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习题ppt课件
展开1原始农业:(1)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______石器的发展。(2)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__________。 2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
【易错字】粟、黍、余姚、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骨耜、陶埙。
【点迷津】 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2.促使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房屋建筑、粮食种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与自然气候的不同。南方湿润多雨,北方干旱少雨。
知识点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1(2分)(2023•柳州月考)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先民也驯化了稻并开始大量种植。粟和稻的种植说明( )A.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C.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D.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稻和粟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粟和稻的种植说明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故选B;这一时期仍处于原始农耕阶段,还没有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排除A;粟和稻的种植不能说明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排除C;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农业的对比,不能说明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排除D。
2(2分)(2023•桂林月考)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①农作物的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房屋的出现④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3(2分)(2023•河池期中)榫卯(sǔn mǎ),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如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A.制作精美玉器B.制作青铜农具C.建造干栏式建筑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解析】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因此这项技术最可能被利用于建造干栏式建筑。
4(2分)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依此判断,B正确。
5(2分)(2023•南宁期中)2022年5月22日是第四届海水稻插秧节,2022年我国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已超100万亩。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下列原始人中种植水稻的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人【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因此选项中种植水稻的原始人应是河姆渡人。
知识点三 半坡居民的生活6(2分)(2023•防城港期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下列遗址中,考古发掘出我国栽培粟类遗存的是( )A.云南元谋人遗址B.陕西西安半坡遗址C.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D.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 000年的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种植粟,故选B;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还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D;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排除C。
7(2分)西安半坡博物馆一项全新的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开放后,游客们通过各种项目设置,全方位体验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和文化。游客们的体验活动项目不包括( )A.在水田里插秧栽稻B.搭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打猎捕鱼,饲养猪狗D.纺线、织布和制作衣服【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因此在水田里插秧栽稻不是半坡人的生活。
8(2分)(2023•防城港期中)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人工取火的运用B.原始农业的兴起C.群居生活的出现D.磨制石器的使用【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原始人通过采集、狩猎等手段获取食物,新石器时代原始人通过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等手段生产食物,原始农业开始兴起。因此,许倬云认为划分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
9(2分)(2023•南宁月考)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由“穴居”步入“定居”。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使用陶器B.火的使用C.建造房屋D.农业生产的出现【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粟的人类,河姆渡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原始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有了保障,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D正确;“使用陶器”只能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进步,不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排除A;火的使用,提高了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这不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排除B;“建造房屋”是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不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排除C。
10(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纽约时代广场堪称“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曾以《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为专题,再现了7 000年前的中华原始农耕文明,几乎传播到了全世界。(1)你认为材料一《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专题中,将会展现哪些图片?(至少列举四个)(4分)答:骨耜、稻谷、陶器、玉器、干栏式建筑等。
材料二(2)材料二是某同学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考古文物,请你判断半坡遗址出土的这些工具的用途,并推断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答:用途:石斧进行农业生产;渔叉、渔钩用来捕鱼;纺轮用于纺织。生产、生活状况:会制作并使用磨制石器,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用渔叉、渔钩捕鱼,作为食物的补充;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我们了解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穿越时空隧道,假如你到半坡居民的家中做客,他们最有可能用什么招待你?(1分)答:考古发现。粟、鱼、猪肉、狗肉等。
材料三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哪两种?(2分)答:粟、水稻。(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农业生产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分)谈谈你对农业是文明之母的认识。(1分)答:基本条件:制造生产工具、了解自然节气、讲求水利灌溉等。认识:农耕文明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河姆渡”,依据其相关知识回答,如骨耜、稻谷、陶器、玉器、干栏式建筑等。第(2)题,观察材料二中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斧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渔叉、渔钩是用来捕鱼的,纺轮是用于纺织的,依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推断出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第(3)题第一问,材料二中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渔叉、渔钩、纺轮均是半坡遗址考古发现的文物,使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种植粟、捕鱼、饲养家畜等,依此分析可知,半坡居民当时的主要食物是粟、鱼和猪肉、狗肉等。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第(5)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生产发展应具备的条件有制造生产工具、了解自然节气、讲求水利灌溉等;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1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1)材料一中,哪些原始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2分)并根据材料简述理由。(1分)答:河姆渡人、半坡居民;因为他们都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的生产,为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明标准”简述良渚古城能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理由。(2分)答:墓地随葬品的差异表明良渚古城出现阶级的分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表明出现了强制性的权力系统。(写“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出土了用于宗教祭祀的玉琮、玉璧等随葬品”也可)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长江下游地区在约5 000年前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评课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入,伏羲氏,神农氏,熟食捕鱼,播种五谷,河姆渡,约七千年前,今浙江余姚,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结构图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授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框讲讲小故事,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