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物学家提出了“线粒体是起源于好氧细菌”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原始真核细胞吞噬了某种好氧细菌形成共生关系,最终被吞噬的好氧细菌演化成线粒体。下列多个事实中无法支持该假说的是( )
A.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由雌雄双亲提供,而线粒体DNA则主要来自雌性亲本
B.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
C.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在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
D.高等植物细胞的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呈线状,而线粒体DNA裸露且主要呈环状
【答案】A
【分析】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车间,含有少量的DNA、RNA。
【详解】A、哺乳动物细胞的核DNA由雌雄双亲提供,表明是受精作用下可以稳定遗传双亲基因,而线粒体DNA则主要来自雌性亲本,表明雌性生殖细胞在有性生殖中起到提供物质的作用,无法说明线粒体与好氧细菌之间的关系,A符合题意;
B、线粒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相似,而内膜则同现存细菌的细胞膜相似,可说明线粒体与细菌之间的关联,支持题干假说,B不符合题意;
C、真核细胞中有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器,而线粒体中仅存与细菌中类似的核糖体,表明线粒体与细菌之间的关联,支持题干假说,C不符合题意;
D、真核细胞的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呈线状染色体,而线粒体DNA裸露且主要呈环状,与细菌拟核DNA相同,可说明线粒体与细菌之间的管理,支持题干假说,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将某动物细胞破碎后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三种细胞器,分别测定细胞器上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线粒体,能将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
B.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一定与蛋白质的加工有关
C.若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乳酸菌细胞与该动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是甲和丙
【答案】C
【分析】图中甲是线粒体,丙是核糖体,乙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详解】A、细胞器甲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应是线粒体,呼吸底物是丙酮酸,A错误;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溶酶体,不一定和蛋白质的加工有关,B错误;
C、细胞器丙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应是核糖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有关,C正确;
D、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3.棉花纤维由纤维细胞形成。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逐渐积累,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甲SUT表达水平高的品系F,检测两品系植株开花后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和果糖
B.曲线甲表示普通棉花品系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
C.15~18天曲线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蔗糖被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
D.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纤维细胞加厚期延后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题图,甲乙曲线蔗糖含量都是先上升是因为蔗糖经膜蛋白SUT转运进入纤维细胞后积累,随后蔗糖含量下降是因为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品系F中的SUT表达水平提高,对蔗糖的运输增加,而甲曲线蔗糖含量的最高值大于乙且上升的时间早于乙,所以曲线甲应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
【详解】A、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A错误;
B、由题可知,研究人员用普通棉花品系培育了甲SUT表达水平高的品系F,图中纵坐标表示蔗糖含量。因此,曲线甲表示品系F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含量,B错误;
C、由题可知,蔗糖在纤维细胞的加厚期被大量水解后参与纤维素的合成,蔗糖含量减少。因此,在15~18天曲线乙下降,C正确;
D、提高SUT的表达水平会使得蔗糖迅速被大量水解参与纤维素的合成,使纤维细胞加厚期加快,D错误。
故选C。
4.研究者将乳腺细胞(M)诱导成为乳腺癌细胞(记为Me),研究细胞癌变后的代谢水平变化(如图所示),其中图2是在培养液中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后测得的相关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M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Me产生
B.M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
C.Me的线粒体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高于M
D.Me的培养液中酒精含量要高于M的培养液
【答案】B
【详解】A、乳腺癌细胞(Me)的产生是M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据图2分析,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后,M数量减少较多,说明M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B正确;
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没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C错误;
D、动物乳腺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而是产生乳酸,D错误。
5.用一定浓度的NaHSO3溶液喷洒到小麦的叶片上,短期内检测到叶绿体中C3的含量下降, C5的含量上升。 NaHSO3溶液的作用可能是
A.促进叶绿体中C02的固定 B.抑制叶绿体中C3的还原
C.促进叶绿体中ATP的合成 D.抑制叶绿体中有机物的输出
【答案】C
【详解】A、若NaHSO3溶液促进叶绿体中C02的固定,则C02被C5固定形成的C3增加,消耗的C5增加,故C5的含量将减少,C3的含量将增加,A项错误;
B、若NaHSO3溶液抑制叶绿体中C3的还原,则C3被还原生成的C5减少,消耗的C3减少,而C02被C5固定形成的C3的过程不变,故C5的含量将减少,C3的含量将增加,B项错误;
C、若NaHSO3溶液促进叶绿体中ATP的合成,则被还原的C3增加,生成的C5增加,而C02被C5固定形成的C3的过程不变,故C5的含量将增加,C3的含量将减少,C项正确;
D、若NaHSO3溶液抑制叶绿体中有机物的输出,意味着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变慢,生成的C5减少,而C02被C5固定形成的C3的过程不变,故C5的含量将减少,C3的含量将增加,D项错误。
故选C。
6.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也称“渐冻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神经元合成了某种毒蛋白,从而阻碍了轴突内营养物质的流动。最新实验表明,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前驱细胞,然后移植给渐冻症实验鼠,能延长其寿命。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临床上,给渐冻症患者植入IPS细胞就能治愈该种疾病
B.渐冻症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C.IPS细胞能分裂形成多种细胞,缘于其DNA和体细胞不同
D.IPS细胞分化成的多种细胞中,核酸相同、蛋白质不同
【答案】B
【分析】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由题干推断,给渐冻症患者植入IPS细胞能够延缓患者寿命,不能治愈该疾病,A错误。
B、渐冻症是突变的基因导致神经元合成了某种毒蛋白,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B正确;
C、IPS细胞能分裂形成多种细胞,缘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
D、IPS细胞分化成的多种细胞中,核DNA种类和数量完全相同,细胞质中DNA数量可能不同,蛋白质可能不同,RNA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B。
7.某雄性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朱红眼和白眼是相对性状,基因cn与基因w互为等位基因
B.该果蝇进行有丝分裂时,一个细胞中最多可以含有4个基因w
C.该果蝇进行减数分裂时,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2条X染色体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发生自由组合
【答案】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朱红眼基因cn和白眼基因w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
B、该果蝇为雄性果蝇,体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1个w基因,在进行有丝分裂时,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w基因,B错误;
C、该果蝇进行减数分裂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还有2条X染色体,C正确;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发生自由组合,且cn与cl、v与w分别位于两条染色体上,在减一后期也不发生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8.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取①和②杂交可培育出糯性抗病优良品种
B.选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C.选用②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可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
【答案】C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若培育糯性抗病(aaTT)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得到AaTtdd的子一代,然后让子一代杂交获得糯性抗病的个体,并通过连续自交来筛选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A错误;
B、基因的分离定律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花粉必须来自于杂合子(Aa或Dd),所以可选择的亲本可以是①×②或①×④或②×③或③×④,B错误;
C、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花粉要来自双杂合子(AaDd),故可观察②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C正确;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 (AattDd)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一半花粉(基因型为A)为蓝色,一半花粉(基因型为a)为棕色,D错误。
故选C。
9.某二倍体植物常染色体上具有3对等位基因(A/a,B/b,D/d)。为了探究这3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再用所得F1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结果及比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B.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C.A、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D.A、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A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基因型为AaBbDd,F1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即AaBbDd×aabbdd,结果及比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可推知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D:ABd:abD:abd=1:1:1:1,说明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对图甲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该遗传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各自用电泳法分离。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患病基因显示为另一不同的条带,结果如图乙。下列有关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图乙中的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
B.条带2的DNA片段含有该遗传病致病基因
C.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9号个体与该遗传病携带者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8
【答案】D
【分析】图中4号个体为患者,双亲均正常,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1号个体正常,则进一步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逐步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即可解题。表格中只有编号c缺少条带1,因此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
【详解】A、由图甲4号为患者,其父母1和2号正常,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图乙:a、b、c、d中a、b、d都具有条带1和2,c只有条带2,图甲中1、2、3号正常,4号患病,可知4号对应的应该是c,A正确;
B、4号个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没有该病的正常基因,并且只有条带2,因此条带2的DNA片段有致病基因,B正确;
C、根据图甲可知,设正常基因为A,致病基因为a,那么1号和 2号的基因型均为Aa,4号为aa。从7号(aa)可以推知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那么8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1/3)或Aa(2/3),由图乙条带判断,3号基因型为Aa,因此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正确;
D、9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1/3)或Aa(2/3),他与一个携带者(Aa)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3×1/4=1/6,D错误。
故选D。
11.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1上,现用一只表现型是显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为显性的雄性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为:①雌性为显性,雄性为显性和隐性;②雌性为显性,雄性为显性,可推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A.Ⅱ﹣1或Ⅰ;Ⅱ﹣1或Ⅰ B.Ⅱ﹣1;Ⅰ
C.Ⅰ;Ⅰ D.Ⅱ﹣1;Ⅱ﹣Ⅰ
【答案】A
【分析】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详解】如果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表现型是显性的雌蝇与表现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若雌性的基因型是XAXa,与XAY杂交,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显性和隐性,若雌性的基因型是XAXA,与XAY杂交,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显性;如果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表现型是显性的雌蝇与表现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若雌性的基因型是XAXa,雄性是XAYa,两果蝇杂交,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显性和隐性,若雌性的基因型是XAXa,雄性是XAYA,两果蝇杂交,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显性,所以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都即可以位于Ⅱ﹣1上或位于Ⅰ上,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2.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菌和R型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
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PenrS型菌
D.丁组中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菌落生长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加热杀死的PenrS型菌中DNA仍具有活性,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详解】A、加热杀死的PenrS型菌中含有可以使部分R型菌转化的转化因子,导致甲组中部分小鼠患病,注射青霉素治疗不可康复,A错误;
B、加青霉素后R型菌落不能继续生长,B错误;
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R型菌无法存活,PenrS型菌的DNA不可以使死亡的R型菌转化,PenrS型菌不一定能生长,C错误;
D、丁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R型菌无法存活,PenrS型菌的DNA不可以使死亡的R型菌转化,且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PenrS型菌生长,D正确。
故选D。
13.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B.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C.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答案】C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图中绿色荧光点表示X染色体,红色荧光点表示X染色体,则丈夫的性染色体正常,为XY;妻子含有3条X染色体,比正常多了一条染色体;流产胎儿的性染色体为XXY,比正常多了一条性染色体。
【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妻子含有3条X染色体,比正常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A错误;
B、妻子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形成,有可能是父母一方中减数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配子所致,也可能是受精卵形成之后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分配异常导致,不能由此判断其双亲是否患病,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说明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互补的碱基序列,C正确;
D、由于妻子的性染色体存在异常,再次产生卵细胞还是可能存在性染色体异常的可能,即不管再生儿子还是女儿都不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D错误。
故选C。
14.实验发现,羟胺可使胞嘧啶转化为羟化胞嘧啶,碱基配对时不再与鸟嘌呤配对,而是与腺嘌呤配对,这种现象称为羟化。若某哺乳动物的精原细胞进行DNA复制时,发生了两处胞嘧啶的羟化,根据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中,有一个或两个精子的DNA序列发生改变
B.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所得子细胞中都含有羟化胞嘧啶
C.含羟化胞嘧啶的精子正常受精后,发育形成的个体必含有异常基因
D.该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正常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答案】A
【分析】半保留复制是指:DNA在进行复制时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补链,经过一系列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等)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子代DNA分子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若两处胞嘧啶的羟化发生在DNA的一条链上,则该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一个精子的DNA序列发生改变;若两处胞嘧啶的羟化分别发生在DNA的两条链上,则该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两个精子的DNA序列发生改变,A正确;
B、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后,含有羟化胞嘧啶仍然只有两处,若两处胞嘧啶的羟化发生在DNA的一条链上,则只有一个子细胞中含有羟化胞嘧啶;若两处胞嘧啶的羟化分别发生在DNA的两条链上,则有两个子细胞中含有羟化胞嘧啶,B错误;
C、若两处胞嘧啶的羟化发生在DNA的非基因部分,则含羟化胞嘧啶的精子正常受精后,发育形成的个体不一定含有异常基因,C错误;
D、该精原细胞形成的四个精子中,有的精子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的性状不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通过胞嘧啶的羟化考查DNA的半保留复制,旨在考查考生对半保留复制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15.人类的X基因前段存在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X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注:丙氨酸密码子为GCC)。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CGG重复次数()
X基因的mRNA(分子数/细胞)
50
50
50
50
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数/细胞)
1000
400
120
0
症状表现
无症状
轻度
中度
重度
A.CGG重复次数不影响X基因的转录,但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B.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与CGG重复次数有关
C.CGG重复次数可能影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D.遗传病症状的轻重与蛋白质中丙氨酸的多少有关
【答案】D
【分析】分析表格:CGG重复次数改变时,X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数目不变,但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数目改变了,该遗传病的症状表现也改变了,说明CGG重复次数不影响X基因的转录,但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CGG重复次数改变时,X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数目不变,但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数目改变了,说明CGG重复次数不影响X基因的转录,但通过影响翻译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CGG重复次数改变时,该遗传病的症状表现也发生了改变,说明CGG重复次数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B正确;
C、CGG重复次数不影响X基因的转录,但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由此可推知CGG重复次数可能会影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从而影响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C正确;
D、表中数据说明遗传病症状的轻重与基因中CGG重复次数有关,与X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分子数有关,由于丙氨酸的密码子不止一种,因此不能说明遗传病症状的轻重与丙氨酸的多少有关,D错误。
故选D。
16.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插入突变,使mRNA增加了一个三碱基序列AAG,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B.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增加
C.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
D.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4种tRNA参与
【答案】A
【分析】翻译过程中,mRNA中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tRNA通过其中的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A、因为插入了3个碱基,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A正确;
B、不同M基因突变后,因为mRNA中A碱基的增加,因而参与基因复制的嘧啶核苷酸数量增加,但因为嘌呤和嘧啶配对,突变前后此比例不会发生变化,故嘌呤核苷酸比例不变,B错误;
C、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错误;
D、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D错误。
故选A。
17.经诱变、筛选得到几种基因A与基因B突变的酵母菌突变体,它们的蛋白质分泌过程异常,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不同突变体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B.可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蛋白质的分泌过程
C.A、B基因双突变体蛋白质沉积在高尔基体
D.A、B基因的突变会影响细胞膜蛋白的更新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正常细胞中,蛋白质经过内质网加工后由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加工后再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最终胞吐出细胞,而A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内质网,B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高尔基体。
【详解】A、出现不同突变体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正确;
B、可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蛋白质的分泌过程,B正确;
C、A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内质网,B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高尔基体,因此A、B基因双突变体蛋白质沉积在内质网,C错误;
D、A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内质网,B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高尔基体,这样会影响细胞膜蛋白的更新,D正确。
故选C。
18.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A、由“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及减数分裂知识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不分离,A错误;
BC、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情况同卵原细胞,即卵细胞中存在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B正确,C错误;
D、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卵细胞与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6条染色体,且有3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和分化,分化不会改变遗传物质,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体细胞一样,而图示胚胎细胞虽说含6条染色体,但含2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B。
19.水稻的高秆、矮秆分别由A和a控制,抗病和不抗病分别由B和b控制。现有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如图为不同的育种方法培育矮秆抗病植
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包括①③过程,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人工诱变育种为②过程,B可能来自b的基因突变
C.单倍体育种包括①④⑤过程,⑤过程常用花药离体培养法
D.多倍体育种包括①⑥⑦过程,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答案】B
【详解】A、图中①③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②是人工诱变育种,将aabb诱变成了aaBB,所以B可能来自b的基因突变,B正确;
C、图中①④⑤为单倍体育种过程,⑤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器幼苗,C错误;
D、①⑥⑦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故选B。
【点睛】各种育种方式的比较:
20.实验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高抗旱基因R成功转入到抗旱能力弱的植株的染色体上,并得到如图所示的三种高抗旱类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Ⅲ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3/4
B.Ⅰ和Ⅱ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
C.Ⅰ和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
D.Ⅱ和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7/8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类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均具有R基因,即相当于纯合子,该个体能够稳定遗传;Ⅱ类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体上具有R基因,该个体相当于杂合子,该个体不能稳定遗传;Ⅲ类型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有一条染色体上具有R基因,相当于双杂合子,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图Ⅲ类型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有一条染色体上具有R基因,相当于双杂合子,基因型可表示为R1r1R2r2,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具有R基因)占15/16,A错误;
B、Ⅰ产生的配子中都有R基因,因此它与Ⅱ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00%,B正确;
C、Ⅰ产生的配子中都有R基因,因此它与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00%,C正确;
D、Ⅲ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R1r1R2r2,可以产生四种配子1/4R1R1、1/4R1r2、1/4r1R2、1/4r1r2,与Ⅱ杂交(产生的配子1/2R、1/2r,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1-1/4×1/2=7/8,D正确。
故选A。
21.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B.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指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
B、某昆虫基因pen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B错误;
C、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2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体外与内环境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器官Ⅰ应是肺或呼吸系统;从体外吸收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器官主要是小肠,所以Ⅱ为消化系统;内环境经器官与将体内物质排出的是肾脏和皮肤,其中有重吸收作用②发生的是肾脏,所以Ⅲ是泌尿系统,Ⅳ为皮肤。
【详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错误;
B、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B错误;
C、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C正确;
D、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错误。
故选C。
【点睛】
23.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因肾脏对 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 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
B.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
C.禁水加压实验后,C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
D.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降低
【答案】D
【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中枢性尿崩症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肾性尿崩症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不改变。
【详解】A、ND1患者肾脏对ADH的敏感性减弱,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因而其体内的ADH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A正确;
B、ND1患者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尿液中的水分大量丢失,因此尿液渗透液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B正确;
C、禁水加压后,CDI患者缺乏的ADH得以补充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
D、禁水加压补充ADH,由于NDI患者的ADH的作用弱,水分流失不变,因此尿液渗透压不变,D错误。
故选D。
24.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B.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
C.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D.切除胰腺及垂体可排除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
【答案】D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本实验是通过将小鼠的垂体和胰腺切除前后、小鼠体重的变化来进行自身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详解】A、本实验前后形成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A错误;
B、单独注射生长激素后平均体重有所增加,单独注射胰岛素后平均体重也有所增加,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具有协同作用,B错误;
C、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作用,因此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不一定更显著,C错误;
D、切除胰腺及垂体可排除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属于排除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D。
25.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高浓度的血糖,②可能是胰岛素
B.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C.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该器官为肝脏,则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答案】B
【分析】1、由题图分析可知:A为血流的上端,B为血流的下端。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3、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高浓度的血糖,②可能是胰岛素,A正确;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而非性腺,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B错误;
C、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正确;
D、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D正确。
故选B。
26.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D.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答案】D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错误;
B、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B错误。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错误;
D、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D正确。
故选D。
27.GLUT4是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胰岛素浓度升高时,GLUT4从细胞内的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胰岛素浓度降低时,GLUT4通过细胞膜内陷重新回到囊泡。下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胰岛素可以通过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来调节血糖的浓度
B.胰岛素作为信息分子,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C.GLUT4从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GLUT4合成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A、根据题干和题图分析,胰岛素可以通过调控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来调节血糖的浓度,A正确;
B、胰岛素属于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不参与代谢的过程,B错误;
C、GLUT﹣4从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GLUT﹣4合成障碍的糖尿病患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错误.
故选A.
28.甲亢分为甲状腺性甲亢和垂体性甲亢,甲减分为甲状腺性甲减和垂体性甲减。下表是几种常见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导致的生化指标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疾病类型
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Ⅰ
↑
↓
Ⅱ
↑
↑
Ⅲ
↓
↑
Ⅳ
↓
↓
A.疾病类型I为甲状腺性甲亢,疾病类型Ⅱ为垂体性甲亢
B.疾病类型Ⅲ为甲状腺性甲减,疾病类型Ⅳ为垂体性甲减
C.疾病类型I的生化指标变化可体现甲状腺激素反馈的调节特点
D.疾病类型Ⅲ的生化指标变化可体现甲状腺激素分级的调节特点
【答案】D
【分析】甲状腺性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增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对应Ⅰ;垂体性甲亢是促甲状腺激素增多,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增多,对应Ⅱ;甲状腺性甲减是甲状腺激素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对应Ⅲ;垂体性甲减是促甲状腺激素减少,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减少,对应Ⅳ。
【详解】A、由分析可知,疾病类型I为甲状腺性甲亢,疾病类型II为垂体性甲亢,A正确;
B、由分析可知,疾病类型III为甲状腺性甲减,疾病类型Ⅳ为垂体性甲减,B正确;
CD、表格内容表示,甲状腺性甲亢(Ⅰ)、甲状腺性甲减(Ⅲ)都是一种激素的增多(减少),引起另一种激素的减少(增多),两者的生化指标变化体现的均是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特点,而不是分级调节,C正确,D错误。
故选D。
29.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研究发现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能分裂。对比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以维持体温
B.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故恒温动物心脏组织细胞再生能力较差
C.恒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正相关
D.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该小鼠心脏再生能力减弱
【答案】B
【分析】曲线图分析:由变温动物到恒温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高等动物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但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较低,说明高等动物心脏再生能力较差。
【详解】A、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以维持体温稳定,A错误;
B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说明恒温动物心脏组织细胞再生能力较差,同时恒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高,由此表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B正确,C错误;
D、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心脏细胞不受甲状腺激素调节,所以小鼠心脏再生能力会增强,D错误。
故选B。
30.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的活动受靶腺体分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B.性激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分别符合图中方式甲、乙
C.兴奋在M处是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D.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
【详解】A、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相应的激素,此时下丘脑的活动受靶腺体分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与垂体的分级调节,与图中方式甲相符合;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释放,符合图中方式乙,B正确;
C、兴奋在M处是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是神经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D错误。
故选D。
【点睛】
31.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下列哪项调节过程的机制与此最为相似( )
A.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
B.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加,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D.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B
【分析】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详解】A、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 A错误;
B、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雌激素浓度进一步升高,B正确;
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长,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 C错误;
D、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D错误。
故选B。
32.如图所示神经元N只接受来自两个独立神经末梢a和c释放的递质的作用,神经末梢b通过突触与神经末梢a相连。下列有关叙述最可能成立的
A.若a、c不释放递质,则N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B.若a释放递质,则N内会检测到a释放的神经递质
C.若c释放递质,则b处可记录到膜内外电位的反转
D.若a、c同时释放递质,N的膜电位会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A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若a、c不释放递质,说明此时N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因而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正确;
B、若a释放递质,则N的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识别到a释放的递质,并产生动作电位,释放的递质产生作用后被分解,不会进入N细胞内,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c释放递质,在b末梢处不可能记录到膜电位反转,错误;
D项,若b释放的是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作用于a后,这种作用不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则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b释放的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这种作用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可能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则一定会引起N电位的变化,错误。
故选A。
33.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详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
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
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4.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 Na+和Cl-同时内流
【答案】D
【分析】神经递质按作用效果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Cl- ,尤其是对Cl-的通透性,就会提高膜内外静息电位的峰值绝对值,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
【详解】 A、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系所破坏,A正确;
B、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B正确;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Na+或Cl-的通透性,C正确;
D、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D错误。
故选D。
35.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同强度的电刺激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B,Ⅱ、连续电刺激B,Ⅲ、单次电刺激C,用微电极分别记录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如图2.(注:阈电位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
B.由Ⅰ可知,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
C.由Ⅱ可知,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
D.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B释放神经递质的量不足有关
【答案】D
【解析】分析图1,CB之间存在突触,AB之间存在突触,A神经元上连接着微电极,可检测电位变化。
分析图2,单次刺激B,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连续刺激B,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在突触后膜叠加;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A、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0mv作为参照,因此静息时膜内比膜外低为负电位,A正确;
B、由Ⅰ可知,单次电刺激B,电位峰值依然低于0,说明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由Ⅱ可知,连续电刺激B,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结合Ⅰ、Ⅱ可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C正确;
D、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低于静息电位的70 mv,原因是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D。
【点睛】
二、综合题
36.大多数植物气孔的开闭都遵循昼开夜闭的近似昼夜节律。但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分析回答:
(1)气孔的昼开夜闭与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白天,______,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张开。夜间气孔关闭的原因是______。
(2)“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适应性体现在:植物面临干旱条件时,______。
(3)玉米的叶片直立,其上、下表面气孔数目较为接近;向日葵叶片平展,其下表面的气孔数量较多;有些水生植物,只在叶片上表面分布有气孔。试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
【答案】(1) 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导致胞间CO2浓度上升
(2)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又能保障CO2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3)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分析】1、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的联系通道,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控制着植物水分蒸腾和CO2的吸收。
2、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3、C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CO2固定形成C3,再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生成有机物等,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1)
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张开,环境中的CO2通过气孔进入细胞,在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夜间植物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导致胞间CO2浓度上升,CO2溶于水之后呈酸性,保卫细胞pH下降,水势上升,保卫细胞失水,使气孔关闭。
(2)
气孔振荡指的是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而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控制着植物水分蒸腾和CO2的吸收,故周期性的开闭气孔可以避免水分的过度蒸腾散失,同时保证光合作用所需CO2的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3)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适应环境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不断进化。
37.科学家在研究果蝇的羽化(从蛹变为蝇)昼夜节律过程中,克隆出野生型昼夜节律基因per及其三个等位基因pers、perL、perOl。实验证明该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野生型果蝇的羽化节律周期为24h,突变基因pers、perL、perOl分别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周期变为19h、29h和无节律。请回答:
(1)不同等位基因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性。
(2)四种品系自由交配若干代后种群基因型共有______种。纯合突变体果蝇与纯合野生型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果蝇的羽化节律周期一定不同的是______(填“雄蝇”或“雌蝇”)。
(3)果蝇的小翅和大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大翅为显性。假设正常节律基因为显性、无节律perOl基因为隐性。一只大翅正常节律的雌果蝇与一只小翅无节律的雄果蝇杂交后代中,大翅正常节律:小翅正常节律:大翅无节律:小翅无节律=1:1:1:1。
根据杂交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翅型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请作出解释______。
【答案】(1)不定向
(2) 14 雄蝇
(3) 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这两对性状能自由组合(或者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台规律),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位于非同源染色体),而节律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翅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果蝇的羽化昼夜节律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per、pers、perL、perOl)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四种基因控制的羽化节律周期分别为24h、19h、29h和无节律。
(1)
基因突变往往突变为其等位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的出现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2)
根据题意分析,该复等位基因有4种,因此雌果蝇纯合子基因型有4种,雌果蝇杂合子有6种,雄果蝇基因型有4种,因此四种品系自由交配若干代后种群基因型共有14种。纯合pers突变体雌果蝇(XpersXpers)与纯合野生型雄果蝇(XperY),后代雌果蝇基因型为XperXpers,雄果蝇基因型为XpersY;纯合pers突变体雄果蝇(XpersY)与纯合野生型雌果蝇(XperXper),后代雌果绳基因型为XperXpers,雄果蝇基因型为XperY。因此可见,正反交后代种雌性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相同,而雄性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不同,即F1果蝇的羽化节律周期一定不同的是雄蝇。
(3)
根据题意分析,实验结果是大翅正常节律:小翅正常节律:大翅无节律:小翅无节律=1:1:1:1,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节律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翅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8.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切除甲状腺饲养14天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饲养14天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1次/天,共14天
W1次/天,共14天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请回答:
(1)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该激素经血液运至______发挥作用。
②通过服用放射性碘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答案】(1)生理盐水灌胃
(2)
(3) 下丘脑 垂体 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碘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分析】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应进行有无甲状腺以及有无甲状腺激素的对照实验。
(1)
丁组应灌入与甲状腺激素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
(2)
实验结果如下图:,甲组切除甲状腺,不能产生甲状腺激素,机体的新陈代谢缓慢,耗氧量降低;乙组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会对机体有一定的刺激,耗氧量稍有增加;丙组灌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耗氧量增加;丁组灌生理盐水,对耗氧量无影响。
(3)
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该激素经垂体门脉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②服用放射性碘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用放射性的碘可以检测到合成的甲状腺激素(被标记)的多少。
39.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增加/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升高/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
A.谷氨酸 B.内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受体 D.Ca2+通道
【答案】 突触小泡 减少 降低 丙 负反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D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据图可知,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据此分析。
【详解】(1)据图可知,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据图可知,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甲膜表面的Ca2+通道的开放,使Ca2+内流减少,进而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2)据图可知,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
(3)据分析可知,上述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涉及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4)据图可知,甘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成分;而甘氨酸受体和Ca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在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对题图的分析和理解,强化了学生对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
三、实验题
40.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或________。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 ,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F1中e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________。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 ;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 EeBb eeBb (两空可颠倒) eeBb 1/2 40% 48% 60% ① EE (Ee) 灰体:黑檀体=3:1 (灰体:黑檀体=7:9) 灰体:黑檀体=4:1(灰体:黑檀体=7:8)
【分析】分析遗传图解:蝇的灰体与黑檀体、短刚毛与长刚毛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一的后代比例为1:1: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EeBb和eebb或Eebb和eeBb,又实验二后代比例为3:1:3:1,说明亲本乙不可能是eebb。
【详解】(1)根据甲和乙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是1:1:1:1,推测亲本基因型可能是:EeBb×eebb或者是eeBb×Eebb;根据实验二乙和丙杂交,后代短刚毛:长刚毛=3:1,说明亲本中与刚毛有无有关的基因型都是Bb,表现型都是短刚毛。后代灰体:黑檀体=1:1,双亲有关的基因型是Ee、ee,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或eeBb。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常用测交实验,乙的基因型应是EeBb,则丙的基因型是eeBb。
(2)实验二亲本基因型是EeBb与eeBb,计算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个体数,可以先求出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数:利用分解法,EeBb=1/2×1/2=1/4,eeBb=1/2×1/2=1/4,再求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数:1-(1/4+1/4)=1/2。
(3)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黑檀体果蝇占总数的16%,由于是自由交配产生的,所以可直接求出亲本中e的基因频率是40%,则E的基因频率是60%,自由交配过程中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后代基因频率与基因频率是不变的,则Ee的基因型频率为40%×60%×2=48% 。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与E的基因频率相同,也是60%。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正常情况下后代基因型是Ee,在后代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如果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ee,如果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染色体片段缺失,则基因型是e。可以选择EE的个体与这只果蝇杂交,如果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ee,则F1全是灰体(Ee),则F1自由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3:1。如果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0e(0表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F1全是灰体(Ee、E0),F1自由交配,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4:1。也可以选择Ee的个体与这只果蝇杂交,如果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ee,则F1灰体:黑檀体=1(ee):1(Ee),则F1自由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灰体:黑檀体=7:9。如果这只果蝇的基因型是e,则F1灰体(Ee、E),黑檀体(e、ee),F1自由交配,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7:8。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与变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六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教案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