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草桥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展开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草桥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抗疫医护人员在佩戴护目镜时,镜片常常会起雾而变得模糊( )
A.冰冻衣服变干 B.瓜叶上的“霜降”
C.蜻蜓身体上的露珠 D.冰雪的“消融”
(多选)2.如图所示,汽车正在使用倒车雷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的反射
B.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传递信息
C.汽车门窗紧闭,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减弱噪声
D.倒车雷达是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3.噪声是四大污染之一,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以下关于减弱噪声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城市里种树植草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教室外工地上施工的声音太大影响听课,同学们戴上耳罩是最合理的减弱噪声的方法
C.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模式,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今天考场里的气温最接近于( )
A.﹣5℃ B.5℃ C.20℃ D.40℃
5.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烧开水时壶中冒“白气”
B.夏天,湿衣服晾干了
C.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
D.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6.在碘的升华实验中,小星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下面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如图乙所示;结果两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由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
B.乙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
C.乙装置中,水沸腾后,试管内才会出现紫色的烟雾
D.固态物质先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7.北方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内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8.如图是“探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及实验得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给烧杯加盖是减少热量散出
B.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应按图中B方法读数
C.水的沸点是97℃,且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D.实验中,移开酒精灯,烧杯内的水不会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可以不吸热
9.把一支温度计从20℃的酒精中取出后放到20℃的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将( )
A.不变 B.一直下降
C.先下降后又升高 D.先升高后下降
10.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里的“声聚焦”装置,是一个呈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会变大,原因是“声聚焦”改变远处传来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11.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
B.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
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
D.增大烧瓶体积,可以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测量精确度
1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冬天,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视线,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烧杯中的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水温会继续上升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的酒精提高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凝固
D.用久了的灯管两端变黑,是汽化造成的
13.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 )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
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是汽化
D.用久的灯泡丝变细是汽化
14.暑假,小江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甲、乙),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 )
A.甲杯:内壁的液面下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B.甲杯:外壁的液面下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C.甲杯:整体的外壁;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D.甲杯:整体外壁和内壁的液面上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下方
15.“灌云是我家,环境靠大家”,建设文明卫生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的重要意识,能明显表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 B.B、
C. D.
二、填空题。
16.青藏铁路部分路段的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它是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氨吸热发生 ,上升到热棒的上端;气态氨遇冷放热发生 ,又沉入棒底。如此不断的循环,有效的防止了路基温度的升高。(填物态变化名称)
17.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 会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动活塞,因为空气柱的长短不同 会不同,运用这个特点就制成了一个简易的管乐器,这个管乐器发出的声音与小提琴的声音明显不同 不同。(后两空均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8.小童对音叉的振动实验,进行了如图改进,甲、乙为两个相同频率的音叉,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用橡皮锤敲打一下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若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光斑位置变化。
19.小明的体质较弱,容易感冒,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小明的身体情况,小明照例测量体温后,用力甩了甩体温计,上学去了,晚上回家发现体温计的示数为 ℃(如图所示)。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 (填“小于”“大于”或“等于”)这个示数。
20.干湿计是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它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甲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不包湿布,乙温度计的下玻璃泡包着湿布。当甲温度计示数为22℃ 22℃(大于、小于、等于)。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越大,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湿度) 。
21.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由图可知,锡是 (选填“晶体”或者“非晶体”),锡的熔点是 。
(2)在BC段,锡处于 态;在DE段,锡处于 态。
(3)锡的熔化用了 min。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 态。
22.小明有一支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6℃
(1)当它指示的温度是27℃时,实际的温度是 ℃;
(2)它在温度为 ℃时,示数可以当作刻度正确的温度。
23.如图所示的图甲所示为某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图。请在图乙的坐标图中画出一种声音的波形图,要求该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为图甲所示声音的一半。
三、实验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并依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
如果在八只相同的玻璃杯中注入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击,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材料三
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都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而人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极为相似,当二者频率相同时,严重时,把内脏震坏而丧生。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 左右,声音具有 。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关系是 。
2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2)小华用手敲鼓面,则声音是由 振动发出的.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的目的是 .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
b.打开阀门,空气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 (选填“变大”、“变小”).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选填“大”、“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4)小明还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它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将同一个暖水瓶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瓶胆中进行比较
26.小明利用如图1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1)①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或“B”);调整好器材,用酒精灯加热,小明每隔1min观察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②小明观察到:第6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乙中 图(选填“C”或“D”);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3)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小华发现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她又往锅里加了一大碗水 。
27.大海同学为了探究琴弦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短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采用了表一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实验步骤:
(1)在大木板的两边立起两块小木板,在大木板的一端牢牢钉人一根大钉子,把弦的一端绑在钉子上,把钩码绑在垂下的弦上。(如图)
(2)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3)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4)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这一猜想,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如表) 、 。
28.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了如图13所示的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在如图(甲)所示位置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则∠AON是该光路的 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如果让一束光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反射时光路是 的。
(5)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29.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 。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30.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中,老师发现某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则该组测得水的温度比实际温度偏 。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2)水中气泡如图丙所示时,水 (选填“没有”或“已经”)沸腾;
(3)在沸腾过程中水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如图丁所示,小试管B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
31.小明同学做“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实验,他取泡沫塑料①和卫生纸②作保温材料、两根相同的温度计、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烧杯、钟表和热水以及细线、硬纸片、剪刀做两个相同的硬纸外壳,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室内进行实验。在烧杯中装入温度相同的水,得到了一段时间内,根据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室温基本不变。
请你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实验目的为了便于比较“保温性能”,小明装入的热水初温相同,还需控制热水的 相同;
(2) (选填“①”或“②”)材料的保温性能较好;
(3)根据图线变化趋势可知当时的室温大约是 ℃。
32.小芳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 ;
(2)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3)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 (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8min时试管内的碎冰处于 态,试管内的碎冰熔化过程中经历了 min;
(4)由此实验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是: 。
(5)小芳又继续用此装置探究“水沸腾的温度变化特点”用酒精灯继续给烧杯加热,整个过程烧杯中水的温度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试管中的水在第26分钟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根据图像可知烧杯中水的沸点是 ,原因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草桥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抗疫医护人员在佩戴护目镜时,镜片常常会起雾而变得模糊( )
A.冰冻衣服变干 B.瓜叶上的“霜降”
C.蜻蜓身体上的露珠 D.冰雪的“消融”
【答案】C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
A.冰冻的衣服变干,故A不符合题意;
B.瓜叶上的“霜降”,故B不符合题意;
C.蜻蜓身体上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
D.冰雪的“消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多选)2.如图所示,汽车正在使用倒车雷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的反射
B.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传递信息
C.汽车门窗紧闭,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减弱噪声
D.倒车雷达是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答案】BC
【分析】(1)现代汽车广泛利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接收处。
(4)发声体都在振动。
【解答】解:
A、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
B、倒车雷达利用反射的超声波来区分障碍物的距离,故B正确;
C、汽车关闭门窗,即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减弱噪声;
D、倒车雷达发出的超声波也是由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BC。
3.噪声是四大污染之一,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以下关于减弱噪声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城市里种树植草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教室外工地上施工的声音太大影响听课,同学们戴上耳罩是最合理的减弱噪声的方法
C.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模式,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D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城市里种树植草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在教室外工地上施工的声音太大,但无法听老师讲课,无法避开可以在噪声传播过程中想办法减弱噪声、关闭窗户等措施;
C、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模式,故C错误;
D、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选:D。
4.今天考场里的气温最接近于( )
A.﹣5℃ B.5℃ C.20℃ D.40℃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在20℃左右。
故选:C。
5.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烧开水时壶中冒“白气”
B.夏天,湿衣服晾干了
C.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
D.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答案】D
【分析】本题涉及到汽化、液化、凝华、升华等物态变化。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能顺利解题。
【解答】解:A、烧开水时壶中冒“白气”,然后水蒸气遇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的结果。
B、夏天,是水汽化为水蒸气的过程。
C、冬天早晨,是室内的水蒸气凝华为的冰晶。
D、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符合题意。
故选:D。
6.在碘的升华实验中,小星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下面用酒精灯加热,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如图乙所示;结果两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由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
B.乙装置中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
C.乙装置中,水沸腾后,试管内才会出现紫色的烟雾
D.固态物质先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答案】B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解答】解:A、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温度会超过碘的熔点,由固态变成液态,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故A错误;
BC、乙实验中,碘达不到熔点,碘一直处于固态,乙图的碘蒸气一定是升华而成的,不需水沸腾,C错误;
D、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故选:B。
7.北方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内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答案】C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冬天室外温度很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凝华为小冰晶。
故选:C。
8.如图是“探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及实验得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给烧杯加盖是减少热量散出
B.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应按图中B方法读数
C.水的沸点是97℃,且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D.实验中,移开酒精灯,烧杯内的水不会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可以不吸热
【答案】D
【分析】(1)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2)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沸腾时,液体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4)液体沸腾的条件:到达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A、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故A正确。
B、读数时,即B方法正确;
C、沸腾过程中,且温度不变。
D、实验结束时,由于石棉网有余热,不能立即停止沸腾。
故选:D。
9.把一支温度计从20℃的酒精中取出后放到20℃的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将( )
A.不变 B.一直下降
C.先下降后又升高 D.先升高后下降
【答案】C
【分析】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汽化吸热。
【解答】解:刚从酒精中在取出的温度计,液泡上粘有酒精。所以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温度计从周围吸收热量,上升到和室温相同。
故选:C。
10.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里的“声聚焦”装置,是一个呈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会变大,原因是“声聚焦”改变远处传来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答案】A
【分析】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将声聚焦就是使声音增大即改变响度。
【解答】解:由题知,声聚焦装置,声音听起来变强(大)了;而声音的音调是固定不变的;故A正确。
故选:A。
11.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
B.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
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
D.增大烧瓶体积,可以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测量精确度
【答案】D
【分析】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气体的热胀冷缩,其温度计内的气体会随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发生热胀冷缩现象,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
A、B、C当周围环境的气体温度升高时,细管内液面下降,从上往下,所以B点的温度值大于A点温度值、B、C错误;
D、烧瓶容积越大,则细管中的液面高度随温度变化越明显,故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冬天,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视线,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烧杯中的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水温会继续上升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的酒精提高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凝固
D.用久了的灯管两端变黑,是汽化造成的
【答案】A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液体沸腾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A.冬天,原因是: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液化成为成为小水珠附着在车玻璃的内表面;
B.烧杯中的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故B错误;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是凝固点降低了;
D.用久了的灯管两端变黑,气体又凝华为固体造成的。
故选:A。
13.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 )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
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是汽化
D.用久的灯泡丝变细是汽化
【答案】A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2)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故A正确;
B、水蒸气凝结成水,故B错误;
C、冬天早晨,故C错误;
D、用久的灯泡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故选:A。
14.暑假,小江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甲、乙),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 )
A.甲杯:内壁的液面下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B.甲杯:外壁的液面下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C.甲杯:整体的外壁;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D.甲杯:整体外壁和内壁的液面上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下方
【答案】B
【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的下方;
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
故选:B。
15.“灌云是我家,环境靠大家”,建设文明卫生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的重要意识,能明显表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 B.B、
C. D.
【答案】C
【分析】交通标志牌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含义,对我们的安全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我们对于各种交通标志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解:A、图的标志是禁止自行车行驶,故A不符合题意;
B、图是挂在桥上的限重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
C、图是禁止鸣笛的标志,故C符合题意;
D、图表示的是此地距鹤壁还有35k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6.青藏铁路部分路段的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它是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氨吸热发生 汽化 ,上升到热棒的上端;气态氨遇冷放热发生 液化 ,又沉入棒底。如此不断的循环,有效的防止了路基温度的升高。(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判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要抓住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第一个空是由液态→气态,第二个空是由气态→液态;然后根据所学物态变化的几种类型来进行选择。
【解答】解:
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吸收热量,这是一种汽化现象,由气态变为了液态。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
17.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 振动 会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动活塞,因为空气柱的长短不同 音调 会不同,运用这个特点就制成了一个简易的管乐器,这个管乐器发出的声音与小提琴的声音明显不同 音色 不同。(后两空均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振动;音调;音色。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不同乐器发声有音色不同。
【解答】解: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这个管乐器发出的声音与小提琴的声音明显不同,原因是它们的发声体的材料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18.小童对音叉的振动实验,进行了如图改进,甲、乙为两个相同频率的音叉,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用橡皮锤敲打一下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转换法 ,若在月球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光斑位置变化。
【答案】转换法;不能。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实验时,用橡皮锤敲响音叉A,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变化;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容易直接观察,采用的是转换法;
由于真空不能传声,若在月球上不能看到光斑位置变化。
故答案为:转换法;不能。
19.小明的体质较弱,容易感冒,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小明的身体情况,小明照例测量体温后,用力甩了甩体温计,上学去了,晚上回家发现体温计的示数为 36.5 ℃(如图所示)。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 等于 (填“小于”“大于”或“等于”)这个示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体温计在储存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测量体温时,水银膨胀通过细小的缩口上升,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水银柱便在缩口处断开,使上面的水银柱不能自动退回到玻璃泡中,因而可以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再读。正因为如此,在每次使用体温计前要用手拿着它的上部用力向下甩,使水银柱重新回到玻璃泡中。
【解答】解:
由图可知,体温计分度值为0.1℃;
用力甩了体温计,体温计的示数会下降,上学去了,只有当温度高于原来温度时,而温度降低时,将保持原来的温度。
故答案为:36.6;等于。
20.干湿计是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它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甲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不包湿布,乙温度计的下玻璃泡包着湿布。当甲温度计示数为22℃ 小于 22℃(大于、小于、等于)。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越大,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湿度) 低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蒸发吸热,以及干湿温度计原理。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进行的汽化现象。湿温度计下端包有湿纱布,湿纱布上的水分要蒸发,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所以湿温度计的示数较低。
【解答】解:
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大致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打开湿布后,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快,干、湿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大。
故答案为:小于;低。
21.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由图可知,锡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者“非晶体”),锡的熔点是 230℃ 。
(2)在BC段,锡处于 固液共存 态;在DE段,锡处于 液 态。
(3)锡的熔化用了 4 min。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 固液共存 态。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晶体熔化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该晶体的熔点。
(2)(4)晶体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3)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7min结束,即为晶体锡的熔化时间,晶体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由图可知,锡在230℃时吸收热量,为熔化过程,则锡是晶体;
(2)BC段是锡的熔化过程,此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为固液共存态,锡处于液体状态,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固态的锡从3min开始熔化,到7min结束,此过程吸收热量;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凝固过程,为固液共存态。
故答案为:(1)晶体;230℃;液;(3)4。
22.小明有一支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6℃
(1)当它指示的温度是27℃时,实际的温度是 30 ℃;
(2)它在温度为 60 ℃时,示数可以当作刻度正确的温度。
【答案】(1)30;(2)60。
【分析】(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此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6℃,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104℃,中间是110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当它指示的气温是27℃,距离﹣6℃有27﹣(﹣6)=33个小格,求出这些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6℃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实际温度。
(2)实际温度与测量温度相等时,可以当作刻度正确的温度计使用。
【解答】解:(1)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27℃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
(2)可以当作刻度正确的温度计使用时,设此时的刻度值为t
[t﹣(﹣6)]×=t。
故答案为:(1)30;(2)60。
23.如图所示的图甲所示为某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图。请在图乙的坐标图中画出一种声音的波形图,要求该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为图甲所示声音的一半。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
(2)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
【解答】解: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要求声音的响度减小一半,即波形有上下两个格的高度;
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要求声音的音调减小一半,即一个完整的波形由8个空格
三、实验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并依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
如果在八只相同的玻璃杯中注入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击,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材料三
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都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而人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极为相似,当二者频率相同时,严重时,把内脏震坏而丧生。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超声 ,② 音调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次声波 。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 20Hz 左右,声音具有 能量 。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声源振动的 频率 有关,关系是 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
【答案】(1)①超声;②音调;(2)次声波;(3)20Hz;能量;(4)频率;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分析】(1)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
(2)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3)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次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解:(1)蝙蝠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信息和定位,所以①应是:超声。
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杯子中的水量不同,杯子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
(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次声波。
(3)只有当两个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时才能产生共振现象,次声波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
因为声波能够把内脏震坏,所以声波具有能量。
(4)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
故答案为:(1)①超声;②音调;(3)20Hz;(4)频率,声音的音调越高。
2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2)小华用手敲鼓面,则声音是由 鼓面 振动发出的.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的目的是 将鼓面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
b.打开阀门,空气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小 (选填“大”、“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① (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4)小明还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它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C .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将同一个暖水瓶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瓶胆中进行比较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进行解答;
(2)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3)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离开了传声的介质声音就不传播了,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探究真空能否传声,需要有相同的声源,分别在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使物体发出声音,我们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应该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解答】解:(1)讲话时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
(2)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发出的,发声振动不易观察,所以可在鼓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也就听不到声音了,真空不能传声;
(4)探究真空能否传声,需要有相同的声源,使物体发出声音。
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这样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C。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鼓面,便于观察;变大;小;①。
26.小明利用如图1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1)①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B (选填“A”或“B”);调整好器材,用酒精灯加热,小明每隔1min观察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②小明观察到:第6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乙中 C 图(选填“C”或“D”);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 不变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3)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小华发现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她又往锅里加了一大碗水 C 。
【答案】(1)①B;②C;③见解答;(2).不变;(3).C。
【分析】(1)①在此实验中,酒精灯及温度计的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所以要从下向上进行调节;
②掌握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③首先根据实验数据确定对应点,然后“描点连线”得到图像;
(2)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
【解答】解:(1)①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
②C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水已经沸腾;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2)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
(3)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锅内水的温度降低,水吸热温度上升,在此过程中,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C图像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
故答案为:(1)①B;②C;(2).不变。
27.大海同学为了探究琴弦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短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采用了表一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8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实验步骤:
(1)在大木板的两边立起两块小木板,在大木板的一端牢牢钉人一根大钉子,把弦的一端绑在钉子上,把钩码绑在垂下的弦上。(如图)
(2)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 A 、 B 、 C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3)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 A 、 D 、 F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4)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这一猜想,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如表) 80 、 1.02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2)(3)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材料有关;
对于这类多因素问题,要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在解决此类多因素的探究实验时,应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4)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
(2)在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时,故选A、B;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所以选A、D;
(4)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材料不同、H,所以E项中应是:80。
故答案为:(2)A、B、C;(3)A、D、F;1.02。
28.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了如图13所示的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表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在如图(甲)所示位置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则∠AON是该光路的 入射 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能 (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如果让一束光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反射时光路是 可逆 的。
(5)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强 (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判断入射角;根据人耳的位置,发现声音和光一样,可以通过反射传入人耳。
(4)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反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结论。
(5)由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声音的大小来判断海绵和玻璃板的吸收声音能力的大小。
【解答】解:(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3)人看见表,是表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所以∠AON是入射角;
(4)若沿BO射出一束光反射光沿OA射出,说明反射时。
(5)因为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
故答案为:(1)空气;(3)入射;能;(5)强。
29.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D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 B 。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水汽化减少,防冻液的百分含量增大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结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判断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大致范围,再由表中数据找出合适的防冻液;
(3)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中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解答】解:(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故选D;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
(3)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故答案为:(1)D;(2)B;水汽化减少。
30.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中,老师发现某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则该组测得水的温度比实际温度偏 高 。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93 ℃;
(2)水中气泡如图丙所示时,水 已经 (选填“没有”或“已经”)沸腾;
(3)在沸腾过程中水不断吸热,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如图丁所示,小试管B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因为水的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小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 。
【答案】(1)高;93;(2)已经;(3)不变;(4)不能;因为水的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小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
【分析】(1)在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当碰到容器底直接受热,所以温度会很高;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温度计的读数,注意要先认清其分度值。
(2)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有少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大,到水面破裂;
(3)液体沸腾时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4)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解答】解:(1)实验中,老师发现某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
由乙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2)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有少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小,气泡上升不断变大;
由此可知图丙为已经沸腾时的现象;
(3)在沸腾过程中水不断吸热,水的温度不变;
(4)如丁图:大烧杯中的水吸收火的热量,能达到沸点,水的温度还低于火的温度,所以烧杯中的水能沸腾,能在烧杯中吸收热量,由于在同一大气压下,试管中的水无法再继续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1)高;93;(3)不变;因为水的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二是继续吸热,但无法继续吸热。
31.小明同学做“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实验,他取泡沫塑料①和卫生纸②作保温材料、两根相同的温度计、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烧杯、钟表和热水以及细线、硬纸片、剪刀做两个相同的硬纸外壳,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室内进行实验。在烧杯中装入温度相同的水,得到了一段时间内,根据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室温基本不变。
请你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实验目的为了便于比较“保温性能”,小明装入的热水初温相同,还需控制热水的 质量 相同;
(2) ① (选填“①”或“②”)材料的保温性能较好;
(3)根据图线变化趋势可知当时的室温大约是 20 ℃。
【答案】(1)质量; (2)①;(3)20℃。
【分析】(1)影响水温度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根据控制变量法提出实验注意事项;
(2)根据坐标图象中用两种不同物质做保温材料时的曲线,判断物质的保温性能;
(3)根据热传递的条件,当两物体的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将停止。
【解答】解:(1)在实验中,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需要控制水的初温和热水的质量相同;
(2)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水降温慢;
(3)由图象可知,当温度降到20℃时,所以室温为20℃。
故答案为:(1)质量; (2)①。
32.小芳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 秒表 ;
(2)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8 ℃;
(3)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 虚 (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8min时试管内的碎冰处于 固 态,试管内的碎冰熔化过程中经历了 4 min;
(4)由此实验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是: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
(5)小芳又继续用此装置探究“水沸腾的温度变化特点”用酒精灯继续给烧杯加热,整个过程烧杯中水的温度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试管中的水在第26分钟 不会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根据图像可知烧杯中水的沸点是 98℃ ,原因 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
【答案】(1)秒表;(2)﹣8;(3)虚;固;4;(4)持续吸热,温度不变;(5)不会;98℃;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分析】(1)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时间;
(2)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0℃以下,根据液柱上表面所对应数值可得;
(3)因为烧杯中的冰熔化后试管中的冰才会开始从烧杯中吸收热量而开始熔化。根据晶体熔化的条件判断第8min时试管内的碎冰能否熔化以及所处的状态,由图乙可知试管中的碎冰熔化时间段是10min~14min;
(4)由此实验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5)水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吸收热量,因为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导致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水沸腾后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据此分析即可。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且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时间和温度,因此还需要秒表;
(2)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0℃以下;
(3)因为烧杯中的冰熔化后试管中的冰才会开始从烧杯中吸收热量而开始熔化,由图乙可知虚线是试管内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第2min时试管内的碎冰与烧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同,则此时试管内的碎冰处于固态;
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试管中的冰才能熔化,则由图乙可知试管中的碎冰熔化时间段是10min~14min;
(4)由此实验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5)水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吸收热量,因为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虽然能达到沸点,所以不会沸腾,所以根据图像可知烧杯中水的沸点是98℃,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越低,所以气压小于一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秒表;(2)﹣8;固;4;(4)持续吸热;(5)不会;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共8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九上物理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九上物理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以下有关电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不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草桥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草桥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