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七年级(上)段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七年级(上)段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七年级(上)段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共30分)1.下面是在某小水塘中发现的物体或物质,请选出全部是生物的一项( )
①水 ②石块 ③泥沙 ④水草 ⑤青蛙 ⑥小鱼.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A. 上网搜索资料 B. 去图书馆查阅书刊 C. 用放大镜看蚂蚁 D. 进行人口普查3.小母鸡长大能生蛋,蛋又能孵出小鸡“表示生物的哪种生命现象( )A.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 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C. 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D.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4.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 甲同学发现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 乙同学发现了一只老鼠,觉得很恶心,就不记录了
C. 丙同学发现一只蟋蟀从草丛中蹦出来,很快又蹦到校园外去了,把它记录下来
D. 丁同学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丁同学决定把它删除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此诗句中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 光 B. 温度 C. 水 D. 空气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表现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 B. 水质污染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C. 蚯蚓能疏松土壤 D. 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7.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 )A. 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B. 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动物
C. 自己不能够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D. 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8.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 泥→小虾→小鱼→大鱼 B. 蘑菇→野兔→狐
C. 蝉→螳螂→黄雀→鹰→细菌、真菌 D. 草→兔→狐9.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 )A. 人工控制的结果 B.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 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 D.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10.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环境污染 B. 植被破坏 C. 缺水干旱 D. 食物链被破坏11.关于“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结果是光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B. 实验的变量是光
C. 该实验用1只鼠妇即可 D. 该实验不属于对照实验12.如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生物种类ABCDE农药含量0.840.330.0021.60.01 A. A→B→C→D→E B. E→D→C→B→A C. D→A→B→E→C D. C→E→B→A→D13.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一段时间后发现乙的数量增加,试分析此时甲、丙、丁的数量变化正确的是( )A. 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了
B.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了
C. 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了
D. 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14.如图示农田生态系统中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水稻虫害严重
C.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 田鼠的数量迅速增加15.下列哪些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A. 海洋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淡水生态系统 二、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4分)16.如图是某同学选取的几种生物,他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第一种归类方法是将1、2、3、5、8归为一类,而将4、6、7归为一类;第二种归类方法是将3、7、8归为一类,1、4、5、6归为一类,2单独一类。请回答:
(1)第一种归类方法是按照 ______ 进行归类的,按这种方法可将生物分为 ______ 和 ______ 。
(2)第二种归类方法是按照 ______ 归类的。17.蚯蚓为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喜温,喜透气,以禽畜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蚯蚓是否喜湿润的土壤呢?李凡同学就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他将20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润的土壤之间,每隔2分钟记录干土和湿润土中蚯蚓数量,其统计结果如下表。 统计次数湿润土中蚯蚓数量(条)干土中蚯蚓数量(条)1442543734935102612271618181919010200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土壤湿度影响蚯蚓外,还有许多其他非生物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 ______ 。
(2)该对照实验设置的变量因素是 ______ 。
(3)该实验只用1条蚯蚓做实验行吗? ______ ,为什么? ______ 。
(4)如果全班10个小组都做这个实验,需要计算全班各组第 ______ 次的数据的平均值。
(5)该实验可以证明蚯蚓适宜生活在 ______ 土壤环境中。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6分)1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网,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草属于 ______ ,兔、鼠、鹰等动物属于 ______ 。
(2)该图中共有 ______ 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______ 。
(3)蛇与鹰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 。
(4)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
(5)如果狐大量减少,在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将会 ______ 。该系统能保持稳定,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 。
(6)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 ______ 和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都具有新陈代谢现象;2.生物都能够生长发育,由小长大;3.成熟的生物个体都能繁殖后代;4.后代与亲代之间表现出既有相似又有差异的特征,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5.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6.生物都能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并影响环境;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①水、②石块、③泥沙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⑥小鱼、④水草、⑤青蛙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2.【答案】C 【解析】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使观察更加全面和典型。在观察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审视观察对象,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不能以主观代替客观事实,还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并不是观察时特点是比较直接,而一般不需要很长时间。上网搜索资料,去图书馆查阅书刊以及人口普查均不属于观察;
故选:C。
此题考查对观察的理解和应用。
问题来源于观察,科学探究通常开始于观察。3.【答案】D 【解析】解:小母鸡长大能生蛋,蛋又能孵出小鸡“表示生物的能生长和繁殖。
故选D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4.【答案】C 【解析】解:A、调查时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能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不能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因此甲同学的做法不对,A错误;
B、调查时,不能以个人喜好而定,要如实记录。乙同学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也要记录,B错误;
C、调查时要如实记录,活动范围较大的,不固定的也记录。丙同学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也要记录,C正确;
D、调查时要如实记录,丁同学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不能把它删掉,D错误。
故选:C。
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后,对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归类方法,如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调查到的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其它生物等,也可以根据生活环境来将调查到的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根据用途把调查到的生物分为农作物、家禽、家畜等,但是,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进行分类。
解答此题要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5.【答案】B 【解析】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温度升高,降水开始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
故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6.【答案】C 【解析】解:A、荒漠地区干旱缺水,不适于植物生长,因此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是环境影响生物,故A不符合题意。
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是环境影响生物,故B不符合题意。
C、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对环境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
D、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是对阴暗环境的一种适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场所,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改造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解答此题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7.【答案】D 【解析】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植物有木本植物(各种树木)和草本植物。
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如兔吃草,鹰吃兔。
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严格的说是腐生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腐生动物如蚯蚓和蝇的幼虫。
因此,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消费者的特点。8.【答案】D 【解析】解:A、泥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错误。
B、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
C、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C错误。
D、该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箭头指向了捕食者,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可构成一条食物链,D正确。
故选:D。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9.【答案】B 【解析】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并且食物网中,植物的数量大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大于肉食性动物数量。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故选:B。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
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0.【答案】D 【解析】解:在牧草留种区,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
故选:D。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据此答题。
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在中考中常常出现,应注意掌握。11.【答案】B 【解析】解:A、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环境中,该实验的结果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A错误。
B、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所以本实验中的变量是光,B正确。
C、1只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用一只鼠妇不能得出正确结论,C错误。
D、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将实验盒一边遮光,另一边不遮光,这样就形成了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故该实验属于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B。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12.【答案】D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表格中有害物质的由少到多依次是C、0.002、E、0.010、B、0.33、A、0.84、D、1.61,因此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C→E→B→A→D。
故选:D。
(1)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会增加。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有生物的富集作用。1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数量就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所以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中能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故A符合题意。
故选A。14.【答案】B 【解析】解:A、由于生态平衡与生物的数量有关,数量越少生态平衡越不容易维持,为错误项。
B、大量捕杀青蛙,稻蝗的数量增加,所以水稻虫害严重,为正确项。
C、捕杀青蛙,蛇因食物减少而减少,题干中蛇的数量增加,为错误项。
D、大量捕杀青蛙,使稻蝗的量增加,水稻的数量减少,水稻减少使田鼠因缺乏食物而减少,题干中田鼠的数量增加为错误项。感觉应该是蝗虫的数量迅速增加恰当。
故选:B
由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才会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题干中大量捕杀青蛙,使稻蝗的量增加,水稻的数量减少,水稻减少使田鼠因缺乏食物而减少,所以蛇也减少。另外大量捕杀青蛙也导致蛇因缺乏食物而减少。
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逻辑关系。15.【答案】C 【解析】解: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故选:C。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功能。16.【答案】生活环境 陆生生物 水生生物 形态结构 【解析】解:(1)自然界中的生物有很多,我们要灵活的对其进行分类,按照生活环境,生物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如题中的1、2、3、5、8都生活在陆地上,归为一类;4、6、7都生活在水中,归为一类。
(2)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首先把生物分成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体重3、7、8属于植物,1、4、5、6属于动物,2属于其他生物。
故答案为:
(1)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2)形态结构
(1)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首先把生物分成植物界和动物界以及其他生物三大类。自然界中的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水陆两栖生物等。
(2)图示中:1是蝴蝶;2是蘑菇;3是菊花;4是螃蟹;5是鸟;6是带鱼;7是海带;8是树。
熟练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并会灵活的对不同的生物进行分类。17.【答案】温度、光照 土壤湿度(或水分) 不行 数量过少,会有很大的偶然性 10 潮湿 【解析】解:(1)通过我们学过的内容可知,除了土壤湿度影响蚯蚓外,还有许多其他非生物因素影响蚯蚓生活,如光、空气、温度等。
(2)实验中,将20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润的土壤之间,每隔2分钟记录干土和湿润土中蚯蚓数量,故该对照实验设置的变量因素是土壤湿度(或水分)。
(3)只用1条蚯蚓做实验不行,因为用1条蚯蚓做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采集的蚯蚓生病或受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不足以说明问题。
(4)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如果全班10个小组都做这个实验,需要计算全班各组第10次的数据的平均值。
(5)实验结果为:湿润土中蚯蚓数量较多,干土中蚯蚓数量较少,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土壤环境中。
故答案为:
(1)温度、光照(合理即可)
(2)土壤湿度(或水分)
(3)不行;数量过少,会有很大的偶然性
(4)10
(5)潮湿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掌握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探究实验的关键是变量的唯一性。18.【答案】生产者 消费者 5 草→鼠→蛇→鹰 捕食和竞争 草 增多 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解析】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此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兔、鼠、鹰属于消费者。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这种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草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5条,分别是:①草→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
(3)分析题图的食物网可知,鹰捕食蛇,二者存在捕食关系;鹰和蛇都捕食鼠,二者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都是由生产者提供,由于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而生产者数量最多。故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
(5)若该环境中狐的数量大量减少,兔会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数量又慢慢回升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可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6)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分析题图,图中只有生物部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故答案为:
(1)生产者;消费者。
(2)5;草→鼠→蛇→鹰。
(3)捕食和竞争。
(4)草。
(5)增多;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6)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书写原则: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食物链的书写、生态平衡、生物富集、能量流动的特点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