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检测四含答案
展开单元综合检测四 (第四单元)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 )
A.玉米 B.丝织品
C.马铃薯 D.烟草
解析:由材料“丝路花雨”可知该贸易通道为丝绸之路,流通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故B项正确。
答案:B
2.《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解析:根据材料“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唐朝时,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故选B项;幻术不属于西方古典主义音乐范畴,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印度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
答案:B
3.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解析:根据材料“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
答案:D
4.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一些分支,其南线是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越帕米尔高原,经由阿富汗,向西通往地中海东岸,向南通达的目的地是( )
A.阿富汗 B.印度
C.波斯 D.大食
解析:丝绸之路南线经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越帕米尔高原,过阿富汗,南下目的地是印度,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5.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它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这说明( )
A.商品交换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
B.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文化交流总是在商品交换中实现
D.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才得以传播
解析:“丝绸之路”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说明在商业贸易中进行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项符合题意;商品交换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观点是错误的,A项错误;文化交流有很多途径,并不是只有商业贸易这一种,C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答案选B项。
答案:B
6.古代贯通中外的一条交通要道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这条线路被称为( )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海上丝绸之路
D.汉志商路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题干描述的商路是西南丝绸之路,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7.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西方文化崇尚廉俭
解析: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中国与古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罗马人因地制宜改造纺织品,不涉及两地纺织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与崇尚廉俭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8.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欧洲生产的丝绸,“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这种“赝品”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故选B项。根据“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可知A项错误;C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9.著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波斯、白匈奴、印度、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国际交流
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C.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解析: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根据材料“描绘了大唐、波斯、白匈奴、印度、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可以得出体现了当时国家间的交流,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是陆上贸易通道,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国家间的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故C项错误;“大使厅”壁画中没有关于宗教因素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10.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李充是持官方“公凭”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说明当时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23·广东汕头二模)读图,许多学者认为以下文物存在关联,其依据是唐代( )
图1:地中海东北岛屿出土的古希腊时期文物——戴狮头盔持棒的赫拉克利斯像
图2:西安出土的唐三彩——戴兽头盔持器物的武士俑
A.中华文化辐射范围较广
B.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控制
C.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D.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
解析:根据材料“许多学者认为以下文物存在关联,……图1:地中海东北岛屿出土的古希腊时期文物……图2: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开放交流发达,其都城长安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材料中,古希腊出土的文物与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在形状、服饰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说明在唐代时期,欧亚大陆商路联系比较活跃,D项正确;材料只有地中海的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中华文化辐射范围较广,排除A项;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控制,与文物的关联性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文物的关联性,无法判定是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排除C项。
答案:D
12.16世纪,“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上述现象反映了 ( )
A.奴隶贸易的进行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D.价格革命的发生
解析:根据“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特权贸易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故C项正确。
答案:C
13.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材料表明( )
A.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C.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没有体现国际经济秩序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故B、D两项错误;题干表明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然后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组装和生产,这反映了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C
14.(2023·广东韶关模拟)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解析:根据材料“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可知,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助推了欧亚沿线地区贸易产业链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晋商垄断了万里茶道的信息,排除A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答案:C
15.(2023·广东潮州二模)如图是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左、中、右三款分别受到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类服饰是( )
A.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
B.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古典主义盛行的表现
D.文化国际交流的产物
解析:根据材料“左、中、右三款分别受到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的影响”可知,法国时装在设计之时受到希腊、俄国、中国文化的影响,展现了文化国际交流的成果,D项正确;中华文化不属于西方文化,排除A项;文化的国际交流体现了文化具有超越国界的魅力,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促进文化发展与丰富,文化交流的出现是文化存在差异性的结果,不是文明衰败的结果,排除B项;古典主义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与俄国文化、中华文化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16.《红楼梦》描写刘姥姥见到某种新式器械的文字:“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 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这反映了( )
A.自鸣钟等商品开始传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钟表的情况
C.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
D.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钟表,反映了官宦人家使用钟表的情况,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自鸣钟等商品开始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的结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0分,18题15分,19题12分,20题15分,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庾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荡荡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摘编自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当然,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
解析:第(1)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可知唐中叶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原因”根据材料一“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可以归纳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可以得出明清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影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考虑。政治上宣扬国威;经济上给国家造成沉重负担,不利于经济发展,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答案:(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原因:政治上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完善的交通系统;广州港在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经济发展;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任意两点即可)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这一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出发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然而,不管收益如何,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包括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了起来。17世纪中期,它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日益困难。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
——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方殖民者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8分)
答案:(1)背景: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②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海上竞争;③英国政府大力支持海外贸易(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①由特许垄断经营到被终止;②由“单次航海”到“多次航海”制;③由临时合资到建立稳定的有限责任制。
(2)影响:①棉花、棉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②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③推动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④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学者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一书中论述世界贸易发展的状况时,用到了以下一些词汇:丝绸、瓷器、茶叶、服饰、钟表、呢绒、鸦片。
请从以上词汇中选择3个,并参考课本第51页的“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确定一个观点或者视角,对19世纪及以前的世界物质文化交流情况进行论证。(12分)
解析:参考“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可以论述19世纪及以前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文明交流方面的作用。
答案:
示例:中国古代的中西交流
在古代的贸易中,丝绸之路占据着重要地位。19世纪及以前,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欧洲,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一直在中西贸易中占据优势,同时世界各地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也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道,促进了中西之间的友好往来;西方的科技、文化等传入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手工生产技术等也传入西方。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宋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等。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使欧洲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要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5分)
答案:(1)原因:①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②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兴盛;④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评价:
合理性:①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走向海洋缺乏经济动力;②明清实行闭关自守政策;③古代中国没有成为近代意义上真正的世界海上强国。
片面性:①汉唐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②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③古代中国在一定时期内是世界海上强国。
(2)①从区域性市场发展为世界性市场;②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③从农业、手工业产品发展为工业制成品;④从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⑤全球化进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