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002530/0-1700144188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002530/0-170014418862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展开课题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纲要上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发展,为城市人口增加提供了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变化。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宋元时期纸币的发行和使用,在世界商业史上大幅度领先。
重点
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难点
社会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学案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清明上河图》
思考;宋朝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吸引学生注意
讲授新课
展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展示一框题的相关概念: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榷场: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
、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粮食产量提高: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始于宋朝,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二)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出现“五大名窑”;
②元: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业:
1.商品市场:(宋朝)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三)规律:
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四)影响:
1.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吸引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3.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社会的变化
1.宋朝:
(1)门第观念淡化;
三、儒学的复兴
(一)背景:
1.内部问题: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2.外部挑战:受佛教、道教冲击。
3.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内容: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一)宋词:
1.兴起:唐朝后期出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2.特点:句子长短不等,可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3.代表:
①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②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完成相关同步练习题
学生快速浏览
做好相关知识储备,读
阅读相关课本材料,独立思考
过程繁琐,小组讨论
进行听讲,让学生复述夏朝的论证
讲解结束后学生负责背诵巩固。
思考,讨论
讨论
明确这堂课的任务
知识储备
通过实物史料的出土进一步论证相关结论,提高核心素养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常考题型,史料价值题
重点知识,重点巩固
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梳理时间脉络
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
社会的变化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和科技
少数民族文字
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册
课后反思
亮点:本课亮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初步尝试,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启迪思维,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使学生在迫切解决问题的要求下去求知,这是本课设计的出发点。
不足:本课如果只是依据教科书内容去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课堂显得较为单调、枯燥,引导学生从《清明上河图》中自主地发现历史,才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出学生解决问题的好胜之心。但本课内容较多,如何把握课时,充分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教学建议:上课时需要根据新课标确立重点,做到以点带面,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层次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还原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研读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讨论,史料研究,课外拓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