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 课件
展开掌握常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达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
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程度,用在句中,表示秋天时节,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最难调养身体。
表时态,正在进行时,写李清照南渡,丈夫病故,书信无处可寄,是以见到北雁南飞,感到伤心。
表转折,李清照早年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剪梅》词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故称雁为“旧时相识”。
意思是“怎么”“怎样”。指的是晚年的李清照,孤苦伶仃,守着窗户独坐,怎样才能挨到天黑。表达的是李清照内心的凄苦与落寞
明朝末年,大臣洪承畴深受明代皇帝器重,担任陕西三边总督、蓟辽总督等要职。而在洪承畴的房子上,他自己写了一副对联,张贴在大门上,表示自己深受皇恩,感激涕零,要做一个大忠臣。
松锦之战,洪承畴被俘,最终投降了清朝,变节无耻,被时人所鄙弃。有一天,有人给洪承畴送了一个礼物,打开一看,居然是洪承畴之前写的那副对联,但每一句都增添了东西。
明朝皇帝对你真是君恩似海,可是你这个明朝的臣子真的有臣子的节操吗?贪生怕死,变节无耻,真是让人无比唾弃啊!”
文言虚词在数量上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
阮元《经传释词序》:实词易训,虚词难释。
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清•袁仁林: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人的下巴、面颊上的胡须。本义指胡须或面颊上的毛。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力,千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会意字。像人用肩担物之形,为担荷之荷的本字。
迎宾送客那小官,肩扛长戈和祋棍
“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②何也?其所据③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④何其大也!然⑤何人能忘情耶?⑥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⑦何如?
副词,动词前表疑问,可译为“怎么”
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
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
【何如】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呀!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
会意,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本义:吐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②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③乎!而王胡为④乎如此好乐?若恢恢⑤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⑥乎?
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可译为“吧”
通“于”,介词,“在”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文为“啊”“呀”
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
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问他原因,(他)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哎,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的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沉溺于音乐强百倍啊。为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谅我吗?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③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④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⑥乃尔,无⑦乃自高耳。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副词,表判断,为、是、就是
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曾经听说陆放翁的志向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我)读了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我)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陆放翁)(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向他询问道理,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
象形字,上部像箕舌,左右及下部像边框,中间的交叉线或齿形线像竹木编织的纹理。
狐谓狼曰:“羊肉①其鲜乎!君②其有意,叼③其一而啖之,得饱④其口福。”狼曰:“⑤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⑥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⑦其无闻邪,⑧其畏主人邪?及⑨其嬉逐,愿为一雪⑩其耻。君⑪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⑫其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⑬其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副词,表揣测,大概、或许
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
副词,祈使语气,一定、还是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块吃吃,饱饱口福。”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凶狗这才明白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任务还很漫长。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神主牌位。“且”字后被借用为虚词,主要是作连词,
“存者①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②且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③且亡,必矣。④且夫志士⑤且如河水清⑥且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⑦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且夫】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
连词,表让步,尚且、还
“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小人,因此李唐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
象形字,像一个女子梳头的形状,上面中间的三竖表小长长的头发,左右双手举起,靠近头发,表示正在把头发梳理顺畅。下面弯曲线条表示坐着的身子。
“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②若人之思,③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④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⑤若龙之一爪也。⑥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人作赋,⑦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至于、再说
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至、至于
“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②若人之思,③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④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⑤若龙之一爪也。⑥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人作赋,⑦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我也是这样。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做鱼的一片鳞或龙的一只爪了。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
“吾①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②所钦。以其③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④所以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⑤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⑥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缘故)
助词,【为……所……】,表被动
【所以】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所字结构,…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自己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的这句话,足够使他被天下人钦佩。凭借他所在的官位,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观察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该有拜访(朋友)的事情的时候,前去拜访朱亥,(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
最早见于图形文字 ,其本义实为役象以助劳,引申为做、干。
“天行有常,不①为尧存,不②为桀亡。”此③为至理,当④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⑤为巫所惑。巫者,以诡⑥为业,其所⑦为皆⑧为利也。故⑨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⑩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⑪为?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对
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介词,“为……所……”,表被动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给、替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为了
“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这是真理,应当对世人说,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巫师,拿骗人当职业,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就用这个道理斥责他,揭露他的用心。替社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为何推辞拒绝呢?
“焉”字本义是指一种鸟,最早见于战国晚期中山王壶。左部为乌形,其上部为“正”字,且与鸟身分离。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①焉,狭狭②焉,未料有伏③焉,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④焉,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⑤焉,骄而轻敌若此,⑥焉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⑦焉?但以其傲,斥⑧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①焉,狭狭②焉,未料有伏③焉,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④焉,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⑤焉,骄而轻敌若此,⑥焉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⑦焉?但以其傲,斥⑧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崤之战时,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就因为他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
象形字,本义是蛇,后常用作语气词,或用于句末,或用于句中。
“师道之不传①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②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③也。”“汝之言,金玉④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⑤也哉!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表感叹语气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凭借什么能恢复它呢?”“我将劝勉并监督(大家和我一起)来践行它。”“你的话,如同金玉;你的心胸,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啊!”
以象形兼会意字,以(㠯)与“巳”同源。甲骨文是“巳”的倒文,即头朝下的胎儿。表示已经成形,要降生了。
“秉烛夜游,良有①以也。”若②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③以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④以书卷为伴,弃险⑤以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⑥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⑦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⑧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⑨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⑩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⑪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⑫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⑬以权贵交。⑭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⑮以”之叹。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副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拋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因的古字形像躺在席子上,后引申为凭借,依靠。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屈原列传》)
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①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②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③因。其常④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⑤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⑥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⑦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⑧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⑨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⑩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原因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衾旧制度,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突袭击败他们,例如鸟巢火烧粮草。这一次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就趁着有利的时机打败了袁绍,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这种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因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
最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字义关系不明。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②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③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④于昔。吾乡之美已闻⑤于四方。世人皆欲老⑥于吾乡,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非吾杜撰耳。⑧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⑨于是,不亦乐乎?
介词,在;是:代词,这
“黃雀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自从十年前偶尔见过一次,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如今造林还草,生态渐渐恢复,黄雀又可以见到了,它的鸣叫比以前动听数倍。我们乡的美已经闻名于四方。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这是好多人对我说的,不是我杜撰的。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在这里陶醉,不是很好吗?
会意字,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
朝过夕改,君子①与之,吾亦赞同。然今人②与古人孰智,庙堂③与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④与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⑤与?吾等⑥与君建言,又恐君自⑦与吾复算耳。
【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呢,(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这)唯独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
朝过夕改,君子①与之,吾亦赞同。然今人②与古人孰智,庙堂③与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④与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⑤与?吾等⑥与君建言,又恐君自⑦与吾复算耳。
会意字,左为“鼎”右为“刀”,表示用“刀”在“鼎”上刻画。
“此①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②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③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④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⑤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⑥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⑦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副词,表强调判断,就是、是
连词,表让步转折,倒是
连词,表条件假设,那么、那就、就
连词,表并列,就,或不译
连词,表承接,原来是、原来已经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这句话)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并非只凭借这个;如果这样,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多了,为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闻名呢?范希文如果不应邀作赋,文章散布天下,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吗?当今的风气,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阿谀奉承。范希文却不是这样,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调子。(他的)朋友被贬官,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等到(他)知道后,急忙追赶到河边,朋友已经在船上了,可见他性情的忠厚。
“蔗”的本字,上部是一棵茎叶俱全的甘蔗,几个小点表示甘蔗汁;下部是“口”或“甘”(甜)。
李白①者,诗仙也。为当国②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③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④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⑤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句中语气助词,表提顿作用,不译
代词,非名词性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事/物
语气助词,时间词后,不译
代词,数词后,个、样、种
李白,是诗仙。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赏。如今,(他)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的万世英名。
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六书中属指事字(一说会意字)。古字形从止,止下面一横表示出发的地方。金文线条化,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则规范化。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或不译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时间词或动词后,凑足音节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一僧欲①之南海,询于唐僧,久②之,唐僧不③之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④之二策,此僧以箪食瓢饮⑤之助至南海,夸⑥之于唐僧:“此何难⑦之有?”唐僧曰:“汝⑧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⑨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⑩之乎?”
音节助词,时间词后,不译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一人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个这两个想法,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言虚词,课堂小结,句位推断法,同位互推法,标志推断法,词性界定法,语境推断法,语法分析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 课件,共48页。
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什么代,怎么副,什么原因代,多么副,助句中表停顿,助句末表疑问吗,助句末表反问呢,助句末表感叹呢,动词是,副词竟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