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测试,共7页。
2019-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镁带能在氧气中燃烧,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B. 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C.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
D. 面粉在燃烧匙中点燃时也会燃烧
2.下列探究没有意义的是( )
A. 探究高温下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B. 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C. 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
D. 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 小苏打用于焙制糕点 B.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 食醋用于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D. 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体温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 用石墨做电极 B. 干冰人工降雨 C. 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D. 一氧化碳作燃料
5.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的沸腾 B. 木材燃烧 C. 钢铁生锈 D. 火药爆炸
6.在做镁燃烧实验过程中,石棉网上产生了白色固体,一些同学认为它是氧化镁,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上网查阅一下”.就“上网查阅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假设 C. 收集证据 D. 做结论
7.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白玉为床,金作马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③⑤⑥
8.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助燃性 B. 挥发性 C. 氧化性 D. 可燃性
9.自然灾害的频发足以毁灭我们的地球,灾害中常有如下现象发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火山喷发 C. 房屋倒塌 D. 山体滑坡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 铜做导线 B. 用氦气充气球 C. 黄金压成金箔 D. 酒精做燃料
11.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
A. 水的电解 B. 水的浮力 C. 水的分子结构 D. 水的组成
1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 B. 木材燃烧 C. 钢铁生锈 D. 黑火药爆炸
二、填空题
13.在通常情况下,二硫化碳(cs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种大气污染物和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二硫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 ;碳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_ ;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二硫化碳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 (CS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1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________ .
156月,西安北郊古墓中出土一青铜锤(一种酒具),表面附有绿色固体物质,打开盖子酒香扑鼻,内盛有26kg青绿色液体.专家认定是2019多年前的“西汉美酒”.这是我国考古界、酿酒界的一个重大发现.如果让你对出土的“西汉美酒”进行探究,你想探究的一个问题是:________ .
16.石油称为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加热原油使其气化,再分别冷却,在不同温度下可分别得到汽油.柴油.沥青等石油产品,此过程称之为石油的分馏.将汽油.柴油等进一步高温加热,使其变成质量更小的气体分子——石油气,该过程叫石油的裂化.试回答:两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过程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17.物质在________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等。
三、解答题
18.美国科学家卡尔•克里斯特成功地制d得盐粒大小的氮5(化学式为N5),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能会成为火箭和导弹后级的理想燃料.氮5是由排列成V形的5个氮原子结合而成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根据以上叙述,你认为N5在应用领域有哪些用途?(写两条)
四、综合题
19.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原理是________。
(3)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在水中对油污具有________作用。
(4)家庭用净水器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性,除去有色有味的杂质。
20. 4月,南昌某化工厂一液氯罐发生泄漏,造成多人中毒。小龙同学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上网,查找氯气的资料,得知:常温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剧毒,能溶于水,且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可归纳出:
氯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
氯气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
(2)液氯泄漏时,下列防御自救措施合理的是 (填序号)
A. 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B. 逃生时应往高处逆风跑
C. 逃生时应往低处顺风跑
(3)液氯泄漏后,消防队员可向空气中喷洒________以减少空气中氯气的含量;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 A.镁带能在氧气中燃烧,也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镁具有可燃性,是化学性质;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描述的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
D.面粉在燃烧匙中点燃时也会燃烧,说明面粉具有可燃性,是化学性质.
所以选C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可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2.【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在高温下,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物中可能有一氧化碳,故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可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为氢气,故正确;
C.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故错误;
D.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猜测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故正确,
故选C.
【分析】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有合理的理论依据,不能凭空猜测.碳与能氧化铜反应生成物中可能有一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故生成物中含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
3.【答案】D
【解析】【解答】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体温,利用的是酒精的挥发吸收热量来降温的性质,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额性质。
4.【答案】D
【解析】【解答】A、用石墨做电极,是利用了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是利用了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一氧化碳作燃料,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5.【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水的沸腾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材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上网查阅一下”属于查阅资料,应当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的环节: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与论证 6.交流与合作
7.【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有无其他物质生成。①、②、⑤发生物质的形状、状态等的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③涉及燃烧,④涉及碳酸钙的分解,⑥涉及蜡烛的燃烧,都生成了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8.【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物质的性质上要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把握其实质才能准确加以区分.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化学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呈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其区别主要在于: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可以呈现出来,化学性质是一定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呈现出来的性质.
9.【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火山喷发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房屋倒塌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山体滑坡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0.【答案】D
【解析】【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等。
A、铜做导线利用的是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B、用氦气填充气球利用的是氦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C、黄金压成金箔利用的是金良好的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
D、酒精做燃料利用的是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应用问题,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1.【答案】B
【解析】【解答】解:A、水的电解,属于研究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B、水的浮力,属于物理学领域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
C、水的分子结构,属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D、水的组成,属于研究物质的宏观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12.【答案】A
【解析】【解答】A、水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材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黑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
13.【答案】(通常情况下)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3:16;CS2+3O2CO2+2SO2;﹣2
【解析】【解答】解:(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都是二硫化碳的物理性质;碳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32×2)=3:16,故填:(通常情况下)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3:16;
(2)反应物是二硫化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用观察法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S2+3O2CO2+2SO2;CS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二硫化碳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故填:CS2+3O2CO2+2SO2;﹣2.
【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以求元素的化合价.
14.【答案】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故答案为: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进行实验 ⑤收集证据 ⑥解释和结论 ⑦反思与评价 ⑧表达与交流 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15.【答案】西汉美酒”的成分是什么?
【解析】【解答】解:根据打开盖子酒香扑鼻,内盛有26Kg青绿色液体,专家认定是2019多年前的“西汉美酒”.这是我国考古界、酿酒界的一个重大发现.可联想到的问题是:西汉美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故答案是:西汉美酒”的成分是什么?
【分析】提出问题时,要根据现场情景和相关学过的化学知识面或信息提示,提出的问题要符合题目信息的主题.
16.【答案】石油裂化;该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石油气生成
【解析】【解答】石油的分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石油的裂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石油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17.【答案】化学
【解析】【解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等。【分析】根据化学性质定义分析。
三、解答题
18.【答案】解: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氮5是由排列成V形的5个氮原子结合而成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因此N5的用途有:炸药、致冷剂、燃料等;故答案为:炸药;致冷剂.
【解析】【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氮5是由排列成V形的5个氮原子结合而成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因此N5的用途有:炸药、致冷剂、燃料等.
四、综合题
19.【答案】(1)热
(2)隔绝氧气
(3)乳化
(4)吸附
【解析】【解答】(1)可燃冰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盖灭,可以隔绝氧气,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3)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在水中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4)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
故答案为:热;隔绝氧气;乳化;吸附。【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中不同物质的额用途及作用,物质的额用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
20.【答案】(1)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有剧毒,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
(2)A,B
(3)水或碱溶液
【解析】【解答】(1)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氯气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有剧毒,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
(2)液氯泄漏时,下列防御自救措施合理的是:A.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B.逃生时应往高处逆风跑;
(3)液氯泄漏后,消防队员可向空气中喷洒水或碱溶液以减少空气中氯气的含量.
故答案为:(1)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有剧毒,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2)AB;(3)水或碱溶液.
【分析】(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据此解答即可;
(2)根据氯气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可;
(3)由于氯气能溶于水,且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所以用喷洒水或碱溶液的方法可以减少空气中氯气的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