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共9页。
第二章综合检测卷(A)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问题。据此完成1~2题。
比较项
世界
平均
中国
平均
河西
走廊
塔里
木河
准噶
尔盆地
海河
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1.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利用量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2.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小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表中数据可知,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为海河流域;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第2题,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海河流域人口较多,工农业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
答案:1.C 2.D
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浙江省岙山岛(面积5.4平方千米),其石油储备主要来源于中东、拉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据此完成3~4题。
3.按自然资源属性划分,岙山岛储备的资源属于( )
A.生物资源 B.可再生资源
C.矿产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
4.岙山岛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
A.周边地区原油产量大
B.靠近深水良港,海运便利
C.建设用地多,地价低
D.地理位置隐秘,安全性高
解析:第3题,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岙山岛,按自然资源属性划分,岙山岛储备的石油资源属于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是按是否可再生的属性划分的。第4题,该地石油储备主要来源于中东、拉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海运方式运输,岙山岛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靠近深水良港,海运便利。岙山岛周边不产原油;建设用地少;位于沿海,隐秘性、安全性较差。
答案:3.C 4.B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产资源发生短缺甚至耗竭。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非可再生性
B.发展中国家消费掉世界大部分的矿产资源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6.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解析:第5题,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非可再生性;发达国家消费掉世界大部分的矿产资源;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第6题,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开采中采富弃贫,浪费严重,降低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西多东少。
答案:5.B 6.B
下图是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
B.我国消费的石油长期以来以进口为主
C.1990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D.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
8.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拓宽石油出口渠道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我国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增长不同步,消费量增长快;图示阶段,我国消费的石油长期以来以国产为主;1995年之前,我国石油生产量大于消费量;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第8题,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减少石油消耗;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会阻碍经济增长;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主要是石油,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不现实;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比例逐年上升。
答案:7.D 8.D
下图是我国分区耕地年均变化面积和变化速率统计图(正值增加,负值减少)。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我国耕地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变化速率最大的是中部地区
B.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西部地区
C.东部地区耕地减少加速,西部地区耕地增加减缓
D.耕地增加的重心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移动
10.下列关于我国耕地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B.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退耕还林还牧
C.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开发宜农荒地
D.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农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减少,蔬菜、花卉面积增加
解析:第9题,耕地变化速率最大的地区和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地区都是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速度在减慢,西部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速度在加快;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而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增多,耕地增加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第10题,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是因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占用了大量耕地;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是因为宜农荒地的开发;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而开发荒地会增加耕地面积。
答案:9.D 10.A
下图为我国人口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a、b、c三条折线依次表示( )
A.人口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
B.人口总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
C.人均耕地面积、人口总量、人均粮食产量
D.人均粮食产量、人口总量、人均耕地面积
12.人均粮食产量呈现上述变化,与之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 B.人口数量
C.耕地面积 D.自然因素
解析:第11题,根据我国的人口总数不断增长判断a线表示人口总量;由于我国人口总量不断上升,故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c线表示人均耕地面积。第12题,结合图可知,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但是人均粮食产量却在增加,究其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进而增加了粮食总量,使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答案:11.B 12.A
(2022·广东东莞)海洋被人们称为“蓝色国土”,海洋开发、海洋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列关于我国沿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台湾以东受寒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
B.大陆架富含油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
C.受季风气候影响,沿岸形成季风洋流
D.海岸线漫长曲折,利于建设优良港口
14.近20年来,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
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问题
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
解析:第13题,根据中国相关海洋知识可知,台湾以东受台湾暖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大陆架富含油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分布在深海洋盆中;我国沿岸洋流不随季节改变流向,不是季风洋流;我国海岸线漫长曲折,有利于建设优良港口。第14题,渔业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造成渔业生产的崩溃。伏季休渔,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保护渔业资源的一种制度。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给鱼类的繁殖、恢复提供时间,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答案:13.D 14.B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在永兴岛举行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海南省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其海域。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有关三沙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河流纵横
B.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C.油气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
D.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位于我国领土最东端
16.下列有关设立三沙市地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所辖群岛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
B.有助于维护我国南海的海洋权益
C.有可能加速我国南海海洋开发利用,但不利于保护南海海洋环境
D.对我国国防安全以及海洋防灾减灾可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第15题,三沙市下辖的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地势不平坦,缺少河流;气候类型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三沙市海域珊瑚礁广布,又因珊瑚一般生长在温暖、清洁、光线充足的热带浅海环境,因此三沙市的自然环境特征是终年高温,海水清澈透明,油气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位于我国领土最南端。第16题,三沙市的设立有利于我国南海海洋开发利用以及南海海洋环境保护。
答案:15.C 16.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确保国家的资源安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各国的共识。
材料一 中国与十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环境要素均值的指标对比(占世界总量比重/%)。
环境要素
可耕
地面积
水资源
矿产
资源
能源
矿产
森林
面积
二氧化
碳排放
中国
15.3
11.6
17.0
13.9
4.9
25.0
十国均值
16.8
21.4
17.5
7.3
10.1
17.0
材料二 十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环境安全系数。
(1)材料二中资源环境安全系数最高的国家是 ,资源环境安全系数最低的国家是 。
(2)资源环境安全系数≥10的国家,从资源环境要素看,有哪些共同特点?
(3)据材料一分析,我国与其他人口大国相比,在资源环境要素中最具优势的是 。
(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然资源的现实基础明显脆弱。为确保未来国家的资源安全,应采取的举措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资源环境安全系数最高的国家是俄罗斯,资源环境安全系数最低的国家是日本。第(2)题,资源环境安全系数≥10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和巴西,联系材料一及三国的实际资源状况可知其共同点是人均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第(3)题,读材料一表格可知我国在资源环境要素中最具优势的是能源矿产。第(4)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环境安全系数低,所以采取的措施应从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投入,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等角度去分析。
答案:(1)俄罗斯 日本
(2)人均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环境良好。
(3)能源矿产
(4)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18.阅读图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下图是我国某年成品油产量和市场缺口预测资料及我国油气资源供应体系的三个战略安全区示意图。
第Ⅰ
安全区
汽油/104 t
煤油/104 t
柴油/104 t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华北区
290
757
54
187
545
995
东北区
0
444
0
55
0
881
华东区
1 309
1 173
401
245
2 438
3 360
中南区
789
1 039
270
276
1 438
2 243
西南区
0
365
0
121
0
459
西北区
0
400
0
91
0
704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
(2)在第Ⅲ安全区中,资源前景最好的地区和制度风险最大的地区分别是哪里?
(3)除拓宽国际能源进口渠道外,我国为解决能源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大多呈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供应紧张。第(2)题,在我国油气资源供应体系的第三战略安全区中,资源前景最好的地区是中东,制度风险最大的地区是非洲。第(3)题,我国为解决能源问题,可以从加强资源勘探,积极开发新能源,进行技术革新,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1)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大多呈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供应紧张。
(2)中东;非洲。
(3)加强资源勘探,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全球最大人工群岛建成后将可以看到由300个岛屿勾勒出的一幅世界地图(见下图)。从高空俯瞰阿联酋的迪拜,依稀可见两棵巨大的棕榈树漂浮在蔚蓝色的海面上。仔细辨认,棕榈树竟是由一些错落有致、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除棕榈树外,还能看到由300个岛屿勾勒的一幅世界地图。这一奇特景象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是迪拜的人工岛计划——棕榈岛工程的一部分。为了建造它们,8 000万立方米的土石被填进海里,还专门修建了一条12千米长的防护堤。
(1)人工岛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的一种形式。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空间有哪些优点?
(2)如果你是某海上城市的总设计师,你将重点考虑哪些问题?
(3)港口作为传统的海岸工程设施,在21世纪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沿海除已有的130多个海港外,可供选择的新港址还有160多处。为适应未来人们关于海岸与港口开发的理念,港口的筑港区位将有哪些变化?
解析:第(1)题,分析海洋环境的特点应从海上、海中和海底三个角度进行,同时要明确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对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有重要的影响。第(2)题,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要考虑技术和成本。第(3)题,传统的港口工程结构因其造价高昂、技术复杂、施工困难等因素远不能满足深水港口建设的要求。
答案:(1)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海底隐蔽性好,海水温度、压力稳定。
(2)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资金投入大,风险大等。
(3)①综合考虑对海底性质、海岸侵蚀、泥沙运动、生态环境变化与海洋污染等的影响,以利于海岸带的可持续开发;②综合规划填海造陆工程,将交通、工业区、港口和沿港湾海岸风景区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③为适合水深浪大、软弱地基、引入海水交换改善港内水质环境且造价低廉的需求,港口工程结构形式将向透空式结构、消能式结构及多功能型结构等新型结构形式发展;④为达到保护海岸和不破坏生态系统且具有观赏性的目的,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人工礁(宽幅潜堤)及缓坡护岸等结构将取代传统的护岸、海堤等结构形式。
第二章综合检测卷(A)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问题。据此完成1~2题。
比较项
世界
平均
中国
平均
河西
走廊
塔里
木河
准噶
尔盆地
海河
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1.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利用量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2.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小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表中数据可知,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为海河流域;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第2题,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海河流域人口较多,工农业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
答案:1.C 2.D
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浙江省岙山岛(面积5.4平方千米),其石油储备主要来源于中东、拉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据此完成3~4题。
3.按自然资源属性划分,岙山岛储备的资源属于( )
A.生物资源 B.可再生资源
C.矿产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
4.岙山岛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
A.周边地区原油产量大
B.靠近深水良港,海运便利
C.建设用地多,地价低
D.地理位置隐秘,安全性高
解析:第3题,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岙山岛,按自然资源属性划分,岙山岛储备的石油资源属于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是按是否可再生的属性划分的。第4题,该地石油储备主要来源于中东、拉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海运方式运输,岙山岛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靠近深水良港,海运便利。岙山岛周边不产原油;建设用地少;位于沿海,隐秘性、安全性较差。
答案:3.C 4.B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产资源发生短缺甚至耗竭。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非可再生性
B.发展中国家消费掉世界大部分的矿产资源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6.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解析:第5题,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非可再生性;发达国家消费掉世界大部分的矿产资源;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第6题,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开采中采富弃贫,浪费严重,降低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西多东少。
答案:5.B 6.B
下图是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
B.我国消费的石油长期以来以进口为主
C.1990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D.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
8.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拓宽石油出口渠道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我国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增长不同步,消费量增长快;图示阶段,我国消费的石油长期以来以国产为主;1995年之前,我国石油生产量大于消费量;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第8题,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减少石油消耗;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会阻碍经济增长;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主要是石油,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不现实;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比例逐年上升。
答案:7.D 8.D
下图是我国分区耕地年均变化面积和变化速率统计图(正值增加,负值减少)。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我国耕地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变化速率最大的是中部地区
B.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西部地区
C.东部地区耕地减少加速,西部地区耕地增加减缓
D.耕地增加的重心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移动
10.下列关于我国耕地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B.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退耕还林还牧
C.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开发宜农荒地
D.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农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减少,蔬菜、花卉面积增加
解析:第9题,耕地变化速率最大的地区和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地区都是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速度在减慢,西部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速度在加快;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而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增多,耕地增加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第10题,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是因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占用了大量耕地;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是因为宜农荒地的开发;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而开发荒地会增加耕地面积。
答案:9.D 10.A
下图为我国人口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a、b、c三条折线依次表示( )
A.人口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
B.人口总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
C.人均耕地面积、人口总量、人均粮食产量
D.人均粮食产量、人口总量、人均耕地面积
12.人均粮食产量呈现上述变化,与之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 B.人口数量
C.耕地面积 D.自然因素
解析:第11题,根据我国的人口总数不断增长判断a线表示人口总量;由于我国人口总量不断上升,故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c线表示人均耕地面积。第12题,结合图可知,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但是人均粮食产量却在增加,究其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进而增加了粮食总量,使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答案:11.B 12.A
(2022·广东东莞)海洋被人们称为“蓝色国土”,海洋开发、海洋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列关于我国沿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台湾以东受寒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
B.大陆架富含油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
C.受季风气候影响,沿岸形成季风洋流
D.海岸线漫长曲折,利于建设优良港口
14.近20年来,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
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问题
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
解析:第13题,根据中国相关海洋知识可知,台湾以东受台湾暖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大陆架富含油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分布在深海洋盆中;我国沿岸洋流不随季节改变流向,不是季风洋流;我国海岸线漫长曲折,有利于建设优良港口。第14题,渔业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造成渔业生产的崩溃。伏季休渔,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保护渔业资源的一种制度。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给鱼类的繁殖、恢复提供时间,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答案:13.D 14.B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在永兴岛举行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海南省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其海域。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有关三沙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河流纵横
B.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C.油气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
D.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位于我国领土最东端
16.下列有关设立三沙市地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所辖群岛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
B.有助于维护我国南海的海洋权益
C.有可能加速我国南海海洋开发利用,但不利于保护南海海洋环境
D.对我国国防安全以及海洋防灾减灾可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第15题,三沙市下辖的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地势不平坦,缺少河流;气候类型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三沙市海域珊瑚礁广布,又因珊瑚一般生长在温暖、清洁、光线充足的热带浅海环境,因此三沙市的自然环境特征是终年高温,海水清澈透明,油气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位于我国领土最南端。第16题,三沙市的设立有利于我国南海海洋开发利用以及南海海洋环境保护。
答案:15.C 16.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确保国家的资源安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各国的共识。
材料一 中国与十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环境要素均值的指标对比(占世界总量比重/%)。
环境要素
可耕
地面积
水资源
矿产
资源
能源
矿产
森林
面积
二氧化
碳排放
中国
15.3
11.6
17.0
13.9
4.9
25.0
十国均值
16.8
21.4
17.5
7.3
10.1
17.0
材料二 十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环境安全系数。
(1)材料二中资源环境安全系数最高的国家是 ,资源环境安全系数最低的国家是 。
(2)资源环境安全系数≥10的国家,从资源环境要素看,有哪些共同特点?
(3)据材料一分析,我国与其他人口大国相比,在资源环境要素中最具优势的是 。
(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然资源的现实基础明显脆弱。为确保未来国家的资源安全,应采取的举措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资源环境安全系数最高的国家是俄罗斯,资源环境安全系数最低的国家是日本。第(2)题,资源环境安全系数≥10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和巴西,联系材料一及三国的实际资源状况可知其共同点是人均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第(3)题,读材料一表格可知我国在资源环境要素中最具优势的是能源矿产。第(4)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环境安全系数低,所以采取的措施应从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投入,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等角度去分析。
答案:(1)俄罗斯 日本
(2)人均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环境良好。
(3)能源矿产
(4)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18.阅读图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下图是我国某年成品油产量和市场缺口预测资料及我国油气资源供应体系的三个战略安全区示意图。
第Ⅰ
安全区
汽油/104 t
煤油/104 t
柴油/104 t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华北区
290
757
54
187
545
995
东北区
0
444
0
55
0
881
华东区
1 309
1 173
401
245
2 438
3 360
中南区
789
1 039
270
276
1 438
2 243
西南区
0
365
0
121
0
459
西北区
0
400
0
91
0
704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
(2)在第Ⅲ安全区中,资源前景最好的地区和制度风险最大的地区分别是哪里?
(3)除拓宽国际能源进口渠道外,我国为解决能源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大多呈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供应紧张。第(2)题,在我国油气资源供应体系的第三战略安全区中,资源前景最好的地区是中东,制度风险最大的地区是非洲。第(3)题,我国为解决能源问题,可以从加强资源勘探,积极开发新能源,进行技术革新,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1)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大多呈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供应紧张。
(2)中东;非洲。
(3)加强资源勘探,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全球最大人工群岛建成后将可以看到由300个岛屿勾勒出的一幅世界地图(见下图)。从高空俯瞰阿联酋的迪拜,依稀可见两棵巨大的棕榈树漂浮在蔚蓝色的海面上。仔细辨认,棕榈树竟是由一些错落有致、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除棕榈树外,还能看到由300个岛屿勾勒的一幅世界地图。这一奇特景象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是迪拜的人工岛计划——棕榈岛工程的一部分。为了建造它们,8 000万立方米的土石被填进海里,还专门修建了一条12千米长的防护堤。
(1)人工岛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的一种形式。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空间有哪些优点?
(2)如果你是某海上城市的总设计师,你将重点考虑哪些问题?
(3)港口作为传统的海岸工程设施,在21世纪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沿海除已有的130多个海港外,可供选择的新港址还有160多处。为适应未来人们关于海岸与港口开发的理念,港口的筑港区位将有哪些变化?
解析:第(1)题,分析海洋环境的特点应从海上、海中和海底三个角度进行,同时要明确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对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有重要的影响。第(2)题,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要考虑技术和成本。第(3)题,传统的港口工程结构因其造价高昂、技术复杂、施工困难等因素远不能满足深水港口建设的要求。
答案:(1)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海底隐蔽性好,海水温度、压力稳定。
(2)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资金投入大,风险大等。
(3)①综合考虑对海底性质、海岸侵蚀、泥沙运动、生态环境变化与海洋污染等的影响,以利于海岸带的可持续开发;②综合规划填海造陆工程,将交通、工业区、港口和沿港湾海岸风景区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③为适合水深浪大、软弱地基、引入海水交换改善港内水质环境且造价低廉的需求,港口工程结构形式将向透空式结构、消能式结构及多功能型结构等新型结构形式发展;④为达到保护海岸和不破坏生态系统且具有观赏性的目的,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人工礁(宽幅潜堤)及缓坡护岸等结构将取代传统的护岸、海堤等结构形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