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说课稿
展开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本课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六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四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原始农耕的发明;第二目是河姆渡居民种水稻;第三目是半坡原始居民栽培粟;第四目是房屋式样各不同。
3.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在教学中,最后通过小结列表的形式解决这一难题。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正确选择教法,我主要运用三种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通过播放有关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 活动实践法 在教师的教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加农耕生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集体讨论法 对本课中存在的疑问难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第四部分:学习指导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运用三种学法。 1. 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利用成就动机的原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男女比例,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小组共同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 比较学习法 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了解他们的异同。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组织原则,把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兴趣导入。
2. 讲授新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主、互助的原则,让学生从整体上迅速把握本节课的四部分内容:第一目是原始农耕的发明;这部分教学中,可通过课件和图片展示古人类在采集植物中发现植物春生、夏长、秋实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观看明白古代先民发明原始农耕的过程,体会发明创造的艰辛。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提问:有何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归纳为:一是星罗棋布,遍布全国;二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遗址密布。
第二目是河姆渡居民种水稻;通过几组多媒体图片展示,让学生用眼睛、耳朵和头脑去思考有关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学生初步了解考古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明白我们书写的人类历史,一部分来自科学推理,更多的来自考古实物。重点强调第一组图片,它主要提示学生:农耕是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可将第四目房屋式样各不同分别穿插到二三目中讲解。
第三目是半坡原始居民栽培粟;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回答一系列问题:
生产工具、农作物(重点: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地国家)、饲养动物、食物种类、房屋建筑、原始手工业、文化艺术几个方面,最后教师总结。
探究比较:1组织学生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异同。 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3.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3. 课堂小结 探究完成后,鼓励学生在教师板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围绕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设计列表 ,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4. 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看报纸、资料等手段,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其它知识,并相互交流。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