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读背资料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31489/0-169823616725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读背资料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31489/0-1698236167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读背资料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31489/0-16982361673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读背资料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展开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读背资料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内涵:①从自然角度看,指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状态或者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②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指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地位: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2.环境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3.环境安全类型:(1)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短时间内发生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2)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由污染物长时间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4.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 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2) 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3) 环境安全问题在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能够影响国家安全的环境安全问题虽然发生概率很小,却能造成重大损害或威胁,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全国5.威胁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的来源: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6.环境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人类及自然环境本身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敏感程度及抵抗能力7.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1)降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①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环境问题的发生②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问题,避免其恶化为环境安全问题③积极应对已发生的环境安全问题,降低其伤害程度(2)减少人类社会受损害的可能性:①避免在环境高危地区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②提升人类社会对环境风险的承受水平③增强人类社会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处理能力8.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措施(1)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调节功能,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降低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2)人类要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9.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意义:能够化解危机,增强社会响应能力,降低甚至消除此类似境安全风险。10.环境安全问题的特征(1)突发性:如石油泄漏、化学品的泄漏、核泄漏等短时间突然发生,造成重大危害。(2)累积性:有些污染物的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如土壤中重金属长期积累导致土壤污染,植被破坏、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地荒漠化等。(3)综合性:影响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环境安全问题显得尤为复杂。(4)整体性: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可能引发全局生态问题,甚至会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1.突发环境事件: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常见类型:突发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石油、化学品和危险物质(废弃物)泄漏等。特点: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等,除此以外还有:突发性:绝大多数突发事件是在人们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使社会的有序发展受到干扰。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一是发生状态的不确定性,二是事态变化的不确定性破坏性:突发事件的破坏性来自多个方面。对公众生命构成威胁、对公共财产造成损失、对各种环境产生破坏、对社会秩序造成紊乱和对公众心理造成障碍衍生性:衍生性是指由原生突发事件的产生而导致其他类型突发事件的发生扩散性:扩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地区、地域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更为突出,使得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发生地,会通过内在联系引发跨地区的扩散和传播,波及其他地域,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突发事件会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影响,其影响涉及的主体是公众周期性:不同突发事件具有基本相同的生存过程,都要经历潜伏期、暴发期、影响期和结束期四个阶段,即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2.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危害(1)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损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者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3)影响社会稳定诱发环境群体事件,导致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威胁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3.污染物跨国转移的途径(1) 污染物跨国传输: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2) 废弃物跨国转移: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3)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国际贸易4.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方向和原因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污染转移为主(人为原因的污染物跨境转移):环保意识的差异;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同国家环境标准的差异;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经济利益的驱动;立法的缺陷;部分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担当污染源所在地向邻近国家或地区转移(基于自然因素的污染物跨境转移):对污染源没有进行污染物处理或没控制好;与大气环流(风)、水循环(河流)、洋流等动力机制有关5.污染物跨国转移带来的影响(1)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国传输,威胁输入国的环境安全。(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废弃物跨国转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方式导致的污染物跨国转移问题日渐增多。(3)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成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6.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1)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①源头防范: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②事中风险控制:一旦发生跨国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③事后治理: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2) 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①源头防范:需要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②事中风险控制:对一些因国内经济发展、就业、资源短缺等原因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步减少进口③事后治理: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注:国家之间应对跨国环境安全问题有冲突与合作两种方式。7.我国治理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措施(1)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2)制度建设: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3)资源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4)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态退化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表现: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特点: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2. 生态退化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1)生态环境调节服务功能降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2)生态环境供给服务能力降低,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3.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生态退化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应对措施: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4.生态修复类型(1)自然恢复: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2)人工修复: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5.自然保护区(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保护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6.自然保护区分类: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7.自然保护区作用(1)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3)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4)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8.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1)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2)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9.功能区(1)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2)缓冲区: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3)实验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10.我国生态退化非常严重,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扩大。原因:自然原因:地域广大,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和地势差别明显;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11.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森林火灾等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减少过度放牧、过度垦殖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沉积物充满湖沼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人口稠密,过垦严重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降水少、气候干旱过牧严重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全球气温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全球的每一个地区的气温都升高) 2.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1)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2)大面积砍伐森林,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3.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呼吸和分解过程重新返回大气。作用: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4.人类对自然碳循环的影响,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1)使用化石燃料:将地质时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释放到大气中。(2)改变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和焚烧、农田开垦等将陆地植物和土壤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5.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①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②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而影响国家安全。③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④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6.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措施(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1)国内措施:减缓措施: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适应措施:趋利避害,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2)国际合作措施①各国都要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特别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②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但缺少应对全球变暖的资金和技术,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保证。③各国需要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7.应对全球变暖的具体措施1)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3)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先进经验。4) 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节能技术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等。5) 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6)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7) 减少对森林等植被的破坏,加强植树造林。8) 加强宣传,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让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9) 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10)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继续对外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交流,增信释疑,开展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