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项脊轩志》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037972/0-17011871264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9.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文言文新授课,文字有待疏通,个别字句理解有难度。
2.作品中渗透的人间至情朴素动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可以实现较好的共鸣。
二、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涵咏,体会语淡情浓。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探究,感受章法之妙。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披文入情,发现细节之美。
文化理解与传承 分享表达,共品人间至情。
三、教学流程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古文《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初次写下这篇作品的时候,还非常年轻,只有十八岁。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他的项脊轩,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目标】
【范读课文】
【项脊轩:陋室不陋,因为有光】
(设计意图:关注细节,感受项脊轩的意义,体会归有光勤奋有志的读书人形象。)
1.学习活动一:步入项脊轩
请在第一段找到描写项脊轩历经修葺后的样貌的句子。
分析:
“余稍为修葺”,作者亲自修缮;
“不上漏”“辟四窗”晴天雨天,都有了读书的条件;
“杂植兰桂竹木”,所种植的都是君子贤人所好,其志不小;
室内书籍满架,庭中风景清雅,书香和闲趣皆有,是个像样的书斋了。
追问:我们放眼整个归家庭院,这间小而美的项脊轩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呢?请你在文章二、三段找到相关描写。
分析:
“轩东故尝为厨”,需要宁静的书斋和吵闹的厨房相接;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处处疏离、混乱、吵嚷,显示出归家的无序败落;
或许正是因此才任由这间百年老屋“南阁子”破败、昏暗,或许它早被人遗忘了。
总结:在这样的对比之中,我们更能体会到项脊轩闹中取静的珍贵,归有光乱中求学的坚定。这篇作品写于归有光十八岁,我们仿佛也能穿过岁月,看到这个十几岁的少年亲自给这间百年老屋开辟了窗户,要让南阁子里照进光来,这小小的项脊轩凝聚着一个少年的心气和志向,他渴望在这个日渐衰败的家族里凭借自己的勤奋苦读有所超越,能够重振家业,让归家“有光”。
过渡:项脊轩中,不只有读书郎归有光,还有其他动人的身影。
【轩中人:点滴日常,细处有光】
(设计意图:发现品味,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动人,取材的妥帖。)
2.学习活动二:走近轩中人
请在文中勾画出写母亲、祖母、妻子的句子,就人物的形象、情感做简单批注。
《项脊轩志》写祖母: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怜爱、亲昵、心疼孩子苦读)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期待,寄予厚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鼓励,希望孙儿能光耀门楣)
《陈情表》写祖母: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问:对比归有光的志和李密的表,哪一个祖母更能打动你?
分析:
归有光笔下的祖母有动作、有话语,这番描写将一个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祖母的形象有层次、有温度;李密的祖母抚育孙儿已有万千艰辛,但是以相对概述的方式呈现,读者无从想象。其实,李密的母亲四岁改嫁,归有光的母亲八岁去世,他们的生命里,祖母的付出都不会少,可以讲的故事也不会少,但是李密是呈给皇帝的,不宜铺展开来絮叨家常,文体有别,情感呈现自然有别;
而归有光既已写了嘘寒问暖的母亲,在祖母形象的刻画上,就回避了相似重叠的一面,而把振兴家族的厚望寄托给孙儿的年长的祖母,坚定地相信孙儿可以功成名,这样的鼓舞何尝不是因为深深的爱!
《项脊轩志》写母亲:
“先妣抚之甚厚”(宽厚善良,却不幸早逝,令人唏嘘)
“某所,而母立于兹”(那扇门边站立过一个疼爱孩子的年轻母亲,此地再无母亲)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忧心孩子饥寒,而又轻叩门扉生怕惊扰孩子,慈爱而周到)
《先妣事略》写母亲:
“(母亲)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译文: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问:项脊轩是间书斋,如果此处回忆母亲,换上《先妣事略》这个片段会否更好?
分析:
1.关于母亲的事,对孩子的“嘘寒问暖”,最寻常、也最典型。
2.幼年丧母,本无大事可记,而母子二人的身世之悲,愈发鲜明。
3.此事发生在项脊轩的门边,我在轩中,自然便忆起此事。
4.这件事跟祖母的形象有重叠,避免取材上的重叠。
补充:然而由此篇,我们也能了解到归有光的母亲在生前对儿子的学业亦有很高的要求,其今日的苦读亦是对昔日母亲教诲的践行。
问:为什么在怀念母亲和祖母之前,作者要写家里“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的事儿呢?对家中这样的现状,作者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明确:如果家族仍然兴旺、亲密,没有了母亲、祖母,我的生活里也有些许温暖,不至于如此怀念母亲和祖母。人往往是在最脆弱的时候,才最怀念往昔的美好。所以可见,家族的分崩离析在归有光心上刻下很深的伤痕,带给他很大的精神负担。而且,家道中落的事实,也成了勤学苦读的归有光被寄予厚望的原因。面对这样的现状,祖母生前的殷殷嘱托,才尤其令他难受、难忘,才有后面的“长号不自禁”。他觉得自己尚未取得功名成就,祖母便与世长辞,怀念里更多的是遗憾和愧疚之意。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读书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更是牵系着一个家庭的荣辱、一个家族的兴衰的,儒家讲“修身齐家”。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也常常在自己的祖辈和父母那里听到类似的期望和鼓励,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够体会的:我们的成功是我的家的成功,家是我们人生之中奋斗成长、悲喜牵绊的最重要的地方。
《项脊轩志》写妻子: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往日夫唱妇随的快乐,“可容一人居”的项脊轩里有两个人而更添亲密美好;妻子嫁入归家的六年里,归有光也一直在读书考试,项脊轩依然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虽然科考屡屡失利,妻子却一直相信他,陪伴他。)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常向小妹们提起轩中的时光,我曾有过一个那么爱我的人,可是我如今失去了她——妻子对我的知和懂,她明白这间书房对于我的意义,对于家族的意义。)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分析:
1.睹物思人,寄情于物。
2.枇杷树亭亭如盖,妻子离去多年,令人感伤。
3.枇杷树寄托着对丈夫的深远祝福。枇杷是一种文化隐喻。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就有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苏轼邀刘景文赏枇杷,所作诗盛赞枇杷岁寒开花,初夏结果,以为偃蹇文人风骨写照。如归有光如今已33岁,多次应考均未考中,看到书斋前这株枇杷树还在不断生长,就意味着妻子对他功业将成的祝福还在。
总结:祖母、母亲、妻子,寥寥数语,作者既写下了至亲的音容笑貌,更写下了她们给自己的关爱、陪伴、期许、鼓励和祝福。读来全是细小琐事,每一句话、每个画面都令人动容。她们,或许正是作者苦读多年的精神支撑,是他几十年屡试不中的昏暗岁月里的光。
【项脊轩:修身齐家,人生有光】
(设计意图:挖掘作者感伤的深层原因,探索“项脊轩”名字由来,明确古代读书人“修身齐家”的弘毅精神。)
问: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看这间书屋为什么叫“项脊轩”。
分析:项脊泾是归有光祖上居住的地方,是这个世界上最开始有他的家的地方。没错,《项脊轩志》讲的不只是一间书斋的故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家和家人的故事。
2021学年9.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9.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教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作者介绍,题目解说,全文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补充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本阅读,拓展阅读,片段写作,片断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