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3 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13933/0-169770859253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3 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13933/0-169770859256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3 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13933/0-16977085925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3 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3 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环境伦理观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是先发展,后治理
B、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起来有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C、从全国来看,我国的自然环境正逐步改善
D、循环经济是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社会持续发展
2、2010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2010年我国“两会”所有用纸是用石头做的再生纸,笔是废物综合利用制成。
B、过节日时,给朋友们写了好多张贺卡
C、推广节能空调、高效照明灯具
D、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3、下面甲乙两图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对两图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可能是水体富营养化
B、乙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可能是酸雨
C、甲图的环境问题可能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
D、“地球一小时活动”将有助于乙图环境问题的解决
4、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5、200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世间万物,生命之网”,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平等性
6、关于环境伦理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关心人类大局
B、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区别在于不存在价值观的冲突
C、从后代人的立场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做出道德的判断
D、我们要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
7、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J.博丹的主张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
A、天人合一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可持续发展论
D、人地协调论
9、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十一五”规划重要任务。下列做法与此任务相违背的是( )
A、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B、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C、应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大力发展加工装配产业和粗放农业
10、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1、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发展居第一位
B、经济增长为主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12、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 )
①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 ②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③消除苏州河黑臭现象 ④建立现代农业园区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原因主要包括(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④资源丰富 ⑤生产技术先进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⑤
14、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15、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天气
D、生态破坏
16、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最有利于( )
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产业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17、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下列叙述,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是()
A、参与“地球熄灯1小时”活动
B、在空调房里使用电动跑步机等进行健身活动
C、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D、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
18、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我国()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
B、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增速减慢
C、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
D、人地关系日趋和谐,生态环境优美
19、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措施是 ( )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D、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
20、解决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21、关于“可持续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B、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层面
C、涸泽而渔、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原则
D、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上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工业上实行清洁生产农业上实行生态农业
2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题。
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中,可能引起(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水质恶化
D、生物物种锐减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下列哪一种人地关系的思想(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可持续发展论
D、人定胜天
24、下列做法,符合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 )
A、继续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
B、加大化肥使用量,提高粮食亩产量
C、退耕还湿地,保护湿地环境
D、增大载畜量,提高畜牧业的产值
25、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 ( )
A、能源农业
B、生态农业
C、立体农业
D、大农场农业
26、下列不是可持续发展观所包含的涵义的是 ( )
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可持续发展
D、自然可持续发展
27、大规模围海造陆能扩大陆地面积,但可能会带来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B、破坏生物多样性
C、增加气候异常频率
D、降低地下水位
28、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判断下列题目。
(1)工业“三废”的排放所属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不属于④环节的是( )
A、印度洋大海啸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B、南水北调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状况
C、伦敦烟雾事件导致许多人生病和死亡
D、海洋污染引起赤潮、使海洋渔业减产
29、只有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据此完成小题。(1)“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发环境无害化技术,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
A、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中
B、主要控制生产产品的无污染
C、防止原料、燃料的污染
D、减少产品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的污染
(2)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A、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B、高质高能,技术先进
C、减少废料
D、省时省力,净化环境
二、综合题
30、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2)环境问题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3)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4)图④体现了人类怎样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考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起来有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答案】B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强调节能减排。过节日时,给朋友们写了好多张贺卡,会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答案】 D
【考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甲图向湖水中撒石灰主要目的是中和湖泊酸性,改善水质。乙图北极地区景观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地球一小时活动”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答案】D
【考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采集渔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完善,得到公认。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5、【答案】A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其中公平性原则包含“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6、【答案】 B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7、【答案】C
【考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8、【答案】B
【考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解析】【分析】由题干可知,环境决定了人体格和才智,所发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地思想的演变三种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三种思想的演变过程,材料反应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9、【答案】D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构建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应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的同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能再走粗放经济的老路,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故只有选项D是与构建节约型社会相违背的。故D。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考查考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措施。试题属于一般性的基础题目。
10、【答案】B
【考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的认知水平。我国人口数量巨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所以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故选B答案,答案A、C、D错误。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的认知水平。
11、【答案】A
【考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的认知水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居第一位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故答案A正确, B、C、D错误。
【点评】该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的认知水平。
12、【答案】 D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有利于改善上海大气质量;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消除苏州河黑臭现象有利于改善水质;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故选答案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解。
13、【答案】A
【考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解析】【分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而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和资源方面的压力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循环经济的基本意义,并结合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际分析即可。
14、【答案】D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判断,A项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应节约、合理地开采并综合利用;B项加大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可能超过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导致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就会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C项违背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况,理清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可判断。
15、【答案】D
【考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大量偷猎藏羚羊”,属于破坏珍惜野生动植物资源,危害生物多样性,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低,能抓住人类活动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抓住“珍惜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即可判断。
16、【答案】D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可知:该乡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能源有利结合起来,把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发展系统。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农业的作用,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通过读图理解该地各农业类型的联系。
17、【答案】B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符合低碳经济的是参与“地球熄灯1小时”活动;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健身活动可以选择在户外进行,在空调房里使用电动跑步机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正确答案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低碳经济。
18、【答案】C
【考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解析】【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是因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缺乏;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地关系不和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9、【答案】A
【考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有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目前,影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的首要问题是人口问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我国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战略
20、【答案】B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可持续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 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A错。共同性原则:国情不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 可能相同,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原则,是共同的,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B对。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不能解决全球变暖、酸雨问题,C错。阶段性原则,把目标分成无数个小目标,达成一个就是一个阶段的完成,如我国的五年计划,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原则关系不大,D错。
21、【答案】C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个原则。涸泽而渔、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原则,C选项说法不正确。
22、【答案】C
【考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解析】【分析】箭头b表示人类环境向自然排泄废弃物,如果排放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破坏环境,故可能引起水质恶化。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都是人口不合理的利用资源资源导致的,生物物种锐减,是人类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或是大量不抓造成的。
23、【答案】D
【考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解析】【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大自然,体现的是人定胜天的思想。而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24、【答案】C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我国东北地区近年来大量开垦,湿地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影响到当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农业发展受到限制,所以退耕还湿地,保护湿地环境可以使该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故答案选C。
26、【答案】B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产模式是清洁生产,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农业方面的表现,需要学生记住即可,较为简单。
27、【答案】D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经济可持续即鼓励经济增长、社会可持续即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可持续即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要求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熟悉并掌握。
28、【答案】B
【考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大规模围海造陆能扩大陆地面积,但可能会带来的主要生态问题是破坏生物多样性,B对。海岸线向海洋伸展,A错。对气候异常频率的影响较小,C错。地下水位可能上升,D错。
【点评】围海造陆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29、【答案】(1)B
(2)A
【考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工业“三废”的排放属于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物,结合图中,应是② ,故选B。(2)④环节是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A选项印度洋大海啸是自然灾害,不是人类作用环境的结果。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量,向环境排放废物;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30、【答案】 (1)A
(2)A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1)清洁生产的目的是从原料的开采开始,一直到产品的最终报废处理的整个生产过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故选A。(2)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志、绿色广告)是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它的生产、使用以及它用后的处理、设置,都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低害、无污染或少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有利人类居住环境或身体健康的特点。故选A。
【点评】(1)本题考查环境标志产品的优点,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环境标志产品的含义。(2)本题考查清洁生产的目的,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
二、综合题
31、【答案】 (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
(2)②
(3)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启示: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答案合理即可)
(4)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答案合理即可)
【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的主要内容掌握,(1)图①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活动场景,属于采猎文明时期,那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靠采集与狩猎为生。(2)环境问题是在农业文明时期开始出现的,图②代表了该阶段。(3)图③所示为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的大量破坏,甚至消失。(4)图④反映了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说明人类意识到对后代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从漫画中的内容理解分析题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高考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优化集训试题12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2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12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69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湘教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下列垃圾适合填埋的是,削峁建塬的主要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