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33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含详解)
展开第33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
新教材·对应节次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必修2]5.1;5.2
山东卷第3、4题;山东二模卷第17(1)(2)(3)题;北京卷第15题;海南卷第22题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1)获取: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2)排放: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生原因
类型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环境污染
[思考] 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中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提示 箭头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②代表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③代表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箭头④代表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
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大气、水体、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
(2)地域差异
(3)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表现: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以及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②发展特点
[连线] 将主要环境问题与对应的环境现象连线。
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
(3)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思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哪些方面的内涵?
提示 既要“金山银山”反映了经济持续发展,也要“绿水青山”反映了生态持续发展。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发展特色产业、教育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等。
(2)发展绿色经济
中国的绿色经济
(3)提倡可持续消费
①主要途径: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②倡导理念
③遵循原则: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
能力一 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例1] (2015·重庆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右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马尔代夫水资源总量较少的原因是( )
A.年降水量小
B.地表径流量小
C.人口稠密
D.地势起伏大
(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B (2)D
1.环境问题类试题答题步骤
首先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其次判断是哪一类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或哪一类生态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或哪一类资源短缺(水资源、能源等),再结合题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及解决措施。
2.回答环境问题的模式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
表现与
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1.(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趋缓,陆地表面增温速度加快,但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因此,地球表面增温趋缓。火山喷发频率增加,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故本题选B。
能力二 说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例2] (2020·北京卷)为缓解塑料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以玉米、木材等为原料的生物塑料产业逐渐兴起。2018年全球生物塑料的产量约200万吨,原料种植占用耕地约80万公顷。生物塑料( )
A.用木材废料替代玉米为原料,少占耕地
B.产品在运输和消费过程中实现了零污染
C.生产区位向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厂集聚
D.有效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削弱温室效应
[尝试自解] ________
[解题步骤]
答案 A
1.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答题要点
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结合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循环经济的措施和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
影响
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措施
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影响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
2.(2019·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生产沼气等,说明厨余垃圾是自动处理系统中的原料。第(2)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最后剩余废渣,利用提取的生物油脂可以生产工业油脂。
能力三 循环经济图的判读(24类基础图像专项突破21)
[例3] (2020·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然橡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南橡胶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下图示意在橡胶林下种植高温型食用菌的生产模式,该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此评价该生产模式在海南推广的条件。
[尝试自解]
[解题步骤]
答案 海南地处热带,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是中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可供利用的林下土地空间广;现有天然橡胶生产劳动力充足;地理位置优越,潜在市场广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海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技巧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法
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第三,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第四,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2.循环经济关联图的读图流程
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1)把握主题,梳理过程
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中展示了该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部过程。
(2)分析演变,寻找突破
图中①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种植的区位条件,②是种植业为畜禽养殖提供的饲料,③④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⑤是沼气生产的原料来源。因此,此图的突破点是按照箭头顺序理清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过程。
(3)增添信息,验证关系
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该循环经济模式图中,重新理顺一遍,按照“资源—产品—再生产”的流程验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中的合理性。
(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于此类循环经济模式图的意义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
①生态上,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环境问题;
②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
③社会上,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3.(2020·江苏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下图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双选)
(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 )
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
B.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
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
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
(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 )
A.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
B.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
C.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
D.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答案 (1)BD (2)BC
解析 第(1)题,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好,利于桑叶生长,蚕结茧次数多,B正确;广西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适宜发展养蚕业,D正确;广西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土壤较为贫瘠,A错误;喀斯特地貌不利于地表水储存,故而广西地表水相对缺乏,C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桑树枝条可以作为菌基,培育蘑菇,发展多种经营。桑下种薯,红薯可以提取淀粉做成粉丝,增加附加值。桑下种薯,只是改变了种植结构,并没有延长产业链。菌基回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并不会提高土地利用率。
[情境设置]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该县传承千年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农民在山脚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鱼啄食杂草与小虫,在稻田里自然生长。下图为青田县“稻田养鱼示意图”。
[设问角度]
(1)说明该地区普遍采用“稻鱼共生”生产方式的自然原因。
(2)“稻鱼共生”生产方式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说明其具体表现。
[素养体现]
人地协调观
通过“稻鱼共生”生产方式,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综合角度分析该地区普遍采用“稻鱼共生”生产方式的自然原因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角度认识浙江青田县的自然地理特征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山地多,土地资源有限;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河湖众多,水源充足等。
(2)水稻田为田鱼提供生存环境、食物;田鱼为水稻除草、吞食害虫、耘田松土;稻鱼共生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投入等。
视角一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循环农业与精准扶贫
1.(2019·江苏卷)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贵州省某县将杂交构树生态农业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下图为“项目位置和构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
C.全年多雨,光照条件差 D.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2)杂交构树生态农业有助于当地脱贫的原因有( )
A.杂交构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B.杂交构树可有效提高荒地利用率
C.沼气制取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D.促进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答案 (1)AB (2)BD
解析 第(1)题, 由材料可知,该县位于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交通不便;该地石灰岩分布广,为喀斯特地貌区,易产生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故A、B选项正确。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C错误;该地区人口较少,耕地较少,D错误。第(2)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在其林下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但其本身经济价值不高,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沼气池主要为肥料加工厂提供原料或者为杂交构树提供肥力,但沼气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故C选项错误。由图可知,杂交构树种植可促进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故D选项正确。
视角二 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2.(2017·江苏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2008年到2011年较为稳定小幅下降,自2011年后快速下降,而同期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占比快速上升,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呈现首次上升,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出行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2011年,故选D。第(2)题,市民出行方式变化主要表现为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下降,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上升,出行方式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服务功能和地域范围没有影响,而公共交通运输效率高,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占比的提高可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故选B。
视角三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3.(2017·江苏卷)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
(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
答案 (1)CD (2)BC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威海市和青岛市符合此特征,故选CD。第(2)题,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说明M类城市单位GDP污染小,单位GDP能耗小,城市调控能力好,城市发展水平高,故选BC。
视角四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生态可持续发展
4.(2015·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下题。
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公平性”的含义。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过度猎狼可能降低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②错;不良消费观念与过度猎狼无关,③错;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④正确。综上所析,选D项。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 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回答1~2 题。
1.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
A.淡水枯竭 B.气候变暖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危害
2.近十几年来,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岛屿封闭 B.地形单调
C.人类破坏 D.降水过多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该岛受纬度和海洋影响,气候寒湿,淡水资源丰富;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较大;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选B。第2题,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人类破坏。选C。
(2020·菏泽一模)目前,世界各国开展了大量生物地膜的研究,但是塑料地膜仍然是世界地膜市场的主流产品。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塑料地膜的生产和使用标准不同(下表)。据此完成3~4题。
国家和地区
厚度范围(单位:mm)
最薄厚度(单位:mm)
中国
0.008~0.020
0.006 8
日本
0.020~0.100
0.017 0
美国
0.025~0.250
0.020 0
欧洲
0.025~0.200
0.024 0
3.塑料仍是世界地膜主要材料的影响条件有( )
①运输便利 ②绿色环保 ③价格便宜 ④结实耐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塑料地膜( )
A.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B.不易回收再利用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D.透光保温效果好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塑料地膜技术成熟,产量大,结实耐用,相比生物地膜价格更便宜,所以仍然占地膜市场主流,③④正确。塑料地膜不易分解,容易残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塑料生产一般靠近市场,交通对其影响不大,①②错误。故选C。第4题,据表中数据可知,我国地膜厚度最小,容易破损,不易重复利用,且进入土壤不好回收,所以对环境的影响大,A错误、B正确;厚度薄,价格便宜,农业生产成本较低,C错误;保温透光效果并不突出,D错误。
(2020·天津模拟)近年来,伴随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及防灾、减灾工程的逐年建设,天津及附近海岸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此回答5~6题。
5.过度开发海岸带会造成(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海陆水分交换失衡 ③河流含沙量增加 ④海洋灾害频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为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A.定期休渔 B.停止围填造陆
C.增殖放流 D.防治水体污染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海岸带过度开发,会破坏沿海滩涂湿地资源,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带也是海洋与陆地的缓冲带,过度开发会加重海洋灾害损失程度,促使海陆水分交换失衡。河流含沙量多少与河流流域的自然背景有关,与海岸带无关。第6题,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对海岸带的过度开发,保护其自然生态功能。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围填造陆,所以应停止围填造陆。
(2020·济南一模)白蚁是喜温性的昆虫,怕寒冷,种类众多,在我国分布较广(下图),对森林、江河堤坝、木质房屋建筑等破坏性大。据科学观察,在250亩山地森林中,只要有1只穿山甲,就可以使森林不受白蚁的危害。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肆意捕杀和对穿山甲栖息地的破坏等活动,导致中华穿山甲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锐减,这使得白蚁的害性增大,治理白蚁的资金投入和防治难度也在提高,构成了“恶性的链条”。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我国白蚁分布北界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和热量 B.纬度和地形
C.海陆位置和降水 D.坡向和气温
8.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打破“恶性链条”的关键在( )
A.投入剧毒化学药剂,灭杀白蚁
B.大力饲养穿山甲,供人类食用
C.对白蚁进行研究,开发白蚁资源
D.立法禁捕穿山甲,保护栖息环境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蚁是喜温性的昆虫,怕寒冷,图中白蚁分布区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部地势较低,分布北界纬度相对较高,但纬度更高处气温更低,不适合白蚁生存;西南部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白蚁生存,因此影响我国白蚁分布北界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地形,B正确。第8题,投入剧毒化学药剂会加剧环境污染,A错;穿山甲属于国家保护物种,不能食用,且B选项并没有打破“恶性链条”,B错;根据材料可知,白蚁危害大,资金投入大,防治难度大,开发难度大,且C选项并没有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出发,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穿山甲对白蚁的抑制作用显著,应加强立法,禁捕穿山甲,保护其栖息环境,从而利用自然界食物链原理治理白蚁危害,符合人地协调的理念,故选D。
(2020·聊城二模)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土壤表面覆盖越多,被侵蚀的程度就越低(下图)。免耕的同时实现了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后台的方式包括;秸秆根茬还田、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等等。据此完成9~10题。
9.免耕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肥力 B.降低大气污染
C.增加农民收入 D.防止土壤侵蚀
10.我国东北地区若采用秸秆粉碎翻压的方式实现秸秆还田,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①病虫害增加 ②土壤有机质增加 ③土质过于紧实 ④出苗率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材料信息表明,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土壤表面覆盖越多,被侵蚀的程度就越低。免耕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可以降低土壤表面被侵蚀的程度,因此免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侵蚀,D符合题意;免耕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但不是免耕的主要目的,排除A;免耕对降低大气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作用不大,排除B、C。故选D。第10题,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在秸秆直接粉碎过程中无法杀死,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从而使得病虫害增加,①符合题意;采用秸秆粉碎翻压的方式实现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增加,但不是不利影响,②不符合题意;采用秸秆粉碎翻压的方式实现秸秆还田,会使土壤变得疏松,不会过于紧实,③不符合题意;秸秆翻压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使土壤与种子不易接触紧密,从而影响正常发芽,导致出苗率降低,④符合题意。故选C。
(2020·青岛4月统测)下图示意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网络模式。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生活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A.贝壳 B.桔皮
C.温度计 D.橡胶篮球
12.符合该回收网络模式特点的说法是( )
①居民是回收利用的主要责任者
②上游企业负责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③下游企业负责包装产品的生产
④成立以废品回收为主体的合作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1.D 12.D
解析 第11题,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而不可回收垃圾包括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橡胶篮球的橡胶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属于可回收垃圾,D正确。温度计因为包含水银属于有害垃圾;桔皮是厨余垃圾;贝壳不可回收,故A、B、C均不对。故选D。第12题,结合图可知,政府是回收利用的主要责任者,大部分包装废弃物都是可回收的,所以主要是合作社负责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故①②均不正确;结合图及相关知识可知,③④说法没有问题。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活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试验区”重点构建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七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根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到2020年,“试验区”将发展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图1为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图,图2为盐湖化工、油气化工耦合发展模式图。
图1
图2
(1)说明图中干盐湖开发利用盐类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要评价柴达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效益。
答案 (1)盐湖资源裸露地表,便于开采和加工;盆地气候干燥,可通过自然日晒工艺加工盐产品。
(2)环境效益: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经济效益:实现盐湖资源、油气资源等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 第(1)题,食盐、钾盐等易溶于水,气候干燥利于加工盐产品。因此本题应从资源分布状况和气候等角度去思考。第(2)题,循环经济产业的效益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作答。
14.(2020·山东省考试院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具有1 300多年的农耕历史,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生态、景观、文化等多重价值,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征(下图),系统内具有独特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规律,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有效抵御旱灾(下表)。红米是当地传统作物品种的代表,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和品质鉴定的优良品种,具有产量稳定、抗病稳定、耕作方式传统、耕种海拔高等特点;它也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和系统的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红米等传统粮食作物逐渐被高产的杂交水稻所取代,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农业景观也逐渐消失。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垂直景观
基于文献的旱灾记录统计(1501~2000年)
年代(年)
云南省
哈尼梯田
频次(次)
年份(年)
频次(次)
1501~1600
52
1547、1577
2
1601~1700
46
1604
1
1701~1800
56
1712、1747
2
1801~1900
69
-
0
1901~2000
95
1963、1977 1980、1982、1983 1987、1988、1989、1992、1994
10
(1)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将相关内容填入框图中的对应位置。
河流 村寨 森林 稻田 土壤水
(2)归纳哈尼梯田旱灾的频次变化特征,并从梯田系统的角度分析原因。
(3)简述红米等传统粮食作物被取代的不利影响。
答案 (1)
(2)变化特征:旱灾整体频次低,20世纪前频次变化小,20世纪后频次相对增加。
原因:哈尼梯田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抗旱灾能力较强;系统区域面积小,自我调节及供水能力有一定限度,在云南省旱灾频次增加的背景下,哈尼梯田旱灾频次增加。
(3)会造成粮食作物品种的单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利于梯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传承。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该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征,系统内具有独特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规律,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有效抵御旱灾。根据水的循环流动,河流、村寨、森林、稻田、土壤水等元素在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的位置、环节分布状况。第(2)题,读表,从1501~2000年旱灾记录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旱灾整体频次较低,20世纪前频次变化小,20世纪后频次相对增加。哈尼梯田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抗旱灾能力较强;系统区域面积小,自我调节及供水能力有一定限度,在云南省旱灾频次增加的背景下,哈尼梯田旱灾频次增加。第(3)题,红米是当地传统作物品种的代表,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和品质鉴定的优良品种,具有产量稳定、抗病稳定、耕作方式传统、耕种海拔高等特点;它也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和系统的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红米等传统粮食作物逐渐被高产的杂交水稻所取代,会造成粮食作物品种的单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利于梯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传承。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透),文件包含第29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原卷版docx、第29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9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通),文件包含第29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原卷版docx、第29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49讲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49讲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含详解),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