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展开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清楚元明清三朝易代以及明朝加强皇权和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后一课讲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奠定基础。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尽管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点在清朝,但明朝打下的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结合单元主题的基础上,建议将内陆边疆放在最前面来讲。
三、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政的经过及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说出明朝的这些政治措施的意义;了解明朝中央和地方对外贸易的不同方式;知道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及步骤;
课程思政目标:将学生代入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并体会思考为何郑和下西洋没能使中国走上海洋强国的道路,明朝经略边疆的特点对于今天处理边疆问题有何启示,明朝的灭亡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四、学情分析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等史实性知识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同学们也较为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性、史实性的知识不作过多处理。但是,初中教科书基础性较强,高中历史课程要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揭示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和趋势,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知体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提到明朝,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开局一个晚,结局一根绳”,还是关于朱元璋的千古之谜:他究竟长什么样,锦衣卫又是怎么回事,在深一点来说,为什么历史学家孟森说“自古得国之正,惟汉与明”,为什么孙中山要去拜谒朱元璋,康熙皇帝为什么要说朱元璋得统治“治隆唐宋”?大明王朝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又要学习他得什么内容?单元标题中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版图为什么实在这个时候奠定的?它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元末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也参与其中,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使自己的力量逐渐崛起,在他称帝之后,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名义进行北伐,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中国再次回归汉族王朝统治。
明的陆疆治理
既然说明清时期属于我国疆域版图的奠定时期,那么我们就来看当时国家的版图是什么样子,(用课本第3子目的内容来讲解)从北部的蒙古(修长城,永乐初年,瓦剌首领向明称臣,明册封他为顺宁王,在蒙古地区设立羁縻卫所,以经济手段加以笼络,隆庆和议,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为顺义王,双方通贡、互市,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这也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缓和北部边防压力,确保了长城沿线的长期和平)到西南的西藏地区(明代元之后,派人入藏招抚,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明朝的新敕新印,实现了管理权的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区的国家主权,封授当地首领王、法王的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在藏区延边设茶马贸易)到东北的女真(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并对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总结归纳对于边疆的治理特点,然后是沿海地区,进入第二子目:郑和下西洋。
二、明的海疆治理
在说完对于内地的治理之后,我们把目光转向海洋,在明朝,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用课本及PPT上的内容来讲解——时间、次数、最远到达、目的、特点、评价“西方一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中国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同时简要补充朝贡体系,朝贡体系下的朝贡贸易就相当于是官方的贸易渠道,朝贡贸易是朝贡体系的衍生物,又成为堪和贸易,是一种具有政治色彩的交换行为,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中国古代政府准许其随车船携带的进贡之外的商货可在中国与民贸易,由于朝贡贸易是明清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海外贸易需求,同时由于从事海上贸易获利巨多,仅允许堪和贸易的做法刺激了民间走私和海盗活动(在介绍完官方的贸易主线后,转而介绍民间的贸易主线,并用地图来介绍当时的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我们接着来看民间的贸易主线,民间的贸易主线也是命途多舛,(用课本进行讲解及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
三、明的政治治理
大家思考以下,不管是对于内陆边疆的治理,还是对于海疆的治理,甚至是对于贸易的掌控,都离不开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国家权力,政治方面,皇帝的权力,中央的权力)需要强大的皇权或者说是中央的权力,那么我们把视线转会到第一子目,来看看当时明朝是怎么加强政治治理的。
看到课本,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干了什么?(学生回答:废丞相)通过两段材料来分析朱元璋废宰相的原因——通过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废除宰相之后,权力就集中在皇帝手中,集权也导致了皇帝政务繁忙,为接下来设立秘书机构-内阁提供了充分的理由——通过呈现史料来分析内阁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新机构内阁的设立,使得当时中央的布局有了改变,教师这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皇帝、内阁、六部的关系——通过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权同宰相来提问学生内阁是否等于宰相,在听取完学生的回答后,用表格的形式来对宰相和内阁的权力对对比,让学生知道是或不是的原因,以此推出内阁只是皇权加强的产物——用内阁权力上升,统治者感受到文官集团的威胁,便想找人来平衡权力,引导同学思考什么样的人来平衡权力皇帝才会放心,引出宦官,简要讲解宦官机构和宦官职权,用宋濂喝酒的故事来反映皇帝对百官的监视及宦官控制的锦衣卫的职权,并用宦官、内阁、皇帝的制衡图来给学生解释宦官专权本质上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四、明清易代
(用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关于明朝的灭亡及明清易代)从明朝的治理措施得当来反问明朝为什么还是会灭亡,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女真崛起的过程、清朝的建立、李自成农民起义建立大顺政权的经过,并结合地图进行这些史实的时间梳理——教师讲解,帮助同学将史实性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
小结
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
七、板书设计
关键词摘要及朝贡体系
八、课后反思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教科书中已经有所涉及,明的政治制度及郑和下西洋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因此在此课中,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性、史实性的知识不作过多处理,只是一笔带过,更重要的是从大局观、发展观出发,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知体系,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亮点:第一,采用元末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的建立进行导入,有助于与前面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整体架构;第二,运用的材料种类较多,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并且使用一手材料,引导学生规范学术意识,避免了学生单一阅读文字的枯燥,也能培养学生解读不同材料的能力;第三,注意梳理各事件的逻辑顺序以及注意子目与子目间的联系,在过渡时不显得突兀。
但本课讲授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该课堂中仍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读材料听教师的讲解;第二,对于课堂时间的分配仍然不太完美;第四,对于板书的设计,板书更类似于关键词摘要,没有真正发挥出板书的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质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