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习题:1.1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展开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一、选择题
(2020·辽宁省高三二模)2019年11月,王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前往我国某地区进行考察。考察前,学生们了解到该地年均温为16~18°C,年均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但冬干旱、春旱、夏涝、秋绵雨,降水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考察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该地区有一些奇特的平顶房,房顶几乎都积满了水。通过采访当地人,师生了解到这些平顶房的屋顶上常年积着满满的“一池水”,房顶四周砌有约30厘米高的矮墙,房顶和矮墙都做了精细的防水处理。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研学小组发现的这种平顶房最可能位于( )
A.川渝山区 B.华北平原
C.浙闽丘陵 D.关中平原
2.推测该民居屋顶11月积满“一池水”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平顶屋内保温保暖 B.延长屋顶使用寿命
C.增加室外空气湿度 D.存蓄雨水浇灌农田
台湾兰屿岛居民日夜与海共生。岛上传统民居为独特的木石结构房——地下屋,这种房屋房顶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房体建在挖空的凹陷处,四周用石头垒成围墙,室内配有火堂。下图示意兰屿岛位置及地下屋景观。读图,完成第3—5题。
3.兰屿岛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里的“害”最主要是指( )
A.地震 B.风害
C.暴雨 D.风暴潮
4.兰屿岛地下屋的突出优点类似于( )
A.蒙古族蒙古包 B.傣族竹楼
C.福建土楼 D.陕西窑洞
5.地下屋室内火堂的主要作用是( )
A.缓解阴暗潮湿 B.提高冬季室温
C.加热所需食品 D.驱赶侵扰蚊虫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第6—8题。
6.贺兰山对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
A.阻挡西部沙漠入侵
B.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
C.提供冰川融水补给
D.抬升夏季风增加降水量
7.图中Ⅰ~Ⅳ区域( )
A.Ⅰ区干旱少雨,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B.Ⅱ区水源缺乏,不适宜发展畜牧业
C.Ⅲ区降水丰沛,可大力发展种植业
D.Ⅳ区温凉湿润,适宜发展林牧业
8.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考虑,宁夏区内人口迁移的方向最有可能是( )
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下图为某年我国M地区、N地区及全国平均用水结构统计图,其中M地区和N地区为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3个地区中的两个。读图,完成第9—11题。
9.M地区和N地区分别是我国( )
A.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D.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10.上题中判断M地区和N地区的主要依据是( )
A.水资源总量 B.经济发展结构
C.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 D.经济发展水平
11.下列关于M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
B.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土流失
C.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
D.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泊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吉林西部气候较干旱,却呈现出湖沼众多、河流蜿蜒的水乡景色。这里曾经非常低洼,包括松辽分水岭在内都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湖底形成了黏重的河湖相沉积。受过度开垦等因素影响,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近年来吉林省实施西部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利用松花江、嫩江、洮儿河的洪水资源及灌溉回归水量,对区域内湿地、湖沼、水库进行补水。
(1)分析吉林西部湖沼众多的原因。
(2)描述松花江松原市河段的水文特征。
(3)从水资源方面说明吉林西部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
(4)说明实施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对该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利的影响。
13.下图示意天山南侧某冲积扇耕地面积和耕地平均海拔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相关问题。
(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冲积扇发展种植业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2)分析阶段Ⅰ和阶段Ⅱ耕地平均海拔升高的不同原因。
(3)根据图中信息推测阶段Ⅲ和阶段Ⅳ耕地面积减少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依据。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一、选择题
(2020·辽宁省高三二模)2019年11月,王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前往我国某地区进行考察。考察前,学生们了解到该地年均温为16~18°C,年均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但冬干旱、春旱、夏涝、秋绵雨,降水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考察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该地区有一些奇特的平顶房,房顶几乎都积满了水。通过采访当地人,师生了解到这些平顶房的屋顶上常年积着满满的“一池水”,房顶四周砌有约30厘米高的矮墙,房顶和矮墙都做了精细的防水处理。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研学小组发现的这种平顶房最可能位于( )
A.川渝山区 B.华北平原
C.浙闽丘陵 D.关中平原
2.推测该民居屋顶11月积满“一池水”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平顶屋内保温保暖 B.延长屋顶使用寿命
C.增加室外空气湿度 D.存蓄雨水浇灌农田
【解析】 第1题,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位于半湿润地区,年均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由题干提示“年均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可以排除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浙闽丘陵距海较近,降水季节变化小,雨季开始较早,故春旱不明显,而题干提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故可以推测该地为距海较远的川渝山区,而非浙闽丘陵。故选A。第2题,11月川渝山区气候较温暖,此时屋内不需要保温保暖,A错。11月为秋季,秋季多绵绵细雨,空气湿度大,不需要增加室外空气湿度,C错。屋顶的“一池水”的水量有限,不能起到浇灌农田的作用,D错。屋顶11月积满“一池水”可以防止冬春干旱季节,强烈的昼夜温差变化导致屋顶开裂,保护屋顶,从而延长屋顶使用寿命,B对。
【答案】 1.A 2.B
台湾兰屿岛居民日夜与海共生。岛上传统民居为独特的木石结构房——地下屋,这种房屋房顶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房体建在挖空的凹陷处,四周用石头垒成围墙,室内配有火堂。下图示意兰屿岛位置及地下屋景观。读图,完成第3—5题。
3.兰屿岛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里的“害”最主要是指( )
A.地震 B.风害
C.暴雨 D.风暴潮
4.兰屿岛地下屋的突出优点类似于( )
A.蒙古族蒙古包 B.傣族竹楼
C.福建土楼 D.陕西窑洞
5.地下屋室内火堂的主要作用是( )
A.缓解阴暗潮湿 B.提高冬季室温
C.加热所需食品 D.驱赶侵扰蚊虫
【解析】 第3题,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所以兰屿岛地下屋是为了躲避台风而建,故选B。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兰屿岛地下屋既可以躲避台风,又能够冬暖夏凉,类似于陕西窑洞,D正确。蒙古包是为了便于迁徙,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傣族竹楼是为了防潮湿,适应当地的湿热环境,土楼是为了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A、B、C错误。第5题,由材料可知,地下屋一半建在地面以下,室内建有火堂,可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特点,A正确。该地纬度低,冬季气温不会很低,B错误。加热食品没有必要配备专门的火堂,C错误。火堂没有特殊的味道,不会驱赶蚊虫,D错误。
【答案】 3.B 4.D 5.A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第6—8题。
6.贺兰山对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
A.阻挡西部沙漠入侵
B.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
C.提供冰川融水补给
D.抬升夏季风增加降水量
7.图中Ⅰ~Ⅳ区域( )
A.Ⅰ区干旱少雨,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B.Ⅱ区水源缺乏,不适宜发展畜牧业
C.Ⅲ区降水丰沛,可大力发展种植业
D.Ⅳ区温凉湿润,适宜发展林牧业
8.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考虑,宁夏区内人口迁移的方向最有可能是( )
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解析】 第6题,根据图例,Ⅰ区是宁北冲积平原,主要灌溉水源是黄河水。贺兰山位于宁夏西北部,对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有:贺兰山阻挡西部沙漠入侵,A正确;冬季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B正确;山地能够抬升夏季风,增加降水量,D正确;海拔不够高,不能提供冰川融水补给,C错误。第7题,图中Ⅰ~Ⅳ区域,Ⅰ区为宁北冲积平原,降水量小于400 mm,属半干旱区,但可引黄河水灌溉,适宜发展种植业,A错误;Ⅱ区是宁中台地和山间盆地,水源缺乏,属半干旱区,但适宜发展畜牧业,B错误;Ⅲ区是宁南黄土高原,降水量大于400 mm,降水丰沛,但土质疏松,水土流失多,不宜大力发展种植业,C错误;Ⅳ区为山区,温凉湿润,适宜发展林牧业,D正确。第8题,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考虑,宁夏南部的Ⅱ区是宁中台地和山间盆地,适宜发展畜牧业;Ⅲ区是宁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多,不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Ⅳ区是山区;只有北部的Ⅰ区宁北冲积平原,适宜种植业发展,经济水平较高,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区内人口迁移方向最有可能是由南向北。故选B。
【答案】 6.C 7.D 8.B
下图为某年我国M地区、N地区及全国平均用水结构统计图,其中M地区和N地区为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3个地区中的两个。读图,完成第9—11题。
9.M地区和N地区分别是我国( )
A.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D.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10.上题中判断M地区和N地区的主要依据是( )
A.水资源总量 B.经济发展结构
C.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 D.经济发展水平
11.下列关于M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
B.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土流失
C.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
D.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泊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M地区农业用水超过了全国平均值,灌溉面积广,工业与生活用水较少,工业较少,人口、城市较少,故M为西北地区;N地区农业用水超过了全国平均值,工业用水超过了全国平均值,生活用水略低于全国平均值,故N为东北地区。故选A。第10题,从上题分析中可知,判断M地区和N地区的主要依据是工业、农业发展比重情况,即经济发展结构。故选B。第11题,M是西北地区,自然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A错误;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荒漠化,B错误;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C错误;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泊,D正确。
【答案】 9.A 10.B 11.D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吉林西部气候较干旱,却呈现出湖沼众多、河流蜿蜒的水乡景色。这里曾经非常低洼,包括松辽分水岭在内都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湖底形成了黏重的河湖相沉积。受过度开垦等因素影响,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近年来吉林省实施西部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利用松花江、嫩江、洮儿河的洪水资源及灌溉回归水量,对区域内湿地、湖沼、水库进行补水。
(1)分析吉林西部湖沼众多的原因。
(2)描述松花江松原市河段的水文特征。
(3)从水资源方面说明吉林西部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
(4)说明实施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对该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利的影响。
【答案】 (1)地壳抬升使古松辽大湖湖水外泄,在低洼处形成众多湖泊;地下冻土发育,表层土质黏重,透水性差,地表水难以下渗,使湖泊得以保存。
(2)流量较大,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流速较缓。
(3)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湖沼水盐分含量高,难以利用;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可利用的河流水较少。
(4)湖泊水位上升,水域面积扩大;增加湿地面积,减轻土壤沙化和盐碱化;湖区周边地区蒸发量增加,改善局地小气候;生物多样性增加。
13.下图示意天山南侧某冲积扇耕地面积和耕地平均海拔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相关问题。
(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冲积扇发展种植业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2)分析阶段Ⅰ和阶段Ⅱ耕地平均海拔升高的不同原因。
(3)根据图中信息推测阶段Ⅲ和阶段Ⅳ耕地面积减少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依据。
【解析】 第(1)问,该冲积扇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养分的积累;但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水资源短缺。第(2)问,阶段Ⅰ水资源利用过度,冲积扇前沿发生土地荒漠化而被弃耕;阶段Ⅱ人口增加,耕地需求增加,河流中上游海拔较高且水源较充足的土地被开垦成耕地。第(3)问,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土地荒漠化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据图判断,阶段Ⅲ耕地平均海拔升高,可能是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阶段Ⅳ耕地平均海拔降低,可能是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 (1)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养分积累。劣势: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
(2)阶段Ⅰ因水资源利用过度,冲积扇前沿(河流末端)海拔较低的耕地发生荒漠化而被弃耕;阶段Ⅱ人口增加,冲积扇海拔较高的土地被开垦成农田。
(3)阶段Ⅲ:海拔较低处发生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推测依据: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升高。阶段Ⅳ:海拔较高处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推测依据: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降低。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2讲 区域及区域发展差异(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2讲 区域及区域发展差异(含解析),共10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71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71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湘教版,共3页。
2022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5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5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