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5课 《项脊轩志》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092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5课 《项脊轩志》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092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5课 《项脊轩志》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092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本阅读,拓展阅读,片段写作,片断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5 《项脊轩志》
【基础知识】
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旧时栏楯(shǔn) 冥然兀坐(wù) B.垣墙周庭(yuán) 先大母婢也(bēi)
C.余扃牖而居(jiǒng) 呱呱而泣(gū) D.家有老妪(ōu)万籁无声(lài)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3.下列各句句式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大母”指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中的“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农历每月十五日又称“望”,如“在丁卯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C.“顷之,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笏,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上面可以记事,后来只有大臣使用。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九个月。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①,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①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B.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已经 D.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昧昧:昏暗,模糊不清
2.下列选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吾属皆且为所虏
C.某所,而母立于兹而幸生也何为
D.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写到“万籁有声”“小鸟时来琢食”“风移影动”,实则以动衬静;这种静并没有生命的死寂,而是有生机的宁静,透露出此时的作者在项脊轩中所感到的自我满足。
B.归有光的散文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日常生活的小事、小节传递情感。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细节虽小,言语不多,却能感人泣下。
C.作者写到“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似是轻描淡写之笔,却形象地勾勒出了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情意缠绵的情状,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D.结尾“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为一切往事的见证,老妪、大妣、先母、家境种种衰微,样样悲喜、所有的情感都凝注在这棵树上,因此它具有象征意义。后人称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当之无愧。
4.翻译下列句子。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5.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是《项脊轩志》原文中被编者删去的部分,你认为删去好,还是保留好?联系全文说说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节选自苏轼《墨君堂记》)
(注)①王子猷,名徽之,王羲之第五子,任达放诞,生性爱竹。②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归有光《先妣事略》)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B.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8.下列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母,文中指归有光的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我们能够感受到祖母对孙儿的那份深深的疼爱之情。
B.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指男子十五岁。古时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
C.先妣,对已故母亲的尊称。成语“如丧考妣”的意思是: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今多为贬义。
D.从兄,在特定的称呼前加“从”表示远房亲戚,从兄就指的是表兄。在特定的称呼前加“太”,则表示身份或辈分高的,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中的“太公”“太母”。
9.下列对选文(一)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中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选文(一)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选文(一)第一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报任安书》)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世美堂后记
[明]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注)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肚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砦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魏公:即王旦,他长期在相位,参与军国重事,很受倚重,死后封魏国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
B.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
C.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
D.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父,祖父或外祖父。《韩非子·五蠹》中有“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文中的王致谦即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
B.大理寺卿,为大理寺的官职名。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关,主管刑狱案件审理和与外国往来之事。
C.落第,古代科举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文中指作者参加会试落选。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日卒,士人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致谦出身名门,为人洒脱不凡,与社会名流有交往,他建成世美堂之后,杨守附为他写了《世美堂记》。
B.归有光喜欢读书,一旦家里的藏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数千卷。
C.归有光的妻子孝顺又做事周到,无论稻子成熟还是两麦丰收,她都让长辈们先尝,对待亲友,甚至是四方往来的读书人也很友好。
D.文章从“世美堂”写起,写到了世美堂的兴衰,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夫妻情深,更让读者为之动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岁苦旱而独收。
(2)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
5.从文中看,归有光创作《世美堂后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①。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B.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C.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D.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为先母、先慈。“先妣”也有先祖之母的意思。
B.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
C.从兄,即跟着兄弟,古时的一种说法。指跟着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
D.归,这里指女子出嫁。和《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一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母因多子而受苦。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出嫁,而后连着生了七个孩子,后因不想再生孩子,用了女佣的偏方,结果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B.有光、淑静最肖其母。归有光和大姐淑静长得最像母亲,所以母亲去世后找画师画像,家人把他们两个带出来,让画师照着他俩画。
C.归母为人亲切、和蔼。归有光的母亲对待仆人都很好,从来不会打骂仆人,而且娘家送来好吃好喝的,人人都可以分到。
D.归母为子女订下婚嫁。虽然归有光的母亲早早去世了,但大女儿和大儿子的嫁娶都是她生前订下的。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2)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10.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就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他们__________,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遵守__________的女子。房子是泥巴墙的,它安贫;是__________的宫廷,它安然。房子是怎样的形状它就是怎样的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的本性。
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__________,总能给人一种熨帖。
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下,更增强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瓦是大地的使者,以仰望的姿态承接上天的眷顾。南方雨量充沛,尤其是春秋两季,最是雨打瓦屋如弄琴,催醒了大地上每一株蓬勃的生命。瓦片上的雨声丝丝绵绵,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几眼,用眼睛和心灵和它说上两句话。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老了并不等于遭人嫌,我对瓦的感觉亦是
B.即使老了也不等于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C.我对瓦的感觉是,它们虽然并不遭人嫌,却真的老了
D.我对瓦的感觉是,它们即使老了,也并不遭人嫌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珠围翠绕 杂乱无章
B.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金碧辉煌 杂乱无章
C.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珠围翠绕 张牙舞爪
D.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金碧辉煌 张牙舞爪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下,更壮大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B.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加深了。
C.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D.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在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增强了。
【片段写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曾在网上迅速走红。原因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的一种梦想——向往大世界。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这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大与小”为内容范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个议论片断,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A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代词,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动词,看见;
B.动词,都指“怜悯”;
C.副词,每次/副词,常常;
D.动词,环顾/连词,但。
故选B。
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急于星火”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星火急”。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是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
C.判断句,“非”,不是,表否定判断。
D.“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或于泰山重,或于鸿毛轻”。
C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故选C。
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错误。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故选D。
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比”译为“等到”之意。
A.“比”译为“靠近”。
B.“比”译为“跟,与”。
C. “比”译为“与”。
D. “比”译为“等到”。故选D。
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期,服丧九个月”说法错误,应为服丧一年。故选D。
【文本阅读】
一.
1.C
2.A
3.D
4.(1)项脊轩一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2)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大概会认为我和井底之蛙没什么不同吧。
5.示例一:保留,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来日尚可有所收获的志向,是对前文叙事抒情的有力提升。
示例二:删去。这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
6.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
【分析】
1.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项,“已”,应译作“然后、过后”。
故选C。
2.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项,两个“之”都是衬音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B项,前一个“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后一个“所”用在动词前,和前面的“为”字相应,表被动。
C项,前一个“而”,通“尔”,代词,可译作“你”;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以为“但是”。
D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作“在”;后一个“于”是介词,表比较,可译作“比”。
故选A。
3.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D项,“结尾‘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为一切往事的见证”说法错误。“枇杷树”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而“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可见枇杷树只见证了亡妻去世那年之后的往事,并没有见证“一切往事”。
故选D。
4.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凡”,副词,一共;“得”,能够;“殆”,副词,大概。
(2)“者”,……的人;“其”,连词,大概;“谓”,动词,认为。
5.
本题考查探究文言文中重要问题的能力。
如果同意保留这段文字,可以联系这段文字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一段将自己与被重视或重用之前寂寂无名的寡妇清、诸葛亮相比,足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期许之高;而作者谓自己在败屋之中“扬眉瞬目”“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之说,既是对前文祖母所表达的殷切期望的呼应,也是作者的自伤自励,感情内涵很复杂,不唯写家事之感,亦寓有功业之慨。因此,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来日尚可有所收获的志向,是对前文叙事抒情的有力提升。
如果认为删去这段文字好,可以从这段抒发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从项脊轩故居写出一系列的往事,作者的伤感情绪都流露于琐事的叙述之中,很有感染力量。而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
6.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凡人相与号呼者”的意思是“凡是人们之间的称呼”,句意完整,下分别文陈述地位不同而称呼不同的事例,所以“者”后应断开。“贵之则曰公”和“贤之则曰君”结构相同,因此“公”与“贤”之间应该断开,“君”后应该断开。“自其下则尔汝之”中的“其”指代“公”“君”,这句话的意思是“‘公’‘君’之下的人就称为‘尔’或‘汝’了”,句意完整,因此“之”后应断开。“虽”“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分别引领两个分句,因此“贵”和“天”之间应断开。“则”是连词,译作“于是,就”,引领下文,因此“则”前应断开;“进而君公”和“退而尔汝”句意相对,因此“公”和“退”之间应断开。
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二.
7.C
8.D
9.B
10.(1)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
(2)认真地兴办地方学校的教育,把孝敬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东西了。
(3)我虽然怯懦,想苟且活下来,也大略懂得舍生就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陷入囚禁而受污辱呢!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她死后十六年,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孺人。夜半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
“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妇”是“有”的宾语,“孺人”是“所聘者”的主语,“孺人”是不能分开的,在“孺人”前断开,排除A项和B项;“抚爱之益念孺人”中,“之”是“抚爱”的宾语,而“孺人”是“益念”的宾语,在“益念”前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从兄,在特定的称呼前加‘从’表示远房亲戚,从兄就指的是表兄”错误,在特定的称呼前加“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兄就是堂兄。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B项,“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错误,文中无依据,原文“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妻子死了之后,不想修整破败的项脊轩,因为这里有对妻子太多的回忆,想表达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辱人”,可耻的人格;“贱行”,卑贱的行为;“视”,比较;“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②关键词:“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申”,反复陈述;“悌”,敬爱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即“以孝悌之义申之”;“义”,道理;“颁”,通“斑”,花白,斑白;“不负戴于道路”,介词结构后置,即“不于道路负戴”。
③关键词:“仆”,我;“去就之分”,舍生就义的道理;“何”,怎么;“缧绁”,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
参考译文:
(一)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东边的狗对着西边的狗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二)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归家。过一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过了一年生淑顺;又过一年生有功。
……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县学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就会在县学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下。先母在半夜醒来,叫我背诵《孝经》,当我熟练背诵,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死后十一年,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她死后十二年,我补上了生员。她死后十六年,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孺人。夜半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
【拓展阅读】
一.
1.D
2.B
3.B
4.(1)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之年,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
(2)那个时候芍药花正盛开,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
5.和妻子感情深厚,而如今室犹在,妻已亡,于是写了《世美堂后记》以纪念妻子,寄托哀思。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我正在堂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借钱买下世美堂。
“余闻之”中“闻”的宾语是“之”,指妻子所说的话,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C两项。“自爱”不是说自己爱惜自己,而是说自己爱世美堂的“闲靓”,故应在“闲靓”后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大理寺……主管……与外国往来之事”错。“与外国往来之事”由礼部负责。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一旦家里的藏书散失”错,“故家有零落篇牍”指的是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但”,只是;“荒莱”,开垦荒地;“岁”,年成。(2)“时”,那时;“具”,准备;“问劳”,慰劳。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章最后一句“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可知,归有光与妻子感情深厚,而今室在妻亡,睹物思人,内心无限感伤,所以作者著文以寄托哀思。
参考译文: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王旦的后代。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余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人,又因为他们家在昆山的南戴,因此,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为南戴王氏。王翁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盛、大理寺卿章格,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王翁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幽静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杨守肚太史为他写作了《世美堂记》。
嘉靖年间,王翁的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掉。我正在堂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借钱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钱还完。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没有不笑的。我对于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之年,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每年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然后自己才敢尝。当大小麦收获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制品给公婆,然后自己才敢用它做饭。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提供吃的和住的。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她就让邻里的老妇人查访寻求,于是购置的书籍大约有几千卷。
庚戍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了十天的路才到家。那个时候芍药花正盛开,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门山采药隐居,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张文隐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年。
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多次掠夺,但我的房子却没有毁坏,堂里的书也没有损毁。然而我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两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儿媳前来祭扫,留下来把损坏的地方加以修葺,长住在这里没有离开。一天,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念你的妻子啊!”我退下后,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
二.
6.B
7.C
8.C
9.(1)儿女中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房里整整齐齐。
(2)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先母。夜半和她所聘娶的儿媳妇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
10.①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②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每逢阴雨天气,堂兄就会留在家中。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在家中。先母在半夜醒来,叫我默读《孝经》,当我熟练诵读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从兄辄留”是承接前句“每阴风细雨”而言的,宾语省略了;而“有光”是“意恋恋”的主语,应在“留”后断开,排除A、D两项。“中夜觉寝”和“促有光暗诵《孝经》”都是孺人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从兄,即跟着兄弟,古时的一种说法。指跟着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错。从兄,古时的一种称谓,指堂兄。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从来不会打骂仆人”错,原文是说“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意思是仆人即使挨打,背后也都不忍心责怪她。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
(1)乳抱,抱在怀里喂奶;纫缀,缝缝补补;洒然,整齐的样子。
(2)期,一周年;益,更加;追,追思;茫然,记不清的样子。
1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中表现母亲的句子有“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这些地方体现了周孺人生活俭朴。
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归家。过一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过了一年生淑顺;又过一年生有功。先母多次攒眉蹙额看着众女佣说:“我因为孩子多而受苦。”有一个老妇人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多次怀孕了。”先母举杯喝尽,失声变哑,不能说话。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先母逝世。几个孩子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由于母亲逝世,)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带出两个孩子,对画工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大姐(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先母不需担心家里吃食,却终日劳苦,好像形势危急,未来难料。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个挨一个地晒在台阶下面。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没有闲人。儿女中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房里整整齐齐。待佣人有恩惠,佣仆即使被责打了,背后也都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送来鱼、蟹、糕饼,人人都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县学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就会留在家中。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在家中。先母在半夜醒来,叫我默读《孝经》,当我熟练诵读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先母死后十一年,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她死后十二年,我补上了生员。她死后十六年,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订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关心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先母。夜半和她所聘娶的儿媳妇一同流着眼泪,追思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就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
三.
11.A
12.D
13.C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前后语意可知,瓦已经老了,所以不能用“即使”,排除B、D两项。根据括号后的内容可知,瓦像晒太阳的百岁老人一样,并不招人嫌,突出的应是“不遭人嫌”,故排除C项。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慈眉善目:形容仁慈善良的样子。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语境中强调“活菩萨”般的亲切感,应用“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束缚、压迫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逆来顺受: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由前文的“遵守”可知,应用“三从四德”。
珠围翠绕:①形容妇女妆饰华贵。②形容姬妾或侍女随侍周围。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语境用于形容宫廷,应用“金碧辉煌”。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根据前后语境,“怎么着都不会”后应填与“瓦是多么慈和啊”“总能给人一种熨帖”意思相反的词,故应用“张牙舞爪”。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瓦的庇护下”应改为“在瓦的庇护下”;二是搭配不当,“增强”与“味道”搭配不当,可将“增强”改为“加深”。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片断写作】
【答案】 大非大 小非小
一个非常大却非常酸涩的橘子,和一个很小但很甜的橘子,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那个小的橘子。东西总是越大越好,这就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固定思维,我不能完全说这是贪婪的表现,但是我要说的是任何东西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小的东西只要它能发挥它自身存在的作用,那它就是最好的。有许多人为了住进大房子,而去贷款,可是最后因为还不起贷款,而天天苦闷还不如原来一家人挤在那个温馨的小窝幸福。
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吧。我非常崇拜孔融,因为他有一种世人少有的意识和精神,那就是大的留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这种伟大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大与小是可以转化的,我正是要证明这样一种思想。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现在我们要说: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作人有同样的道理,作人要懂得奉献,奉献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德。
【解析】材料的内容是辨析“大与小”的关系,从立意的角度没有什么障碍,之一围绕“大与小”立意即可,可以赞同“大”,如可以写“大胸怀”“大境界”“大视野”,也可以赞同“小”,可以写“小而精”“小而静”,也可以二者辩证的分析如“大非大, 小非小”。行为是要紧扣观点,如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提出观点后可以先分析“大”的好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量的积累,可以从“读五车书、行万里路”的例子论证;然后分析“小”,“小”不意味着无,要做到“质“的提升,最后二者综合,辩证的分析“从量的角度强调大的时候,不要忽略质的角度的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9.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