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 第1章第2讲 等高线地形图(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 第1章第2讲 等高线地形图(含解析),共7页。
课时练习[2]第2讲 等高线地形图一、单项选择题(2022·河南洛阳模拟)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我国东南丘陵某区域地形及河流略图,不久后该区域发生了袭夺现象,袭夺点在甲地。据此完成1~3题。1.①、②两河段汇合处有三角洲形成,是因为②河段( B )A.流速快 B.流速慢C.流量大 D.流量小2.河流袭夺发生后流量减小的河段是( D )A.① B.②C.③ D.④3.河流袭夺发生后乙河段比袭夺前( A )A.流速加快 B.流速减慢C.流量加大 D.流量减小[解析] 第1题,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堆积作用的结果,两河交汇处能形成三角洲,离不开流水堆积作用发生的条件:流速减慢,从等高线看,河段②比降较小,故①、②两河段汇合处有三角洲形成,是因为②河段流速慢。第2题,由图中等高线可知,③河为“侵蚀力强的河流”, 河流袭夺发生后,③河抢夺了④河段的上游,流量增加,④河段因失去袭夺点上游来水而流量减小;①、②两河段均在袭夺点的上游,流量不受袭夺影响。第3题,乙河段为④河段支流,据上题结论,袭夺发生后,④河段流量减小,水位下降,加大了乙河段到交汇处的水位落差,致使乙河段流速加快。(2021·浙江宁波模拟)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云南喀斯特地貌区进行野外科考,绘制出该区域的等高线图(单位:米)。读下图完成4~6题。4.某风电企业准备在图中多处设立风力发电机组,该学习小组发现甲地并不适宜。据图中信息,推测甲地最可能是( D )A.山峰 B.火山口C.天坑 D.湖泊5.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沿图中虚线测出各测点地下同一岩层顶的埋藏深度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出该虚线处地质地貌为( A )A.背斜谷 B.向斜谷C.地堑谷 D.断层谷6.下列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区域发展提供的参考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C )A.大力发展旱地小麦生产,提高粮食总产量B.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立体化农业C.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旅游业D.加大当地人口生态搬迁,扩大环境承载力[解析] 第4题,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和分布可知,图中乙、丙两条河流流入甲地,可能积水成湖;天坑的海拔明显降低,则等高线应是密集分布并向里数值减少;火山口比周边的地区海拔高,而甲地位于海拔较低地方,因此不可能是火山口;甲地为海拔较低的地方,不可能是山峰。第5题,曲线上各数据表示各测量点对应的地下某相同岩层的深度,数值越大,表示某相同岩层埋藏越深。根据地表各点向地下埋藏深度值得到的对应点的连线,可以得到该岩层向上拱起,即是背斜构造,根据a到f沿线出现河流,因此a到f之间是山谷,该处地貌是谷地,所以是背斜谷;据图可知,该地无断层构造。第6题,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南云贵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不适宜大力发展旱地小麦生产;当地多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资源短缺;西南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山区交通不便,应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大当地人口生态搬迁,虽然利于保护环境,但不能扩大环境承载力。(2022·福建永安一中、漳平一中第一次联考)读某地区地形图,完成7~8题。7.图中a、b两条河流( B )A.均向东流 B.a向西流,b向东流C.均向西流 D.a向东流,b向西流8.图示c、d、e、f四地中,站在山峰上可以看到( D )A.c地 B.d地 C.e地 D.f地[解析] 第7题,由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可判断,a向西流,b向东流。第8题,没有阻挡视线的障碍物才能在山峰看到某地。由图中可知,从山峰到f地,等高线先密集后稀疏,地形是上部陡下部缓的凹坡,从山峰可以看到f地;从山峰到c地和e地等高线先稀疏后密集,地形为上部缓下部陡的凸坡,故站在山峰处不能看见c地和e地;山峰与d地之间存在山脊,遮挡了视线,故站在山峰上不能看到d地。(2022·湖南长沙模拟)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9~11题。9.图中断崖的最小高差可能为( A )A.150米 B.170米C.200米 D.240米10.图中河流AC之间的河段,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C )A.向东南 B.向西北C.向西南 D.向东北11.该河流AC之间的河段每年春季都会出现凌汛现象,该河流泥沙堆积作用比较显著的河岸是( D )A.A岸、F岸 B.B岸、F岸C.C岸、E岸 D.D岸、E岸[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断崖处有四条等高线相交,图中等高距是50米,据断崖高差计算公式(n-1)d≤H<(n+1)d,可计算出断崖高度150≤H<250,故断崖最小高差是150米。第10题,图中河流穿过50米等高线,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可确定图中河流AC之间的河段,河流的流向为西南方向。第11题,由前面分析可知,AC河段流向西南方向,这里的河段每年春季出现凌汛现象,说明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地区,该地应位于南半球。河流受到向左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平直河道段EF地区,左岸侵蚀,右岸沉积,E岸沉积明显;在CD处,受凹岸、凸岸影响,C是凹岸侵蚀,D是凸岸沉积,D岸沉积明显。二、综合题12.(2022·山东模拟)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某学校地理教师来到周口店遗址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踩点。读“周口店遗址景区示意图”,完成下面问题。(1)写出周口店河的大致流向。(2)从景区大门到山顶洞,有a、b两条路径。景区工作人员建议沿a路径上山参观山顶洞,老师们则选择沿b路径上山参观山顶洞。说明工作人员推荐a路径及老师们选择b路径的理由。(3)老师们登顶观景台,请估算观景台到圣火广场的相对高度,绘制观景台到圣火广场的地形剖面图,并推断从观景台是否可以看到圣火广场。(4)周口店遗址发现的各洞穴,曾经生活过50万年前北京猿人、10~20万年前新洞人、1~3万年前山顶洞人。说明不同时期的远古人类选择栖身岩洞的共同特点。[解析] 第(1)题,图中没有指向标、经纬度,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周口店河的大致流向是自北向南。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若沿a路径上山到山顶洞,距离比b线路短,沿途等高线稀疏,坡度小,道路平缓,无明显爬坡,无洞内路段,相对安全;若沿b路径上山,可以看出沿途发掘点多,沿途考察点多,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丰富。第(3)题,图中等高距为10米,观景台海拔在140~150米之间,圣火广场海拔是90米,观景台到圣火广场的相对高度是50米~60米。观景台海拔在140~150米之间,圣火广场海拔是90米,这是两个端点的海拔,据比例尺可以推算出二者水平距离约是500米,按照剖面图作图方法步骤绘图如答案图所示,并标明观景台和圣火广场、水平和垂直比例尺等。据剖面图可以看出从观景台到圣火广场,是凹坡,没有地理事物阻挡视线,能看见圣火广场。第(4)题,据图中景点、山顶洞、发掘点等分布分析,远古人类选择栖身岩洞背靠西部山地,东部、北部面临平原、谷地,地形较平坦,东部临近河流,便于取水。[答案] (1)自北向南。(2)沿a路径上山到山顶洞距离短,沿途道路平缓,无明显爬坡,无洞内路段,相对安全;沿b路径上山沿途考察点多。(3)50 m~60 m;绘图:形状大致正确;有横纵坐标(含单位);标明观景台和圣火广场;有水平和垂直比例尺;能看见。(4)背靠山地,面临平原,临近河流。13.(2022·泰安模拟)读“我国东南地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CD和EF两河段水流较急的是________河段,简述判断的理由。(2)判读M陡崖顶部海拔的范围。(3)该地欲开发区域内的水力资源,有G、H两处建坝方案,比较说明两方案各自的优势。(4)观测者站在P点,能否看到乙村的最北部Q点?试绘出地形剖面图说明理由。[解析] 第(1)题,主要是比较等高线疏密情况。比较CD和EF两处等高线,CD处等高线比较密集,所以地面坡度大。第(2)题,经过M陡崖的最高等高线为300 m,等高距为50 m,结合崖顶计算公式即可求出答案。第(3)题,由图可知,G方案所在区域无村庄,所以不需要移民,面积较小,占用耕地少,修建大坝工程量较小,位于等高线较密集处,地势落差大。H方案流域面积大,库区面积大,库容量较大。第(4)题,通过连线P点和乙村,可以发现中间有个山脊挡住视线。[答案] (1)CD CD间等高线密集,地面坡度大,河流落差大,水流较急。(2)大于等于300 m,小于350 m。(3)G方案无需移民,占用耕地少,工程量较小,落差大。H方案流域面积大,库区面积大,库容量较大。(4)不能。P点和乙村最北部Q点之间有山脊阻挡,图示如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2] 第18章第2讲 中国人文地理(含解析),共7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7] 第16章第2讲 产业转移(含解析),共7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0] 第7章第2讲 城市化(含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