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期末专题复习:5.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946970/0-16986250045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期末专题复习:5.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946970/0-169862500455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期末专题复习:5.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946970/0-169862500458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期末专题复习:5.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展开1.近期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A.增大像距 B.增大取景范围
C.增大人像的大小 D.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答案】B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了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机
B.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小
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像
D.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刻度线45 cm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B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红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学中使用的投影仪就是利用了图中的成像规律
B.换上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只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就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
C.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光屏需要向右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D.如果把蜡烛与光屏对调,光屏上将不会出现清晰的像
【答案】B
4.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
B.透镜成的是虚像
C.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
D.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答案】C
5.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能看到
A.倒立、放大的像 B.倒立、缩小的像
C.正立、放大的像 D.正立、缩小的像
【答案】A
6.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透镜2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 cm处,则可在透镜另一侧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C
7.共享单车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使用者用手机扫车牌上的二维码,获取验证后自动开锁即可使用。关于单车的使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车牌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上白色部分反射白光,黑色部分吸收光
C.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D.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答案】B
8.大山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他把烛焰移到距透镜39 cm的地方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的是
A.5 cm B.10 cm
C.15 cm D.20 cm
【答案】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9.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地画面。
【答案】缩小 减小
10.小红同学喜欢摄影,一天清晨,她用照相机对同一片树叶拍了两张清晰的照片,如图中甲和乙所示,小红拍摄的这两张照片时相机镜头焦距相同,那么拍摄_________相片时树叶与相机距离大一些。树叶上有一颗露珠,露珠下面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叶脉通过露珠而形成的正立、____________的_________像。
【答案】乙 放大 虚
11.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看到的一种成像的情况。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选填“实”或“虚”)像,其成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答案】虚 物距小于焦距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__上。当蜡烛距凸透镜30.0 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将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到适当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就将光屏向__________(选填“远离”、“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答案】主光轴 15.0 靠近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先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水平线上,然后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0 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再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应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才有可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3 cm处,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以推断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该范围的最大值小于_______cm。
【答案】远离 20
14.如图所示,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两次所成的像都是__________立的,P位于A的__________侧,上述过程中光屏是向__________侧移动的,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__________。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答案】倒 右 右 55 cm~60 cm
三、实验探究题(共20分)
15.(4分)小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__________和光屏。
(2)蜡烛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成的像是等大、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3)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所示的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 cm刻度时,应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小华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向__________调整蜡烛。(选填“上”或“下”)
【答案】(1)凸透镜 (2)10.0 (3)右 上
16.(4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_cm;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3)如图丙所示,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__________点时(选填“A”、“B”、“C”或“D”),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答案】(1)11.0 (2) 下 (3)C 投影仪
17.(12分)如图所示,小李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的焦距为12 cm。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1)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光屏承接到一个倒立、__________清晰的实像,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将光屏向右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__________偏离光屏中心。
(3)请你指出用烛焰作为发光物体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存在的两点不足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放大 注意观察光屏上的像 投影仪 (2)上 (3)①火焰在有风的时候会晃动 ②蜡烛会越烧越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6章期末专题复习:6.1 质量: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6章期末专题复习:6.1 质量,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4章期末专题复习:4.3光的折射 光的色散: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4章期末专题复习:4.3光的折射 光的色散,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期末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期末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