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第I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科研人员发现,运动能促进骨骼肌细胞合成FDC5蛋白,该蛋白经蛋白酶切割,产生的有活性的多肽被称为鸢尾素。鸢尾素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被激活的脂肪细胞能快速消耗葡萄糖和脂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 鸢尾素的形成过程中有水的参与
C. 鸢尾素在体内的运输离不开体液
D. 口服鸢尾素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鸢尾素是一种激素,其本质为多肽类物质,由FDC5蛋白水解形成。
【详解】A、根据题意“鸢尾素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被激活的脂肪细胞能快速消耗葡萄糖和脂肪”,说明细胞间存在信息交流,A正确;
B、鸢尾素是FDC5蛋白断裂肽键而成的多肽类物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多肽是其脱水缩合而成,因此鸢尾素的形成过程有水的参与,B正确;
C、鸢尾素是体内的激素,激素的作用需要经过体液,C正确;
D、鸢尾素为多肽类物质,口服会被蛋白酶水解,D错误。
故选D。
2. 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探究现代生物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中学生物学实验中观察指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中央液泡的大小、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的位置和细胞的大小都是观察指标,A正确;
B、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无氧呼吸特有的产物是酒精,观察指标是培养液的滤液能否使重铬酸钾转变成灰绿色,B错误;
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不同色素的含量和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出现的顺序和宽度不同,故可观察指标是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次序和宽窄,C正确;
D、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不同,因此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可将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D正确。
故选B。
3. 在植物体内叶肉细胞中合成的蔗糖不断运出,再由筛管转运到其他部位贮存、利用。如图表示蔗糖分子的跨膜运输及相关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蔗糖载体和ATP酶之间功能的差异与它们分子结构的差异直接相关
B. 图中蔗糖和K+的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但两者的运输动力不同
C. 若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现象
D. 叶肉细胞保持较高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叶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蔗糖载体、ATP-酶;钾离子从叶肉细胞运输到筛管、氢离子从筛管运输到叶肉细胞都需要消耗ATP,说明两者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同时也说明叶肉细胞中的氢离子浓度高于筛管,则蔗糖运输的动力为氢离子的浓度差,因此蔗糖通过蔗糖载体运输到筛管的方式也是主动运输。
【详解】A、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蔗糖载体与ATP酶的功能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
B、图示蔗糖主动运输的动力是膜两侧H+浓度差,而K+的运输动力是ATP,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蔗糖可以从叶肉细胞运出后运到一些部位储存,则洋葱细胞可以吸收蔗糖,因此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一定的蔗糖溶液中,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C正确;
D、根据图示蔗糖运输时,蔗糖须与H+同向运输,因此,叶肉细胞内H+多(pH低)更有利于蔗糖运出叶肉细胞,D错误。
故选D。
4. 有同学用下列示意图表示某两栖类动物(基因型为AaBb)卵巢正常的细胞分裂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次级卵母细胞的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
B、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应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与图示a和B、A和b分离不符,B错误;
C、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卵细胞形成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不均等分裂,与题图不符,C错误;
D、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在卵巢正常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产生,D错误。
故选A。
5. 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 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 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 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
【详解】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收缩使产热增加,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有躯体运动神经,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多,故也有内脏运动神经参与,A正确;
B、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B错误;
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
D、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内环境pH不会明显上升,但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导致碳酸根增多,碳酸钠等弱碱盐增多,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D错误。
故选A。
6.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该病毒可通过表面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该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时碱基出错频率为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只有在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才发生基因突变
B. ACE2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
C. 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ACE2蛋白的抗体
D. 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
【详解】A、病毒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
B、人类本身含有ACE2蛋白,并非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B错误;
C、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可产生识别新冠病毒的抗体,C错误;
D、在细胞中该病毒的RNA可作为mRNA,指导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可作为研制治疗新冠肺炎药物的有效靶标,D正确。
故选D。
7. 下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丙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表1记录得到图丙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电流左进右出为正电位
B. 图乙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大
C 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
D. 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图甲a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
【详解】A、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因此电位变化如图丙所示。在c点给予适宜刺激,b点兴奋,b点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a点电位仍为外正内负,电流为左进右出,表现为负电位;a点后兴奋,a点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b点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电流为右进左出,表现为正电位,A错误;
B、图乙②点时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与Na+的内流有关,①点处于静息电位,因此图乙②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①点时更大,B错误;
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最大,因此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
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兴奋刚传到b点,a处于静息状态,膜外表现为正电位,D错误。
故选C。
8. 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cin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施用新型抗生素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发生了进化
B. 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 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cin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A错误;
B、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是原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超级细菌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
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并不一定灭绝,D错误。
故选C。
9. 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 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 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 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10. 某小组研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时,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获得了显示屏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若增大微电极的刺激强度,则位置①或②的峰值增大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变
C. 若已知位置①②之间的距离,则可以得出兴奋的传导速率
D. 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1、对于一条神经纤维来说,若膜内外钠离子浓度保持不变,增大刺激强度,则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的峰值是不变的。
2、传导速率=传导距离÷传导时间。
【详解】A、若增大微电极的刺激强度,膜内外钠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此神经纤维位置①或②上的动作电位的峰值是不变的,A错误;
B、非递减性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之一,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变,B正确;
C、若已知位置①②之间的距离,显示屏上也有时间,则可以得出兴奋的传导速率,C正确;
D、若想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需要在刺激点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位置①和位置②,位置①和位置②在刺激点同侧则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D正确。
故选A。
11. 某性原细胞(2n=16)的DNA全部被32P标记,其在含31P的培养基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继续进行减数分裂,下列能正确表示有丝分裂前期(白色柱状图)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灰色柱状图)每个细胞中含32P的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与DNA复制的知识,准确识图并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绘制染色体和核DNA分子被标记情况,并只以一条染色体上DNA分子的标记情况为例,绘制下图(图中线条代表核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该性原细胞在含31P的培养基中进行有丝分裂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前期的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且DNA分子双链均为一条含31P,另一条含32P,故有丝分裂前期含32P的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目分别为32和32;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个核DNA分子双链均为一条含31P,另一条含32P,子细胞在含31P的培养基中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每个细胞中含32P的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数目分别为16和16。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牵牛花自交的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是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3:1:1,高茎和矮分由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分别由基因B、b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定律
B. 亲本产生基因型为aB雌雄配子均不育
C. F1高茎红花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占4/7
D. F1中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测交后代可能无矮茎红花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高茎和矮茎分别由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分别由基因B、b控制,即高茎、红花为显性,则高茎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高茎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矮茎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矮茎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红花A_B_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3:1:1,是9:3:3:1的变式,说明亲本高茎红花的基因型是AaBb,且存在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详解】A、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3:1:1,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亲本高茎红花的基因型是AaBb,理论上,高茎红花(9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矮茎红花(3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对比题干都少了2份,说明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育,B错误;
C、F1高茎红花的基因型有1AABB、2AABb、1AaBB、3AaBb,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占3/7,C错误;
D、若F1中高茎红花植株(AaBb)的aB花粉不育,则该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aabb)测交后代不会出现矮茎红花(aaB_),D正确。
故选D。
13.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科研人员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分析在单一干旱、单一冷害以及二者联合胁迫条件下幼苗期玉米的光合作用差异,部分结果如图乙。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各组进行25天生长期处理,目的是使玉米在干预前生理状况一致
B. C组胁迫期和恢复期净光合速率均低,说明冷害破坏了类囊体的结构
C. D组胁迫期净光合速率低的原因可能与叶肉细胞缺少CO2有关
D. 该研究显示,干旱有助于缓解冷害胁迫对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本实验中处理条件和时间是自变量,净光合速率是因变量。大豆在不同条件和不同时期下净合速率不同,在不同条件下,胁迫期中净光合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CT、D、C、D&C,在恢复期,净光合速率变化最大的是D组,其次是D&C,然后是C组,CT组几乎无变化。
【详解】A、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25天最适条件培养是为了排除大豆本身的生理状态(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保证干预前生理状况良好且一致,A正确;
B、冷害胁迫下,细胞中酶的活性下降,进而导致细胞光合速率降低,但在胁迫期和恢复期净光合速率均低,说明可能冷害破坏了类囊体的结构,B正确;
C、D组胁迫期净光合速率低的原因可能气孔开度减小,胞间CO2浓度降低有关,C错误;
D、对比C组合D&C组,说明干旱有助于缓解冷害胁迫对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14. 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15. 研究者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蝇时,发现一只眼色突变为奶油色的雄蝇。为研究该眼色遗传规律,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 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
C. 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
D. 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果蝇的野生型表现为红眼,奶油色为突变雄蝇,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子一代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之间相互交配,子二代雌雄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且子二代比例为8:4:3:1,和为16,说明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详解】A、分析题意,子一代红眼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的比例为8:4:3:1,是9:3:3:1的变形,说明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
B、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红眼雌:红眼雄:伊红眼雄:奶油眼雄=8:4:3∶1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若果蝇眼色受两对基因控制,则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 a 、 B/b,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 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F2中红眼雌蝇占8/16 ,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 ,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aaXBX-,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 、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 ,奶油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2×2+2=6种,B正确;
C、F1红眼雌蝇( AaXB Xb)与F2伊红眼雄蝇(1/3AAXbY 、2/3AaXbY)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A_XbXb)的概率为1/3 × 1/4 +2/3 × 3/4 ×1/4 = 5/24,C正确;
D、若F2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其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都不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错误。
故选D。
16. 囊性纤维病是由CFTR蛋白异常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约70%患者发生的是CFTR蛋白508位苯丙氨酸(Phe508)缺失。研究者设计了两种杂交探针(能和特异的核酸序列杂交的DNA片段):探针1和2分别能与Phe508正常和Phe508缺失的CFTR基因结合。利用两种探针对三个家系各成员的基因组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这两种探针能对甲、丙家系II-2的CFTR基因进行产前诊断
B. 乙家系成员CFTR蛋白的Phe508没有缺失
C. 丙家系II-1携带两个DNA序列相同的CFTR基因
D. 如果丙家系II-2表型正常,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的概率为2/3
【答案】B
【解析】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禁止近亲婚配、提倡适龄生育。
【详解】A、约70%患者发生的是CFTR蛋白508位苯丙氨酸(Phe508)缺失,存在其他基因变异导致得病,所以不能利用这两种探针对甲、丙家系Ⅱ-2的CFTR基因进行产前诊断,A错误;
B、从乙家系成员的分子杂交结果可知,各个体内都只含能与探针1结合的Phe508正常的CFTR基因,所以乙家系成员CFTR蛋白的Phe508没有缺失,B正确;
C、丙家系的Ⅱ-1体内所含基因能与探针1和2结合,说明携带两个DNA序列不同的CFTR基因,一个是Phe508正常的CFTR基因,另一个是Phe508缺失的CFTR基因,C错误;
D、假设A/a为相关基因,丙家系的患病原因不仅是因为CFTR蛋白508位苯丙氨酸(Phe508)缺失,根据其父亲基因型为Aa,母亲基因型为Aa',Ⅱ-2可能的基因型为AA∶Aa∶Aa'=1∶1∶1,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3,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4小题。
17. 某品种茶树叶片呈现阶段性白化:绿色的嫩叶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转为乳白色,而后又恢复为绿色。白化期叶绿体内部结构解体(仅残留少量片层结构)。阶段性白化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检测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叶片中分离叶绿体可采用________法。
(2)经检测,白化过程中叶绿体合成ATP和NADPH的数量显著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3)白化过程中气孔导度下降,既能够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又有助于减少________。
(4)叶片复绿过程中需合成大量直接参与光反应的蛋白质。其中部分蛋白质由存在于________中的基因编码,通过特定的机制完成跨膜运输:其余蛋白质由存在于________中的基因编码。
【答案】(1)差速离心
(2)叶绿体内部结构解体;光合色素减少 (3)水分的散失
(4) ①. 细胞核 ②. 叶绿体
【解析】
【分析】1、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小问1详解】
叶绿体属于细胞器,根据不同细胞器的密度不同,可用差速离心法从叶片中分离叶绿体。
【小问2详解】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可产生NADPH和ATP,该过程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叶绿素的参与,据题意可知,白化期叶绿体内部结构解体,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减少,且白化过程中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减少,光反应减慢,故白化过程中叶绿体合成ATP和NADPH的数量显著降低。
【小问3详解】
白化过程中气孔导度下降,既能够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又有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利于植物的生存。
【小问4详解】
叶绿体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受到细胞核基因的编码,合成后经特定机制完成跨膜运输;其余蛋白质由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的基因编码。
18. 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
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
(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种作用即可)
(3)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副交感神经 ②.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 ①. 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pH
②.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 ③. 使促胰液素分泌增加(或其他合理答案,以上三个空的答案顺序可颠倒)
(3) ①. 抑制TNF-α合成 ②. 抑制TNF-α释放 ③. 增加N受体数量(或其他合理答案,以上三个空的答案顺序可颠倒)
【解析】
【分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 自主神经系统。
【小问1详解】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小问2详解】
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可以有以下作用: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酶与之结合;提供胃蛋白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适宜pH;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
【小问3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丙组的TNF-α浓度低,炎症程度低于乙组,TNF-α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化学成分是一种蛋白质,仅考虑A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抑制TNF-α合成;抑制TNF-α释放;增加N受体数量。
19. 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为研究瘦素引起的神经调节机制,科研人员利用糖尿病模型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
(1)瘦素在脂肪细胞合成后,以_____________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运输至下丘脑,并与靶细胞上的_____________结合,引起饱中枢兴奋,抑制摄食中枢,降低小鼠的食欲,因此避免肥胖。
(2)用链脲霉素(STZ)特异性杀死小鼠胰岛B细胞,诱导为糖尿病模型小鼠。模型鼠的继发性症状是瘦素分泌水平严重降低,但不会发生肥胖。分析模型鼠不发生肥胖的原因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对健康小鼠进行不同处理,分别测定小鼠下丘脑中ARC、DMH和LH三个核团的活性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在被STZ激活的下丘脑核区中______________在参与瘦素引起的神经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更显著。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AgRP是ARC中的一种神经元。研究者推测,STZ通过提高AgRP活性增加小鼠进食量,请补充完成下表的实验设计。(注:CNO为AgRP活性抑制剂)。
请写出上表中序号代表的实验操作或结果: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胞吐 ②. 体液 ③. 受体
(2)小鼠胰岛B细胞被杀死,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葡萄糖无法被利用,机体对脂肪等的消耗增加
(3) ①. LH ②. LH核团无论是STZ+瘦素还是STZ处理,其活性均最大
(4) ①. 生理盐水 ②. +或++ ③. STZ+CNO
【解析】
【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有: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2、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小问1详解】
据题意可知,瘦素是一类蛋白质类激素,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其释放方式是胞吐;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并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起作用。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瘦素能“引起饱中枢兴奋,抑制摄食中枢,降低小鼠的食欲,因此避免肥胖”,而模型小鼠的瘦素分泌水平严重降低,原因是该小鼠胰岛B细胞被杀死,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葡萄糖无法被利用,机体对脂肪等的消耗增加,故模型鼠不发生肥胖。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在各组实验中,与生理盐水组相比,LH核团无论是STZ+瘦素还是STZ处理,其活性均最大,故被STZ激活的下丘脑核区中LH在参与瘦素引起的神经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更显著。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验证STZ通过提高AgRP活性增加小鼠进食量,则实验的自变量是STZ及CNO的有无,且AgRP能增加小鼠的进食量,而STZ能能提高AgRP活性,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根据实验结果可知,①应为生理盐水作为对照;②处对应的实验处理是加了CNO,能抑制小鼠进食量,则②应为+或++;③处对应结果为+++,推测其应为STZ+CNO,两者作用相互抵消,故进食量与正常小鼠相同。
【点睛】本题以瘦素为题材,考查了体液调节和人体的脂质代谢的相关知识,考生能够充分摄取题干中有效信息并对题图正确分析和总结是解题的关键。
20. 我国引入波尔山羊(棕头、无肉垂)对本地山羊(白头、有肉垂)进行杂交改良和纯种繁育,取得显著成果。已知山羊白头与棕头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颈部有肉垂与无肉垂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以多只纯合雄性波尔山羊与多只纯合雌性本地山羊为亲本杂交,F1山羊均为白头有肉垂。让F1雌性山羊与雄性波尔山羊测交,测交后代表现型为:白头有肉垂、白头无肉垂、棕头有肉垂棕头无肉垂,数量比是1:1:1:1。回答下列问题。
(1)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 (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有人推测:基因B与b只位于X染色体上。请从测交后代的山羊中选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并写出能支持该推测的实验预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交后代山羊中,一只山羊的体细胞核内来自波尔山羊的核DNA所占比例最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棕头山羊体重较大,有肉垂的山羊生育能力较强。若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从测交后代的山羊中选择材料,设计一个配种方案,选育出棕头有肉垂的纯合雄性山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符合 ②. 选用测交后代中无肉垂雌性山羊与有肉垂雄性山羊杂交,子代中雌性均为有肉垂,雄性均为无肉垂 ③. 50% ④. 用测交后代中的多只棕头有肉垂雌性、雄性山羊杂交,将子代中棕头有肉垂雄性山羊作为父本,分别与多只棕头无肉垂雌性山羊杂交,并观察不同父本产生的后代表现型。若后代均为棕头有肉垂山羊,则其父本即为所需山羊。
【解析】
【分析】以多只纯合雄性波尔山羊(棕头、无肉垂)与多只纯合雌性本地山羊(白头、有肉垂)为亲本杂交,F1山羊均为白头有肉垂,说明白头对棕头为显性,由A控制,有肉垂对无肉垂为显性,由B基因控制。让F1雌性山羊与雄性波尔山羊测交,测交后代表现型为:白头有肉垂、白头无肉垂、棕头有肉垂棕头无肉垂,数量比是1:1:1: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为如果连锁的话,不会出现1:1:1:1的分离比。
【详解】(1)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若基因B与b只位于X染色体上,测交实验的设计一般为雌隐雄显,即XbXb×XBY,后代雌性为显,雄性为隐,即可判断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选用测交后代中无肉垂雌性山羊与有肉垂雄性山羊杂交,子代中雌性均为有肉垂,雄性均为无肉垂。
(3)F1白头有肉垂山羊的核DNA有一半来自波尔山羊,F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中含有不同比例的波尔山羊的核DNA,其中核DNA来自波尔山羊的最小概率0,最大概率为1,所以F1与波尔山羊测交产生的后代,其中一只山羊体细胞核内来自波尔山羊的核DNA比例,最低为50%,最高为100%。
(4)本小题可设计以下三个配种方案。方案1:若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测交后代中棕头有肉垂的山羊基因行为aaBb,让测交后代多只棕头有肉垂的山羊杂交,后代会出现棕头有肉垂的山羊(aaB_)和棕头无肉垂(aabb)的山羊,再让棕头有肉垂(aaB_)的雄性山羊作为父本,分别与多只棕头无肉垂的雌性山羊(aabb)杂交,并观察不同父本产生的后代表现型,若后代均为棕头有肉,则其父本即为所需山羊。方案2:利用测交后代中多只棕头有肉垂山羊与白头有肉垂山羊杂交,之后的选择、鉴定过程与方案1相同。方案3:利用测交后代中多只白头有肉垂山羊与白头有肉垂山羊杂交,之后的选择、鉴定过程与方案1相同。第一种方案最简单是最佳方案。
【点睛】遗传方式的判断通常是遗传题的切入口,要熟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和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差别,本题的难点在于实验的设计,可总结归纳不同的实验设计思路。
21.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导致的感染多见于烧伤、创伤等受损部位。在Pa感染部位常可检出大量丝状噬菌体(f)。
(1)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__________功能。
(2)f侵染Pa并随Pa的分裂传递给子细菌,但f的增殖和释放不引起Pa的裂解。为探讨f与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者将等量的无f侵染的Pa菌株(P)和被f侵染的Pa菌株(P1)分别接种于小鼠伤口,结果如下表。
由此可知,f能__________Pa引起的伤口感染。
(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利用f的表面蛋白S进一步展开实验,主要流程及结果见下图。
①I~III处理所需的实验材料应分别选用__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
A.P1 B.PC.灭活的f D.SE.生理盐水
②另有研究发现,f能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试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解释实验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 ①. 免疫 ②. 增强 ③. E、A、A ④. 实验组先期注射的S蛋白激发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产生了抗f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故后续对p1释放的f有较好的免疫效应
【解析】
【分析】丝状噬菌体f寄生于铜绿假单胞菌(Pa)内,属于温和噬菌体,不会造成Pa的裂解;另外分析表格可知,丝状噬菌体会加剧伤口感染的情况。
【详解】(1)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据表可知,P感染后伤口感染率会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小鼠免疫系统起作用,对抗了细菌感染,机体进行了修复;而P1接种后短时间就达到较大感染率,并持续不变,故f能增强Pa引起的伤口感染。
(3)分析可知,该实验验证f在加剧伤口感染上的作用,自变量是是否提前注射S蛋白,因变量是伤口感染程度。故Ⅰ操作为注射生理盐水,ⅡⅢ操作为P1处理,预注射S蛋白属于免疫预防,可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从而减弱后续的感染情况。
【点睛】分析实验时先搞清其实验目的,然后确定其自变量和因变量。选项
实验名称
观察指标
A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的大小及位置变化
B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酵母菌培养液是否变浑浊
C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次序和宽窄
D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视野中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
分组
处理
TNF-α浓度
甲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乙
腹腔注射LPS
++++
丙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
小鼠相对进食量
正常小鼠
①
+++
正常小鼠
STZ+生理盐水
++++++
正常小鼠
CNO
②
正常小鼠
③
+++
接种菌株
接种后不同时间伤口的感染率(%)
24h
48h
72h
P
18
30
22
P1
59
62
62
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