取样,A项错误;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故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S3、S4,同时据直方图可知,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的个体数多,生命力更强,C项正确;图中数据无法说明海拔越高,斑子麻黄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D项错误。
3.C 解析 由题意可知,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当社群压力下降时,一方面生长激素增加,生长代谢加快,死亡率降低;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生殖,出生率升高,B项正确。种群的生理性调节不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项错误。密度制约因素是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是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以及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故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项正确。
4.B 解析 集群生活有利于种群内个体间的基因交流,能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A项错误;桦树林中高矮不同的桦树是一个种群,并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B项正确;一定范围内,不同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的比例越大,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限度,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导致资源减少,进而影响生物对资源的利用,C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后,退耕区域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D项错误。
5.D 解析 由图可知,从①到②高草种群数量下降是由烧荒、放牧引起的,A项错误;由图可知,③取代②主要是因为鼠尾草灌木和蒿类释放萜烯类化学物质,抑制了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B项错误;环境条件适宜时,③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能够演替到森林阶段,C项错误;由图可知,人为干扰(烧荒、放牧)和生物因素(鼠尾草灌木和蒿类释放萜烯类化学物质)均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项正确。
6.A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大规模白化后该生态系统发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项错误;珊瑚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故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项正确;共生藻类含有光合色素,可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为珊瑚虫提供物质和能量,C项正确;大规模白化后,因食物减少,食珊瑚鱼类数量可能减少,由于珊瑚虫白化后可能被大型藻类取代,植食性鱼类(捕食大型藻类)丰富度可能增加,D项正确。
7.D 解析 在图a的传递性竞争环境中,某些物种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从而抑制其他物种的生长,种间生态位分化减少了物种之间的竞争,能促进物种共存,A项正确;图b中的非传递性竞争没有体现某种物种占绝对的优势,而是相互抑制,从而能促进物种A、物种B、物种C在同一生态位中共存,B项正确;传递性竞争会出现某些物种占绝对优势,这种竞争可能会导致“你死我活”的现象发生,从而导致环境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C项正确;处于非传递性竞争中的物种种群数量会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稳定在一个值上,D项错误。
8.A 解析 图中B表示甲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①②表示呼吸作用,A项正确;图中C表示甲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乙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B项错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G属于甲营养级同化量中的能量,能量F属于甲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C项错误;图中甲营养级与乙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B×100%,D项错误。
9.C 解析 根据题意“大兴安岭森林一直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可知,大兴安岭的林木郁闭度较高,林下光线较弱且多为散射光,不利于阳生草本植物的生长,A项正确;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项正确;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果没有能量的输入,则不能维持稳定,即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项错误;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群落演替是由环境和群落内部的生物共同决定的,D项正确。
10.C 解析 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项正确;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的生态信息主要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B项正确;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其能量更多用于防御,从而导致繁殖力降低,C项错误;由直方图可知,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降低作用不显著,应在直接捕杀的基础上再施加捕食风险,D项正确。
11.B 解析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项正确;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缩小人类的生态足迹,B项错误;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项正确;“桑基鱼塘”是运用“无废弃物农业”理念创造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D项正确。
12.答案 (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水草和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以及饲料中的化学能 (含碳)有机物
(2)振荡摇匀 2.4×108
(3)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为河蟹等动物提供充足氧气 植物性饵料 水体中的氮、磷元素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4)促进 纹沼螺密度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网中的成分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流经该养殖湖泊中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碳元素在食物网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对酵母菌计数时,由于大多数酵母菌沉淀在试管底部,因此需要振荡摇匀后,再进行计数。台盼蓝不是细胞需要的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因此台盼蓝不会进入活细胞中,即活细胞不会被台盼蓝染液染色,能被台盼蓝染色的是死细胞。故4个中方格中活菌数为60个,则0.1mm3稀释液中酵母菌活菌的数目为60/4×16=240(个),稀释100倍后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密度为240/(0.1×10-3)=2.4×106(个·mL-1),则稀释前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密度为2.4×106×100=2.4×108(个·mL-1)。(3)在河蟹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定期不断地做好肥水培藻工作,补充藻类等有益浮游植物的营养,可以使有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为河蟹等动物提供充足氧气,有利于河蟹的生长繁殖。水生植物可以作为食物,为河蟹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即植物性饵料;又可以在河蟹蜕壳时作为隐蔽物,防止河蟹遭受其他敌害生物的侵袭;还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性。苦草能向水中分泌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疯狂生长,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4)由图可知,随着纹沼螺密度的增加,苦草相对生长率、叶片数和株高都在增加,因此纹沼螺的存在对苦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强度大小与纹沼螺密度有关。
【B组 能力提升练】
1.B 解析 集群生活的动物在最适种群密度时存活率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种群密度时都可能降低存活率,所以阿利氏规律多见于某些集群生活的动物,如企鹅,A项正确;传染病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气候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项错误;根据阿利氏规律,低于或高于最适种群密度都可能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故可用于指导珍稀动物的易地保护,C项正确;由于群聚具有保护自身、发现资源或调节小气候或微环境条件的能力,故虽然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会增加个体间对营养、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但这经常被群体存活力的提高而抵消,D项正确。
2.C 解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通过研究钳嘴鹳的生态位可了解其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A项正确;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条件、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调查钳嘴鹳的生态位应调查其在不同觅食生境中出现的概率,B项正确;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或者出现生态位移动,或者一个物种灭绝,因此在钳嘴鹳的觅食生境中,不会存在与其生态位完全相同的鸟类,C项错误;浅水沼泽面积及人类活动是影响其在迁徙途中对觅食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所以湿地的斑块化、活动范围的减少等会导致钳嘴鹳种群的迁徙,D项正确。
3.A 解析 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增大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项错误;随着入侵程度加强,凋落物增加,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B项正确;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项正确;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成为优势种,使本地植物种类和数量下降,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D项正确。
4.答案 (1)“J” 入侵初期北美车前可利用的资源丰富,且缺少竞争者和天敌
(2)个体小、单叶重下降,总体细胞呼吸减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密度增大,单个植株获得的光能减少,吸收光能的叶绿素b比例增加,能够转化光能的叶绿素a比例降低,有利于保障光能的转化率
(3)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繁殖器官得到的有机物的比例增加,叶和根得到的有机物的比例减少 有利于北美车前将更多营养用于繁殖器官,保障产生后代的能力
解析 (1)物种入侵初期阶段,由于环境资源丰富,缺乏竞争者和天敌,该物种会一直保持较高且稳定的增长率,表现出“J”形增长的特点。(2)随着北美车前种群密度的增加,其个体变小、单叶重下降,总体细胞呼吸减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密度增大后,单个植株获得的光能减少,吸收光能的叶绿素b比例增加,能够转化光能的叶绿素a比例降低,有利于保障光能的转化率。(3)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北美车前个体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有机物的生产能力下降,只有通过将更多有机物分配到繁殖器官,北美车前的繁殖能力才能得到保障,进而维持整个种群的繁衍。
5.答案 (1)细胞呼吸
(2)生产者和消费者
(3)小
(4)①礁区1的Δ13C值接近于0 ②在共生的虫黄藻光合作用较强、密度较高的水体,珊瑚共生体以虫黄藻光合作用为主要能量来源(自养为主);在共生的虫黄藻光合作用较弱、密度较低的水体,珊瑚共生体通过提高摄取浮游生物的比例补充能量供给(增加异养比例)
(5)AD
解析 (1)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可产生CO2,所以珊瑚虫将其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提供给虫黄藻。(2)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珊瑚虫在有些情况下也会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所以珊瑚共生体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3)虫黄藻和珊瑚虫的13C含量会因其营养来源发生变化,虫黄藻光合作用强度越高,光合产物越多,13Cz值越大;浮游生物的13C值为-13‰,虫黄藻光合产物的13C值为-7‰~-14‰,浮游生物的13C值较小,珊瑚虫从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越大,13Ch值就越小。(4)①由图3结果可知,礁区1的Δ13C值接近于0,所以礁区1的珊瑚虫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很小。②珊瑚共生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是:在共生的虫黄藻光合作用较强、密度较高的水体,珊瑚共生体以虫黄藻光合作用为主要能量来源(自养为主);在共生的虫黄藻光合作用较弱、密度较低的水体,珊瑚共生体通过提高摄取浮游生物的比例补充能量供给(增加异养比例)。(5)珊瑚礁可以保护海岸线免受强风巨浪侵蚀,体现了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A项符合题意;珊瑚礁中的生物可以作为制造药品的原料,体现了直接价值,B项不符合题意;珊瑚礁优美的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体现了直接价值,C项不符合题意;虫黄藻吸收CO2有利于碳循环的稳定,体现了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D项符合题意。
【C组 专项命题培优练】
1.B 解析 “无废化生态社区”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等基本原理,A项错误;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项正确;“无废化生态社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项错误;“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项错误。
2.答案 (1)全球性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
(2)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碳释放(碳排放;CO2释放量) 碳存储(碳储存;CO2吸收量) ②大于 一定的自我调节 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解析 (1)碳汇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2)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建筑及生活环境等;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减少碳的排放可以使大气中CO2增加变缓,另外增加碳存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CO2转变为有机物)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②结合图示可知,与未火烧林相比,重度林火(第四组直方图)造成的乔木碳密度变化幅度大于灌木碳密度;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的差异不显著;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因此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2细胞的代谢(附解析),共17页。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9实验与探究(附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知识对点小题练11生物与环境(附解析),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