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5课《认识=、﹥和﹤》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958042/0-16989373155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5课《认识=、﹥和﹤》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958042/0-169893731560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教案及反思,共27页。
课 题
认识=、﹥和﹤
授课时间
内 容
教材第19、20页:例5,想想做做。《补充习题》第9页。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理解“同样多”和“多”、“少”的含义,认识=、>和<,了解5以内数的大小,会用=、>和<表示5以内数的大小。
2. 使学生在由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和符号意识。
3. 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体会日常生活现象里的数学内容,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以及规范书写、积极思考、表达交流等习惯。
重 点
难 点
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理解=、>和<的含义
教 具
学 具
小动物头像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呀?
提问:有4个动物队参加比赛,你们想从这里知道些什么呢?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这里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学会怎样比多少,怎样表示他们只数的多少,从中认识=、>、<。(板书课题)
二、
自主
探究体验
感悟
1.理解“同样多”,认识=。
你想比较哪两队动物的只数?
提问:小兔有几只,小猴有几只?(出示4只小兔的头像和4只小猴头像)
大家交流谈论讨论,你觉得这里的小猴和小兔要怎样摆,就可以一下子比较出他们谁多谁少。
根据学生意见说明可以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摆一摆。教师先把4只小兔排一排,在对应着贴出4只小猴,说明一个对一个地比。
(1)比较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小兔有多余吗?小猴呢?
说明:一个对一个滴鼻,正好都对上,谁也没有多余,我们就说小兔只数和小猴只数同样多。
(2)符号表示
指出:4只小兔和4只小猴同样多,就可以这样写:4=4。(板书:4=4)
让学生读一读,说明“=”叫做等号。
小结:比较小兔和小猴的多少,可以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比一比,这样就看出4只小猴和4只小兔同样多,可以写成4=4。用符号表示就说明两边同样多。
2.理解“谁比谁多(少)”,认识>、<。
(1)引导
想一想可以用怎么的方法看出小松鼠和小熊各有几只?(出示松鼠和小熊头像)
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方法看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谁来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摆一摆?
说明:我们也可以一个对一个地比一比。(一一对应连线)
(2)比较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哪种动物多余?多余在哪里?
说明:一个对一个地比,小松鼠多余,我们就说:小松鼠只数比小熊多。(板书:小松鼠比小熊多)
(3)符号表示
提问: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出:5只小松鼠比3只小熊多,就可以这样写:5>3。
让学生读一读,且让学生观察大于号,看看是什么样,用右手食指、中指比画大于号。
追问:这里5>3表示什么意思?(5比3大)
(4)认识<
提问:从图上看,小松鼠比小熊多,反过来应该怎样说?互相说一说,在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应该怎样说。(板书:小熊比小松鼠少)
提问:小熊比小松鼠少,就是几比几少?你觉得可以在中间用个什么样的符号,写成怎样的式子?大家讨论讨论,看看谁聪明。
让小学生读一读,说明“<”叫做小于号,并说明也是尖的一头对小德数,看口一头对大的数,再让学生看小于号读一读“小于号”
指导写小于号,描、写小于号。
3. 新知小结
提问: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什么时候用等号?什么时候用大于号和小于号?用大于号、小于号时都是哪头的数大、哪头的数小?
结论:开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头朝前是小于号。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一个对一个地摆一摆或画一画。
追问:为什么第一小题写大于号,第二小题写小于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说明:数珠可以表示数。你能看着计数器上数珠比一比,在下面Ο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吗?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我们看图能填写大于、小于和等于号了,直接比较两个数你能行吗?
指出:大数在前填大于号,小数在前填小于号。
四、
延伸
拓展
实践
应用
1.填符号。
5○4 3○4 2○0 1○5 2○3 4○4 0○1
2.填数字
○ > ○ ○ < ○
板书
设计
认识=、>、<
4只小兔=4只小猴 5只小松鼠>3只小熊 3只小熊<5只小松鼠
4=4 5>3 3<5
教后记
课 题
认识=、﹥和﹤
授课时间
内 容
教材第19、20页:例5,想想做做。《补充习题》第9页。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理解“同样多”和“多”、“少”的含义,认识=、>和<,了解5以内数的大小,会用=、>和<表示5以内数的大小。
2. 使学生在由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和符号意识。
3. 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体会日常生活现象里的数学内容,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以及规范书写、积极思考、表达交流等习惯。
重 点
难 点
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理解=、>和<的含义
教 具
学 具
小动物头像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呀?
提问:有4个动物队参加比赛,你们想从这里知道些什么呢?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这里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学会怎样比多少,怎样表示他们只数的多少,从中认识=、>、<。(板书课题)
二、
自主
探究体验
感悟
1.理解“同样多”,认识=。
你想比较哪两队动物的只数?
提问:小兔有几只,小猴有几只?(出示4只小兔的头像和4只小猴头像)
大家交流谈论讨论,你觉得这里的小猴和小兔要怎样摆,就可以一下子比较出他们谁多谁少。
根据学生意见说明可以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摆一摆。教师先把4只小兔排一排,在对应着贴出4只小猴,说明一个对一个地比。
(1)比较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小兔有多余吗?小猴呢?
说明:一个对一个滴鼻,正好都对上,谁也没有多余,我们就说小兔只数和小猴只数同样多。
(2)符号表示
指出:4只小兔和4只小猴同样多,就可以这样写:4=4。(板书:4=4)
让学生读一读,说明“=”叫做等号。
小结:比较小兔和小猴的多少,可以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比一比,这样就看出4只小猴和4只小兔同样多,可以写成4=4。用符号表示就说明两边同样多。
2.理解“谁比谁多(少)”,认识>、<。
(1)引导
想一想可以用怎么的方法看出小松鼠和小熊各有几只?(出示松鼠和小熊头像)
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方法看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谁来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摆一摆?
说明:我们也可以一个对一个地比一比。(一一对应连线)
(2)比较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哪种动物多余?多余在哪里?
说明:一个对一个地比,小松鼠多余,我们就说:小松鼠只数比小熊多。(板书:小松鼠比小熊多)
(3)符号表示
提问: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出:5只小松鼠比3只小熊多,就可以这样写:5>3。
让学生读一读,且让学生观察大于号,看看是什么样,用右手食指、中指比画大于号。
追问:这里5>3表示什么意思?(5比3大)
(4)认识<
提问:从图上看,小松鼠比小熊多,反过来应该怎样说?互相说一说,在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应该怎样说。(板书:小熊比小松鼠少)
提问:小熊比小松鼠少,就是几比几少?你觉得可以在中间用个什么样的符号,写成怎样的式子?大家讨论讨论,看看谁聪明。
让小学生读一读,说明“<”叫做小于号,并说明也是尖的一头对小德数,看口一头对大的数,再让学生看小于号读一读“小于号”
指导写小于号,描、写小于号。
3. 新知小结
提问: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什么时候用等号?什么时候用大于号和小于号?用大于号、小于号时都是哪头的数大、哪头的数小?
结论:开口朝前是大于号、尖头朝前是小于号。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一个对一个地摆一摆或画一画。
追问:为什么第一小题写大于号,第二小题写小于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说明:数珠可以表示数。你能看着计数器上数珠比一比,在下面Ο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吗?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我们看图能填写大于、小于和等于号了,直接比较两个数你能行吗?
指出:大数在前填大于号,小数在前填小于号。
四、
延伸
拓展
实践
应用
1.填符号。
5○4 3○4 2○0 1○5 2○3 4○4 0○1
2.填数字
○ > ○ ○ < ○
板书
设计
认识=、>、<
4只小兔=4只小猴 5只小松鼠>3只小熊 3只小熊<5只小松鼠
4=4 5>3 3<5
教后记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