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6.1《老子》四章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6.1《老子》四章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1
    6.1《老子》四章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2
    6.1《老子》四章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3
    6.1《老子》四章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4
    6.1《老子》四章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5
    6.1《老子》四章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6
    6.1《老子》四章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7
    6.1《老子》四章 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8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6.1《老子》四章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1《老子》四章教课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地人的起始,太极阴阳,明确关系,任务探究一,任务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都是我们的根本上师,根本的大老师,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佛家是从心理人手,达到形而上道。据我的知识范围所及,世界上任何宗教哲学没有跳过如来的手心的。当然我的知识并不一定对的。道家的思想偏重于从物理及生理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讲物理、生理入手的修持方法,任何一家无法跳过道家的范围,跳不过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儒家则偏重从伦理、人文、道德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我说今后的中国文化,要学儒家的品性,我们做人做事不能不学儒家的道理。儒家就等于佛家大乘菩萨道的律宗,讲究戒律,所以儒家非常注重行为。除了学儒家的品性还要参佛家的理性,你要想明心见性,直接领悟成道,非走佛家的路线不可,否则不会有那么高,不会成就的。同时还要配合道家做工夫的法则,不管密宗、显教,都跳不出这个范围。——《我说参同契》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
    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主张无为而治。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生存的基础与保障,万物得以生存的根源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辩证思想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的思想集大成 —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活动: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 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疏通句意。 3. 全班齐读课文,感悟体会。
    明确字音。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zhóu。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以,来;为,制作。户牖:门窗。以为:以,来;为,建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三十根辐条,共用同一个车毂,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和泥来制作陶器,在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功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在房屋内的空虚部分,才具备房屋的功用。 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1.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举例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来论证“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3.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出发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理解:“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色、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互事物中获得力量。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老子》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认识“无”,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 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欲而民自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谈谈如何对待无和有的关系。
    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者不立:踮diǎn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见xiàn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伐、自矜:自我夸耀长cháng:长久 (一说zhǎng, 得到敬重)其:“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余食:剩饭赘行:赘瘤。赘,多余的;行,同“形”,形体物:人们,众人恶:厌恶处:为,做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他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做出这些行为。
    追逐显相、看重我“有”
    从“道”的角度否定这四种行为,告诫人们为人应该谦恭自守、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同时运用排比修辞。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出,而为内在生命含藏。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会走向极端。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也很空虚,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聪明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强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强,竭力,勉力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所:处所,地方不亡:不消亡,不朽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1.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运用对偶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谋:谋划,出主意解决脆:脆弱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散:散失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执:把持失:失去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从事:做事于:在; 而:表修饰几jī:接近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如:像,如同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辅:辅助
    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预。
    第六十四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荀子——更加积极的主张,要求人要如蚯蚓一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专一。
    老子——“无为”“无执”“不争”,要求人们按照“道”来做事,要求人们要持之以恒,要关注细小之处,达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第六十四章,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从老子那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仁”——伦理道德学“克己复礼为仁”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道家的核心思想 ?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之因:
    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宁静和谐+超越世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
    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 B. 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 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答案】C【解析】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 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伐者无功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
    【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伐”是动词,夸耀。A项,“伐”是名词,功劳,功业。句意: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B项,“伐”是动词,讨伐,攻打。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C项,“伐”是动词,砍伐。句意:砍伐檀树声坎坎啊。D项,“伐”是动词,夸耀。句意: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故选D。
    3.理解性默写(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①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②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③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⑥郑处诲《明皇杂录》:“献白玉箫管百事。”
    事情。 情况 特指战事。 政治事务。从事;做。侍奉;服侍。 臣服<量>件;样;种
    wáng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⑤《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矣。wú①《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亡阻我也。”
    逃跑。 丢失;失掉。灭亡。死亡。 通“忘”。忘记。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
    ①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輮使之然也③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④《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 《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⑤《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燃烧。这样;那样。是的;对的。 <形意动>认为……对的。 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
    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 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90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6.1《老子》四章图文ppt课件</a>,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示范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第一章节,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写作背景,意动以为欲,作名词,意动以为贵,省略句,名为动犯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本研习,自然状态才最合适,不违反自然常态和规律,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