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展开《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学情分析:
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1.回归文本,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从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入手,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图画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了每个自然段的总括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教学难点:精读第4自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写作追求完美、语言要求极其严格……
师:正是因为如此的严谨和追求语言的完美,才有了后来的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现代作家,“五四”前夕开始写作,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语言精炼,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去感受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语言表达的魅力,其严谨而生动的语言,奠定了《苏州园林》作为说明文的“标本”性地位。
二、读段,学谋篇布局之巧
师:苏州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园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的建筑、山水、花木等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而叶圣陶先生却巧妙地从众多的迥异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
【屏显】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生齐读)
师:这个段落很重要,在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第三自然段开始,把每一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提炼出来,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生:跳读完成任务。
预设:后面的四段话分别照应这四个句子……
第二段和后面的四段话是总分的关系。
师:那后面还有三个语段呢?分别写苏州园林的哪些特点?能否模仿前面句式的表达: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讲究角落里的图画美。(7段)
讲究门窗、雕镂的图案美。(8段)
讲究建筑搭配的色彩美。(9段)
(生读)
师:第二段这样调整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前面的四个讲究是从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而后面的三个讲究是对前面四个讲究的补充,是从细节处写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是并列的关系。
师:这里叶圣陶先生是遵循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内在逻辑关系来介绍的,所以不能调换。一起读文章的第一段话和最后一句话。从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
预设:第一段话说苏州园林是我们各地园林的标本,对苏州园林的一个评价,奠定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第二段话一起在结构上总领全文。
最后一句话,“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关注“当然”,很自豪,言外之意,苏州园林还有很多很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给人意味无穷的感觉,同时也是对课文的总结。
师:作为语言的艺术家,叶圣陶先生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非常讲究,脉络清晰。现在请大家拿起笔把文章的脉络结构按照顺序列出来。老师还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请你就自己列的提纲,从宏观上做一个微解说。(1名学生展示)微解说预设: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其设计总的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此,大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细节处注意角落里的图画美,门、窗雕镂的图案美,各式建筑的色彩美。
三、读句,学语言表达之妙
师:像设计者对苏州园林的设计一样,叶圣陶先生用严谨有序的语言,把作为说明文的《苏州园林》骨骼搭建得清晰明了,脉络分明。刚才我们通过读语段梳理文章的谋篇布局,知晓了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接下来,我们深入字里行间,看看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把苏州园林的特点写得如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屏显】
“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个别),归纳(个别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
——叶圣陶
生读。
师:对于教语文,老师也一直向叶圣陶先生学习,这里他给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学习方法,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味,整饬语言。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去品析语句,咀嚼词语,学习圣陶先生语言表达的方法。
生自由品读。批注。交流。
预设:1.明确说明方法
【屏显】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师:使用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可以把说明对象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预设:2.使用限定性词语,准确严谨
【屏显】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至于池沼,大多使用活水。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一样,极少使用彩绘。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
……
师:品读红色字体,去掉可否?
(明确:“据说”“绝大部分”“大多”“几乎”“极少”有分寸地使用限制性词语,说话不绝对,留有余地,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一切都”“决不”“决不会”,限定性词语,不留余地,斩钉截铁,说明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特点不容改变,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预设: 3.近义词语的比较,增强语言准确性
【屏显】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漏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一个亭子或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个同样的回廊。
(明确:图案画工整,大部分对称,比较刻板,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给人自然之趣和艺术美感。
艺术强调个人创造,其成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无法复制;技术,蕴含固定的方法和程序,其成果有实际效益,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猛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也是无所依傍的,所以景致并没有被隔开,只是起到了一个缓冲视线的作用,使得景物是一层层逐次展开的,让游览者觉得园林里景观众多,且很有层次感。
“绝不”是“绝对不”的意思,从客观上作出的统一限制;“决不”是“决心不”,强调的是主观意志的控制,这里指设计者和匠师们设计园林追求自然之美而不追求对称的决心。
预设:4.生动说明,有情趣
【屏显】
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有几个园子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屏显】
语言表达之妙,是因为:
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
精准的限制性词语
辨析地表达意趣
诗意地描绘情境
四、读意,悟自然与生命之趣
【屏显】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后来长期居住在北京。写此文时,叶圣陶先生75岁,这篇文章是他应邀为一个画册写的序言,文章的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他说:“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汀岸”。
回到叶圣陶,生读。
师:一个 75岁的老人,走过了人生的万水千山,回头再看洒满自己年少时踪迹的苏州园林,文字中有客观的再现,更有款款深情和人生的体味。
跳读语言,你能捕捉到叶圣陶先生的体悟吗?
生读语言抒发感悟。
总结:
天地是万物化育之本,苏州园林在设计时极力追求“天人合一”,期冀人与自然山水景色共生共息。所以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里,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在典雅与简朴中,感受到生命的安静与闲适。这也是苏州园林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向往的原因。
齐读这些文字,再次体会:
【屏显】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里,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园林是美术画,有自然之趣。
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看“鱼戏莲叶间”……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是一幅好画。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颗芭蕉。
门和窗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
不刺眼的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
五、再读作者,结课
【屏显】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
——叶圣陶
(生齐读)
师:希望我们记住叶圣陶先生的话,要机智灵活地去读书。我们经过三个环节的品读,这节课就要结束了,最后请大家用一句话表白这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预设:
生:学习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生:要明确文章的谋篇布局。
生:关注段落之间的前后照应。
生: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
生:遣词造句要严谨准确。
……
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标本。希望大家永葆一个“鉴赏者”的眼光,去发现每一篇文章里隐藏的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及反思,共8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18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18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8 苏州园林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8 苏州园林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