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8-文言句式与翻译 知识点复习 课件
展开《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对文言文基础知识方面有以下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词类的活用。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常见实词、虚词”,是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的;所谓“在文中的含义、意义和用法”,实际上是指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意义和用法。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这既是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对象包括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的考查对象则主要是本书中所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是指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种句式的含义、分类和辨别标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是要求读懂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义,掌握其逻辑关系;二是要求能够将文言文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湖南省对口升学考试文言文阅读每年都会对实词进行考查,也有对虚词的考查,每题3分,总分为3分或6分。实词方面,主要考查的是一词多义,也涉及了通假字;虚词方面,主要考查了“之”的意义和用法。考试所选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较为浅显易懂,所选的实词和虚词都较为常见,题目难度不大。在2024年对口升学考试的备考过程中,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要靠知识积累(常用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及意义,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重大的历史知识等);二要靠基本技能(词类活用、不同句式的判定、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具体语境、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只有在这三方面努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一、 (2018 年湖南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题目。许仲平义不苟取《元史·许衡传》许衡, 字仲平, 怀之河内人也, 世为农。 幼有异质, 七岁入学, 授章句, 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 “取科第耳!”曰: “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 又能问其旨义。久之, 师谓其父母曰: “儿颖悟不凡∙, 他日必有大过∙人者, 吾非其师也。”遂辞去, 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衡)尝暑中过河阳, 渴甚, 道有梨, 众争取啖之,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 曰: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 “世乱, 此无主。”曰: “梨无主, 吾心独无主乎?”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梨无主, 吾心独无主乎?译文: 。
答案: 梨树无主, 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二、 (2019 年湖南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题目。桓公与管夷吾连语三日三夜, 字字投机, 全不知倦。 桓公大悦, 乃复斋戒三日, 告于太庙, 欲拜管夷吾为相。 夷吾辞而不受。 桓公曰: “吾纳子之伯策。 欲成吾志, 故拜子为相。 何为不受?”对日: “臣闻大厦之成, 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润, 非一流之归也。 君必欲成其大志, 则用五杰。”(节选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闻大厦之成, 非一木之材也。译文: 。
答案: 我听说大厦的建成, 不能只靠一棵树的木材。
三、 (2020 年湖南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题目。治生之道, 莫尚乎勤。 故邵子曰: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岁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 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 恶劳而好逸, 甘食媮衣, 玩日愒岁。 以之为农, 则不能深耕而易耨; 以之为工, 则不能计日而效功; 以之为商, 则不能乘时而趋利; 以之为士, 则不能笃志而力行; 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 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 日新则不蔽。 故户枢不蠹∙, 流水不腐, 诚不欲其常安也。 人之心与力, 何独不然? 劳则思, 逸则忘, 物之情也。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言虽近, 而旨则远矣!译文: 。
答案: (这句)话虽然说得浅近(浅显), 但是意义却很深远啊!
四、 (2021 年湖南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题目。人有鱼池, 苦群鷧【注】 窃啄食之, 乃束草为人, 披蓑戴笠持竿, 植之池中以慑之。 群鷧初回翔, 不敢即下。 已渐审视, 下啄。 久之, 时飞止笠上, 恬不为惊。 人有见者, 窃去刍人, 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 鷧乃下啄飞止如故。 人随手执其足, 鷧不能脱, 奋翼声假假, 人曰: “先故假, 今亦假耶?”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披蓑戴笠持竿, 植之池中以慑之。译文: 。
答案: 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 放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句式与现代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其自己的特点。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句式。除“疑问句、否定句”外,其他都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和主谓倒置句。现习惯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1.基本形式“……者,……也”“……者,……”“……,……也”“……者也”。 【例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例2】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例4】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例5】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乃”“为”“则”“即”“皆”“是”“非”等词语表判断 【例1】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例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3】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例4】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例5】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6】 苟非吾之所有。(《前赤壁赋》)3.无标志的判断句【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被动句的基本形式———用“于”字表示 【例1】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例2】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2.用“见”“见……于……”“受……于……”表示 【例1】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为……所……”“……为所……”表示 【例1】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例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例3】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用“被”表示 【例】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5.不用以上字词,从意念上表示 【例】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两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例1】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例2】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4】 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例5】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四)省略句 为了避免重复,常常省略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成分,这样的句子叫省略句。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和介词的省略。阅读时,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1.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不规则省) 【例1】 ( 异蛇 )黑质而白章,( 异蛇 )触草木( 草木 )尽死。(《捕蛇者说》) (承前省) 【例2】 ( 公 )度我至军中。(《鸿门宴》) (蒙后省)【例3】 ( 渔人 )便舍船,从口入。( 洞口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不规则省)
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例1】 一鼓作气,再( 击鼓 )而衰,三( 击鼓 )而竭。(《曹刿论战》) (承前省) 【例2】 因跪请秦王( 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蒙后省)3.省略宾语(省略动词后的宾语,省略介词后的宾语,省略兼语) 【例1】 木直中绳,( 之 )以( 之 )为轮。(《劝学》)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2】 竖子不足与( 之 )谋!(《鸿门宴》) (省略介词宾语)【例3】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 )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兼语) 【例4】 有志矣,不随以( 之 )止也。(《游褒禅山记》)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例1】 遂与秦王会( 于 )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假( 于 )舟楫者。(《劝学》)【例3】 而卒葬( 于 )之。(《游褒禅山记》)
(五)倒装句(特殊语序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比较,似乎颠倒了,其实它们是符合文言语法的。1.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例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例2】 美哉我少年中国乎!(《少年中国说》)
2.宾语前置句(动宾倒装句)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于动词前面。文言文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格式:主语+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动词
【例1】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例2】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 “不余欺”即“不欺余”。
【译文】 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解析】 “不自信”即“不信自”。
【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例3】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解析】 “不自意”即“不意自”。
【译文】 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
【解析】 “未之有”即“未有之”。
【译文】 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也常放在动词谓语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例1】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2】 沛公安在?(《鸿门宴》)【例3】 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
【解析】 大王(主语)+何(疑问代词)+操(动词)
【译文】 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解析】 沛公(主语)+安(疑问代词)+在(动词)
【译文】 沛公在哪里?
【解析】 (主语省略)+何(疑问代词)+羡(动词)
【译文】 (你)又羡慕什么呢?
(3)陈述句中,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例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还有像成语“何罪之有”“何陋之有”等,也是这种格式。【例2】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解析】 (主语省略)+句读(惑)(宾语)+之+知(解)(动词)
【译文】 (有的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解析】 (主语省略)+尔(宾语)+是+过(动词)。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译文】 (他)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还有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唯”译作“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3.定语后置句(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中心词的)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起到修饰或限制中心词的作用。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语和中心词倒装句。定语后置有以下情况:(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解析】 “庙堂之高”即“高高的庙堂”,“江湖之远”即“偏远的江湖”。
【译文】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做官在江湖上时,就为国君担忧。
【例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例3】 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解析】 “爪牙之利”即“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强”即“强健的筋骨”。
【译文】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解析】 “茫然”是“万顷”的定语。
【译文】 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1】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毛遂自荐》)【例3】 客有吹洞箫者。(《前赤壁赋》)
【解析】 者:……的,后置定语的标志。“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人”。
【译文】 寻求可以回访秦国的人。
【解析】 者:……的人,后置定语的标志。
【译文】 约定和有勇气、力量、文武兼备的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
【解析】 者:……的人,后置定语的标志。
【译文】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3)中心词+数量词 【例1】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鸿门宴》)【例2】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例3】 冠者二三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待坐》)
【解析】 “兵十万”即“十万大军”。
【译文】 刘邦的十万大军,驻扎在霸上。
【解析】 “核舟一”即“一个核舟”。
【译文】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核桃雕刻的小船。
【解析】 即“二三个冠者”“六七个童子”。
【译文】 两三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
4.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中心词的)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介词短语)。介宾结构后置句的特点:应该放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格式:动词+介宾短语(介词+宾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为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例2】 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解析】 “取之于蓝”即“于蓝取之”,“青于蓝”即“于蓝青”。
【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解析】 “欣于所遇”即“于所遇欣”。
【译文】 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例3】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前赤壁赋》)【例4】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前赤壁赋》)
【解析】 “游于赤壁之下”即“于赤壁之下游”。
【译文】 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解析】 “渔樵于江渚之上”即“于江渚之上渔樵”。
【译文】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捕鱼砍柴。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1】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例2】 覆之以掌。(《促织》)【例3】 具告以事。(《鸿门宴》)
【解析】 “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
【译文】 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解析】 “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
【译文】 用手掌覆盖(蟋蟀)。
【解析】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介宾短语“以事”作“告”的状语。
【译文】 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3)文言文句子中,有时一个句子往往会存在几种句式,考生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 【例】 不拘于时(《师说》)复习备考时,要记住这几种文言特殊句式各自的特征,每种句式最好要识记几个典型的句子。
【解析】 一是被动句,二是倒装句。如果是翻译题,则要把省略的部分全部补充出来,还要调整句子的语序。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对口招生考试考查的一个重点, 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句子中的重点实词的翻译, 第二是整个句子的翻译。翻译的标准是准确无误, 忠于原文, 不随意增减内容。 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按原文词义、 词序, 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 不增减内容。学生的错误点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实词没有翻译到位。(2)不懂语境推断导致误译。(3)省略部分没有译出。(4)该增添内容没有增添。(5)不明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导致误译。(6)单音节词语没有转化为双音节词。(7)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建议先在草稿纸上逐字逐句翻译完整, 再誊写到答卷上, 以免出现失误涂改。 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 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 “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 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 不写错别字。方法一: 利用上下文推测实词含义。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记得实词意思, 更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 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 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 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 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 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方法二: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留、 删、 换、 调、 补、 贯。(1)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 年号(干支纪年、 纪月)、 地名、 人名、 物名、 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 不必翻译。 举例:景帝以固为廉直, 拜为清河王太傅。译文: 景帝认为辕固清廉正直, 任命他为清河王太傅。
(2)删: 删去不译的词。 句首发语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 倒装句式的标志词、 衬音助词、 表敬副词、 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 举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3)换: 翻译时应把古汉语换成现代汉语。 如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古今同形异义词换成今义, 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举例:
①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王。译文: 详细述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②而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译文: 但是世界的奇伟、 瑰怪、 不寻常的景象, 常常在险远的地方。(4)调: 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对于特殊句式, 如主谓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翻译时将语序重新调整,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 举例:竹床一, 坐以之; 木榻一, 卧以之。译文: 一把竹椅, 用它来坐; 一张木床, 用它来睡。
(5)补: 补出省略成分。 包括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 谓语、 宾语和介词等,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补充行文省略的关联词语等。 举例: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译文: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 (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一直雕刻不停止, (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6)贯: 文中比喻、 借代、 引申、 典故等意义, 直译会不明确, 应用意译, 使句子连贯。 举例:
①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典故)译文: 工作了三年, 上书请求辞职。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借代)译文: 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 尚且不相互欺骗, 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③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比喻)译文: 天下人像云彩一样集聚(到他们身边), 像回声一样应和(他)······
1. 文言实词的推断六法
(1)置入原文: 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 若无滞碍即为正确解释。(2)语境推义: 所谓“字不离句, 句不离篇”, 联系语境进行具体推断。(3)课文比照: 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者成语来比照印证。 如“凶”指“收成不好”, “绳”根据成语“绳之以法”的意思“制裁”, 引申为“按法律处置”, “除”为授予官职等。(4)互文明义: 结构相同或相对的词句相对成文, 则可以对应推断词义。 如“率疲敝之卒, 将数百之众”的“将”与“率”同义; “齐人追亡逐北”中的“北”与“亡”同义;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中的“逸豫”与“忧劳”词义则相反。
(5)语法推断: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 可以推断实词的词性、 词义和用法。 如“彼节者有间”“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可以分别推断出“有间” 是动宾短语,“间”是“夹缝、 缝隙”, “何间”中的“间”是动词, 推断“参与”之义, “间令”的“间”是修饰动词“令”的状语, 推断为“悄悄地、 秘密地”。(6)通假现象: 字音找通假关系推断词义。 如“或至涂而反”, “涂”与“途”同音, 联系上下文, 推断“途”的意思是“路途、 道路”。
2. 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式
(1)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需要判别是本义还是引申义。(2)古今异义现象。①词义的扩大。 如“ 江、 河、 诗、 书” 在古代是专指“ 长江、 黄河、 《 诗经》 和《 尚书》”, 现在是泛指。②词义的缩小。 如“臭”在古代指“气味”, 现在只指“臭气”; “让”在古代表示谦让、礼让, 还可表示责备之义, 现在没有后一种意义了。
③词义的转移。 如“穷”古义表示“不得志”, 现在指“贫困”; “涕”古代指“眼泪”, 现在专指鼻涕; “购”古义指“悬赏、 征求”, 现在指“购买”; 等等。④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代指地位低下、 见识浅短, 现在是贬义词, 指品行不端; “爪牙”过去指“帮手、 武士”, 现在是贬义词“帮凶”。(3)词类活用现象。 主要包括名词活用、 动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三种现象。
(4)偏义复词现象。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谨庠序之教”中“庠序”都是指学校;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国家”的“家”是陪衬。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昼夜勤作息” 中“作息” 只取“作”, “息” 是陪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只取“存”, “亡”是陪衬。(5)通假字。
附文言句式识记知识清单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6-病句 知识点复习 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6-病句 知识点复习 课件,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分析,第六节病句,真题演练,知识点精讲,仿真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5-成语 知识点复习 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5-成语 知识点复习 课件,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演练,知识点精讲,知识清单,仿真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1-字音 知识点复习 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复习】2024年中职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1-字音 知识点复习 课件,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总结,例题精讲,复习方法指导,真题演练,仿真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