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展开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7分。
1.(2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人道迩:“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服膺:“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中肯:“中”读作 zhōng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皓”读作 gà意思是“白”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6)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谨而信,泛爱众,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歌之而心通;苟其失,瞻之而在后①。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②,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三、本大题共3小题,完成各题,共9分。
3.(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归仁焉 归:返回
B.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C.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D.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4.(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而:连词,表顺承,不译
B.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C.任重而道远 而:连词,表并列,译为“并且”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而: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
5.(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大学之道
B.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治之于未乱
C.先治其国/其“恕”乎
D.仁以为己任/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四、共6分。
6.(6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④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1)人们对“君子无所争”的“争”字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争夺”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以力相争”的意思。请分别以“争”的这两种不同解释为前提,必也射乎!
(2)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怎样的。
五、默写填空,共8分。
7.(8分)①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诗经•无衣》)
②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③ ,汀上白沙看不见。(《春江花月夜》)
④江畔何人初见月? ?(《春江花月夜》)
⑤ ,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
⑥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⑦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将进酒》)
⑧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将进酒》)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8.(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敦煌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
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不胜收:指从兰州到敦煌,一路上的异域风光让人觉得目不暇接。
B.心醉神迷:指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
C.皓首穷经:指无数学者穷尽自己的一生,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
D.义无反顾:指中国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
(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
D.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3)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4)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1)语言基础运用Ⅰ↩
9.(5分)语言基础运用。
①“怨”,固然源于主体处在逆境之中,但在逆境中要真正保持自我肯定,做到意志上“不屈服”并不是最困难的,更难的是处于逆境仍能“清明在躬”。③这是因为,处在逆境中的人,除自伤其处境凄凉外,非唯戕害身体,而且心智紊乱,即使意志再坚强,也等于已经被逆境击败。⑤所以虽然有怨愤之情,但不能让它紊乱心神。⑦只有心神宁静,不受扰乱,才能真正战胜逆境。⑧苏轼被贬黄州,他就做到了怨而不乱。⑨一方面,他不会放弃“诗可以怨”的表达权;另一方面,回顾自己的经历,他写出了“(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在躬”的意思是保持自己的头脑清晰明辨。
B.第⑥句中的“虽然……但”应改为“即便……也”。
C.第⑦句中的“只……才”应改为“只要……就”。
D.第⑨句括号中填入的诗句应为“也无风雨也无晴”。
(2)不改变原意,将第⑧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合为一个,请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语言基础运用2↩
10.(5分)语言基础运用
只有保持生物多样性,才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面积单一栽种杨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生态学这一规律的普遍性。_____.由此种种,人们对有些地区杨树一家独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由于自然天敌数量不足,从三北防护林到黄淮海区域,各大杨树栽种带更是屡次爆发大规模的病虫害。
②雌性杨树得到授粉后发育结籽,就会产生白色絮状的杨絮,大量杨絮飘飞堆积,还常常引发火灾。
③一些地区由于杨树栽种面积急剧扩大,本土树种急剧减少,以本土树种为生的鸟类、昆虫的多样性也就随之急剧降低。
④雄性杨树只开花,不结果,没有杨絮问题。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构混乱,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微写作(10分)。
11.(10分)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有些同学喜欢刷读书分享类的短视频,认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博览群书。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有理有据。
12.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有一家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书店,请你起个店名,既要突显这个书店的特点,并陈述理由。
作文↩
13.(50分)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有人说,做人做事要注意“下笨功夫”,对此有人赞同
请以“下笨功夫”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14.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书写清晰。
答案解析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7分。
1.(2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A.人道迩:“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服膺:“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中肯:“中”读作 zhōng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皓”读作 gà意思是“白”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6)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B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谨而信,泛爱众,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内容,理解文意的基本能力。这类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文本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的字音和实词的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重点把握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文本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的基本能力。做这题,要回归材料语境,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再分析各选项表述内容与作者观点是否一致,从而做出判断。
(6)本题考查学生衔接语句,理解诗意的基本能力。解答的时候要结合文本内容和选项,具体分析,重点把握即可。
(7)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对理解与分析的基本能力。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归纳、概括的方向。
【解答】(1)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错?曰:不废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不倚诵读”不是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也不能完全倚仗读书。
(2)B.原文是说“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这句是说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而不是“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3)B.“膺”读作yīng。C.“中”读作zhòng。D.“皓”读作hà。
(4)C.原文“学在时的规范下。
(5)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说的是“时习”达到的境界,“时”的理解正确内容是材料二第三节的内容,“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6)空格前的语境是“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空格后的语境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较四个选项,B,则勤苦而难成”,虽然努力苦学,从而强调学习要抓住学习关键时期。A,年复年,老而无倦”强调学习要不断重复知识;C,不成器,不知道”是说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D.“学然后知不足。故选B。
(7)A.原文“‘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可以判断选项“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这个表达过于绝对了。
(8)首先明确答题区间是“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答题任务是“概括”,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因此,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材料二主要从“时”的角度谈学习。材料三“要理解孔子之学。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概括得出。
答案:
(1)D
(2)B
(3)A
(4)C
(5)A
(6)B
(7)A
(8)①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意读书,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③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④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
【点评】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歌之而心通;苟其失,瞻之而在后①。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②,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言句子翻译的判断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解答】(1)C.“隆”解释为“盛大”有误,句子翻译为: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
故选C。
(2)A.第一个“而”,并且,表承接,就;
B.第一个“者”,……的人,与后面“也”一起表判断。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C.两句里“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D.第一个“为”表判断,是,与后面“所”一起表被动。
故选C。
(3)D.翻译有误,应解释为“找到了解”。
故选D。
(4)C.“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表述有误,而仆尽非也,作者只是对宋儒解释《论语》有些地方提出质疑,觉得自己有些观点是合理的,题干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答案:
(1)C
(2)C
(3)D
(4)C
参考译文:
您写信来,我实在不这么认为。
孔子所讲说的道理博大精深,就只有颜回了、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后来的马融,都有得有失,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在他们那儿就都对了呢,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哪里会难以理解,即使是沧浪的童子;如果无所得,也会觉得高深难解,终究不能超过颜回;我虽然不才。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要详细地追问求教)”《尚书》说:“好问则裕。(指勤于别人请教;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会是不审问之人吗?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这也就和市侩等卑贱之人想要把持市场一样了,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这是他的志向?宋儒阐发宣扬周公,这是他们的志向?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补过拾遗,保存正确的?
自从(科举的)时文兴盛、《性理大全》颁布以来,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这不是宋儒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就是这样都忙不过来?那些才能优秀之人,不愿意冒着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都不是在尊奉宋儒。法律命令与宋儒。
我自幼墨守宋学,总是掩耳而走,读书渐多,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不要固执宋儒的学说,并且不要像我这样因为闻道太晚。
【点评】实词的意义推断:
1.语境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5.邻字借推法;6.成语对应法;7.古今对比法;8.代入检验法;9.依形推义法。
三、本大题共3小题,完成各题,共9分。
3.(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归仁焉 归:返回
B.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C.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D.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A.归:赞许。句意: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
故选:A。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4.(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而:连词,表顺承,不译
B.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C.任重而道远 而:连词,表并列,译为“并且”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而: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多义能力,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就需要考生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解答】B.而:表假设,如果,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故选:B。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5.(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大学之道
B.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治之于未乱
C.先治其国/其“恕”乎
D.仁以为己任/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多义能力,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就需要考生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解答】A.都是介词,的。
B.都是介词,在。
C.代词,自己的,大概。
D.都是介词,把。
故选:C。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四、共6分。
6.(6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④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1)人们对“君子无所争”的“争”字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争夺”的意思,有人认为是“以力相争”的意思。请分别以“争”的这两种不同解释为前提,必也射乎!
(2)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怎样的。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运用代入法,再结合其他注意事项进行翻译。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解答】(1)第一种翻译,将“争夺”的意思代入句中,如果有所争!第二种翻译,翻译为:君子不以力相争,那么礼射之时可以!
(2)分析每一个句子,第一句,下而饮”可知,不与人以力相争,根据“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可知,志在追求道义,根据“君子不以言举人,君子在识人方面公正公平。第四句,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据此加以概括答案即可。
答案:
(1)第一种翻译:君子没有什么可争夺的事情,如果有所争!第二种翻译:君子不以力相争,那么礼射之时可以!
(2)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为人宽怀礼让,不与人争夺(或:不以力与人相争),不在意物质生活、断言。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争则一定是在射礼上吧,然后登堂进行比赛。这样的争才是君子之争。”
②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也常要饿肚子,可以得到俸禄,不担心贫穷。”
③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④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
【点评】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必考点。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五、默写填空,共8分。
7.(8分)①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诗经•无衣》)
②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③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春江花月夜》)
④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
⑤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
⑥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⑦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⑧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默写能力。首先要熟悉课标要求的必背篇目并积极课外积累,根据题中情境提示补写诗文句,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①与子偕行(重点字:偕)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重点字:潮)
③空里流霜不觉飞(重点字:霜)
④江月何年初照人(重点字:初)
⑤人生代代无穷已(重点字:已)
⑥天生我材必有用(重点字:材)
⑦朝如青丝暮成雪(重点字:暮)
⑧与尔同销万古愁(重点字:销)
【点评】《春江花月夜》名句辑录: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8.(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敦煌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
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美不胜收:指从兰州到敦煌,一路上的异域风光让人觉得目不暇接。
B.心醉神迷:指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
C.皓首穷经:指无数学者穷尽自己的一生,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
D.义无反顾:指中国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
(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
D.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3)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4)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需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关于词语的描写,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然后选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3)本题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到涉及的语段,然后回顾鉴赏的角度。最后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散文题目的深刻内涵。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考查标题的深刻内涵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艺术特点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解答】(1)B.心醉神迷:形容佩服爱慕到极点,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造化之神奇,应是“佩服爱慕到极点”。
(2)C.“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所发有误、上色、光阴变换的事实,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而不是“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
(3)分析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的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鸣沙山的气势磅礴,下文写了月牙泉。另外结合引用的内容“《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引用古典名句,丰富文章的内容等。
(4)分析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的内涵,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在唐代,仅次于首都长安”,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古迹遍布,更是与日俱增”“莫高窟。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北朝、隋、唐、西夏,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从此敦煌不再平静、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从粗到精、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通过概括以上内容。
答案:
(1)B
(2)C
(3)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月牙泉的传奇色彩。
(4)①“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
②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③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
④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
⑤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
⑥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点评】如何读懂散文
1.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②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③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3.局部把握,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1)语言基础运用Ⅰ↩
9.(5分)语言基础运用。
①“怨”,固然源于主体处在逆境之中,但在逆境中要真正保持自我肯定,做到意志上“不屈服”并不是最困难的,更难的是处于逆境仍能“清明在躬”。③这是因为,处在逆境中的人,除自伤其处境凄凉外,非唯戕害身体,而且心智紊乱,即使意志再坚强,也等于已经被逆境击败。⑤所以虽然有怨愤之情,但不能让它紊乱心神。⑦只有心神宁静,不受扰乱,才能真正战胜逆境。⑧苏轼被贬黄州,他就做到了怨而不乱。⑨一方面,他不会放弃“诗可以怨”的表达权;另一方面,回顾自己的经历,他写出了“(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清明在躬”的意思是保持自己的头脑清晰明辨。
B.第⑥句中的“虽然……但”应改为“即便……也”。
C.第⑦句中的“只……才”应改为“只要……就”。
D.第⑨句括号中填入的诗句应为“也无风雨也无晴”。
(2)不改变原意,将第⑧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合为一个,请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关联词、语句的使用。解答此题,重点把握语境,进行分析,看是否合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改写。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整理,得出答案。
【解答】(1)C.“只要……就”的表意不合事理逻辑。
故选:C。
(2)“苏轼被贬黄州,他就做到了怨而不乱”,“被贬黄州”作修饰成分即可。
答案:
(1)C
(2)被贬黄州的苏轼就做到了怨而不乱。
【点评】短句变长句的方法:短句变长句先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为主干,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该长句只有一套主谓宾。
语言基础运用2↩
10.(5分)语言基础运用
只有保持生物多样性,才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面积单一栽种杨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生态学这一规律的普遍性。_____.由此种种,人们对有些地区杨树一家独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①由于自然天敌数量不足,从三北防护林到黄淮海区域,各大杨树栽种带更是屡次爆发大规模的病虫害。
②雌性杨树得到授粉后发育结籽,就会产生白色絮状的杨絮,大量杨絮飘飞堆积,还常常引发火灾。
③一些地区由于杨树栽种面积急剧扩大,本土树种急剧减少,以本土树种为生的鸟类、昆虫的多样性也就随之急剧降低。
④雄性杨树只开花,不结果,没有杨絮问题。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构混乱,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分析】(1)本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解答】(1)③的“一些地区”承接上句“大面积单一栽种杨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生态学这一规律的普遍性”;①的“由于自然天敌数量不足”承接③的“以本土树种为生的鸟类,排除排除ABD。
(2)“人们对有些地区杨树一家独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句式杂糅,“有些地区杨树一家独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与“人们对有些地区杨树一家独大的问题越来越关注”杂糅,或:有些地区杨树一家独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答案:(1)C
(2)示例:人们对有些地区杨树一家独大的问题越来越关注。
或:有些地区杨树一家独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点评】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微写作(10分)。
11.(10分)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有些同学喜欢刷读书分享类的短视频,认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博览群书。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有理有据。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属于议论类微写作,要求针对刷读书分享类的短视频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时要注意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陈述理由。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材料中有些同学喜欢刷读书分享类的短视频,认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博览群书,你对这一现象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
如果赞同,就分析多读书的好处,可结合时代特点,这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没有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通过刷读书分享类的短视频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博览群书。
如果反对,就分析这样多读书的弊端,短时期内是可以博览群书,但是遗忘的也快,受益甚微,不如静下心来,选择一本好书,精读、细读,即便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其语言文字也能够较为牢固地储存于脑中。
【解答】我认为刷读书分享类的短视频不可取,这样做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博览群书,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真正的读书当读纸质书籍,才能体会作品的精髓。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多读书,开拓视野,要精读,要将书中的精华成分全部吸收。
【点评】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12.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有一家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书店,请你起个店名,既要突显这个书店的特点,并陈述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上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本题要求为一家以小学生为对象的书店起个店名,既要突显这个书店的特点,又要有文化意蕴,要求店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不超过150个字。
【解答】晓荷书屋:此店名取自“小荷才露尖尖角”,其中的晓字就是代表着清晨,在阳光里折射出异彩纷呈的世界。这个书店是为小学生开的,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点评】“三步走”写好微作文:
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
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
合体:语言表达的风格要与选择的文体相适应。
形象:要尽量修饰语言,使之光彩夺目。
简明:要紧扣写作的中心。
作文↩
13.(50分)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有人说,做人做事要注意“下笨功夫”,对此有人赞同
请以“下笨功夫”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审题要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有提示材料的,需对材料观点进行比较评价,辩证分析,对材料的解剖。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词:笨功夫,赞同,反对。
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示材料提出一个话题,即“做人做事要注意‘下笨功夫’”。并提出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并提出问题“你怎么看”。提示材料没有明显的价值观判断的倾向。学生可以反对,也可以赞成,也可辩证看待,关键是如何自圆其说。
肯定“下笨功夫”:“笨功夫”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指坚持、专注、毅力等美好的品质,更多的情况下,是成功的坚定基石。“笨功夫”与天资的聪颖并不冲突。“下笨功夫”看似死板,辛苦实际上是踏踏实实做事,不走捷径,不耍小聪。“下笨功夫”贵在持之以恒,是一般人难以坚持到底的,一般的人容易对自己绥靖,容易放弃,故更能体现“下笨功夫”的珍贵之处。
否定:取“笨功夫”中“笨”字加以鞭笞,“下笨功夫”意味着不知变通,刻板。“下笨功夫”否定了“选择”的重要性,有可能使人在错误的人生路上一错到底。
辩证看待:既要做“聪明人”又要“下笨功夫”。选择好方向,执着专注地走下去,有更大的机会取得成功。
立意提示:
1.肯下“笨功夫”。
2.下的了“笨功夫”,才算得上“聪明人”。
3.“聪明人”与“笨功夫”。
【解答】
下笨功夫
钱锺书说:“越是聪明人。”如果能“一生磨一剑”?台上三分钟的光鲜。一个愿意下笨功夫的人,最终必然是个成功的人。
仲永年5岁,便能“指物作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没想到“环谒于邑人。最终浪费了天资。
曾国藩小时候天资不算聪慧,他对一篇文章反复朗读多遍,可是他依旧苦读,有个贼老早就潜入了曾家。可是左等右等。贼人实在忍不住了?我听你念了三遍就能背的文章?”说完,流畅地将文章背诵一遍。
这个贼是很聪明,但是他却荒废了天赋。而曾国藩刻苦治学,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立德。
真正有所作为的人。读书如此。每一部经典的背后。
左思写《三都赋》,“文成,竞相传写;司马迁毕其一生;曹雪芹写《红楼梦》,增删五次。”。
而今,不知疲倦地写完一本以后马上写第二本,应时、粗制滥造的太多,一打开电视。戏说无底线、穿帮不断,浑然天成之感。
好的艺术作品,精心打磨。那种靠偷工减料,速成的东西、赝品,出世快湮没更快。
胡适有这么一句名言: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我们更愿意多下笨功夫。
【点评】【素材】
1.肯下“笨”功夫,意味着坚持诚实守信,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始终坚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在工作与生活中,也许会遇到更艰难更复杂的考验,也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也许会有无法抉择之时,如果遇到那样的人生岔路口,请记住:“成于大气、信达天下”是我们诚信人永远的精神支点,也是我们诚信人永远的行动指南,请始终保持对良知和法纪的敬畏,讲真话,做好事,走正道。
2.肯下“笨”功夫,意味着要不畏挫折,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会有迷茫,会有风浪,会有艰难,会有失望。但是,成长和成功往往更青睐那些在逆境里不断尝试、百折不挠的人。面对挫折、失意甚至失败的时候执着坚守,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沉下心去踏实做事,不断接近自己的理想。
3.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著名学者胡适也曾说过:“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武艺高强者无数,聪明绝顶者无数,然而真正称得上“侠之大者”,大概首推资质平庸却勤学苦练的郭靖郭大侠。可见,下“笨”功夫,也许在某些时候意味着前进步伐会稍微慢一点难一点,但是下得“笨”功夫,才能练就真本领;下得“笨”功夫,才是真聪明;下得“笨”功夫,巧用真本领,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4.我们生逢盛世,我们的成长成才时期,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年轻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而时代和祖国更对我们充满了期待。希望我们忠直诚信,坚韧不拔,永远坦荡,永远奋斗,永远前进,做真正对时代、对社会、对国家有所作为的有用之人!
5.所有的结果都靠付出和积累,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的结果,所以如果想要明天收获,只能依靠今天的付出和积累,聪明人都在下笨功夫做事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找借口偷懒呢!
14.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书写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的能力。本题型为命题作文,要求写记叙文。题目给出了这样一段话”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命题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思考成熟、成人的意义,思考人生,联系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命题强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世界眼光、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个性阐述,在现实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从语料看,题目要求写出这需要我们用联系的眼光去审视这段话。就大自然来说瓜熟蒂落、羽翼丰满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省略号后的内容可谓内涵丰富:是生理之外的心理的成熟,是个人之外的群体的成熟,是群体之上的社会的成熟。在考查学生关注自然的同时,更凸显对学生联系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发现。同时,特别要关注题目中“细节描写”的要求。即考生除了要结合现实写事记人、内容充实,还要有细节描写,这点需要关注。题目“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其中“这”指代什么内容?可以是某个事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态度转变、思想修养等,需要考生设定人物身份,构思一个主要事件,通过这一事件体现出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可以写出以下内容;比如可以写学生自身成长成熟的领悟;也可以想象他人成长、成熟的故事;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这个社会的发展成熟等。
【解答】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秋雨淅沥,不时被打落一两颗,绽开几朵昏黄的水花。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成熟一点行不行,一男一女对立着。来往行人不少,举着伞。
斑马线前,站着,混着泥的水一道道滑落;雨伞很大。交通信号灯红了又绿,男孩的泥伞却只是不动。
“哐!”突兀的声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行人的视线离开了手机,行道树下,正竭力扭转身子,试图找到什么着力点好站起来,就又低头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很有默契的对视。行人依旧匆匆,仿佛那个正在竭力挣扎的老人从不存在,那把蓝底泥伞微微抬起,绿灯了
老人倒在树下。雨变得瓢泼。老人双腿微颤,皱纹交织的脸上写满惊慌,狼狈不堪,男孩奔向老人,蹲下身,男孩缓缓地扶老人起来。
“谢谢!谢谢,男孩听到这一连串的谢谢,他张了张嘴,把伞塞给老人,飞奔而去,拿着被雨水洗刷干净的天蓝的伞。
“那不是上周那孩子么?”老人环视,“怎么,还敢扶人?”
“小孩子嘛,幼稚,发出一连串干瘪的笑。
“啪”,路旁行道树又落下两颗皂果,只见绽开的昏黄水花旁,含着初秋的风和雨。
幼苗稚嫩。
【点评】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
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特指义等。
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
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
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
A.孔子之道大而博
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
B.仁者见之谓之仁
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
C.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尊宋儒者之过也
D.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
方悔为古人所囿
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
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
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致索解人不得
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
A.孔子之道大而博
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
B.仁者见之谓之仁
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
C.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尊宋儒者之过也
D.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
方悔为古人所囿
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
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
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致索解人不得
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27分,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