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 解析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01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02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03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01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02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巩固练习,文件包含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交互感应、融合统一的产物。
    “感应”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其次,“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14】所说的“S←→AT←→R”那样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是就发生认识论而言的,但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在这一公式中,我们用S代表客体,用R代表主体,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如果主体“顺应”客体,也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且完全被主体所接受,这就是“S→T→R”的过程;如果主体“同化”客体,也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被客体所接受,那就是“S←A←R”的过程。这两种过程在审美感应中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双向同时发生,交叉反复的。第三,“感应”是主客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如听音乐者与音乐发生节律感应,随着音乐的节律手舞足蹈。这舞蹈之中既有作为客体的乐曲的节律,又有听音乐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是听音乐者与乐曲之间感应渗透,合二而一的产物。
    (摘编自郁沅《中国感应美学论纲》)
    材料二:
    阅读《红楼梦》是何感受,各人自有体会,但总会有一致之处。我们对于《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正像宝玉之初见黛玉——虽为初见但至为熟悉,是一种知己与知己“远别重逢”的感觉。陌生的读者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他”亦成为书中的一分子。
    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红楼梦》的理想读者,就像经典作品只能为少数人欣赏一样。“如果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个缺乏文化知识的普通丫头,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出,也不一定产生共鸣,至少不会如此强烈,达到这样高层次的美学境界。”道理是一样的: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亦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脂砚斋,这位自视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反复以自己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事件而赋予自己一种独特的权威:“亲历亲闻”似乎是我们成为《红楼梦》合格读者的先决条件。这种做法显然是要将普通读者从《红楼梦》的读者群中驱逐出去:或者说,《红楼梦》在唤起一种亲切感的同时也在抵制无法进入书中情境的读者——“亲切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为此,作者和脂砚斋常用“个中人”来指称前者。《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欣赏警幻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警幻评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反成嚼蜡矣。”。即使如此,宝玉仍觉“无甚趣味”,“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而“告醉求卧”。众所周知,《红楼梦十二支》即为《红楼梦》的别名,书中直称为“《红楼梦》原稿”,因而警幻所谓“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实际即指出阅读《红楼梦》的先决条件:阅读原稿,成为“个中人”。显然,宝玉的表现说明仅靠阅读文本无法成为“个中人”,因而即使他阅读了“原稿”仍觉“无甚趣味”而恹恹欲睡。无奈之下,警幻只得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脂砚斋等人所谓“真有其人,真有是事”,就是强调作为“个中人”对于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所谓实有的“真人”“真事”的了解,“个中人”自然具有优先权。然而这种“个中人”无疑具有排他性,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对这些人物、事件“亲历亲闻”。所以,对于数量更多的读者来说,除了理解这些实有的人与事外,对于书中呈现的情感、情境的体验,显然更为重要。这时读者也应是真正的“个中人”。一旦具备这个条件,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亲切感和新奇感:“我”的体验在书中出现,“我”亦为红楼梦中人矣!这正像脂砚斋指出的:“若观者必欲要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不必求解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是观者进入是书情境、成为“个中人”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王怀义《作为阅读方法的感应美学——以(红楼梦)为中心》)
    【注】皮亚杰:瑞士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影响是审美感应产生的基础,主客体互相渗透,合二而一,美可以由此产生。
    B.不同读者读《红楼梦》的感受各不相同,当他们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能感受到一种远别重逢的熟悉感。
    C.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的种种事件。
    D.读者通过理解书中人与事、情感与情境,也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产生前文所说的“亲切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错,原文有“自视”一词,即并不一定是事实,只是脂砚斋本人如此认为;且根据文意,只要读者进入《红楼梦》的情境,他们也可以成为“个中人”,故“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更不一定是事实。
    故选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涉及“感应美学”,但论述的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理论阐释,材料二侧重实践运用。
    B.感应美学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却要依托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阐释,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
    C.两则材料都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
    D.成为文学作品“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亲历亲闻”,二是揣摩体验,后者对于多数读者更重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材料一借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来阐释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作用,目的是使论证更形象易感,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的结论,事实上感应美学的提出就已证明中国美学研究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此外,“依托”一词表述不当,材料一只是借用皮亚杰理论的模式,而非据其理论内涵来论证观点。
    故选B。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一项是( )
    A.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体现审美主体体现(诗人)和客体(敬亭山)的双向,“相看两不厌”即表明这种关系。
    B.体现审美主(诗人)客(音乐)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产生新的艺术形象(莺语、花、泉流、冰)。
    C.是诗人对昔日戎马生涯的回忆,并不涉及审美感应。
    D.是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描述,体现审美主体(作者)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但不能体现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
    故选A。
    4.请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分析贾宝玉对《红楼梦十二支》从觉得“无甚趣味”到成为“个中人”的过程。
    【答案】①宝玉因为缺乏对相关情境、人事的体验,即使阅读《红楼梦十二支》原稿仍觉“无甚趣味”,体现了审美客体未能“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未能“同化”审美客体。
    ②警幻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体现了审美客体“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能“同化”审美客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所说的“S←→AT←→R”那样的过程。其中S代表客体“《红楼梦十二支》”,R代表主体“宝玉”,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
    结合材料二“宝玉的表现说明仅靠阅读文本无法成为‘个中人’,因而即使他阅读了‘原稿’仍觉‘无甚趣味’而恹恹欲睡”可知,宝玉因为缺乏对相关情境、人事的体验,即使阅读《红楼梦十二支》原稿仍觉“无甚趣味”,体现了审美客体未能“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未能“同化”审美客体。
    结合材料二“警幻只得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可知,警幻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体现了审美客体“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能“同化”审美客体。
    5.学校成立了“家乡文化生活”研究小组,正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由你负责路线拟定和写作导游词。请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列出这两项工作的注意事项。
    【答案】(1)线路拟定:①筛选游客感兴趣且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景点;②优化游览路线,保持游客游览兴趣的持续性。
    (2)导游词写作:①突出景点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审美兴趣与审美体验;②言辞优美,贴合古城文化意蕴,使导游词本身成为文化情境创设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
    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拟定路线时要注意双向选择,选择景点要切合游客的审美趣味;选择游览路线要符合游客的兴趣,才能保持游客游览兴趣的持续性。
    导游词的写作: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达到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写作导游词,注意创设情境,突出景点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才能有效激发游客的审美兴趣与审美体验;言辞优美,贴合古城文化意蕴,使导游词本身成为文化情境创设的一部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在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中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贫乏的生活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涌到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活动,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中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在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也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的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引用余光中说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作者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答案】B
    【解析】本体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理解错误,文章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间的关系,而是为了表现屈原的精神。
    C.“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理解错误,原文是“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
    D.“惭愧”和“不满”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中的片言碎语”,不能看出“惭愧”和“不满”。
    故选B。
    7.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写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缘由)。
    作用:①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②结构上,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解析】本体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分析概括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首段点明时间及屈原得知楚国灭亡倍感失意;第二段写屈原决意沉江;第三段写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汨罗江被后人铭记。
    第二问考查前三个自然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通过对屈原沉江事件的描写表现了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尚品质;结构上,以屈原在“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沉江照应题目“端午的阳光”,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8.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高洁,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解析】本体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分析题目的多重含义,需要我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阳光”在文中直接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此处的“阳光”是屈原沉江的见证。
    第二次是“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此处的“阳光”象征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间接出现的“阳光”,即屈原“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据此,“端午的阳光”不仅是屈原沉江的见证,还是屈原精神的化身,象征着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念奴娇·秋日怀乡,用东坡韵
    陆深
    大江①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襟带五湖吞百渎,说甚黄州赤壁。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沧浪声里。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两腋清风发。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黄歇穿沙,袁崧筑垒,到处堪唏发②。鲈鱼莼菜,一任江天岁月。
    【注】①大江:有两层含义,一实指长江,二暗指流经松江的黄浦江。②黄歇穿沙,袁崧筑垒:黄歇、袁崧曾疏浚黄浦江,“穿沙”“筑垒”是疏浚、治理黄浦江的手法。唏发:晒干头发。这三句写了此地既无水患之来,又无敌寇之侵。
    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解的两项( )
    A.此词题目就点出了“秋日怀乡”的主旨。上半阕写其家乡上海壮美之景。“大江东去”,用东坡语,亦切上海特点。语意俱新,亦极亲切。怀思之情,此可概见。
    B.本词中的景象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中的景象一样都显得壮阔雄浑。如“襟带”一句写黄浦江吞噬百水,以五湖为襟带的壮阔;“两岸”三句,动静结合写芦花、垂碧之美。
    C.东坡说到“一时多少豪杰”,只及周瑜、诸葛亮等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此词认为江海的“渔父”也是豪杰,如此说来,人物与景物俱胜的故乡,怎不令人思念呢?
    D.古人写人之清贫,官之清廉,都说是“两袖清风”。“两腋”句,暗含此意。“浮沤”,水上浮泡,古人以喻生灭之易,世事之无常。“闲看浮沤”写出了词人的超旷。
    E.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借张翰之典,表达自己尽管思乡,但不会弃官归隐;而本词的“鲈鱼莼菜”是上海的地方美食,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BE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解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陆词的景象既有壮美的一面,也有秀美的一面。“襟带”一句写壮阔之景,“两岸”三句,写秀美之景;苏词中的意象有:大江、乱石、惊涛、千堆雪等,构成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陆词中的意象有:大江、五湖、两岸芦汀、一湾柳浪、轻舟短棹、鲈鱼莼菜等,构成了一幅既雄浑壮丽又温柔秀美的景象。E项,陆词的“鲈鱼莼菜”也是化用了张翰的典故。这两个选项中,前者是对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有误,后者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有误。
    10.本词如何紧扣“怀乡”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上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阔也有秀美的故乡秋景图,借景抒情,表达秋日怀乡之情;
    ②下片前五句想象自己辞官归来时的轻快,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③后用黄歇、袁崧的典故,写出家乡的平静、逍遥,表达对家乡自由安乐生活的向往;
    ④最后用张翰的典故,表达自己也和张翰一样倦于官场生活,醉心山水,想荣归故里的思乡之情。
    【解析】题干问的是“本词如何紧扣‘怀乡’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首先分析诗歌的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与“怀乡”扯上关系。比如上片中“大江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襟带五湖吞百渎,说甚黄州赤壁。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沧浪声里”,描绘了故乡的秋景图,借景来抒情,表达自己的怀乡之情;“渔翁也是豪杰”写出了作者看淡功名,有想归隐做渔翁潇洒人生的想法。下片中,“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两腋清风发。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想象自己辞官归来的轻松,“闲看浮沤兴灭”写出了作者想要醉心山水,逍遥江湖的闲情逸致,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最后“鲈鱼莼菜”运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语言表达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家乡(社区)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你的家乡(社区)文化生活状况如何?那里的文化设施是否齐全?那里的文化传统习俗是否还在流行?……
    寒假将至,假设学校要布置家乡(社区)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1.开展家乡(社区)文化生活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家乡(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家乡(社区)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等。请按照示例格式,写出你准备在家乡(社区)里调查的主题(不能抄示例)。
    【答案】“家乡图书馆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家乡商家招牌体现的商业文化调查”“家乡习俗文化调查”“家乡节庆文化调查”“家乡文化设施及使用情况调查”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家乡(社区)文化生活调查主题选择的能力。
    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题干要求按照示例“家乡(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家乡(社区)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的格式来另写几个主题,所以可选择“家乡(社区)人际关系文化活动调查”, “家乡图书馆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家乡(社区)文化生活的方式情况调查”“家乡商家招牌体现的商业文化调查”等等。
    12.调查主题确定后,在正式调查之前,你要着手做哪些准备工作?请逐条写出(不少于4条)。
    【答案】(1)确定调查对象和所处;(2)规划调查路线; (3)准备调查的器材;
    (4)上网了解相关材料; (5)拟出调查访谈的提纲;(6)确定调查的方法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化调查的方案设计能力。
    所谓调查,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做好调查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⑴选择调研课题。⑵确定调查方法。⑶收集调查资料。⑷加工整理。⑸补充相关素材。本次调查的主题已经确定,其他的准备工作可从确定调查对象和处所、规划调查路线、准备调查的器材、上网了解相关材料、拟出调查访谈的提纲、确定调查的方法、组织去调查的人选、对调查来的材料作初步整理等角度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①____?注意营养均衡,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能提升记忆力,如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牛奶等。加强体育锻炼,每天坚持4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能提高大脑记录和处理新信息的潜能,预防大脑退化。②____。实验证明,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也就是说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好。如果在学习后再进行测试,③____。此外,可利用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例如,记忆宫殿法是一种利用空间思维和联想能力,把要记住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记忆术能快速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1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①如何做能提升记忆力
    ②科学的学习方式也可提升记忆力
    ③那么随后的记忆效果更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后文对此句的回答,根据“注意营养均衡,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能提升记忆力,如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牛奶等。加强体育锻炼,每天坚持4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能提高大脑记录和处理新信息的潜能,预防大脑退化”可知,后文主要回答了如何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故可填写“如何做能提升记忆力”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实验证明,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也就是说间隔一定的时间分多次进行学习,要比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学习的记忆效果好”可知,介绍了通过科学的学习方式提升记忆力的方法,故可填写“科学的学习方式也可提升记忆力”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如果在学习后再进行测试”可推断句式为“那么……”;在学习后再进行测试,记忆的效果应更好,故可填写“那么随后的记忆效果更好”之类的句子。
    14.同学小明在做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发现奶奶记忆力下降。你读了上述材料后,请给小明的奶奶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①注意多样饮食,多吃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牛奶等。
    ②每天坚持进行适当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提出建议的能力。
    文章主要介绍了提高记忆力的几种方法,一是营养均衡,二是适当运动,三是科学的学习方式,四是利用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题干要求给小明的奶奶提出两条合理建议,要注意奶奶的年龄和生活状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由“注意营养均衡,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能提升记忆力,如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牛奶等”可知,注意多样饮食,多吃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牛奶等。
    由“每天坚持4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能提高大脑记录和处理新信息的潜能,预防大脑退化”可知,每天坚持进行适当运动。
    15.下面是一名学生写的《我家乡的人物》中的一段话,其中有六处表达上的错误,请予以修改。
    武训先生行乞而兴义学,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他因家贫无学可上,生活中吃了不识字、没文化的亏。①他认为穷人受压迫的原因,就是由于不识字。于是下定决心,②即使用讨口要饭的办法,都要“修个义学为贫寒”。武训21岁开始行乞集资,他手持锏勺,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③他的足迹走遍了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将讨到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以这样的方式,他一生兴办了三所义学。陶行知先生认为武训精神可以用三个“无”四个“有”来概括。武训一无钱,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他能兴办三所义学,在于他有四个“有”:有合于大众需要的宏愿,有合于自己能力的办法,有公私分明的廉洁,有尽其在我、坚持到底的决心!④武训的全部心血付诸教育,无一丝己利。他不怕困苦,坚持不懈,⑤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努力,最终得以实现。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效尤。
    【答案】①删去“的原因”或“由于”,②将“都”改为“也”, ③删去“的足迹”或“足迹遍及”;
    ④在“无一丝已利”前加“他”,或将“的”改为“将”; ⑤在“最终”前加“梦想”,
    ⑥将“效尤”改为“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的原因”和“由于”连用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或“由于”;
    ②“即使”和“都”搭配不当,将“都”改为“也”;
    ③不合逻辑,“足迹”不能“走遍”,删去“的足迹”或“足迹遍及”;
    ④成分残缺,“无一丝己利”缺主语,在“无一丝己利”前加“他”,或将“的”改为“将”;
    ⑤“最终得以实现”成分残缺,在“最终”前加“梦想”;
    ⑥褒贬误用,“效尤”为贬义词,将“效尤”改为“学习”。
    (三)阅读下面相关的文字,完成16~17题
    16.下面的文字中有六处存在问题,请依次找出来并改正。
    关于征集农家乐徽标的启示
    各位网友和游客:
    本农家乐是一家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规模型连锁企业,为响应国家实现农村振兴的目标,提升档次,做强企业,造福一方,现决定面向社会征集徽标。
    徽标要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①背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②民族特色:农庄木屋结构、大红灯笼;③象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④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
    徽标一旦选中,重酬,过时不候!
    欢迎垂询!
    绿水青山农家乐
    2022年元月
    【答案】①“启示”改为“启事”。②“网友和游客”改为“网友”或“游客”。
    ③“为响应……的目标”改为“为响应……的号召”。
    ④“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改为“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或“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
    ⑤“过时不候”改为“截止时间为×月×日”。
    ⑥“垂询”改为“咨询”。
    17.下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活动流程图。

    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10字左右。
    【答案】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活动先要以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情况调查,然后以去伪存真、去末取本的原则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按照确定主题、拟定提纲、起草报告、修改定稿的步骤撰写调查报告。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精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精品课时作业,文件包含新教材《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训练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新教材《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同步训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练习题,共8页。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同步检测-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