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时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历史七年级上学期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887747/0-16969114697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时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合计45分)
1.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
2.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右下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
3.(史料实证)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约7 000年的丰富的稻作遗存,出土了相当多的稻作工具骨耜。该考古发现直接佐证了此处先民 ( )
A.种植水稻 B.打猎捕鱼 C.饲养家畜 D.磨制石器
4.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 )
|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器表两面各刻猪纹图像,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
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说法与河姆渡人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
A.种植水稻 B.制作彩陶 C.象牙雕刻 D.使用天然漆
6.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②都能制作陶器③都种植水稻④都饲养家畜⑤都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下列是反映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一组图片,其中,完全反映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一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决定了河姆渡居民采用干栏式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A.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B.种植水稻的需求
C.所处的江南地区河湖密布、潮湿炎热
D.为了同其它地区的居民有效地区别开来
9.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世界上最早栽培、且均发现于中国的农作物是( )
①稻 ②玉米 ③粟 ④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
A.会制作玉器 B.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C.主要种植粟 D.会建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11.右面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主要功能是( )
A.制陶 B.耕地 C.造房 D.捕鱼
12.读“中国古代先民居住条件图”,你从中获得的信息是( )
A.古代先民主要生活在南方
B.古代先民具有审美意识
C.古代先民过着定居生活
D.古代先民懂得种植庄稼
13.[晋中期末] 历史课上,同学们要挑选有关“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史料,下列可选择的是( )
A.干栏式建筑 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考古出土的稻谷 D.猪纹陶钵
14.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突显河姆渡遗址的农业价值,我们可以着重介绍河姆渡人( )
A.制作骨针和装饰品 B.已会保留火种
C.使用打制石器 D.人工栽培水稻
15.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火的使用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二、判断题,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3题,合计9分)
16.【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黑陶。
改正:
17.【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改正:
18.【 】河姆渡居民会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改正:
三、简答题(共3题,合计45分)
19. (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远古居民遗址 ,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2)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采集到种植】
材料一
(1)图1、图2的发现分别说明了什么?(2分)
【从穴居到定居】
材料二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3、图4分别是什么结构的房子,以及分别是哪一居民的住所。
(3)这两种房屋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请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点。
(4)综上所述,你认为人类从“穴居”到“定居”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C 5.B 6.B 7.B 8.C 9.D 10.B 11.B 12.【分析】
图片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他们均居住在房屋中,说明古代先民过着定居生活,故选C。
13.B 14.D 15.B
二、判断题
16.【分析】错误
“黑陶”改为“彩陶”
17.【分析】错误
:“长江流域”改为“黄河流域”
18.正确
三、简答题
19.(1)答: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答: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20.(1)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2)相同点:都过农耕生活。不同点:种植农作物品种、使用的工具不同。
(3)材料一:玉器、象牙雕刻件、漆器、陶制艺术品、保存完好典型的木建筑房屋。材料二: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纺轮、彩陶等。
21.(1)图1:说明半坡居民种植粟。图2:说明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2)图3: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居民。图4: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居民。
(3)干栏式房屋能够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应北方冬天寒冷、夏日炎热的气候。
(4)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安徽)练习: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时作业,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